想清楚了沒有問題了?
這題沒法攪稀泥。
達摩祖師說,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你看哦。是可以入道,不是一定能入道。做到這些,成為了入道的先決條件。
有了這些或許能入道,沒了這些決定沒戲。
上班,工作。不可能做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更別談什麼心如牆壁。
所以,沒戲!
再看佛說的。
諸賢!我厭已而作是觀:『居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發露曠大。我今在家為鎖所鎖,不得盡形壽修諸梵行,我寧可舍少財物及多財物,舍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舍家、無家、學道。』
大正藏第 01 冊 No. 0026 中阿含經佛即為比丘,蠲色慾念,除痴愛失,為說:「塵勞之穢,樂少憂多,多壞少成,無有節限。大正藏第 03 冊 No. 0154 生經
還有六祖說的。
貪慾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痴是畜生。
大正藏第 48 冊 No. 200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你這問題當年我也一樣。
塵勞放不下,在塵勞里企圖想明白塵勞之外的事兒,根本想不明白,也想不清楚,只有自己騙自己。
非得放下塵勞。專心修行。身口意每日晝夜六時都在功夫里,回首看往昔的時候,才真覺得自己從糞坑裡爬了出來……
我有過一段時間是不和任何沒有專修條件的人聊佛法的,
就像不給不停吃毒藥的人講如何解毒一樣……
後來覺得,死馬當作活馬醫吧……凡事我但盡心,成功不必在我。
謝邀!
感覺成就遙遙無期?不知道你想成就些什麼?佛法修行不是加法,是減法。
先不說如何修行,先要解決的是為什麼修行,修行的目的地在哪裡?
修行的方法很多,常見的念佛、念經、打坐等等。但那些不過是術,幫助你到目的地的工具,猶如過河用的船。
一般無論在家出家,修行都是修正自己的言行。言行為什麼要修正,因為妄想牽引走歪了。言行從心來,修正言行的根本就是去除自己的妄心。
現在的情況,不如先搞清楚佛法修行,修的是什麼行,這樣方為上策。
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附上六祖的一首偈: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見,何勞向什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不是想清楚所有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問題。
世間萬物就在那,遵循著規律,和諧而自然。
心在塵中,想來想去無非就是強行給個解釋。心脫塵了,就會發現都是自己在嬌柔做作,簡直想笑。修行最高的境界 天人合一 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爵士貓1 分鐘前
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佛學的般若性空學,核心就是教你學會如何放下你執著的【心】。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都教導我們【菩薩為學無所學法。法無所逮得,莫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是故得無所得法。莫痴如小兒學者,謂有字,不能得,為學習入法中,適為兩痴耳,亦不知,亦不曉,亦不了法。何以故?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法】的關鍵,【有字,不能得】【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菩薩作是學為不學,作是學為不學,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關鍵是【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中心思想是,【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佛祖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佛祖強調,【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道家無為的思想,與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是相互呼應。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法師 身病與心病 中說
身心不二
明朝的一如法師說:「一切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無色,色外無心,互具互攝,故名不二。」
就是色心不二,我們如果能夠悟到這一點,覺悟到這一點——色心的關係是不二的,是相依的,我們內心就不會為自己的煩惱所動搖,外相就不會為客觀外境的種種境界所擾亂,我們就能夠遠離主觀跟客觀的對立,我們就能夠遠離和解脫落入種種名言概念的是非價值評判的標準中去,能夠逐步逐步與佛法的標準相應,能夠頓悟,能夠解脫,能夠自在,能夠快樂。
我們不自在、不快樂,其實就是對外在法界的真實境界的扭曲、曲解、誤解所造成的。反過來說,外在的這些境界僅僅滿足了我們內心的煩惱,而不是用我們內心的智慧去關照,所以種種的分別產生種種的執著,就有善有惡,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貧富,有是非,有對錯,這樣種種的二元對立。
實際上佛法告訴我們,要正確的來認識世間一切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種種的感受,就如喝水一樣,水溫到底有多少度,合適不合適,是燙的還是太涼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正確的感受。
我們如果知道這個水是熱的,知道這個水是冷的,這個太冷了我們不能喝,太熱了我們也不能喝,最後有一個如理的取捨,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就不會活在一種盲目的、無序的、混亂的、迷茫的生活當中。
學誠法師的話與佛祖的教導是完全完全應的。
般若性空學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教導一切法本是自性空,都是施設的假名法相而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一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0056b29]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現!此之[4]三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0056c06]
「善現當知!譬如我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亦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有情乃至見者。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19]
「復次,善現!譬如色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色;如是受、想、行、識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受、想、行、識。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不一一舉例說明。
中國的道家學說,也強調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莊子批評執著追求長壽或者長生的,就算是你真的長壽了,但是如果內心中不能獲得一種平和安樂的心境,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比如一個人整天擔憂這,思慮那,整天心中為一些瑣事所擾,別說這樣的人往往不能長壽,就算是長壽也沒有什麼價值,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質量不高。
逍遙而游!這才是道家的主旨。所以《莊子》內篇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遙遊》。
怎麼樣才能做到逍遙而游呢?《莊子?逍遙遊》中這樣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裡莊子先講了一個叫列子的人,傳說他會乘風而游,真是讓人羨慕啊,。像列子這樣就夠自在的了,但莊子卻說他還是借了風力,還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那莊子說的是什麼樣子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能夠順應自然,駕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暢遊於無邊無際之中,那就沒有什麼依賴的,所以說,至人超越自我,神人不求有功,聖人不求有名。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啥呢?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
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中華文化的源頭就是【易經易學】,《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易學】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即人的言行都合於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各種思想體系觀念以及複雜的哲學科學概念,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正法秩序】,變得與自然【正法秩序】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達到一種「【物我為一的正法秩序】」的精神境界。
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正法秩序】。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正法秩序】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告訴我們,其實極樂,天堂,還是地獄,都在心識內可以內證觀察得到。外在有個極樂,心識內一定有極樂,外在有地獄,心識內一定也有地獄。因為天人合一嘛。佛陀是這麼內證觀察,中國的祖師也是這麼內證觀察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