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從語法角度分析這句話?
這是我們化學書上的一句話「帶電的原子叫離子。」但是這句話感覺是有歧義。歧義在於到底是拿一個原子,讓它帶上電,它就不再是原子了,而是另一種叫做「離子」的微觀粒子;還是說原子中有一種是帶電的,這種原子叫做離子呢?因為其中一種解釋似乎與前面的「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有違。
不過我是希望各位暫且不管化學上的東西,單從語法角度分析,到底哪種解釋正確。
咬文嚼字也沒毛病的語法分析一則:
普通話里,「動詞+了」的結構用作修飾時,很多時候「了」會變「的」(情況不展開討論)。那麼,「帶電的原子叫離子」結構可以分析成「原子_i帶上了電以後(,那東西_i)叫(=稱作)離子」的結構——「帶電的」不是靜態的形容詞而是動詞狀語小句。同樣,也可以解釋 @王贇 Maigo 評論里 @poem 提到的「帶聲的清音是濁音」——「清音_i帶上[+有聲]以後(,那東西_i)是濁音」。這句話的本質是:具有了某種屬性的X是Y。這句話並沒有語法歧義,語意上也沒有歧義,至於Y是否是一種特殊的X,還是Y不再是X,跟語言無關。出現的兩種理解,本身就超出了這句話表達的內容,因為這句話只告訴你「某物A」是「某物B」,而定語只是告訴了你這兩種東西之間存在某種關係而已。
比如:凝固的水是冰,兩種理解都成立。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冰不再是水,對於你來說,冰只不過是水的一種狀態。
在漢語中,A是B,其語意表達的是「A為B的子集」,至於在「A*是B」成立的情況下,B是否是A,並不在它的描述範圍之內。這句話,如果咬文嚼字的話,是有毛病的。但在日常語境中,完全可以理解。
這句話的問題在於,定語「帶電」與中心詞「原子」的一個屬性矛盾了(注)。不過在實際中,讀者不難理解「帶電的原子」實際上想表達的是「原子帶上電後變成的東西」,即中心詞發生了定語所說的變化之後的結果。用語言學的角度說,這句話從語義上看是有問題的,但從語用上看是可以接受的。
但話說回來,如果這句話是作為離子的定義出現的,就應該說得更嚴謹一些,即「原子得失電子後形成的粒子叫離子」。這樣說,也可以避免「離子是不是原子」之類無謂的爭論。
註:不要拿「原子是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質結構」這個定義來跟我說離子也算原子……化學課本上出現這個定義的時候,學生還沒有學到原子的內部結構,他們的知識水平還不足以讓他們理解離子與原子的區別,這算是適用於那個學習階段的簡單定義。當學習更深入後,實際上只會把不帶電的原子叫原子,不會再把離子叫做原子,實際上是細化了「原子」這個概念的外延。
看了 @Seirios 和匿名用戶的答案後,我對疑惑的來源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常見的「XX 的 A 叫 B」形式的定義(即所謂的「屬加種差」式定義),說的是「A 中具有 XX 性質的那些叫 B」。
但「帶電的原子叫離子」「凝固的水叫冰」這種定義,其通式應該是「XX 了的 A 叫 B」,即「A 發生了 XX 變化後得到的東西叫 B」,這已經不是「屬加種差」的模式了。
只不過,這個「了」不一定在字面上體現出來,所以後面這種定義容易被誤解成「屬加種差」式定義。
離子同時也在「原子」這個分類下啊…就比如說…學習差的人叫學渣,這是一樣的啊…誰說我們學渣就不是人了_(:з」∠)_
謝邀
這句話沒有歧義啊
原句是「這種帶電的原子叫離子」 指的是「這種(諸如)失去了一個電子而帶上一個單位正電荷和得到一個電子而帶上一個單位負電荷的原子叫離子」也就是「這種特殊狀態的原子叫離子」這是一個大類別稱呼和小類別稱呼共存的狀態就好比「這種結了婚的女生叫人妻」(沒想到更合適的例子) 是人妻 同時也是女生原子是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質結構。根據這個定義,原子當然既可以是電中性的,也可以是帶電的離子。
這句話的中心語還是原子。換個說法:「離子是帶電的原子」所以離子的本質還是原子,只是它帶電。也可以這樣理解,離子是原子的帶電形式。
離子一般不認為是原子吧。比如鐵原子、鐵離子、亞鐵離子這些是有明確區別的。應該是按第一種理解。原子帶了電之後叫離子。這種語法結構確實可能產生歧義。
帶了變音符的е叫ё帶了短音符的и叫й 學過俄語的人想必幾乎沒有人對這兩句話產生疑問。
消防員為什麼要救火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不能說「一張口罩」?
※現代漢語沒有日語韓語那麼複雜的敬語,沒有德語法語的格和位,可為什麼許多外國人依舊認為漢語並不好學?
※寫寫看 問問看 的看怎麼理解?
※看得懂英語,但寫不出英語句子怎麼辦?
※中文是否可以借入從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