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如何避免中年危機?
近來華為傳聞34歲以上員工被清退、分流或調崗,而大公司的高強度工作眾所周知,作為步入職場沒多久的年輕人,如何來規劃,實踐以避免中年遭遇事業危機?
關評回答。
回答之前先上一張圖片
微博里很熱的一張圖,真實性大家自己去判斷。
我希望是假的。
——————————————————————————————————————————
回到話題,
題主問如何避免中年危機,我還沒到中年,所以無法客觀的回答。只是看到這個題目,讓我想起了一個美國當代作家,以及他的一些故事:
這位美國作家叫查爾斯-布考斯基( Charles Bukowski ),是德裔的美國當代作家。大陸沒有怎麼引進他的小說,故知道他的人並不多。他以詩更為著名,被看做詩人。他的小說黑暗不羈且充滿陰暗的性描寫,用底層的言語揭露了社會很卑微的一面。他本人算大器晚成,人到中年之際都在過著白天在郵局打工,晚上去酒吧放縱,喝的爛醉。很長一段時間,布考斯基同志都處於酗酒寫詩的生活狀態。由於他一直在寫詩偶爾也能發表,終於在50歲時被一個名叫馬丁的編輯看中。
馬丁對這位布考斯基同志說,從現在開始,我每月支付你100美元。你不要再去郵局上班,你專心寫作,成書後我幫你發表。
之後布考斯基同志辭去了郵局的工作,完成了他第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郵差》。一經上市成為best seller.《郵差》這本小說也被拍成了電影並在1986年的戛納電影節上獲得提名。
布考斯基在晚年曾經給編輯馬丁寫過一封信,表達了他對馬丁的感謝。雖原文難找,但我大概記得翻譯成中文,他是這麼寫的:
Hello John:
記得自己的來處,可能不是件壞事。你是知道我的來處的,其他的人,想寫我的過去都不那麼準確。
他們說我的工作是從9點到5點的,其實從來就不是9點到5點。事實上是連午餐時間都沒有的。如果你不想被辭退的話,你就連午餐都不要吃。
你永遠在加班而合計薪水的部門永遠不真實記錄你的加班時數,如果你去理論的話,你就準備把你的位置讓給旁邊正在等候的傻瓜吧。
有一句老話是怎麼說的呢?奴隸制度從來沒有廢止過,他只是滲透進入了所有領域。而最傷的,是人性的一點一滴的喪失。你艱辛奮鬥,只是為了保住那個你根本不想要的工作,因為其他的選擇,更可悲。
一個人就只是每天看著自己逐漸的空掉,剩下的不過是一個肉體,裝著恐懼和馴服的心靈。你的眼睛逐漸沒了色彩,你的聲音變得粗糙難聽,然後是你的身體開始走樣,你的頭髮,你的指甲,你穿的鞋子,你的,所有……
我不相信人可以接受這樣的生存狀態,今天我老了,我仍然拒絕相信。
你這麼艱辛的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換取性的享受嗎?買電視機嗎?一輛新車分期付款嗎?是為了孩子,讓孩子以後也來重複這樣的生活嗎??
年輕的時候我從一個工作漂流到另外工作,我跟同事說:
"你知道嗎?老闆會隨時會進來,然後把我們所有的人隨意的解聘掉,你知不知道這現實?"但是他們只是瞪著眼睛看我說的話,完全不了解我是什麼意思。
現在的企業大規模的解散工人,工業技術升級後成千上萬人丟了工作。
他們目瞪口呆,然後很悲哀的說:
可是我在這裡工作了35年了!或者說對吧!或者說,我該怎麼辦好?僱主永遠不支付足夠的薪水,因為害怕他們得到自由。於是就剛好付給讓他可以勉強存活的工資,讓他們繼續幹活。
我曾經在一個燈具公司做包裝,我旁邊一個正在包裝的工人突然停下手上工作說:
我這輩子大概都不會自由了。正巧老闆走過,聽見這句話,老闆笑了出來,很得意。
所以我得以脫逃,給我太大的喜悅,是我生命的奇蹟,我是身老心老的人了,通常沒有人在這個時候才開始寫作。但是既然我起步晚,我就得繼續堅持,即使老到連字都記不得了,需要人扶著我上樓梯了,老到眼睛都分不清一個畫眉跟一個迴紋針長得不一樣了的時候,
我都絕對不會忘記,
我是怎麼從那個人生血腥的爛泥巴里走出來的
……
這封寫於90年代的反映美國底層人民工作狀態的信,在21世紀的中國讀者讀起來,都彷彿深有體會。
是啊,我們究竟在做什麼?我們工作的目的就是等著被解聘掉嗎?在解聘時跟老闆說,哦不,我已經在這兒工作了10年了??
也許,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心裡堅持一份自己的理想,天知道你的理想萬一實現了呢?
能知退處方知能進,善謀全局方謀一域
祝願每一位看到這個回答的朋友,都能像這位布考斯基同志一樣,逃出了人生的爛泥巴。
王辰 2017.3.22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很憂鬱的擔心有一天會面臨中年危機,所以認真的想過這個問題。
中年危機是怎麼產生的?我認為來自於「維持」和「開拓」的失調。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在學習,初中高中大學,一般來說是父母養著,沒有別的負擔,所以這個階段基本上沒有什麼「維持」的負擔,有很多很多時間和精力用來學習,所以這個階段一般也是進步最快的階段。
後來,有了男或者女朋友,再後來有了家庭,再後來又有了孩子,不管這些東東能給你帶來多少愉悅,客觀上說,這些都是你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維持」的,不可能一天到晚不和戀人或者配偶說話吧?有了孩子不可能不和孩子一起消磨時光吧?不可能不在孩子和戀人身上花錢吧?後來父母老了,又要擠出一部分資源——窮的話就擠時間,富的話擠金錢給父母,這些都是「維持」的成本。所以人的進步就開始變慢了,到了中年——危機一般就發生在這個階段, 因為需要維持的東西太多,導致自己壓根沒有精力去開拓,只能停滯在某一個平台,用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維持自己的工作,維持自己的家庭。
一旦進入了這個節奏,那就很危險,這意味著你開始依賴你所在的平台——如果你是老闆,那無所謂,頂多是少賺一些錢,企業做不大了,這也算是另外一種逍遙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你還是僱員,不論是體力還是腦力勞動者,情況就變得不妙了。
這個時候,如果這個平台的所有者收緊你的合同,讓你用同樣的薪水承擔更多的工作,因為你依賴這個平台,那麼你只能接受它的新條款;如果這個平台的所有者要給你減薪,你也只能接受合同,因為你承擔不起動蕩的風險……最終,當這個平台明確的表示,你不再是被需要的人,你也毫無討價還價的能力,只能忍氣吞聲的離開。勞動法再完善,那些都是外在的,只會影響某一兩件具體的案例的當事人境遇如何,並且讓公司在很多時候有所顧忌,不能做的太過分。而自己的工作是否安全,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競爭力和技能稀缺程度決定的。
就是這麼可悲,所謂中年中產階級,很多時候和困窘相比,只是多了一份工作合同而已。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很多答主也說了,就是堅持學習,堅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是王道,這一點我是贊同的,但是凡事總要想壞的一方面,假如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是實在是家裡事情太多,或者因為其他的原因,還是出現了中年危機怎麼辦呢?
我覺得優化自身的技能組合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以前說工作,我提出過一個觀點,就是狡兔三窟,這個理念應用人身上,就是自己要有一兩個保底的技能,就是以自己的主技能為基礎,但是能夠在失業後迅速找到按照天或者按周結算工資的工作。其實很多工作看起來很low以至於作為「中產階級」不屑於去做,但是low的主要是從事該行業的大部分人的心態,不是工作本身。當突然遇到變故,往往這樣的工作能提供最急需的現金流,度過艱難時刻。
像發傳單這種按天結算的門檻太低的工作並不推薦,因為雖然確實能提供一點現金流,但是這種工作會佔用你大量的時間,讓你無法解放出來去運作如何擺脫困境。
推薦的備用技能比如:兼職翻譯,外包程序員,網站開發,家教,授課和一些設計類崗位等。當然不建議本專業毫無關係的人去硬培養,那個代價太大。這些工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一定技術或者學歷門檻,招聘門檻不高(尤其是在有需求的時候)或者當自由職業者也能接到活,並且自己如果技術過硬,還能做做回頭客的生意。同時,做這樣的工作之餘,你還可以有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或者學習充實自己,或者找工作,等度過了這個艱難期,依然是一條好漢。
所以要減輕中年危機帶來的衝擊,在不斷充實自己,所謂「終身學習」的基礎上,至少有一主一副兩個技能也是不錯的,當最壞的情況發生時,不至於恍然不知計從何出。
@vczh 提到管理技能是通用的,可以從技術轉管理,這個從某種意義上是對的,我也贊同。因為世界歸根結底是人組成的,人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協調,管理和領導,不然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所以管理能力終究大於技術能力,金字塔的頂頂尖一定是管理者,頂尖的技術人員雖然從絕大部分人的角度來看也已經在頂端了,但是較真起來終究是要在下面一點點。問題在於,人的天賦是不一樣的;放棄自己的技術基礎轉行做管理者,本身就是冒險。因為這相當於打開了另外一扇門,你不知道後面是什麼。但是管理技能也確實是重要的,如果感覺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一定要好好培養,巨大的市場衝擊下,能倖存的管理者比例往往是比技術人員大,管理人員也有更多的手段來保護自己。就像在核戰爭下,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對自己的領導班子給予更加嚴密的保護一樣。
最後,永遠永遠不要相信大機構,鐵飯碗,高福利這些東西,鐵飯碗只在自己身上。沒有任何公司或者國家能夠承諾你幾十年的安全。如果這個公司或者機構足夠小,那麼承諾是不管用的,因為他們沒有這個能力,沒準哪天自己就掛了;如果這個公司或者機構足夠大,那麼承諾依然是不管用的,因為他們力量太強大,毀約起來你一點辦法也沒有。川普一聲令下,連綠卡持有者都能擋在海關之外,這個已經很說明問題了。所以這個承諾只有一個主要作用,就是麻痹你的心態,讓你漸漸的依賴這個機構,一點一點的喪失掉自己的主動權,產生了「中年危機」。
孫悟空當年給唐僧念的一首詩,很適合作為本文的結尾: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腳下修。
明確一點:收入和你能創造的絕對價值關係不大,而和你與其他人產出的相對價值差有關。
舉個例子:A是某品牌業務崗,一年能做1000萬業績,純利10%,不代表A的收入就應該是100萬,A的收入取決於同樣也能做到1000萬的B要價多少。
那麼問題來了,你現在的工作是在幫你建立這種優勢,還是像銼刀一樣,把你與其他人的差異慢慢磨平?
我剛畢業入職那家公司,有位很會來事的運營經理,京東某VP是女兒認的乾媽,唯品會某總監是好閨蜜,一場品牌特賣下來動輒上百萬銷售額,CEO對她半點臉色不敢有。
不過這麼一位牛人最後還是要走,公司百般挽留無果只得設飯局歡送,席間連誇帶哄的讓人家當著大家的面打電話給她那幾個朋友,信誓旦旦說會繼續照顧公司。然並卵,自她走後——唯品會特賣渠道直接報廢,京東POP大幅下滑,而人家在下一家公司,照樣風生水起。
你覺得我要說人脈的重要性嗎?不是的,我也跳槽很久後在一次聚會聽她說起:那會兒公司供應鏈出了問題,做活動常常備貨不足,質量問題導致退貨率也很高,她的「閨蜜」們已經很不滿了,所以她才痛定思痛決定跳槽。人家也是有KPI的,你能做到雙贏才是人家的閨蜜,如果擋了人家的利益,人脈什麼也不是。
而後來我自己也管理幾個渠道的時候,才明白除了以前看到的所謂人脈,她對於流行樣式的選擇、熱賣款的預測,眼光都很到位,基本上由她選擇的主打款,很少有推不動的(當時做的是箱包)。這是她能給對方創造的價值。
職業規劃這個話題太寬泛,我只說2點:
1.你現在的職位,從外面請一位新人需要多少錢,就可以做到並且做好?
2.這份工作除了給你收入以外,到底是在幫助你拓展資源,還僅僅只是在消耗你的人脈?
這兩句話同樣適用於IT技術崗位的各位,當大家經常為了項目推掉朋友的聚會,因為加班忽視了新技術的學習和提升,由於趕進度而失去了與其他部門同事的正常交流,請想明白這點:
即使是當前中國營收最高的民營企業華為——也只會用你到34歲,何況其他呢?
如果你的工作只能為當前的公司創造價值,而出了公司便再也無法帶來雙贏,這是真的很危險。
————————更新的分割線————————
評論有人問如何解決?簡單說說我的想法,中年危機其實就是:
1.想留下但留不住
2.想跳槽也沒實力
這其實本質上是兩個問題:
如果想跳槽的,請記住你現在所經歷的每一個任務,不再是給當前BOSS看,而是為下一份職位做鋪墊。
以我運營為例,現在有一套完整的產品選款、定位、發布上線、前期預熱、大促爆發的流程,與對接平台的關係好到要什麼資源給什麼,但請記住這給你公司而不是你的面子。在穩定運營期間,多嘗試新的活動、玩法、賣點打造,多試錯多經歷,而不是整天想著吹一份華麗麗的PPT去報喜邀功。當你利用大公司的資源,體驗過把某個問題做到極致的感覺,那麼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也不會有畏懼或者遲疑。
如果想長久留在公司,一定要找一個關鍵但是複雜的項目,混成最權威的老油條。
不少公司都有這種人:非關係戶但是資歷很老,帶新人時愛理不理,可就是沒人敢動,因為沒有領導知道他在以前的項目里挖了多少坑、坑有多深,只知道如果裁了這個人「會非常麻煩」,反倒是任務交接和帶新人上手勤勤懇懇有條有理的老員工,因為裁員成本是可以預估的,往往容易變成犧牲品。
不過各位願意做老油條嗎?
卸磨殺驢的典故大家都懂,但都站在驢的角度給驢分析被殺的原因:你還不夠強壯,你還不夠全能,你拉磨的技術落伍了,你得提前學會拉車,耕地,產奶。
殊不知,拉車的驢他們也只要年輕的,耕地的驢他們也只要年輕的,至於驢奶,沒幾個人會喝,所以他們用了年輕的母牛,老母牛呢?都拉去做了牛肉乾。
驢子被殺,不是因為它太笨,太懶,只是因為它老了,力氣小了,吃的草料卻越來越多。放著年輕有活力,吃草料又少的驢子不用,你當磨坊主傻?反正驢子又不會反抗,頂多哀鳴幾聲,還怕磨坊主聽見。動物保護組織也不會管,毛驢協會只能每人發一張《從頭再來》的電影票。
留下的年輕驢子歡呼,歌頌磨坊,歌頌磨坊主,直到三十五歲。
自己本身就是毛驢,非得站在磨坊主的角度考慮問題,不淘汰老驢,磨坊就要倒閉了呀;不引進小驢,磨坊就沒有活力了呀;不殺老驢,老闆很為難呀。合著老驢就該殺似的,逼著老驢自謀生路。真不知道這樣的驢,腦子是不是被老驢踢了。
老驢被殺,真的是因為他該死嗎?
以自身為賭注,押注歷史行程。畢竟這是一個權貴資本主義國家,想靠個人勞動收入找到出路很難。至於華為的價值觀,始終沒有變過。這和創始人的經歷有關,一個四五十年代出生,少年經歷大饑荒,青年經歷文革,家人被打倒,轉業南油集團被騙被開除被女人拋棄,孤注一擲創辦華為的人,終身都不會有安全感,會像一條兇狠的蠱蟲一般行動,吞噬對手也吞噬員工,至死方休。
管理知識是業界通用的。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爸本來管的十幾年的一個廠子,由於整個行業衰退要被總公司賣掉了,只好跑去物業公司從小弟開始做,那個時候40幾歲了,工資從每個月幾千塊縮水到了幾百塊。但是由於多年來的豐富經驗,在一年內最終打敗了所有其他競爭的同事,跑去當一個小區的頭,which suppose需要本科文憑才能申請的。姜還是老的辣,公司決定讓他做,儘管大學都沒讀過。後來又慢慢做到了VP的位置。
不過小城市的VP,也就那樣了,不能跟知乎上的動不動年入幾百萬的平均水平比(逃
總的來講,如何避免這件事情要看國運,你自己是沒有辦法的。還不如趁年輕鍛煉一下自己,保證就算斷糧了也可以東山再起。只要你牛逼,就不會存在因為沒有精力加班而無法打敗年輕人的事情。如果一個工作不需要知識只要加班就可以做,那也不應該是你中年危機的時候的退路。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來做道選擇題:「請問,下面的三種職業發展曲線,哪一種是你最期望的?」
我曾在培訓講座上問過成千上萬名職場人,結果發現,答案的選擇與回答者職場經驗有極強的相關性。
職場小白及大部分的職場中生代多選擇A:渴望自己的職業發展能始終保持向上的勢頭,一路開掛直到職業終結。
極少數的職場老司機會選擇C:因為冷酷的職場教育了TA們,一帆風順只會出現在夢裡,光做夢是養不活一家老小的。
但從未有人選擇B,一個都沒有。
可殘酷的現實呢?我所看到的絕大部分人的職業軌跡,卻都是以最不希望選擇的B,作為最終的結局。
究其根源,就在於以下兩種思維的誤區:
- 你到底為了誰工作?
- 你希望自己的職業之路,以何種軌跡發展?
以下是正文:
一、企業不是你的家,老闆並非你爸媽
記得幾年前網路上流傳過一篇名為《公司不是家》的文章,作者是聯想的一位員工,在親身經歷了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潮後,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加以總結升華,然後公布在了網上。
那真真是滿紙肺腑言,一把辛酸淚!
有趣的是,柳傳志看到這篇文章後,從公司管理者的角度就「公司到底是不是員工的爹媽」這個問題作出了相關回復,其中不乏看似冷酷,實則客觀理性的警示。
員工:
這次裁員的重點,是新來的員工,和呆了好多年的老聯想。工作10年的,奔50的人,也照樣該走就走了……員工和公司的關係,就是利益關係,千萬不要把公司當作家。
當然,這不是說我工作會偷懶。我仍然會好好工作,我要對得起聯想……
但,公司就是公司,公司為我做的這一切,都是因為我能為公司做貢獻,絕對不是像爸爸媽媽的那種無私奉獻的感情。
柳傳志:
員工在聯想既要有感到溫馨的一面,更會有奮勇爭先而感到壓力的另一面,因此不能把企業當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是必然的……
在家裡,子女可以有各種缺點,犯各種錯誤,父母最終都是寬容的。企業則不可能是這樣的。我很抱歉地對《公司不是家》的作者說,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元慶只能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從大局的角度看問題,這才是最根本的以人為本,最根本的為員工負責。如果元慶真的用為局部員工負責的方法去考慮問題,企業就會陷入一片兒女情長之中,完全無法發展,中國就會失去聯想。
人家當老闆的其實根本就沒打算把自己的企業打造成員工們的家。職場不是慈善機構,所有的公司也不過是以盈利為目的商業組織。
揭曉第一個答案的時間到了:請問,你到底為了誰工作?
I work for MYSELF !(老紙只為自己工作!)
只有當每個打工者,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牢牢的樹立起「我只為我自己工作!」這個正確的理念時,你才能在職場的大風大浪里屹立不倒,一路前行。
二、世上無「永遠」,職場亦然
職場人謀生的心態有三種境界:
- 責任心:食人之祿,忠人之事。以契約精神為企業做出貢獻,同時換取報酬,大家兩不相欠。
- 上進心:要做就做到最好,對得起自己的專業精神,器求真美!
- 事業心:將所從事的工作當中自己的事業去經營,以執著的「匠人之心」堅守本分。
職場中需要推崇「忠誠」,但是請注意:此處你最需要效忠的,不是某個僱主、某家公司或某個組織,而是你自己的「專業精神、職業素養、職場口碑」。
公司只是你賴以謀生成就自我的眾多平台里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你無需在一棵樹上弔死。此時你最應該做的是:
利用平台,而非依附於某個特定的組織,以「合作、協同」而非「僱傭、從屬」的關係與之發生互動,並最終為彼此創造價值。
大部分的職場小白們會選「A」,當作今後「理想的」職業發展軌跡,這不難理解。TA們沒有挨過打、跌過跤,還不懂得「殘酷」怎麼寫。可眾多的職場中生代們,居然「間歇性失憶」般的迴避選「B」,這就讓我有點搞不懂了。
難道TA們沒聽說過啥叫「職場中年危機」?
難道TA們沒看到過那些標註著「不招高齡人士(備註:高齡=35歲+)」的招聘廣告?難道TA們不知道公司裁員時最青睞的目標人群是誰(40歲+高薪但發展空間不大的部門主管)?
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永遠」這回事:職場如此,人生依然。期待自己的職場之路能永遠一帆風順,通常都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A看起來很美,但沒有多少人有那樣的「運氣」;B其實才是大多數職場中生代們最有可能經歷的軌跡,比如那位不幸的中興技術主管。
那麼怎樣才能避免,在自己的身上發生「中年跳樓」這種悲劇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選擇C。
當我們抱著一腔熱情和對未來的憧憬(當然也有些許的迷茫)初入職場時,每個人都會期望自己的職業生涯能一路向上,直達成功的彼岸。
但很快殘酷的現實會告訴我們:那些所謂的「一帆風順」,其實根本就不存在的。
三、用「深蹲」的姿勢,應對職業生涯的難
此時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心存幻想也許換一家公司就會好起來。
因為職業的發展軌跡,只可能是起起伏伏潮起潮落的曲線,如果你不能隨時保持「深蹲」的姿勢,那你的職業生涯,甚至是人生,絕對不可能成功。
那麼何為「深蹲」?何時「深蹲」?
- 當你對現在的工作已經失去了衝勁,每天都在做著重複的動作,了無樂趣時;
- 當你所處的環境和行業,已經開始日漸沒落看不到未來時;
- 當你發現在現有的公司、團隊、崗位中,自己已經學不到什麼新事物、新知識或新技能時。
你就應該及時的讓自己抽身出來,好好的問一下自己:這是我5年,10年,20年以後想要的那種職業(以及人生)狀態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或者「不確定」的,那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
如果你再不改變(主動或者被動),那40歲+就要跳樓的悲劇,就真的有可能發生在你的身上了。
這和你願意不願意,接受不接受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每年的春節前後,我都會收到不少朋友們的求助電話:幫TA們的兒子、閨女(應屆畢業生)介紹工作。
這不,前幾天我就接到了這麼一單「業務」:
一位身處內地的兒時的好友,拜託我給他學中文的兒子介紹一份「有前途」的工作。
因為對這個孩子一無所知,因此我要求先和他的兒子聊聊再說:「讓我看看他的擇業取向,以及自身的能力、特長。」
整個對話是這樣進行的:
可愛的兒子:張叔你好,我是xx的兒子,我爸爸讓我給您打個電話。
我:哦,你爸都給我講了,那麼孩子,你想找個啥樣的工作呢?可愛的孩子:嗯,其實我也沒啥要求,穩定就可以了吧。我都20多了,過兩年就要考慮買房結婚生孩子,我可不想動不動就換工作,只要穩定,其他的都不重要……我:這樣啊...嗯…哎呦不好,叔叔現在的肚子疼的不得了,我先掛了啊,咱等會再聊…(掛了電話然後直接把他拉黑了)
40歲以後被踢出職場,經歷跳崖似的災難;還是自虐般的選擇隨時深蹲,為自己的下一次跳躍提前做好準備?這是每個人,一進職場就應該想清楚的問題。
因為那些所謂的「穩定」,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可惜不到大禍臨頭,是沒人願意相信這個淺顯而又深奧的道理的。
那麼,你的選擇是什麼呢,A?B?C?
四、寫在最後
我無意將此文當成「人血饅頭」的消費品,更不敢有絲毫的刻薄去輕慢逝去者。
死者已矣,可活著的人還要一路前行。因此哀悼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冷靜的反思,理性的批判,才能讓悲劇從此不再上演。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張思宏,前亞馬遜中國區副總裁,人稱「Peter哥」,一個讀書人,兩個孩子的爹,三所大學MBA客座教授,個人公眾號沒空讀書(id:mkdspeter)。首發於LinkedIn公眾號(id:LinkedIn-China)
題主所要避免的,恐怕不是中年危機,而是職場上的生存危機。其實中年危機就像你年輕時會經歷的「一切皆有可能,但目前沒有什麼可能」的青年人生危機一樣,是階段性的困擾,很難避免,但其實也沒那麼可怕。比起中年危機,更可怕的是被破解中年危機的念頭驅使瞎忙活,氣質上未老先衰。
有人三十剛出頭舉手投足間就透著老氣,比方說:
- 他們的頭像往往是不加濾鏡純天然但丑的樹木花草天空大海風景,發表情以微笑、大拇指、握手這三個為主。
- 朋友圈內容以無評論轉發股市動態和互聯網創業關鍵詞為主,隨機分布各類手串,及其本人穿著衝鋒衣豎大拇指的照片。
- 在微信群轉發咪蒙大作「職場不相信眼淚,實習的真相就是拿外賣」——「年輕人都看看,很有收穫」。
- 各類養生偏方死忠粉,自信喝茶即懂禪。餐桌對話內容以國家大勢創業大潮為主,插播無聊職場葷段子。不分年齡愛干預別人的生活。
在中年危機到來之前,就被內心焦慮驅使者「一定要趕緊做點什麼」,於是隔三差五去辟穀,突然愛上馬拉松,一言不合就創業,創業不成就修仙…在自我提升的幻覺中獲得 inner peace,實際上只是把自己變成一架人形中老年氣息發射裝置。
與其糾結這些,不如先踏實掌握點傍身之技啊。
很多小盆友噴我只下毒不給解藥。好吧,給你們指條明路。
設你的原生家庭可在確保生活質量不下降的前提下供你支配的自由資產不足200萬人民幣。第一步:出校園在一線城市干五年,要在高毛利行業,如金融,互聯網,地產。期間少負債少消費,五年至少確保做到銀行賬戶達到50萬存款。
第二步:頭也不回地回到離你所在一線或老家最近的二三線城市,找一份穩定工作。50萬貸款解決車房,房粗計首置三成可買100到120三房,車就日系起步。
第三步:結婚生娃把日子過起來。
早幾年畢業的小朋友有個利好,17—19年中國資產價格會有一個周期性盤整下行,趕緊出手還可以換個大點的房。
說到這可能會有小盆友說了,說半天你就是讓我們回老家,你個老畜牲。
寶寶,對不起你晚來了十年。這個中國能給你安全和體面,代價就是流量管控了,難翻盤了。門關了,在一線只能讓你處於虛幻的鄙視鏈頂層,掩蓋不了你在食物鏈底層,別騙自己這叫奮鬥了好嗎。奮鬥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快樂地度過一生,不是來受罪的,受罪不是享福的自變數,這世界從來都不是一個一元一次函數,別讓雞湯灌醉後拖累你的家人。
別被知乎忽悠,認清自己,抓住最後晉陞中產的機會,再墨跡趕不上升中產的二路公交。
至於超過200萬自由支配資產的,未來的路問問你父母吧,你父母很優秀,比我更知道適合你的路。
還有說五年存不到50萬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你還有時間上知乎?趕緊搬磚去!
——————以下為原答案———————————所以說貴乎的層次也就如此了,滿屏的學習特殊技能立於不敗之地,高冷的打工貴族們說破了天還是習得屠龍術賣與帝王家那一套邏輯里低水平重複循環。看得人蛋疼。華為的故事說的是職場的事情嗎?本質上這是個資產配置的問題,在整個事件里關鍵詞一直就是房產和負債,不是你們成天糾結著怎麼穩定獲取那萬把塊工資後交給銀行。
說回學習,馬雲掌握啥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技能了嗎?王思聰掌握啥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技能了嗎?你們倒是隨著技術迭代成為了一個與時俱進的碼農,成為銀行最優秀的低風險資產,為資本家攝取財富源源不斷地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是在成功中學習,還是在學習中成功?想得清楚這個問題嗎?
沒事多想想你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想想你存在銀行幾十年不動那幾十萬棺材本保命錢如何升值。說得難聽點,前幾年賣套房比你在職場上特殊幾十年掙得還多,未來幾年一張給家人和你自己的保單比你所謂的提升更為可靠。
這個世界的核心邏輯是資本,不是個人技能,個人技能在資本面前永遠弱勢,這是資本主義打娘胎裡帶出來的,妄圖通過自我技能提升在資本面前頤指氣使,現實分分鐘教你做人。
還有一點提示打工貴族們,你會老,資本永遠年輕。
有些人可能就會說了,哎呀除了努力我也不會別的了。
我也不知道說啥了,最後送你們一句,平庸就少負點債,給自己留條退路吧。他司除了裁員傳聞,還有個中年員工寫的文章,讀之令人唏噓,很好的闡釋了「中年危機」的狀態:
前段時間公司要安排出國,當時考慮家庭條件去不了,後來HR就找我談話希望主動離職,看現在的樣子不離也很難,公司總有理由讓你離職,不行打個C就末尾淘汰了。
與其鬧來鬧去的離職,不如舒舒服服的好聚好散,而且至今也沒發現誰鬧著就不被離職的。其實我績效還不錯的,也得過多次A,因為我深知,農村出來的孩子,不努力就更沒出路,我能走到今天,是公司給我們創造的機會。
最近也在網上投過簡歷,我們這三十大幾年紀,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企業也不要,面試機會也很少,少數小公司面試過,基本月薪也是稅前不到兩萬,稅後房貸都不夠,有的還看不上我。
這是典型的中年危機,即:未能及時轉型,以跟上組織的成長,從而遭到組織的拋棄。
年輕人怎麼應對?
——別無他法,只能用主動的轉型來應對被動的轉型。
因為這世界一直都在變化。這是客觀規律。
就好比你肚子會餓,這是客觀規律。你主動吃飯,便不覺餓。但你若渾然忘食,到點了便會經歷「飢腸危機」,還是得吃飯。主動吃飯了,並非說肚子會餓的自然規律失效了,僅僅是你感覺不到了而已。
人的成長和轉型的壓力一直都有,只是有人主動轉型,有人渾渾噩噩,曾不知老之將至。有的人運氣好,一輩子渾渾噩噩可能也就這麼過去了;有的人卻在中年將屆時突然遭遇挫折。
不獨普通白領,那些吃青春飯的明星,也面臨職業生涯的轉型。有些人在演技上成長,從小鮮肉,轉型成老戲骨。比如下面這位,最近就令不少人欽佩。
胡歌其實不算主動轉型。因為意外的車禍,他開始沉澱自己,終於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
也有的,從演員身份,轉型為其他角色。
比如轉為導演的
當年的賈寶玉,歐陽奮強。時間是一把殺豬刀,如果不轉型,演藝事業的中年危機恐怕是逃不過的。雖然大叔也有受歡迎的款,但恐怕是吳秀波那樣的。從當紅,變為配角,這個落差,也可稱為中年危機吧。
還有轉型做投資,做老闆的
任泉。
2014年與李冰冰和黃曉明合夥成立熱辣壹號火鍋店。2014年7月,與李冰冰、黃曉明發布StarVC計劃,尋找中國有創新力的公司。 2016年3月17日,任泉在微博發出消息宣布自己將息影,決定不演戲了。
還有歌手轉型從商的胡海泉。
2006年,胡海泉創辦北京豐峰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EQarts),擔任公司總裁。
2014年,EQ唱片與合縱文化集團強強聯手,全方位整合產業資源,正式成立EQ(中國)音樂夢工廠。胡海泉出任合縱文化集團董事和EQ(中國)音樂夢工廠總裁。 2010年,羽泉創辦北京巨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胡海泉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 2015年,羽泉共同發起創辦北京就是巨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2010年,胡海泉與汪文忠共同創辦北京中金海泉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胡海泉擔任該公司董事會董事長一職。北京中金海泉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專註於項目諮詢、申報服務、企業管理諮詢、營銷諮詢及股權投資、企業融資的專業企業管理服務機構。 北京乾祥海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由北京中金海泉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北京乾祥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成立的公司,胡海泉擔任該公司董事長、總裁。 2015年6月,胡海泉創辦北京海納百泉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海泉基金),出任公司董事長。海泉基金是享受著國家政府性產業引導基金的創投基金,發起設立了北京海納百泉甲號股權投資中心 。
玩的溜吧?有種海泉系控股企業帝國冉冉升起的感覺。
至於資本市場上的大玩家小燕子趙薇,就不多說了。
如何主動轉型?
第一步,看清楚你所在的這個市場,有多大的戰略縱深。
弄清楚自己是賣什麼的。是賣自己的時間,還是技能?是賣顏值,還是苦力?然後看看,你賣的東西,市場有多大。
有的技能聽著高大上,實際上市場是很小的。比如文首引用的他司員工的技能,出去後小公司還願意用你,但待遇已經有落差了。更極端的例子是核電站操作工程師,圈子很小。
市場縱深大,轉圜的餘地就大。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市場縱深小,或者我們說圈子太小,那麼你就得有思想準備了。盡量給自己留下轉型的可能。如果不行,盡量掌握崗位的核心資源。
這種資源必須是與你共生,而不是與平台、與崗位共生。不能被你帶走的資源,對你毫無意義。
核心資源可以是技術,可以是客戶群,可以是與老闆超乎尋常的關係。
第二步,看清楚這個市場,處於發展的哪個時期。
是在擴張期,還是穩定期,甚至是衰亡期。
擴張期的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一直在增長,你轉圜的餘地大。也許還有人高薪來挖你。
衰亡期的市場,你得立刻著手,開始轉型了。
第三步,給自己放棄存量,追尋增量的勇氣。市場在進入衰亡期前,是穩定期,這時候企業的現金流處於最佳狀態,市場的縱深相對也較大,這時候的存量,是最難以讓人捨棄的。
但是,你若不肯捨棄這點存量,很快它也會急劇收縮,以至於你面臨倉促的轉型,即所謂的「X年危機」。
在穩定期,你就需要思考,下一個風口是什麼,自己能做什麼,在其中尋找到一席之地。
在穩定期的輝煌中,我們要做的,是積累信息、積累認知、積累人脈、積累資本,並持續的尋找下一個擴張的行業。
這時候,我們往往需要平衡短期和長期收益、家庭和工作順位等。就如他司那位員工,如果他看清楚現在公司的事業在海外,並願意犧牲一些家庭生活的話,其實他暫時還不會遇到這個危機。如果他的價值觀讓他選擇家庭生活,那麼,就得提前考慮在國內的其他選擇了。
時移世易,而人不隨之而變,等到變化來敲門的那一刻,就遇上危機了。
繼續賭過勞死的不是你,殺上去唄。
諸位資本的信徒,這時候華為(奮鬥逼)精神哪兒去了?
資本主義的運行方式本來就是狠忍滾啊。
把自耕農逼破產,不去當豬仔就餓死,自願當豬仔的叫自由工人,這是野蠻資本主義時代的玩法。華為這套讓你自願選擇過勞死,不想過勞死少點收入房子遠點或不在本地,吃相已經好看多了。
上了幾年社會主義機制的學校就給忘了?
反正一個行業不需要100個壟斷巨頭,一個企業不需要70%的人當中高管,總是有八九成人要老了被新奮鬥逼淘汰的。
有點契約精神好不好?企業沒責任養你一輩子。
奮鬥逼精神就是拿命賭中彩唄。這都理解不了還有臉當資本主義的接班人?
99%的過勞死幾率,那1%沒死的就上去了,一輩子不愁了。至於其他99%,對不起,都是這1%的食餌。
到底你是吃人的人,還是被吃的人呢?
看你點好不好了。
恩,解決的辦法是應該重塑社會主義的強大工會。
----------------------------------------------------------------------
第二次作答。看來上面那句話不是沒有被人看到,就是沒有被人理解。感謝兩個贊同的知友。
這個問題的初衷有可能是單純的在思考人應該如何適應環境。但是也可能在潛意識中預設了在職場中就是不行就走人,所以怎麼能避免「不行」。如果只有題主這麼想,倒也沒什麼。
但是看到下面一水兒「規規矩矩」的回答其實我是毛骨悚然的。
這種把市場經濟曲解到企業有幾乎不受限制的解僱員工的行動自由的同時,還有不可被挑戰的道德優勢。說實話,這在20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戰結束以來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簡直就是不可想像的。
基本在中國就沒有「集體談判」的概念,人們根本不知道僱員到底應該有什麼樣的權利地位。咱們可以先回顧一下歷史:
1904年,紐西蘭在世界上第一個制定了有關集體合同的法律,規定了勞動者可以團結起來,通過工會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作為集體同僱傭方進行談判,獲得權益最大化的目標。一戰之後,德國,法國和瑞士相繼制定集體合同法,一戰結束是1918年,至今已經過去了99年!美國在羅斯福新政期間,就通過了《國家勞工關係法案》,賦予工會權力以制衡資本家。
二戰後,國際勞工組織,這個國際組織,將集體談判權作為國際勞工標準的核心組成要件。並以兩個公約的形式作為正式的國際法組成部分。一個是1948年的《結社自由和保護組織權公約》(第87號公約)和1949年的《組織權和集體談判權公約》(第98號公約)。截至2014年1月,已有152個國家批准了第87號公約,163個國家批准了第98號公約。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企業員工可以組成具有法律主體地位的工會組織來與企業所有者和管理者進行談判,談判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工資水平,勞動時間,勞動保障條例和一切和僱傭關係存續期間有關的勞工權益問題。而不是企業可以通過和勞動者一對一的個別談判來控制員工。因為一對一的模式,個體的選擇只有留或者走兩個選項,資方佔據絕對優勢,甚至是霸王優勢。
所以像華為這麼干,在歐洲,只要進入訴訟程序幾乎百分百敗訴,面臨的結果包括破產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中國,卻變成了,企業家這麼干符合市場經濟,勞動者就應該想辦法滿足企業的要求,才能生存。否則滾蛋理所當然。這種對於文明進步的矇昧無知和沾沾自喜,簡直令人髮指!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的市場經濟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特徵,但是在社會主義中國,市場經濟還處於19世紀末的美國式資本自由競爭和壟斷資本資本主義的階段。
不過也難怪,這兩個公約畢竟沒有沒簽署的國家,就包括中國,美國和印度、韓國這樣的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
但是,美國雖然沒有批准這兩個公約,但是在國內立法中是承認工會權利和集體談判權的。
我不想談論中國形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我想談論的就是老百姓,包括自詡高端的知友對於歷史,對於市場經濟的無意的誤解和有意的歪曲。
市場經濟確實是效率最大化的一種社會組織制度和形式,但是市場本身是否具有公平的功能和效率,卻是文明是否進步的標準。更不用說作為市場無法提供所有公共產品的補充者——政府的責任了。
在這裡告訴勞動者應該怎麼提高自己,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對。但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面對問題的解決之道只能叫緣木求魚。
所以,還是用我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的那句話吧:
建立社會主義的強大工會。
這題我答過:
40歲財務自由?你明明距離40歲失業更近 - 知乎專欄
目測挺受華為人關注。
當時給的解決方案是:
1.時間自由:別把時間都用在加班上,花時間規劃一下自己的未來。
2.角色自由:如果你只能做一樣活,再專精也會有危機感;你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越多,其中一個角色收到衝擊,對你的影響也就越小。
3.思維自由:擁抱變化,向新生代學習。
這三點僅僅針對職場人自己成長角度來說的。
今天補充一點:職場人如何甄選靠譜公司。
正常的勞資關係並非零和博弈。公司賺錢,員工也獲利;員工獲得獎金,那公司拿得更多。
但在華為這兒,人把遊戲規則變了,好好的勞資關係,變成了愛情關係。
我給你想要的錢,你必須專一,要為我奮鬥拼搏(既然都變成愛情——談戀愛還要什麼雙休日)。什麼?你不肯為我拼了,你不肯為我奮鬥,你周末還要回家?你不愛我了,那我也沒必要給你高薪了。滾吧。
這種反人性的勞資關係設計,是華為問題的根本:
- 員工不可能對你專一啊,人還有家裡的老婆孩子呢,那是真正的親人好不好?
- 現在談戀愛都需要私人空間,而你把人拴在辦公室里,恨不得7x24的往死里用;
- 員工的工作產出並非與時間投入成正比,工作時長超過個人極限後,效率會大幅下降;
這種企業做出裁員34歲以上員工的事情,不意外。畢竟2008年,人已經上演過一場全員辭職規避勞動合同法的好戲。我個人並不太同情華為這些年薪甩我三條街的華為人,他們應該最了解華為的風格。
這種職場韭菜收割機,無論給多少錢,員工都應當避之不及。這種企業的共同特點是:
員工沒用或者不再像過去那麼重要,而有更便宜的韭菜可以取代時,會毫不留情一腳踢開。
職場人可以參照的場景很多,舉幾個例子:
看企業對離職員工的態度:員工離職時,喜歡給穿小鞋或者打分就很低的企業,度量可見一斑;
看企業對法律的態度:希望鑽法律空子,不惜犧牲員工合法利益的企業;
看企業對福利的態度:給的現金多,並不代表他關心員工,可能是你還有利用價值,不希望你辭職,但退休金,保險保障,家屬福利,員工健康福利,都體現出一個公司的人文關懷;
看企業文化:好的企業懂得勞資關係的邊界,不會用感恩文化,家人文化來忽悠員工。更不會用996的工作制把員工栓在辦公室。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瞎說職場,以及我的微信公眾號:瞎說職場 HRInsight
擔心中年事業危機的,應該是現在的80後、90後這一代,房貸壓力巨大、作為獨生子女供養父母、養育下一代二胎子女。從經驗來看,年輕時就不該抱著找份鐵飯碗工作的想法。第一輪國企改革下崗了一批人,近些年軍隊改革裁員幾十萬,臃腫的公務員隊伍在未來幾十年說不定也會改革。而以盈利為目的的私營企業更是在發展到某一階段會面臨削減人力成本。
很多企業員工的新陳代謝是必然的。企業發展之初,人很關鍵,需要有一幫有打拚精神的人。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成熟,人員不斷壯大,公司會變成一套系統,除了核心的領導層以及關鍵技術人員能決定和支持公司發展方向外,龐大的員工隊伍就是執行者,是標準零部件,是隨時可以置換的。早期的員工成為資深員工,福利待遇高,對公司來說可能會變成巨大的成本,但是你現在的技術和貢獻又不一定比得上掌握新技術、更能吃苦的年輕人,在可替代的情況下,被更替掉也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了。說得直白一點,飛鳥盡、鳥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如果不要人到中年時職業被迫變化摧毀自己,有兩條:要麼跟上公司的步伐,做個少有的核心部件;要麼給自己備個plan B,想想萬一哪天被裁了,自己還能靠什麼來謀生。
先講個兔子要改變命運的故事吧,
從前森林裡,老虎是森林的統治者,兔子家族老是受到老虎的欺負,直到有一天有一個具有革命精神的兔子當了兔子家族的領袖,他聯合了貓、狐狸、狗、刺蝟等等小動物一起要推翻老虎的統治,結果他們力量始終太弱,最後藉助了10隻狼的力量,終於把老虎趕走了。
老虎趕走之後,10隻狼成了統治者,以前只有1隻老虎的時候,畢竟遇到老虎的機會很少,但是現在是10隻狼,小兔子們更受欺負了。於是兔子家又聯合了貓、狐狸、狗、刺蝟等等小動物一起要推翻狼的統治。結果他們力量始終太弱,最後藉助了6隻豹子的力量,終於把狼都趕走了。狼趕走之後,6隻豹子成了統治者,豹子跑的速度很快,兔子這次不止是被欺負,而是直接很容易就被豹子吃掉了,兔子逃生的機會都沒有,沒多久兔子家族就死光光了。
其實大部分普通人,都是這森林裡的兔子。對於普遍的大眾而言,所謂的「改變命運的方法論」,「要有實現一個小目標的勇氣」云云,都是一碗毒雞湯。不但不一定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反而會變得更壞。
所有關心這個問題的人,在你想要避免中年危機之前,我想你一定還避免過很多種危機。例如:上學考試不及格的危機、談戀愛時失戀的危機、上不上大學的危機、上了大學找不到工作的危機、在漂泊的城市買不起房的危機、想要買車搖不上號的危機、戀愛總分手結不了婚的危機、結了婚生不了孩子的危機等等等等。等你解決了這些危機,才輪的上中年危機。所有面臨中年危機的人,一般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或者在社會上有一技之長,他們享有一份較高的收入,擁有現代化的社會觀念和價值觀,但因為社會的進步、技術的提升、產業環境的變化、高素質人才的相互競爭等等,最後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上遇到了障礙。然後自己恰恰在一個很尷尬的年齡。因此,中年危機的本質是中產階級的危機。中年危機的本質是中產階級危機2016年7月9日《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封面文章是《2.25億人踏入中產階級,讓中國執政者擔心》的分析文章,引用自路透中文網,http://www.qiqixw.com/jinrong/201607/106249.html,目前中國處於中年的中產階級,基本上都是70後和80後,70後可能沒趕上獨生子女政策和學校擴招,他們在大學畢業之後得到了一份包分配的工作,但絕大多數早都不再從事這份工作。80後就更慘一點,他們趕上了獨生子女政策,趕上了不再包分配,然後學校擴招讓自己的學歷急劇貶值,大學畢業之後又趕上房地產市場化,早早成為第一批房奴。他們大部分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受到社會認同的職業人,比如說白領、律師、醫生、學者、教師、記者、公務員(可能是一部分)、設計師、程序員、中小企業的經營者等。他們有自己的職業理想,但是卻始終趕不上社會的變化。中年危機的客觀原因是中國的社會結構和人口結構1990年高考的人,如果能夠成為同齡人中學習最好的2%,基本上能夠保證的是上一個本科學校;2000年高考的人,如果能夠成為同齡人中學習最好的2%,基本上能夠保證的是上一個211大學;2010年高考的人,如果能夠成為同齡人中學習最好的2%,基本上能夠保證的是上一個985大學。那麼90年高考的這個普通本科大學生其實從智商上和10年985的這個大學生從智力水平上是差不多的。但是所受到教育的層次、視野就遠遠無法可年輕人相比了。大學教育的普及,讓原本的大學畢業生,從天之驕子、社會精英已經變成了一個普通人。中年危機第一個問題是,對原有的自我認知的崩塌。1990年入學的普通大學生,在頭幾十年一直覺得自己的智商還可以,當年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勝利者,突然有一天大家告訴你,你就是上了一個老掉牙的不入流大學。這是難以彌合的心理落差。70後的人幸運的一點是,一般都能靠自己買上房子。但是80後就沒這麼幸運了,尤其是85後。社會基本只給了他們一個啃老的機會。例如87年的年輕人到09、10年剛本科畢業,這時候房價已經開始暴漲了。如果當時沒有條件和錯過啃老的機會,自己買房的可能性指數型下降。「那些仍然存有中產階級幻象的 人們徒勞地為現實所困,難以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人們抱怨說自己的所有夢想與激情全部消耗在同包括房子在內的現實的搏鬥中。」 而對於一些有了房子的中產,並沒有因為房子的大幅升值而激動,相反,他們已經變得神經脆弱,生怕因為一次決策失誤,從而失去一切。「逃離北上廣深」,這樣的想法每天都在重複。這一切帶來的是社會競爭結果的變化。某公司招聘,來了一個26歲中專畢業上培訓班出身8年經驗的JAVA程序員,還有一個26歲海歸CS專業碩士,你說最後招聘哪一個?當然是前面那個。有經驗、好用、工資低,當然要這樣的人來工作。海歸畢業雖然學了一堆演算法,一堆先進技術,但是絕大部分公司根本用不到。社會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的顛覆了原有對自我的理解、對教育的理解、對職業生涯的理解、對生活的理解。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經濟發生了重大的飛躍發展與變化。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從1980年代的幾乎為零增長到今日的2.25億。文章指出,「中產階級對現狀是不甚滿意的,他們擔心養老;他們擔心因病返貧;他們擔心房產權得不到保證……」。以下是三個真實的案例:
A君,從小縣城考上了北京某名牌大學,畢業後努力奮鬥,成為了一家公司的營銷總監,及時買房買車,事業有成。但是2012年公司人事變動,他被迫離職。之後投資了幾個項目,但最後因為沒通過政府審批而血本無歸。目前年近40,就業難度劇增。
B君,也是在上海名牌大學畢業,2004年畢業後進入報社。因工作原因,先後浪跡上海、廣州、武漢,最後定居深圳。從2014年起,報業沒落,收入打折,房租則大幅攀升,他又一次到了失業的邊緣。
C君,醫生,生活在南京。最近,全國頻發的「襲醫案」讓他情緒極為低落,工作狀態大不如以前。最近,在網上看到了江蘇省高考削減3.8萬學位的新聞,作為父親的他,準備給孩子辦移民手續。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方面,這是中國的人口結構和社會結構決定的;另一方面是技術發展的趨勢決定的。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勞動力最豐富的的時刻,同時當前的中國勞動力擁有前所未有的高教育程度。中國擁有過億的大學本科畢業生,每年出國留學人數+考取的研究生人數已經超過了90年代每年大學(包括專科)的入學人數。極大豐富的高教育程度的勞動力造就了今天高教育成本、高房價、高物價和低工資的社會形態。花了幾十萬留學歸來的海歸往往拿著每個月幾千塊的薪水,何時能收回教育成本,反而茫茫無期。在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極大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在過去三十年中,很多勞動機會不斷消失,很多勞動機會所要求的教育背景也逐漸降低。開始中國引進某些國外技術的時候,需要研究生畢業;過了十年,自己掌握技術開始推廣了,只需要本科畢業;再過了十年,這些技術已經遍地開花了,只需要專科畢業。隨著職業門檻的降低,高技術民工化已經是普遍的社會現象。所有的技術工種,無不被這樣的危機所威脅。中年危機的現實背景是全球化的發展和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們再看一下上面的人口結構圖,就能夠看到,中國到2050年的時候,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老年人,老齡化率超過現在的一倍還多。最近幾年,中國式危機的核心就是一點,人口紅利消失。在十年前,還基本上是幹什麼都能賺錢的時代。企業的日子很好過,脾氣不好的銷售照樣天天拿單;不講信用的企業也過得很滋潤。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每年的收入都會有增長。但是最近三年,這樣的情況在慢慢消失。一批一批的中小企業消失,或者是關門或者是轉移到東南亞和印度。從2001年起中國加入WTO所獲得的紅利也在慢慢消失。中國正在從產業轉移的目的地變成策源地。無論你多不情願,資本是無情的。政府有政府的辦法,但根本上還是老套路。讓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進城務工,讓西部的農民到東部去務工。實在不行,把企業搬到西部。政府的辦法說到根上,是提高勞動力數量,壓低勞動力工資,抑制產業轉移的趨勢。這對於每一個勞動者而言,都沒什麼好處。這樣的結果是整個社會保守主義思超的抬頭。在知乎這樣的社區里,存在著無數毛粉和無數川粉。他們看似不同,其實堅持著類似的理念。其實他們都贊同國家的統治階級要想盡辦法為國民謀利益。什麼全球化、科技發展都不要說得太虛偽,政府的政策應該真正讓人民得到實惠,而不是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哪怕再少關心政治的人都感覺到網路上的民族主義開始盛行了。在這樣的環境里,反綠、反日、反韓、鄙視灣灣,也不過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倒影而已。中年危機是中國全社會的危機按道理說,中年人或者中產階級是社會的基石。當這部分人身陷焦慮的時候,說明整個社會沒有人不在焦慮。沒房子的焦慮,有房子的也焦慮;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焦慮,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更焦慮;對未來迷茫的年輕人焦慮,應該不惑的中年人也焦慮;當員工的焦慮,做企業的更焦慮。第一代的獨生子女都到了而立之年,他們的父母也步入老年。這些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會是未來若干年中國社會的核心問題。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裡,哪個企業能給一個人三五個月的時間回家照顧父母?你當然可以走,公司也會提供人文關懷,但是等你回來,你原來的位置有人坐了,那麼你就要重頭做起。當你的父母老了,你如何敢給你父母養老?你又是否忍心把他們送到養老院?你是否有經濟能力把他們送到養老院?在社會變革中失去優勢的知識分子發出吶喊,一度讓知識無用論甚囂塵上。然並卵,在父母身上發生的悲劇不能在自己孩子身上發生。於是搶學區房,上培訓班成為普遍現象。幼升小,這個本來不應該在字典上出現的詞都出現了。在一線城市,幼兒園畢業之後上小學普遍都需要面試。於是從三四歲的孩子開始,就要進行各種培訓,舞蹈、音樂、英語、數學、跆拳道、游泳。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好好的去認識世界,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就被拉上各種考試的戰場。從老年人到兒童,沒有不焦慮的。相比於這些,某些地區農村的空心化、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多三千萬,這樣的問題都變成了局部問題。算不上社會問題的核心了。坦然面對中年危機生在養豬場的豬,一生都活得很幸福,吃完就睡,如果它知道自己會被送到屠宰場,它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嗎?有一個聰明豬辦理了移民,從一個養豬場搬到了另外一個養豬場,那麼它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嗎?不能。你要知道,哪怕在自然界里,即使是老虎、獅子、大象,也很少能正常的自然死亡。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一頭豬又如何能改變自己不被送到屠宰場的命運呢?現如今,美國和歐洲的中產階級人數和收入比例都在大幅下降。美國的中產階級從1971年61%下降到40%多,收入比例也降低到50%以下。正如社會行為學和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希望逃避問題而跳槽到其他公司的時候,在下一個公司往往還會遇到同樣的問題。移民外國也是一樣,其他國家一樣有各種社會問題,只不過每個國家的輕重程度不一樣。寄希望於離開中國來逃避今天中國社會問題,往往帶來的是其他的問題。所以避免中年危機,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是很難的。有些事情對於人而言是不可預測的,也是無法避免的。唯一能做的是坦然面對。當你要失業的時候,不要抱怨,思考自己的長處,選擇下一個機會。當你的父母年邁的時候,你能坦然的從某個忙碌的公司離職,尋找一個清閑的工作,照顧好你的父母,未嘗不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上面的論調或許有些宿命論了,為了避免過於消極,我想最後說兩句:34歲以上要離開華為,那也應該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奮鬥經歷。當你把這當做人生的失敗的時候,本身也限制了自己人生的發展。你別忘了,如果不是39歲的時候因為國家撤銷基建兵的建制,任正非是不會離開部隊的,如果不是後來工作上的不順利,更不會在他43歲的時候創立華為。他們曾無比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奮鬥能帶來成功;他們強調法制化,需要權益與尊嚴得到保障;他們認可全球化,認可自由主義,因為只有市場經濟才能讓他們的價值獲得最大體現;他們強調個人價值,強調生活質量,強調教育質量與公平。但是,目前的形勢,正在逐一否定他們的價值觀。
給自己留條可行的後路。不說什麼年入百萬,至少能吃上飯有地方住就行。
除非是二代,否則活下去不能靠公司不能靠老闆不能靠政府不能靠任何人,自己有活命的手段才行。
什麼時候後路有了,你能懟著老闆的臉說「我不怕您把我開了,開了我立馬能找到下一個飯碗」,這是墜穩的。
對於少數人,也許不存在中年危機,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中年危機不但存在,而且非常可怕!
1.正確認識當前社會本質依然是人吃人的社會。
認識到你只是這個龐大的社會體系上一顆微不足道的螺絲釘。在你的眼光看不到的角落,有很多人像被垃圾一樣清理,在你習以為常的生存環境,很多人依然可望不可即。一旦你退下來,很多人 會蜂擁而上。
而社會的本質上,考慮到通貨膨脹和房價上漲的收益,未來的那點養老金和保險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現階段就是充分利用時間來掙錢,為自己的將來老去做準備。
2.提高自己的稀缺性。
這個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互聯網和金融領域。因此要在戰場樣的職場生存下來,無非就是人脈,資本和能力。任何一個方面達到極端,都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但是考慮到大部分普通人,
只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而沒有前瞻性眼光和對未來規劃,必然會面臨職業危機。然而即使是普通人,也應該要考慮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相對競爭力和人脈作用,有時候能力沒有辦法成為稀缺性,一些人脈關係能夠構成稀缺性,也一樣能夠達到這種效果。
3.積極安排好退路,隨時準備好被離職。
退路很重要很重要,退路就是在萬一你被幹掉的時候,你依然能夠憑藉自己早已規劃好的另外一條路,可以安然度過危機。
譬如說你在職場中的時候,你就該考慮是否投資建立個小企業和你現有行業做互補,一旦現有行業不行,其他行業也足以保證收益。
進入職場第一天,就應該考慮自己將來如何退出,而不是隨波逐流。
4.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其實時間不值錢,值錢的是少數人的時間,利用時間培養多種技能。
大多數人由於缺乏真正的具備競爭優勢的技能,在面臨調整的時候,往往很難一下子翻身,然而,如果具備多種技能,再不濟也能夠有碗飯吃。
實際上職場對於一般人有價值,對於真正有能力的反倒是制約,因為職場生活最大的是佔據了時間,而時間實際上無論是對於富人還是窮人,都是最寶貴的資產財富。
職場的8小時-12小時實際上基本上限定了你的產出只是工司的螺絲釘,並不能反應你個人真正的價值。而且這種創造價值和獲得收益的方式是成線性的,而非線性的,某種意義上是相對低效的一種方式。
要將自己的收入模式建立在非線性的基礎上遠遠比按部就班的工作更重要,所以如何將自己的時間發揮最大效益,如何能夠將自己的單位時間的產出做到乘數效應,就顯得比起工作本身重要的多了。
5. 保持家庭和個人的事業的平衡。
即便是創業,必要的時間留給家人伴侶也是必需的,要留出時間來充電和鍛煉身體。身體是最重要的本錢,家人是保持創業的唯一動力。
6.學會多條腿走路
華為的事件也說明,當前的中國職場並不能保證能夠終身有飯吃,所以在進入職場之前,就應該有戰略性的眼光為自己的五年到十年的生活鋪路。
也即幾種準備:
A.創業---這裡的創業是指能夠有足夠的人脈和資金,有80%的把握能夠搞成功的創業,而不是剛出大學時的沒有規劃的隨大流的創業。
B.移民--可以考慮移民到一些資源豐富,人口壓力沒有這麼大的國家。
實際上在可以預見的將來,70-80後們將會遇到的老齡化危機,在國家缺乏足夠保障的情況下,以及未來不確定性的因素太大的情況下,選擇一個低壓力的社會,或許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C.職場生活的不確定性,決定金錢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保障,而不能依靠國家的財政來養老。因而在踏入職場的同時,就一定要從職場中抽出足夠的時間來發展第二們副業,可以互補的副業。
因而類似如華為996,加班嚴重的互聯網企業就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了,相反的比較輕鬆一些的軟體行業或者是具備資源稀缺性的銀行國企,反倒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副業。
而且理論上講工作的重要性完全沒有副業的重要性重要,至少在副業收益沒有達到知乎的基本薪資水平的情況下,並不值得把公司當作自己的人生唯一目標來打拚。說實話我認為我來討論這個話題可能有點不夠格,因為我才30歲不到,遠遠沒到中年危機的時候,但是我又認為我確實有一段類似與中年危機的焦慮期,再加上我有著和中年人相似的情況(職位較高,有家有口),我認為還是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的,正如我簽名所說的,我只想分享自己的經驗,並不想以總結的形式來寫這個答案,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經驗給大家一些可供參考的東西。
我畢業了以後進入了一家中等規模的全球化公司,運氣不錯加上各方面因素不錯嘛,在工作3年的時候就當上了公司中層,收入也達到了2萬左右,再加上本身結婚早,在房價暴漲之前就買了房子,所以整個家庭的生活水準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標準。
所有的1年里我非常焦慮,因為們知道人都是不知足的,在達到了較高的生活水準之後,開始思考更高層次的享受,從吃路邊攤到吃星級飯店的過程之後就開始想著吃米其林餐廳,從國內旅遊到東南亞旅遊開始想著去歐美自由行,從經濟艙坐到商務艙想坐頭等艙...同時及其害怕丟失掉這樣一份收入來維持現在優渥的生活。當時我就想:「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但後來我逐漸發現了破解的辦法。 我開始發現我做的事情年輕人都做不來,同樣參加一個展會,我分析問題的層次會更深入,更滲透到本質。同樣一件事情交給我做,會比跟我同級的人做的更加出色。老闆開始在我沒有任何要求的情況下給我加工資獎金,並給我各種福利(比如帶全家去國外旅遊,免費)。
最終,當開始給我股份,參與到核心核心戰略決策的時候,我的焦慮感基本消失了。
最後,總結起來有幾個關鍵點:
1,在中年到來之前完成從打工者到資本持有者的轉變(前提條件是在有能力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正確的平台,平台並非越大越好,而是要適合自己)。
2,在工作的時候提升自己工作技能的稀缺性,並且盡量多對外接觸,同時學會表達自己技能的稀缺性。(同行和獵頭目前挖我的薪資是我的2倍以上)。
3,平時在完成正常工作的同時,多考慮未來的職業發展和規劃,同時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進行結合。(比如既想在華為做拿高薪的螺絲釘同時又想在40歲的時候可以多陪老婆孩子本身就是不現實的規劃)。
4,最後一點,心態要放平,遇見中年危機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碰到了一些自己不想碰到的事情諸如裁員,降薪等問題,只要提前有應對的措施(諸如平時的理財計劃,保險計劃)和平和的心態,其實並不是什麼很糟糕的事情,或許還能在過幾年後因禍得福。
今天突然有感,醞釀了一碗雞湯,給大家品嘗:
當害怕成為中年人的時候,可以想想我們的少年時代,是不是也害怕過長大?青年時代,是不是也恐懼迷茫過未來?我們是如何度過的?將來老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恐懼死亡?誰能阻擋時間的洪流?危機處處存在,人生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不停的move。人生如茶,空杯以對。
危機處處存在,有危機是好事,危機感可以促使你奔跑,促使你突破自我,放下恐懼,正面危機,積極尋求解決方法才是最佳的心態。中年危機無法避免,與其探討如何避免,不如務實研究如何應對。
職業規劃不應等到遇到危機了才開始做,而要在遇到危機之前就未雨綢繆,需知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即使是碰運氣也得有實力才行。
大學階段,每個人都很迷茫,即使做了職業規劃,那也不過是霧裡探花,未來要走的的路可能跟自己當初想的並不一樣,只有真正離開校園邁入社會,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工作磨練,你才能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大致的規劃。
工作第一年,你很懵懂,對未來不知所措;工作第二年,你跌跌撞撞,基本適應了工作的節奏;到工作第三年,你就需要好好思考一個問題了:
未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一個怎樣的生活?
你需要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未來是想追求功成名就,還是想平凡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想要功成名就需要不懈奮鬥,想要過平凡的小日子也需要去努力奮鬥,只是奮鬥的方向不同。
如果你追求安穩,苟求平凡於鬧市,不求聞達於周遭,那麼你需要選擇一份穩定性高的職業,比如那些體制內的工作,很多人工作幾年後看明白了這個世道,想回家鄉過安穩的小日子,於是他們多次參加家鄉的公務員考試,進入體制內。他們工作只是為了一份收入,也不求能在這份工作上有多大的作為,對於工作中受到的委屈,他們也都忍著,因為他們的目標很明確,自己要的就是穩定,為了穩定而捨棄一些東西也是值得的。
如果你不甘平凡,想要在事業上有一番作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麼體制內的道路對你就不是那麼適合了,你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激烈搏殺,為此你需要時刻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因為與你競爭的還有很多能人,在工作中你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下班後還在充電學習考證,為的就是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這兩種生活,究竟如何選擇?你需要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最早要在二十五歲前給出一個答案,最晚也不要超過二十八歲,規劃的越晚準備的也就越倉促,公務員考試還有年齡限制,而且也不是那麼好考,大部分人都要連考好幾年才能考上。
體制內的工作,如果國家政策不做出大的改變,那麼你可以一直做下去,未來是否會大刀闊斧地改革,我們不得而知。
那我們就重點來說說體制外的工作吧,大多數人都是在體制外的崗位工作,比例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原理,就是優勝劣汰,從這個角度看,沒有人能夠成功躲過中年危機,並且都會或多或少受到中年危機的影響,中國的市場經濟不過運行了幾十年,相當一部分人的思想似乎依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暢想一份工作能幹到退休,掌握一門技能夠吃一輩子,於是這幾天又有人提出了問題,幹什麼工作能幹一輩子?學什麼技術夠用一輩子?
市場經濟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切都在變,知識技能的更新換代很快,以前學一門知識技能夠用二十年,現在可能只能用五年,尤其在科技行業,更新換代更快,因此想要一招鮮吃遍天已經非常困難了,你必須保持持續學習的精神才能跟上這個時代發展的腳步。
而且我要在這裡說一句殘酷的話:
大多數人都不能再像他們的父輩一樣,讓自己的職業生涯干到六十歲,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到五十歲基本就終結了,五十歲以後即使還能找到工作,那也不是他們眼中能稱得上工作的工作了。
五十歲以後,即使你經驗豐富,技能嫻熟,但依然有可能被企業裁掉,因為企業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企業會綜合衡量一個員工的性價比,如果你的性價比遠低於平均水平,那你離被裁也就不遠了,當然,企業可能因為顧及感情不會直接裁你,但找理由把你工資係數調低還是可以做到的。干著和以前一樣的工作,但工資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無論是在物質感受還是在精神感受上,你都會受到很大的打擊,很有可能直接辭職走人,即使留下來也會慢慢被邊緣化,華為把這個年齡提前到了三十五歲,所以連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都感到了危機。
如果以五十歲為職業生涯的末尾,那麼三十五歲到四十歲這幾年差不多應該是職業生涯的巔峰期,三十五歲前的十年,你在奮鬥積累,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工資收入也在逐步上漲,到四十歲以後,想要有一個新的突破可能只能通過跳槽了,原單位可能並不願再給你提供更高的平台和薪酬了,因為他們會認為你此時的性價比已經不如那些三十多歲的年輕人了。
所以很多人才會那麼急切地想要在四十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因為四十歲之後自身能創造財富的能力是在走下坡路的,四十歲如果還是很窮,那未來能翻身的希望就非常小了。
如果一個人真的很有拼搏心和進取心,到四十歲的時候也是能積累一筆不小的財富的,如果能做好理財規劃,那麼未來的生活還是有保證的。
理財並不能讓你變成富豪,但能合理配置你的資產,使其保值升值,獲得穩定的現金流,所以越來越多的職場精英在工作之餘都開始學習金融投資,為的就是讓自己的資產能實現效用最大化。
知乎上金融話題的關注人數有6.4M,投資話題的關注人數有2M,經濟學話題的關注人數有8M,可見大家都非常關注金融投資這一塊的知識,同時職業發展話題也有7.3M的關注人數,大家都想在職業發展上面有新的突破。
那麼,年輕人應該如何應對中年危機呢?
四十歲前努力奮鬥,掌握過硬的技能和專業知識,為未來的職業發展之路做好鋪墊。
四十歲後做好理財規劃,管理好自己工作多年積累的資產,做好風險控制,使其保值升值。
五十歲以後可以做些自由職業,憑藉自己之前積累的經驗和人脈,做一些小本創業。
這一切都比較理想化,如果一切都能按照這個套路來,那麼大家都能從容應對中年危機。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大多數人到四十歲時依然沒有積累起足夠的財富,未富先老,然後上有老下有小,在重壓之下艱難前行,到五十歲時又不幸失業,再出去找正式工作已經很困難,基本呈半待業狀態。
所以這些年才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報考公務員想進入體制內,因為他們已經看透了這些世態炎涼,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也只是個普通人,他們接受了這種現實,從大城市逃回家鄉,考取一個基層的公務員,過著朝九晚五的庸碌生活,並怡然自樂。
任何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生存的企業,都會受到經濟周期影響,而公務員、醫生這些工作,不會受到經濟周期影響,公務員旱澇保收,由國家財政負擔;醫院雖然也在逐步走向市場化,但如果人生病了,還是要去醫院看病,無論有錢沒錢,這是剛性需求。
無論是求穩進體制,還是求奮鬥進企業,你都需要及早做好規劃,準備的越充分,實現目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未來不可預測,但是可以規劃。
企業不是家,也不是慈善機構,本質上追求利潤的產業機器,單位當然希望找性價比最高的員工,謀取自己利益最大,換你是老闆你也會這麼做的,李嘉誠10幾年沒給碼頭工人漲薪了,無商不奸,不摳門的老闆產業能做大嗎,利潤都是省出來的。
一個人的能力和回報是成正比的,華為大部分員工也就是個平庸之輩,比起國企,公務員能力沒有突出地方,收入倒可能是別人幾倍,如果還負責員工養老,你認為這現實嗎? 所以本質的問題是大多數華為員工對自己能力和未來風險意識不足,在能力一定的情況下,如果求穩定,可以去國企事業單位,如果想多賺工資可以去私企,到中年了把別人一輩子錢賺到了,在找個穩定的職業混混日子也不失為下策。這真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
茫茫多的學生,畢業的時候都想去人員更替快的行業,不希望頭上頂著很多中年人,不走人就沒位置往上升。既然來了這些行業,就要跟著行業規則來玩,到了中年你下面自然有年輕人希望你趕緊讓路。這個事情,當年自己選的路,咬緊牙自己走下去吧
要說怎麼避免么,入行的時候就要想想清楚,入的是一個中年人佔比為主體的行業,還是年輕有朝氣的行業。勞動力人口結構自然是中年人為主體的,年輕有朝氣的行業是怎麼做到和勞動人口結構不同的呢,這個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想要避免中年危機,畢業的時候就入個能給中年人留一口飯的行業。想要年輕時候拼搏多賺錢,就去年輕人多但是對中年人不友好的行業。這個是要自己權衡的,你想要在人生哪個階段過的比較好。
想要年輕的時候在有利於年輕人的行業,中年的時候在有利於中年人的行業,甚至快退休了去對年紀大的人友好的行業?那就從一開始就知道你在30-35歲,45-50歲這兩個關口是要轉行的,整個職業發展和人脈網路搭建就要圍繞這2個關口來設計,20-30歲這段時間的工作就是為了30-35歲轉行而準備,35-45歲就是為了45歲要轉行而準備。不然和危機面對面的時候,就算有轉出去的機會也輪不上你啊
這件事的厲害之處在於,華為裁掉了34歲以上的員工,在知乎上人人都在論證34歲以上的華為員工為什麼失去了價值,為什麼活該被裁掉,而沒有人去質疑華為這麼做是不是合理的,一個公司隨意擴充工程師,又大批量淘汰老員工,會給整個公司和行業帶來哪些壓力和惡劣影響,為什麼這個行業制度下允許一家巨頭做出這種事情。
再擴大一點,在知乎上人人都討論34歲以後員工的出路,而沒有人討論這個行業對華為這種公司的態度。不知道知乎上是不是都在Google這種沒有layoff的公司上班,從而對這件事有了看戲的心態,還是都在Amazon這種時時刻刻可能被pip的公司,對這種事情早已麻木,看這種新聞就像剁猴子尾巴一樣興奮。或者兼而有之。
太平年景就互相吹捧,互相把工資往上吹個幾倍甚至十幾倍(比如你們都熟悉的那個誰誰誰),危機時刻就在資本的淫威下瑟瑟發抖,各自慶幸還好自己公司只是末位淘汰,爭取不要在房貸還完前把我裁掉,先裁掉老傢伙和雜魚壓壓驚。貴乎中產階級天生的軟弱性和局限性可見一斑。
醒醒吧,勃學只能救失敗人士,救不了失敗階級。
現在有些年輕人,當然也包括我在內,動不動就把大不了老子辭職掛在嘴邊。
一種工作一年半載,在工作中煩心事受了苦,和領導同事發生衝突受了氣,崗位福利待遇受了虧。但是在公司的職位又不重要,隨時都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公司也隨時能找到人接替。然後接著尋找下一家做些同樣的工作。但你會發現,每個公司每個環境都會有新的問題出現,所以也可能進入下一個循環,過了一年又辭職了。
另一種當然也會遇到如上的問題,但是不同的是,他的離開可以有更好的發展,而公司立馬會和他協商加薪,各種交心挽留。有的是自己知道能力強,要找個更好的平台,有的是其他公司獵頭挖走的.有的是自己有足夠經驗出去創業了。所以分分鐘都可以辭職,因為有更好的選擇。
你是前者還是後者?
你現在有中年危機么?想太遠了,
還是先想想你有沒有青年危機吧。有的時候我們要想一想,同一個辦公室的銷售,為什麼坐在你旁邊的同事,和你同等職位,他可以賺8000.你只有5000. 而對面的同事才4000.
想這些不是為了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而是為了分析自己的不足,從而提高。
因為你要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特技能的人,這樣何時何地都不會有危機。
你做了大多數人都會做的事,那也就證明你就是那大多數里的人。
你要做的是你做的事大多數人做不了的。
我現在沒有青年危機和中年危機
他們會的我會,他們不會的我更要會。
很多東西都是可以自學的,越簡單的東西越多人會,而你便顯得沒那麼重要。
企業需要核心競爭力,個人亦如此
但是我不會停止。
學習-反省-總結學習是一項終身事業,Never too late to learn.Have a nice day!山無常形 水無常勢 有峰就有谷 有起就有落 此為人生常理。正確看待職業的起落 積極應對 具體應在如下方面努力
1. 努力做到不以工資作為唯一的收入來源 增加財產性收入,避免失業時立刻出現資金斷裂,為再次就業贏得時間。為此必須學習投資方面的知識
2. 年輕時積累經驗知識和技術 但這樣是不夠的 因為知識和技術的更新是非常快的 必須學會提煉感悟自己的經驗和知識 形成管理的知識 年輕時拼體力和腦力,到中年必須依靠自己的管理知識 如何授權和帶領團隊來實現目標了。
3. 這裡特別告誡哪些在優秀大企業的年輕人 千萬不要溫水煮青蛙 在裡面混日子 很多人職業的起點不低 很早加入了優秀的大公司 有不錯的職位 在這樣企業工作的人出入都會受到人的羨慕和尊敬 久而久之 會讓人沉浸其中 殊不知 你獲得的那種尊敬是由於這個公司和平台 如果你自己不夠優秀那麼哪一天你離開了這個平台你將什麼都不是 這樣的人被掃地出門是最危險的
總之 不要在打拚年齡選擇安逸 厚積薄發!謝邀。
這個話題很沉重。不符合答主一貫歡脫的作風啊!
35歲是個坎。
我身邊好多35歲以後的職業經理人,高級打工仔,很多人後來都選擇了創業。還有繼續打工的,三兩年換個老闆,天天各種難題丟過來,都在等四十歲的坎。也有從一而終二十年工齡的,要看老闆的眼色,和躍躍欲試的後來者。我也慶幸,是女人,追求不高,夠花就好,選擇了隱居。我男朋友則半隱居,半在家辦公。
我發現在33歲以後,就不停的被人取代。
我把自己辛苦經營的客戶和市場關係,毫無保留的交給老闆派來的年輕接班人。那都是成熟好做至少兩到五年內旱澇保收的大單。只需要常規維護就行。而我,則還要像2010年時那樣,一人,一挂車,一箱現金,重新開闢新市場。
一零年的時候我說走就走,一五年的時候,我已經捨不得厚軟的沙發豪華的辦公樓。年輕人,先不管你有沒有規劃(因為太虛不實際經常重規),
首先,要明白,如果是在企業里(非政府fu企事業單位,非背景,非裙帶),除了極少數能步步高升並打算養老的位置,大部分打工者,還是要走下坡路的。所以我33歲的時候就做好準備,40歲時總結一下人生看要不要結束生命。
所以35歲我才放得下手激流勇退,因為我要過好生命最後的五年。我給不了你職業規劃的建議。
我只能建議你,別跳來跳去,好高騖遠,靜下心做住板凳,有門核心技能,或者核心客戶群。不苛求越老越吃香,但求越做越熟練輕鬆。人,得服老。迎接35歲,與其先制定職業規劃,不如先做心理建設。心態調整好了,比職業規劃還有效。錢是掙不完的,身體最重要;時間是有限的,家人最重要;客戶是見不完的,自己才是最要伺候好的那個人。
成功有很多種,自己開心最重要。
最後,還是要遙敬一下我那些創業成功上市的男神們!舔他們大jb!謝邀!轉我的一篇文章
萬一年紀大了!公司要清理你該怎麼辦?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25578875那年是2008年金融危機,集團判斷錯誤把底薪高的人都開掉了。市場總監第一個被幹掉,我是第二個,然後是剛畢業的新人和一個跟在我後面進來的人,就這樣我們都失去了工作。剛畢業那小子在電梯里悲憤的跟我說,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那麼努力的去做了,結果被老闆開除了。他說他不可能再去打工了,沒幾天他老家給他電話讓他回家分家產,他媽媽要讓他們獨立。他回家分了30萬,然後自己開了個公司賣禮品、賣酒水、賣電動工具,反正他跟我說,他不會再去替任何老闆打工了。我是技術支持不是純銷售,在這件事之前我一直很擅長技術,但是在這件事之後我開始撇開一些時間去認認真真學習銷售技能了。另外一個被開掉的兄弟是買潤滑油了,這哥們挺強大,一遍工作一遍炒房,手上那會兒就有三套房了。這哥們以前是在國企做銷售的,人脈關係與現在的狀態不一樣,只好從零開啟,打了幾年現在也很穩定了。每次一見面就是老子再也不打工了,08年的痛。市場總監更牛逼,開了兩個公司,一個做鋁合金型材,一個做非標設備生產。這些都是技術活,需要過硬的技術和銷售能力,還有管理能力。一路打到現在,雖然近幾年聚的比較少了,我這邊忙於創業,兄弟們那邊已經運營穩定了。
我們這些人都是曾經不被公司看好的,因為我們是被公司開除掉的。當時公司讓我們好好拼拼,把業績做好,公司五年後上市。媽的,結果7年後競爭對手上市了。當初咱們這些沒被看好的人,現在基本上全部都有自己的公司。回頭想想為什麼兄弟們都自己創業了呢?我們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吃飯,討論最多的就是感謝當初公司把我們開掉了,不是那次的深深的刺痛了我們,我們怎麼會去創業?創業多辛苦!以前在公司我只需要等銷售跑好單子,上門給客戶演示一下系統就ok了,再多就做兩個動畫跑幾個場景模擬一下園區的物流作業流程,拿一個物流模擬軟體弄個半天錄個屏就可以了。
早幾天看某公司清理34歲以上的員工,我特么的震驚啊!不管真假,但34歲找工作真不容易。命運就是這樣啊!34歲?怎麼找工作?做銷售的還好,人品不差的基本上路子還在。而做技術的,那麼34歲簡直是一個坎啊,小孩剛好上小學,早上7點多就要把孩子送到學校,晚上如何鑽研新技術,與父母住一起還好,年紀大一點的怎麼弄?房貸那邊估計還沒有還完,結果尼瑪的下崗了。除非是什麼尖端技術,否則現在大多數的科技公司創始人的年紀都很小,你讓他們用一個34歲,或者年紀更大的人,他們會怎麼管理團隊。他們會怎麼想這些問題? 去年還接到獵頭的電話,問我要不要考慮去什麼bat 搞unity3D。那時候他們buy+鬧的挺凶的因為有點競爭關係,我就想套路一下,他們在vr方面布局做什麼,尤其是某里了。結果得到的回復是他們只想找一個水平比較好的程序員,不要求會管理的,薪資可以給到50萬,但是只能做程序員。呵呵呵,年紀大點也無妨,像哥這樣還能寫代碼的就行了。反思如果喪失了寫代碼的能力,那特么的怎麼辦?現在想想34歲正當年啊,首先心智已經成熟,基本的人脈圈已經確定,而有些時候也應該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下一站了。創業或者為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
剛才朋友圈有個哥們發了幾組圖片,我看完之後真的是百感交加啊,也是今天寫這篇文章的動機,當年屌絲時的情形歷歷在目。我記得我29歲那年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候,被一家物流科技公司忽悠過去做技術,因為又懂物流又懂軟體,雖然我大多數技能是自學的,所以大多數時間是被鄙視的,然後我就接到莫名其妙的通知,說我不行,能力太差,什麼活都不給干。然後通知我回家。這件事搞的我一直耿耿於懷,後來參與的超大規模無人工廠項目,終於讓我可以睡的安穩了,項目被評為填補國內空白,填補世界空白,甲方千人的公司就特么的兩個架構師,我就是其中一個,其實我當時就是一個碼農,用他們的話說給架構師的頭銜這樣可以把外包工資給的高一些啊。哈哈哈!我也認同這個說法。
今年雞年,送給大家濃濃的雞湯,幹了這碗雞湯,咱們好開啟輝煌之旅!
(圖片引用搜狐 這個世界最大的謊言就是「我不行」-搜狐 侵權立刪)鏈接是一個當初被別人說不行的人做的項目,你也可以不用看,因為很震撼
2017魔法元年 - 騰訊視頻https://v.qq.com/x/page/o03708s1qow.html。趁著年輕多為自己謀劃,做上了老闆就不要眼裡只圖錢替兄弟們想想,公司的競爭力要提升,但是也不能把兄弟們踢了。能力強的可以扶持創業,兄弟們沒幹勁了,肯定是公司動力不足。18歲的時候,我常常走在西湖邊思考一個問題,難道人生就是讀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然後就可以了嗎?那時候我看大家都忙著去寶潔,以進諮詢為榮,我就想,咦,好像錢也不多啊。咦,我現在就算大學不努力,現在開始不學習了,我畢了業去新東方教英語或者教高中生賺的錢也跟他們差不多甚至更多一些嘛(不要朝九晚五還有很多時間可以玩啊)。然後我就開始更加困惑,咦,這些所謂名校生一天到晚忙天忙地想去大企業幹嘛——他們去諮詢啊,去GE啊,去各種五百強實習的時候,看著他們的工資和工作時長,我就更困惑了,為了個啥。
這兩年,當時出國讀了藤校master的同學,留在美國幹了一段時間後,都發現紐約沒有夢想,漸漸回國了。除了程序員順利留在矽谷以外,其他專業或者商科的同學,基本呆在上海和北京的金融機構,或者諮詢機構。我們20歲的時候特別崇拜那些頂著各種「光環」的人——哈佛的學姐,牛津的學長—— 那又如何呢?工作和薪水從不因一個人有光環而優待什麼,光環除了騙騙小女生以外,好像在職場上,用處都不大。
這兩年,家裡條件不錯的同學,該結婚的結婚,該生娃的生娃。女同學基本上在大機構和事業單位,職業漸漸上正軌。有時候常常說起來,覺得我們年輕時候曾經有夢和追求,還想去冒險。看著穩定的工作和職位,也覺得厭倦,想換個地方走走,想出去再讀個MBA,想跳一家創業公司干點大事——都會想,只是我們也很少聊,也沒有現實的基礎可以聊了。人到了一定年齡會開始覺得,生活已經不再完全屬於自己了,決策已經不再自由。婚姻和孩子,提供了一種潛藏的結構,讓父母和更加板結的社會觀念,可以肆無忌憚地入侵一個人的生活。
這兩年,總有野心勃勃和能力拔群的男同學,從大機構的管理層中走下來,在中年危機來到之前,拚命創業,再搏一把。資產從七位數漂亮地跳到八位數,甚至九位數。承受更大的壓力和責任,也在社會中贏得更多的尊敬和信任。對很多「中年男性」而言,在社會上泡久了,「成功」是一種消減壓力,保證心理健康的重要藥物。當然,它也只屬於極少部分的人。
從社會動力和社會控制的角度來看,這個社會有它自己的運轉尺度和齒輪,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誰,都只是社會的一部分,承擔這個社會帶來的紅利和優勢,也必然承擔這個社會帶來的壓力和問題。如果從社會角度來看,我們講到華為裁員,講到以前的「中產階級夢」破碎——其實不僅僅是中國,而是全球性的問題。各種技術取代了人類,工作性質的變化,那種一招鮮吃一輩子,經濟好不用做什麼混吃等死的日子,對於全球人類來說,已經終結了。
從18歲開始,我就喜歡跟中年人交朋友,哦,還有老年人。我喜歡去了解,那些背景和我差不多的人,30歲、40歲、50歲,都是什麼生活狀態,都在幹什麼。生活在兩種狀態下展開——一種是不斷向外看,開開眼界,長長見識,交交朋友,一種是不斷再把注意力拉回來,回到當下,回到今天,回到此時此刻自己該做的那一點點事情,把它做好。
所以,本質上,我覺得「中年危機」也好,「四分之一危機」也好,都只是無聊的大眾媒體製造出恐慌的一些詞。人類的本性是喜歡做夢的,是趨向於穩定,而抗拒變化的。所謂的「人生危機」,不過就是發現自己和社會編製的那個——我可以就這樣隨隨便便過了,生活會自動變得很好——的美夢,在某個瞬間忽然發現,擦,我已經xx歲了可是這個夢好像沒有機會實現了。
沒有人會為破碎的夢買單。包括你自己。
避免夢碎的唯一方式,就是儘早和現實做朋友,活在現實世界裡,而不做夢。
夢碎了就碎了,該上班上班,該帶娃帶娃,該還房貸還房貸。生活在繼續。有時候給自己找點新夢,有時候也會覺得,其實有夢沒有夢,都只是如是生活如是觀。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痛苦,恰恰來自於試圖避免痛苦。」
於是我泡了一杯咖啡,正在興奮地等待,我的中年危機在多年之後降臨!!之前的一些答主從個人自身努力角度講的都很好了,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一個人所擁有的資源除了他本身以外,還有一塊叫做資本資源,即他攢下的那些錢哈你們知道我是CFA持證人嘛,CFA中有一大塊是關於portfolio management(投資組合管理),而裡面將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可以分成兩類:人力資源及資本資源。所以我就從資本資源配置的角度講講哈
我們每個人無論再怎麼工作,再怎麼拼搏,終歸每天時間有限,終歸要休息要睡覺。
而醒著時的有限精力,也要被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的家庭因素所佔據,就像有些答主說的那樣,年齡越大,成家生娃,父母漸老。。各方面都需要花時間精力,所以越來越有限的時間裡自身提高只是一方面。
而資本是永不休眠的。而且年齡漸大,理論上擁有的資產也應該越來越多,所以合理利用自身所積累的資本資源,做好配置,也是條避免危機或通向自由的道路。
CFA三級關於個人資產配置這方面有很多的理論啦,例如年齡曲線啦,工作性質與資產配置的關係啦,能力及意願啦,時間關係,我就不一一說了
其實資產配置的核心考慮要素就7個,RRTTLLU ,
即risk風險,:投資有風險哈,絕對的無風險資產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大家可以想一想。。)return回報,:投資的回報率tax稅率:額。。。各類投資要被征的稅time horizon時間:你的投資計劃所覆蓋的時間legal and regulatory constrains法律限制:有些投資回報率很高啊。。可惜你不姓趙哈。。liquidity流動性需求:比如你日常開支是多少unique circumstances自身特殊情況:比如你35歲要退休。。。這些因素根據每個人每個家庭實際情況的要素不同,得出的配置方案會不一樣。比如我自己幫我做了一個規劃,發現要想實現我自己的目標,如果現有假設不變的情況下,我需要提高一定量的高風險資產投資比例。。。
不過了,我在網上找了下,也有些比較簡略通用版的資產配置建議。我貼了張圖
供大家參考圖來源鳳凰財經,侵刪總體來說就是:
1平時要花的錢:保證這部分流動性需求,比如你每月開銷1萬,留個3~6萬活期產品(什麼活期銀行理財啊,貨幣基金啊),就差不多啦2保命的錢:其實這塊主要用保險來覆蓋,雖說我國保險的口碑不好,但說實話有些保險其實還是應該配置的,特別如果你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的話
3.保本增值的錢:我更願意把這部分稱為固定收益資產,比如信託啊,一些定期銀行理財哈,你可以用你日常開支所需資金,倒算加權收益率扣除通貨膨脹率,算出維持日常開支你需要多大的固定收益資產。比如你一年開支10萬,加權收益率扣除通過膨脹率為5%,則你如果有200萬的固定收益資產,就可以維持每年10萬的利息收入。
4.生錢的錢:這塊我喜歡叫做風險資產。我國二級市場這種樣子,我就不評價啦。。。。而房產這東西,風險加劇,不便多說。個人由於工作的緣故,更願意賭自己的項目。而對於非VC/PE從業者來說,我覺得普通人可以通過拓展人脈,廣結善緣,在親朋好友里找你覺得最能成功的人,然後適當的支持其創業,配置些風險資產,如果那位真的成功了,或許收益比以上所有部分加起來都多。
當然心態要好。。因為風險也很高。
綜上所述: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個人建議開源節流,分割風險。留出最基本的流動性,配置保命的錢以應對突髮狀況,在固定收益資產和風險資產上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能力進行比例配置。
固定收益資產決定了你的基本階級,而風險資產給了你一定程度上超越階層的機會。
關於如何投資自己我也寫了一篇,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怎麼投資自己? - 褚自航的回答 - 知乎以上一點想法,與諸君分享~~不要相信大公司的鐵飯碗,其實更不能相信小公司會有情有義,尤其是創業公司,即使是技術型公司,在當下的國內環境,只要出來創業的都是堵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最終都會殺紅了眼的。
不管是技術導向型公司還是市場導向型公司,對於老闆來講,最後都是玩人的學問,也就是古代帝王講的馭人之術,杯酒釋兵權的例子尚且難得一見,更別提善終了。
這是無法解決的,因為作為創業者老闆,你如果心軟,你面臨的就是潰敗,尤其是在公司成長的時期,功臣被兔死狗烹幾乎是註定的事情。因為在公司小規模時,需要的是萬金油的人才去推著小破車前進,而當公司規模壯大後,前期的功臣很大幾率會能力不足而被替換掉,因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韓信,可以多多益善。
這時候就會進來許多老臣不服氣的所謂摘桃派,但其實這是不同發展時期的公司所必須做的事情,前期就需要前期員工,發展要規範化規模化了就需要專門的人才,你讓這些人才去初創型企業未必能做的好。
所以,你如果是早期員工你要會在公司壯大前把期權股份的事都談判好,因為你要有公司做大了自己就會不適合的心理準備,大家都羨慕那些拿著內部股份陪公司上市的員工,其實你所要做的也是用自己的能力去爭取股份,而不是指望老闆有情有義。
說實話,人到中年,沒有做到領導級別的,天天和一群大學畢業生一起坐格子間談笑風生,人家年輕人也不會尊你為長者的,還是想想別的出路吧!要麼指望國家養老爭取編製,要麼就自己做老闆,掙多少吃多少。首先就是不要入職華為了,這種把員工當做螺絲釘,只要求員工做好螺絲釘的公司,必然會在螺絲釘強度達不到遠轉要求的時候拋棄螺絲釘。如果一個公司沒有給所有人一個晉陞的渠道,並且沒有保障性合同,那麼這個公司面臨的就是人力成本年年增加而工作沒變,那辭退老員工就是必然選擇。
第二,讓自己的努力有方向,不只干螺絲釘類型的工作。
第三,理財。
第四,不要讓自己有重大債務,比如在一線城市背上房貸。當然在一線城市買房也是一種投資,如果你確定你能完整地供完。
第五,夫妻倆不要同在一個公司,分攤風險。如果在同一公司,兩人先合力讓一個人升職,掌握一定的權力,也能保護另一個。職場好似一場《水滸》,108位天罡地煞星折損十之七八,可謂慘烈。可有這麼幾位「手藝人」結局非常好。
玉臂匠金大堅,御前聽用,後任職於內府御寶監。
紫髯伯皇甫端,御前聽用,後任御馬監大使。聖手書生蕭讓,受職於蔡太師府。鐵叫子樂和,王都尉府中使令。轟天雷凌振,仍受火藥局御營任用。
不管你梁山賊窩還是腐敗朝廷,手藝在手就是最大本錢。宋江厲不厲害?毒瘡也得有人治。皇城森不森嚴?好馬也得有人識。
就連納粹長官見了猶太人鋼琴家也會心生憐憫。即使天下四易也得有人聽戲。可見純粹的不過時的手藝才是「真鐵飯碗」,雖然不一定能大富大貴,但吃飽穿暖之餘還可以保命。所以避免中年危機,最好的手段就是有一門看家手藝。因此我拿起來滿是灰塵的吉他,即使四十歲失業了,教別人彈吉他混口飯吃應該也不難。謝邀…前幾天帶了一位新人,雖然帶新人,但自己仍然是職場新手,觀點不成熟之處,希望諸位前輩指出。
今天聊天的時候,還真是巧,就說到華為的事情,吃瓜群眾也是有看法的。
假設一個銷售,每月工資卡上會多出20k的薪水,領導認為這個銷售不僅賣東西有一套,身上還有一些值得挖掘的潛力有待開發,於是把銷售叫進辦公室,告訴他,從明天開始,你升職總監了,不再做銷售了。第二天以後,辦公室的同事們聽聞此事,紛紛祝賀,走在走廊上會有人叫他領導,甚至出門時還有人讓一讓路。月底工資卡上只多了8k…這是一件讓人糾結的事情。不論是什麼頭銜,這種職位已經成為了公司架構的一部分,可能公司的部門甲與公司的部門乙溝通時特別需要你的介入,成為結構的承重點,就不會被動。當職位不處在關鍵點的位置,有可能就會被替換,研究生碩士生遍地走,海歸越來越多,拼技能,總有無盡的大神牛人。但是對於老闆來講,公司只有一個,牛人是可以依靠價碼「請」來。股東很少拿一個不熟悉環境的人隨便安插在公司里。這樣有可能導致部門甲與部門乙配合失衡失衡的結果影響了部門丙的工作,像蝴蝶效應一樣蔓延開。總之創造價值與創造利潤,完全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利潤決定數量,價值決定質量。數量可加可減,價值很難取代。歡迎指點。我是在做了一段時間SOHO ,確定自己不上班也能養活自己後,才開始上班的。
上班幾年,再辭職,發現做SOHO 的路子寬多了,怎麼說呢,即使沒有刻意找活干,之前的同事也不斷給我活干。
我的感覺是,一定要珍惜同事,上班時認真工作,讓大家看到你的長處,同時了解行業需要什麼樣的人做什麼事,別絕對的「不是我的工作我半點力不出」。最好的人脈資源就在身邊。老實說,我之前的兩份工作都是朋友引薦的,基本上沒面試。
不過目前,還是會為下一份工作迷茫。也到中年看見這話題忍不住也來寫兩句,算是對自己體悟的一些小小總結,如果能對一些青年朋友有幫助也算是意外之喜。
所謂危機歸根到底還是錢的問題,財務自由了的話其實也就沒什麼危機一說了。
所以要談如何避免中年危機,其實也就是談如何到中年時有足夠的金錢來保障家庭(主要是在自己小孩有足夠的收入之前)生活的問題。
大家都談的問題我就不展開了,我主要說以下幾點:
1、創業公司加不加入?我的建議是如果要加入那麼就趁早,創業公司如果成功那也和買彩票差不多,一旦大獲成功也許就財務自由了也就沒後面什麼事了,但這種狗屎運也就別太當真,加入創業公司的最大好處在於好比上了一條小舢板可以更近距離的了解市場搏殺的殘酷;創業公司由於成本約束很多人需要扮演多面手,因此你更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業務快速積累經驗,節約你的經驗獲取的時間成本,大公司短時間內相對穩定收入較高但很可能讓你成為一個螺絲釘死於安樂,如果你在其間一直干到35-40歲忽然失業那真是個悲劇。選擇創業公司的要點是找一個未來趨勢型的行業和有一群比較靠譜的老闆同事,這個時期在24-30歲前比較好。
2、28歲以後可以選擇加入一家成熟的公司,把自己的經驗變現,如果你選的行業靠譜這時候你的工資收入會比其它行業的同等水準的小夥伴們高出50%-100%,當然如果積累了資源也可以自己去創業,如果不成功就快速失敗吧,創業的最大好處是能建立自己的團隊,你想走上更高的平台有自己的一班人馬也就意味著你有資源拼接的能力,創業失敗的話找個大公司被招安,這遠比你單打獨鬥強多了,團隊會幫助你順利渡過各種危機的當然你也必須照顧你的團隊夥伴們;當然如果創業成功又財務自由了不是,好吧創業成功還是不要指望了。
3、如果不創業那麼你除了本職工作外有其它的後路,比如開一家小店,或者有一個自己的能夠變現的能力,比如寫程序做設計的可以幫別人做做外包等等,這方面我並不太擅長不展開說
4、投資、投資、投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如果你的家庭有意識的話當你十幾歲的時候就應該培養你對投資的理解和投資的意識,再退一步你在大學或者畢業後就應該思考這個問題了解這個領域。獲取金錢本質是把生產要素進行組合變現,人、資本、土地是三大要素,前面我們談的都是人,地主階級在中國是要被幹掉的我們也不談,所以我們重點要思考的是如何用資本來實現財務自由。資本增值最重要的是眼光,不是本金也不是其它什麼東西。我們要談財務自由就不去說固定收益部分,這部分只能保證你的財富不縮水但不能保證你實現財務自由。高回報的資產其實很多,哪怕是波動很小的國債,你使勁加上槓桿自然會變成高風險高回報的資產,因為有槓桿的存在本金的多少並不重要,眼光永遠是第一位的。而投資的眼光絕對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你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學習,在投資過程中付學費做韭菜。如果你略有天賦資質還可以的話我覺得5-10年你就能夠學會這個遊戲該怎麼玩,從24歲接觸的話也就是35歲的時候,你在投資市場中會比多數人來得強,那麼回報是怎樣的呢,我們看幾個例子,房子不必說10年漲10倍的資產,當時你踏准了基本也沒太多後顧之憂了,但今後會不會依然這麼好,不好說我持保留意見,這裡不多談沒有底。股票基本6年左右會來一波大牛市,在不是牛市的時候做到每年複合10%的收益並不困難,一波牛市1-2年基本也是資產翻10倍的節奏,當然從頂部撤退是個技術活,但也沒你想的難畢竟你已經在市場中深度學習了10年了。更加極端的期貨這些一夜暴富也不是神話,最保守的去持續買一個混合基金比如王亞偉原來操盤的華夏的那個10年也是10倍收益,平庸一些的10年也能有個5-6倍收益。所以學會如何用錢生錢一定是一項重要選擇。
5、如果上面都做不到,那麼只能好好持家,家和萬事興,盡量開源節流,運氣不錯的情況下也能渡過中年危機吧。
從這件事可以得出些什麼結論?首先華為道德感,社會責任感在企業界是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的,也就是說華為的道德感,社會責任感不及格,其實中國的社會道德感已經算是低的了,華為繼續探底。那麼出於懲惡揚善的社會公益目的,我呼籲大家不要再買華為的產品了,我本人本來還打算將來買華為手機,現在看來,不能鼓勵這種畜類行為。這種把年輕人敲骨吸髓,吃干抹凈再一腳踢出去的企業,真的應該作為中國的一面旗幟嗎?
其次,這件事吧,我估計20多歲的人多支持華為,30多歲以上的人多反對華為的做法。沒辦法,無產階級群眾就是這麼愚昧。大家可以統計統計答案裡面人的意見以及歲數。
再次,任正非是個極品鳳凰男。34歲的青年人都要清除出去,可見這公司刻薄到什麼地步了?我早看任正非就是個奇葩,後面還要再講。我在其它文章裡面就說,任正非坐經濟艙,恐怕不是省錢那麼簡單。這種人就是太貪婪,正常人無法理解葛朗台這種人的貪婪,我在國外做過這種身家上億老闆的秘書,有所了解。這種高度貪婪的人在企業家裡面富集,因為貪婪的人底線更低,可以打垮正常經營的人。任正非以前家裡窮得打屁,一口飯要家裡7,8個人分,長期面對這種生存困難的人,哪兒有什麼道德底線?人窮志短,馬瘦毛長,我對醫鬧實際上是持有同情態度,你想想,生病沒錢治,只能在家等死,在家自己鋸腿,哪兒可能顧及什麼社會道德底線?朱元璋為什麼那麼殘暴極端,還不是小時候沒飯吃,全家都餓死了嗎?朱元璋這種底層鳳凰男一上台就把手下全弄死,跟任正非卸磨殺驢一個路子。相比起來漢高祖和宋太祖這種出身比較好一些的就寬容多了。任正非小時候也沒飯吃,你能指望他有社會慈善的心腸?所以說要躲開這種極品鳳凰男。
要知道,中國可是沒有失業保險的國家,如果在經濟局勢不好的時候下崗,你不要幼稚的以為可以找到工作生存。中國人還沒怎麼經歷過大蕭條,我在國外經歷過。你在大蕭條時期想找工作,門都沒有,沒有福利只能餓死。失業的人有大概率餓死,老婆賣淫,生病在家等死,並絕後。這可不是無關痛癢地說兩句「克服困難,重頭再來」就可以解決的,這可是赤裸裸的生存鬥爭。其實生存從來都是這麼慘酷,研究表明現代人基本是歷史上權貴之後,窮人一般5到10代就死絕!過去地主最喜歡荒年,因為過去畝產很低,小自耕農憑自己勞動,平日只能勉強糊口,根本沒有餘糧,一到荒年就得賣地求生,然後地主低價兼并土地,小農就死絕了,這是常態,所以在生產力很低的封建社會窮人是生存不了幾代的,很快就死絕。新的窮人由很多地主庶出的,沒有繼承到家產的後代源源不斷地補充,幾代以後也死絕。大家不覺得奇怪,舊社會怎麼沒聽說大量的光棍問題?新社會一夫一妻尚有大量光棍,舊社會一夫多妻,怎麼沒見大量光棍?實際上舊社會窮人沒資格娶媳婦,娶媳婦就像現在買車,得是有點資本的人才能娶的,現在坐公車的擱以前可能都得打光棍,絕後。媳婦是奢侈品,屌絲根本沒想這檔事。新社會由於教育等等誤會,讓大家誤以為人生過好日子是常態,依我看未來中美兩國都會回歸到經常餓死人的情況。大家可以看看我這篇文章(沒錯,08年開始的世界長期經濟危機是中國引起的 知乎專欄)無論在古代還是現在,人類社會都有一種末位淘汰制,古代通過饑荒,現代通過經濟危機(失業)淘汰後面的人群。我想那些即將被下崗的華為工程師們估計以前也沒少買好車,如帕薩特,犒勞自己吧?那點寶貴的資金,資本的種子就被這種虛無的中產階級生活水平消耗了。實際上你只要不掌握生產資料,你就是無產階級,必須攢錢實現從無產階級到資產階級的跳躍才能擺脫長期生存的危機。長期生存就像一輛緩慢行駛的大卡車,你在前面跑,一但你出問題停下來,你就離它越來越近,最終喪身輪下。我從不去高級餐館,從不出國旅遊,也不買新車,我覺得這是社會給無產階級設的陷阱,來羈絆無產階級鯉魚躍龍門。結果是我現在已經脫離無產階級,晉身小型資產階級了。我現在回頭看,打工就是做牛做馬,忍辱偷生,而無產階級最大的問題是不思考。而且從長期角度來看,等待無產階級的大概率是死絕,不死絕一輩子也要遇到幾次大的財政危機,如生病,失業。要想能長期生存,沒有危機,必須實現從無產階級到資產階級的鯉魚跳龍門,也就是掌握一定的生產資料,如可出租的房子,或者生財工具。沒有生產資料,你的生活就像紙牌屋,一吹即倒。而且從長期來看,人類社會無論是封建時代還是現代,光靠自己勞動,而不靠一定程度剝削別人的勞動成果,是不大可能長期生存的。遊戲規則不是這麼設定的。從長期來看,無產階級是死路一條。
上面說了,任何打工基本上都是做牛做馬,忍辱偷生。人類其實不適合協作,因為協作就不平等。那麼為什麼資本家不喜歡大齡員工?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人越老就越明白任何打工基本上都是做牛做馬,忍辱偷生的道理,也就越難指揮,越難忽悠,越難有幹勁。這就是最大的原因。僱傭主要靠騙。大學就是資本家用來給無產階級的子女洗腦,以後給他們做牛做馬的,能發財的人大部分走的不是大學的路子。
那麼為什麼無產階級要這麼被動,給人家做牛做馬呢?這是因為人一生下來就欠錢,要吃要喝要住,都要錢。等於人一出生就負債纍纍,只能做牛做馬還債,而且手停口停。你說慘不慘。如此,無產階級為了傳宗接代,只能一輩子受資產階級挾持。
在社會上生存和在大自然生存異曲同工,需要博弈,博弈和中庸之道類似,即兩股勢力相持,以達到平衡狀態。下面舉些大自然的例子來映射人類社會。為什麼青蛙求偶要大叫,而不怕被捕食?如果不叫,那雌性找不到你,只能找到叫的,你就絕後了。如果叫,又被鳥,蛇吃。叫和不叫必須達到平衡才能存活。為什麼人類高個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人類不是越來越高,各個身高2米?高個平時優勢確實壓制矮個,如生產,搏鬥,求偶,但過去每幾年就來一次饑荒,高個能量消耗大,先餓死,所以人類結果博弈達到一個中等高度。勞方和資方也是需要博弈的,沒有博弈,那就只能形成一面倒,只剩被宰割。假設每1000個被下崗的人裡面有一個拿著汽油桶去老闆家裡或者HR那裡談心,這幫資本家也不敢這麼囂張,這就形成了制衡。以前大連航空有一次空難,就是一個人為了騙保而帶汽油上飛機自燃,這人是個漢子。現在咱們民族缺乏漢子,在長期的密集協作的農業社會中把漢子基因剔除得差不多了,所以只能給別人做牛做馬,動不動就有亡國危機。中國需要漢子,死士,刺客精神。任正非不是喜歡坐經濟艙嗎?他老婆孩子在哪裡買菜,上學?他讓你在家餓死,你就不能觸及一下他的靈魂?前山西首富,海鑫鋼鐵創始人是怎麼讓人弄死的?不就是太摳逼嘛。富人就是不知道收斂。富人能發財是建立在窮人還能容忍,還能苟活的基礎上,可惜富人總覺得自己發財是靠自己奮鬥,比如前一陣子知乎一個問題是富人憑什麼要繳稅養活窮人?答案就是窮人要是過不下去,掀桌子,那富人都得化作肉泥。人都怕死,怕痛,那為什麼人類族群進化出不惜犧牲的勇士,烈士,如邱少雲?這也是一種博弈,如果都是一面倒地避險,忍辱求生,那這個族群早就滅亡了,被那些不怕犧牲的族群弄死了。中華民族太專註農業精耕細作,導致一貫有避險失衡的傾向,缺乏勇士,鬥士,都是順民。施耐庵為什麼寫那麼血腥的水滸傳,動不動就做人肉包子,還帶有陰毛?就是為了激發民族的好勇鬥狠的狠勁。對於任正非這種由於早年極端貧困導致極端貪婪的企業家,不博弈,觸及其靈魂是不行的。實話告訴大家,我前幾年就看華為不太對勁,翅膀還沒張硬,就急著去中國化,撇清華為和中國人之間的關係,就像早年有的華人移民以後為了一點點優勢,把自己的姓都改成洋人的姓一樣,或者給美國這種敵對國家當兵,沒有絲毫底線。是時候把華為搞臭了。
本文信息量太大,建議多看幾次,不然很難記住。
少生孩子啊,沒有人口紅利了,哪個公司會這麼裁人的。
謝邀!
華為不是唯一這樣做的企業,只是華為比較有名,容易被大家關注罷了。
企業和員工之間,永遠不是利益共同體。員工會為了更高的薪水跳槽,企業自然也會為了人力成本節約而裁員。兩者之間永遠是合作關係,有合作開始就一定有合作結束,這點大家需要謹記。
既然是合作關係,雙方之間看中的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對方的利用價值。利用價值是需要等價交換的,所以才有了員工上班付出勞動,企業付出薪水,雙方各取所需。但任何一方發現對方的利用價值與付出出現不對等的時候,就是合作破裂的開端。員工發現工作太辛苦,不開心或者薪水低了,就會跳槽。企業發現員工不值得付出高薪來養了,也會辭退。
因此,如果員工希望企業留住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掌握核心技術、擁有關鍵資源(資金、人脈都可以)。如果沒有這些,那你就是普通人了,那就不要妄想企業會很好地留你。
對於員工,我給幾個建議吧:
1.永遠不要向企業討要不符合自身情況的薪水:很多人離職的時候抱怨企業沒有履行承諾,其實實質是企業發現你不值得這麼多。如果你真的很重要,企業會想盡辦法留你。具體參考陸兆禧是怎麼走的,而張勇又是怎麼坐穩阿里CEO的位置的。
2.不斷增加自身的價值:工作的時候盡量多學點東西,掌握得東西更多,自己就有更好的被利用價值。
3.始終有Plan B:永遠有備選方案,無論是工作中的執行過程,還是職業生涯的發展。樹挪死,人挪活。真到了被企業替換的時候,不卑不亢,處理得從容一點,這也會讓企業對你刮目相看。
讀phd,發論文,申請博士後,申請副教授,申請教授,最終拿到諾貝爾獎/圖領獎.....,得到一根tenure的工作。
廣開眼界,多開闊專業領域而非專業技能,多拓展人脈,多了解一點金融經濟知識。
1、廣開眼界。你要知道你所擁有的薪水,你所代表的專業,你所工作的崗位,你所處的地位,真的沒那麼 多/厲害/重要/核心。
2、多開闊專業領域而非專業技能。工匠精神雖然重要,但如果世界不需要這個類型的工匠了呢?解決領域問題遠比解決專業問題牛逼的多,前途也開闊的多。(這次華為裁的,大多數都是專精某一專業問題的員工吧?)
3、多拓展人脈。不僅僅是本領域的人脈,包括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結交一下,至少不要抱著「這個人用不到不必理他」的心態。這意味著你擁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可以去了解專業、行業、領域的發展,預見危機和機遇(很難)。
4、多了解一點金融知識。你專業再厲害,工作能力再牛逼,也不過是拿勞動時間換薪水,本質上這就是一種交易。所以你其實是處於一種交易的狀態,從這點上看,這世界上大多工作的盡頭,無非就是交易,最終的表現形式,就是錢錢交易吧。多了解一點金融、經濟、貿易,或者股市、房地產之類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說一點其他的:
資本永遠是逐利的。
資本永遠是逐利的。資本永遠是逐利的。討論華為是否有權這麼裁員來安慰自己是沒有意義的,討論現行的什麼亂七八糟這樣那樣的制度也沒有意義的,那時相關部門做的事。
核彈在別人手裡,討論別人有沒有放核彈的權利能解決問題嗎?
公司這樣裁員肯定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說句不好聽的,這些被裁的員工成為了公司發展的絆腳石,所以才會被裁掉。你要考慮的,一是如何不會被裁,二如何即使被裁也能找到好工作維繫之前的收入水平。這個時候公務員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
中年危機如果可以避免,現在就不會還有中年危機這個詞了。唯一能躲開的方式只有一個,像我一樣做一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中年單身汪。有錢的時候頓頓肉,沒錢時候吃饅頭。有工作時做工作,沒工作時領低保+政府補貼培訓+再就業。沒房子就住回父母家,買了房還不起貸款住回父母家住再把自己房子出租。你們這些找一個老婆還全職,買一套房還要買二套,養一個娃還要養二娃的千萬不要羨慕我。
如果把20-35歲叫做年輕人,中國有約2億年輕人。
這2億人中,既有王思聰這樣的年輕人,又有在騰訊、華為、普通互聯網創業公司上班的年輕人,還有富士康裝配手機、工地上做工的年輕人。
行業不景氣,公司要裁員,你避免不了。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甚至不用等到中年,你加入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兩三年倒閉的也很多。你能避免的,是盡量不做被裁的人,被裁了還有備用方案。
華為、騰訊、阿里巴巴哪些人不被裁?誰都有希望被裁。大體來說,級別越高、可替代性越低的人被裁幾率越低。級別越低、可替代性越高的人被裁幾率越高。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拚命往上爬,加深自己的護城河、技能壁壘。
被裁了也不可怕,如果你有備胎。備胎可以是第二職業,可以是充足的存款、股權、不動產。
說到底六個字:高築牆,廣積糧。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看到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來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話,找了半天當時的截圖,沒找到。
最後在QQ留言板上找到了:
這句話確實是讓人細思極恐,時間再也沒有童年那麼漫長了,變得越來越快。
20歲時,你可以沒有錢,買不起iphone4送給女朋友。總說莫欺少年窮,是因為你有大把的未來去提高自己,同時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不然的話。
30歲時,你捨不得給老婆買iphone8。
40歲時,你的妻子就會因為壓力迅速蒼老,然後你的孩子因為學費讀不了好大學,你的父母不敢生病。中年危機早就已經來了!
雖然華為事件早就已經過去,但是00後CEO的出現,00後都大一了···曾經是年輕化標籤的80、90後,也猝不及防地面對著房貸,車貸各種的生活壓力,而對於這「中年危機」,我們應該如何避免事業危機呢?
①儘早的做好職業規劃
在大學時期的時候,每個人都很迷茫,對人生的道路依舊是迷迷糊糊的,而在這種時刻最應該定下心來,好好的做一份職業規劃,不要等到真正遇到危機了才來考慮,而是要在危機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就學會未雨綢繆,要記住,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②弄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很多時候不要麻木的去跟隨,而是應該多聽聽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明白自己內心的感受,不管是想平步青雲還是平凡生活,都一定要先弄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才可以合理的選擇自己該走哪條路,該做些什麼。
③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拓寬職業軌道
如今的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發展迅速,這種情況下,我們也應該懂得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有能力的職場人創造新的發展機會,在現有的職業崗位上,可以通過工作中積累的資源,為自己的職業軌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④隨時「充電」,加強和豐富職業基本技能
在職場中,每個人都必須有些必備的技能,而在並不算什麼,在職場也要懂得與時俱進,隨時給自己充電,從各個方面提升職業技能和個人修養,獲得更多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從業機會。
⑤如果對創業感興趣,有一定基礎後去創業
面對著事業危機,也會同時面臨著社會、家庭等壓力,工作並不能實現大多數人的財務自由和抱負,所以許多人選擇去創業。
題外話:
雖然目前這個社會這個互聯網風氣不斷的打擊年輕人創業。但是在翠花所在的程序員客棧平台上發布需求項目的創業者中,20-29歲人群也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他們自己的互聯網產品上線後一些融了資風生水起。
有各種基礎後把創業作為規劃的一部分並有強的執行力,也可以避免題主所強調的事業上面的危機!
非華為老員工就不要回答這種問題湊熱鬧了
作為華為高層員工,我也經常思考這個問題。
其實作為技術員工,應該是不害怕裁員的,身上有技術,到哪裡都餓不死。但是相對來說華為員工對裁員的害怕要遠遠大於其他公司,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華為員工大部分時間都不是在干技術,都是在扯皮彙報推動,幾年下來,技術沒多少積累,出去和年輕人比沒有競爭力,心裡慌。
2 華為overpay,作為底層屌絲的收入是其他公司的2到3倍,出去以後心裡還是比較難接受3 許多去海外的屌絲將自己甚至自己家庭的命運捆綁在華為效益上,老婆辭職,帶著孩子跟自己奔赴一線,放棄了原來生活的一切,這個樣子裁員,心裡很難接受。4 華為人沒有投資渠道,特別喜歡買房,且經常高負債,導致一個月的工資都少不了,換工作壓力大。因此,我的建議是:
1 從事工作要從事應用廣泛的工作,例如程序員,盡量不要找只有在某個單位才牛逼的工作,例如質量。2 多學習多豐富,不要太在意績效3 如果一心想在華為,不要在一線崗位上紮根太深,多想想怎麼跳到一些比較虛又安全的崗位在華為什麼是好崗位?請查詢華為核心競爭力三大職業4 不要負債太多,總負債不要超過夫妻倆一個人收入的80%5 看開點,不要為了別人的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6 在華為,海外是一條不歸路,不成功就成仁,要麼提前財務自由,要麼被迫辭職沒有一技之長,要做好心理預期,成功畢竟是少數。——————————————————————揭秘:1 華為三大核心競爭力:hr,財經,法務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本身有問題:
「年輕人如何避免中年危機」
???
中年危機是可以避免的?
1.在好萊塢,中年危機類型題材一直經久不衰,可謂萬花筒中最強大的分支之一。
2.港台流行歌曲剛在中國流行時,很多父母是如何評價的?——「為什麼總是愛來愛去的?」
以上兩點其實說明一個問題,如果你在文藝作品中反覆看到一些題材,比如愛情、親情、友情
、戰爭,或者中年危機,說明這些題材就是生活中的主流寫照,它們和衣食住行一樣,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和生老病死一樣,中年危機不是可以避免的,更不是年輕人可以避免的。
1.拳怕少壯。人到了中年,身體心理機能不可避免的發生變化,無論如何你都會面臨來自家庭、年輕人、事業以及社會等一系列挑戰,避免中年危機?除非中年前你就死掉了;
2.他們告訴你,要好好學習保持上進就不會被社會拋棄,就可以避免中年危機。拉倒吧,道理沒錯,可是這些道理都懂你依然會遇到中年危機,除非你真能長生不老,永遠不進入中年。
當然,我不是要反對現在的這些答案,在強調一遍,說的都沒錯,只是這些並不能讓你避免中年危機。那怎麼辦?
文藝作品指明的一條道路是,重頭再來。
實在不行,等你步入老年,就不會有中年危機了。
等到了這一步,中年危機還算什麼。
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斜杠青年』, 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之下,互聯網卻能逆勢而上,一直蓬勃發展,本身就值得我們很多人思考,互聯網跟媒體一結合,就叫做自媒體。
這些自媒體中,不管是微信、微博、還是今日頭條,抑或是知乎、豆瓣,除去那些渠道廣泛的專業公司運營的自媒體,其實我們能夠看到大把的斜杠青年活躍在各個社區平台。
就拿我們熟悉的知乎來說,萬粉大V蠻多的吧,但你覺得這些人會遭遇中年危機麽?我想不會吧,因為他們有這些粉絲,本身就有資本跟企業公司談判,好歹能撈個自媒體主管做做,一個月月薪過萬沒啥特別的難度吧。
再不行接點網路推廣的活兒,或者開個知乎LIVE,總能掙點錢吧!
那你們肯定也要說了,不是每個人都能混成大V的,知乎大V背後是無數沒有什麼人關注的小號,回答了一堆問題,也沒啥人點贊。
是,都是這個理!但是你總會有其他的特長吧,你總有自己的業餘時間去鼓搗你感興趣的東西吧。
我就知道有一個地方台節目主持人,機緣巧合認識了一個手藝人,專門做那種手工皮包的,這個主持人她就拜這個手藝人為師,業餘時間去學習做這種手工皮包,後來自己也漸漸上手了,能做出比較精美的皮包了。
一來二回的就在自己的朋友圈展示自己的作品,後來就有人找她專門做這種手工皮包了,這一下子業餘收入就多了許多,光靠給人做皮包自己就能賺不少,而且還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事的成就感也驅動她更好的雕琢自己的手藝,自然也就越來越好。
你要說你沒有人家主持人的人脈資源,確實,我們普通人也確實沒這個條件,但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玩法啊。
平常我下班回去的時候,在地鐵口那邊有好多做這種小買賣的,有賣地瓜玉米的,有賣自己滷菜的,這些不需要人脈資源了吧?我也沒見城管趕他們,我買地瓜的時候,就問他生意怎麼樣?他立即露出一個開心的笑容,說還好還好!他這麼一說,我就心裡有底了,肯定還是掙不少錢的。
路上也有一個學生,專門賣油畫,應該是他自己畫一部分,他身邊的同學也畫一部分,我沒問他生意怎麼樣,但是經常能看到他,也就說明生意還好,不然天天在那兒守著也是沒意思。
我最羨慕的其實是一個大爺,在路邊吹薩克斯,吹的可好聽了,裝薩克斯的包就放在一邊,然后里面放了好多錢,都是下班出地鐵或者去逛商場的人路過給的。
現在路上也有推廣那種網路平台的,在上面可以點外賣啥的,但是做這些菜的不是專門開飯店的,是那種自己平常喜歡做菜的人在賣,手藝好的話,閑暇時間也能掙不少錢。
去年我相親的時候,就認識一個在日本長大的華裔姑娘,就是自己創業啊,在上海寶山那邊,跟附近的工廠談好了,專門做寵物服裝,然後賣到日本,每天在地鐵上的兩個小時就把一天的事兒給幹完了,然後就到處玩,生活不要太瀟洒。
還有人自己住在廠子附近,跟廠里的人熟了之後,也心思活絡了,到網上搜索那些需要相關產品的人,然後打電話過去,談生意,或者加微信聊,沒事就分組可見的更新一下他附近廠子的產品,那人家感興趣就找他買了啊, 他自己就相當於經銷商了,賺一筆中介費,也快活的很。
所以你看吶,如果你心思活絡,業餘時間多琢磨琢磨,掙錢的機會就一直在那兒啊,主業垮了,副業還在啊,實在你懶得動,學點理財知識,做點基金理財也好的吧。
很多人說修鍊核心競爭力,是啊,這是好事,但是職場的生態環境就決定了領導崗位必然是稀缺的,你爬不到領導崗位就是容易被替代,被更年輕的人所淘汰。更何況越到上面,人員關係也越複雜,有些事不是你說你能力強就行的,要考慮方方面面的東西,而且很多人的性格也在職場難以走向卓越,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玩手腕的。
但有人提到資本自帶吊打其他一切的屬性,你能力再強,對你個人的加成越大,在資本面前還是不堪一擊,還列舉出了王思聰這些二代們。我想說的呢,大家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真有個好爸爸,也就不會在知乎上看這個問題了,還問個鎚子的中年危機啊,早就約妹子玩游輪趴體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很多人就是沒有資本,也沒有在職場如魚得水平步青雲的能力,那還不如換一個切入點,嘗試在主業工作時間之外搞搞感興趣或者擅長的東西,就算不能掙大錢,也能賺一筆外快,也是快活,說不定哪天主業不行了,總還有個退路,不至於一下就懵逼了,你說是不是?
以上,感謝閱讀!
安利一下,微信公眾號『牛頓師兄』上有整理好的系統營銷、產品、心理、運營、新媒體全套資料下載,回復「學習資料」即可領取。
在不犯法的前提下,想盡一切辦法掙錢,讓錢多的自己都害怕!
祖傳六脈神劍,專治中年危機。
一、健康的身體。每天堅持鍛煉30分鐘,跑步游泳瑜伽羽毛球。沒時間就拆成3個10分鐘,爬樓梯廣播操飯後百步走。再沒時間就拆成10個3分鐘,揮揮手扭扭腰踢踢腿擺擺頭。再說沒時間也別怪中年危機找上您了。
二、強大的內心。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能遇上中年危機您也差不多快40了吧。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自成一套體系,遇事不慌出事不忙,堅信陽光就在風雨後風雨過後有彩虹。甭管風雲如何變幻世事多麼無常,不著急不要臉不生氣,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重頭再來。
三、積極的愛好。比如養花種菜遛鳥逗狗,俗的可以打打麻將下下象棋,雅的可以寫寫書法彈彈鋼琴。每天跳跳廣場舞練練太極拳挺好,沒事玩玩帝國時代星際爭霸坦克大戰超級瑪麗也不丟人。
四、防止經濟危機。不管是上班搬磚還是炒股收租,都要具有穩定的現金流,負債不超出自己的能力,花費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禁止攀比,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五、遠離負能量。總有那麼一些人,整天抱怨社會不公嫌棄世風日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兩面三刀,借錢不還借車剮蹭還到處說你小氣。。。遠!離!他!們!否則您會發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更多的苟且。
六、有幾個知心朋友。劉震雲老師早就在《一句頂一萬句》里高屋建瓴地指出:「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心裡有話能找人說說,聊聊,罵罵,喝喝酒吹吹牛。發泄過後渾身通暢,擼起袖子加油干,繼續愉快地和小夥伴們建設社會主義。
「年輕人如何避免中年危機?」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特有藝術性。你別看「中年危機」跟「年輕人」貌似有矛盾,實則充滿寓意。
所謂「中年危機」,就是指40-50歲的中年人失業後找不到工作,最終不得已,找了個跟原來完全不相干的工作,職位非常低,薪水還不到原來的一半,男的被叫做老王、老張、老李,女性則很多成了保潔員、阿姨、奶奶。這就是中年危機,實際上就是失業危機。
我們從實際來看,你上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獵聘、拉勾等等招聘網站看看,你隨機點擊100個崗位,挨個仔細看,你會發現這些職位基本都是針對35周歲以下的求職者,甚至很多公司直接在要求里寫明:「1,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碩士優先;2,相關工作3年以上經驗優先;3,年齡30周歲以下。」
所以,公開招聘的人才市場,本就沒給中年人多少就業機會。
我們每個職場人士,很少有人一份工作從一而終的,你不想變也沒用,因為企業和行業都會變,本質原因是時代的變遷。從實際來說,你找下你的叔叔、阿姨、大伯、大嬸,包括你父母在內的長輩,他們有誰在一個行業中的一家單位里一個崗位上,一直未變動的?你別較真,你可能勉強找到了唯一一個特例,你能保證自己也成為下一個時代的特例?
我們的計劃經濟,從1949年到1978年,30年的影響特別深刻,導致了祖輩對企業的認知就是「永遠不倒閉」。這樣天然的錯誤觀念繼續延續到了父輩,因為某些國進民退的操作,導致父輩也對這種不符合市場規律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在東北地區,認為只有進國家機關和國有單位,這才是真正的工作。
實際上,所謂非體制內的工作,這才是常態。從全世界的範圍來看,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壽命和行業周期,都是市場說了算。哪有不倒閉的公司?哪有不裁員的企業呢?所以,市場中的裁員現象,每時每刻實際上都在發生,這是商品經濟社會中的常態。具體到了華為還是哪家公司身上,僅僅是準備裁撤部分員工而已,你就大驚小怪了。你要說這家企業哪天突然倒閉了,這都是常事,更是常識,也是歷史的必然。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就是市場的一般規律,也是人類發展至今的常態。剛剛已經說了,你可以自己統計身邊的人,看是不是如此。當然,你也可以參考別人的報告(中國企業平均壽命為什麼這麼短?)(創業公司平均壽命小於2年!)。當你沉下心去,埋頭苦幹,想做到所謂的行業「專家」之時,這個行業消失了,你這專家還能有啥用?
我清楚的記得,在2008年上海有個智能交通論壇,在華亭賓館開了3天,門票6000塊。我代表公司的汽車導航事業部,也參加了。當時手機行業的霸主可是諾基亞,論壇第一天的嘉賓中,有一位來自諾基亞的經理,一位印度女性。主持人介紹她來自諾基亞,全場立即響起長時間的掌聲,那是一個時代對諾基亞的尊敬。
我不想說比不比得上當今的蘋果,至少當時諾基亞的市值和市場佔有率秒殺幾個十幾個蘋果。這位來自諾基亞的發言人說道,諾基亞將會在下一年度將導航功能變成他們塞班手機的標配,當時才幾款手機有導航功能,反應慢,功能不全,也根本沒有實時交通信息。她這句話一出口,無論能否聽懂英文,僅僅3秒之後,全場立即全部站立,長時間激烈鼓掌。諾基亞在那個時候的任何一個小舉動,能影響多個行業。我當時代表著自己所在的汽車公司跟供應商談判價格,一年有20萬張中國電子地圖的用量,無論跟上海這邊的四維地圖,還是找北京的高德軟體,嘴皮子都磨爛了,去了北京幾次分別求著肖總和當時的程總降價,沒辦法,結果這價格都談不到千元以下。這20萬的年度訂貨量,實際上已經佔到當時還未上市的這兩家地圖供應商年銷售額的一半以上。但是,即使這樣的大客戶也只能獲得年度才幾個點的降價幅度。不久,諾基亞出手,一年採購中國地圖1億個Copy,四維圖新和高德地圖加上其他五六個競爭對手紛紛降價,據我所打聽,基本沒有哪家的報價高於20元人民幣。不談採購數量多麼大,單就這一兩千元的地圖突然降價到十塊二十塊,這就是當時諾基亞這個行業霸主的市場地位。
後來也就一兩年的光景,這諾基亞在全球的行情,都急轉直下,以比中國成語江河日下還要快的速度衰落。你說你在2011年的時候還是個塞班手機行業的大神、專家、大拿,我問你,2017年你到哪裡找工作?有人說「塞班手機還有啊,我做老年機!」行業規模縮小了幾十上百倍,原先都有工作的你的同行,現在跟你成千上萬的同行一起去爭取一個崗位,何苦呢?說了這麼多,就是告訴你,行業壽命太短,企業壽命更短,崗位壽命還要短,你這40年的職業壽命又太長,因此,你被裁、失業、轉行、再求職,這都是順理成章。
對於我們具體一個人的事業人生來說,想固守一個行業一家企業至始至終,估計不大現實。基本可以肯定,在你退休的時候,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是實足年齡65歲,虛歲67歲。
所以,即使你虛歲27歲才畢業出來工作,你也有長達40年的職業生涯。用你40年的職業壽命,去對應平均不到10年的行業壽命、不足5年的企業平均壽命、大概才2-3年的職位壽命,根本不對等,沒有一個工作可以承載你40年這麼長的職業生涯。結果就是你一輩子至少應該換4個行業、跳槽7次、換崗至少13次。這還是保守估計,因為是按照歷史規律來計算的,往後實際上更加頻繁。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科技日新月異,行業、企業、崗位的淘汰和更新的速度還會繼續加快。也不要你回到40年前了,你就對比下或者查詢下20年前的1997年,你就會發現這變化有多大。所以,根據趨勢來判斷,過去的所謂中年失業危機,將從45歲提前到當下的30歲的時候,不久的25歲前後,這才是常態。你不懂,那是因為你不識時務。
當代職場對於現代人的要求,則是時刻做好跳槽、裁員、換行的準備。從戰略的角度來看,裁員就是常態。你若還跟題主一樣,還在追問「年輕人如何避免中年危機?」我勸你一句,歇歇吧,這就是個傻問題,根本無法避免,這是常態,你要做的就是:掌握隨時跳槽、換行、換崗的技能,同時增加工資之外的副業收入。這才是積極的應戰,而不是避免,那等於逃跑、失敗。
那麼,既然不能避免,那下次挑選企業的時候,如何挑選到不容易倒閉不輕易裁員的公司呢?這個可以有。
都被裁員了,我們當然對下一份工作要好好做個評估,除了工資之外,還有其他幾個要素,相對來說不容易倒閉不輕易裁員,也是其中的核心一環。你一定要看這單位是否會導致你突然失業,剛買房貸款,公司突然裁員,這是致命打擊;做到中層幹部,外企突然撤資了,你怎麼辦?一切從頭再來?所以,「不倒閉不裁員」是我們職業生涯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假設理想分為20分,則背靠國家的公務機關可得滿分20分,事業單位19分,央企、地方大國企可分別得19、15分,小國企就不好說了,有被民營資本私有化的風險,所以10分頂多了,還趕不上那些上市公司12分的水平。
有人說你怎麼才給BAT華為15分?你去看看90年代「不可一世」的家電公司、聯想、IBM,後來的愛立信、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等,現在如何了?是不是早就經歷過倒閉或大裁員了?我們先不去評價BAT誰先出局,但至少十年後頂級公司不是BAT華為這四者的組合,這是歷史的必然。
最後要分享一個表格,從五個維度的綜合打分,如上分析了其中一個維度,總表見下表。這就是一個綜合的企業挑選法,也盡量最小化了被裁員被失業的風險。
【備註】:包括所有國企、私企在內的,全部17種常見的企業分類和優劣排序總表,見下圖,相信有悟性的人,不用再多講。本表是十五年中國市場打工、創業歷練後,並總結1萬個真實職場案例,總結而成,獨家版權,推導過程見(幽哥:為什麼去國企好,而去私企就不靠譜?)。所表達的內容,甚至需要接下來十年二十年間,你身體力行,才能不斷恍然大悟。
順便貼上一位企業高層對此表的評價,總之實踐出真知。
(任何私人諮詢,可迅速點擊值乎--幽哥;也可看相關文章,或點擊如下Live中第五個參與)
- 一,簡歷製作秘籍:知乎 Live - 如何做完美的簡歷?
- 二,城市選擇秘籍:知乎 Live - 就業城市選擇法
- 三,應屆生求職秘笈:知乎 Live - 應屆生求職的[黑技巧]全攻略
- 四,跳槽是門藝術:知乎 Live - 2017最新跳槽秘笈
- 五,裸辭後失業後,如何找工作:知乎 Live - 裸辭後,失業後,如何找工作?
- 六,轉行訣竅:立足職業規劃,來談如何轉行?
- 七,財務自由之道:知乎 Live - 打工,如何實現財務自由?
- 八,採購的職業之路:知乎Live-採購人員的職業成功之路
- 九,副業發展之自媒體:工作之餘做自媒體,如何獲取月入幾萬的穩定收益
在四十歲之前財務自由,在四十歲之前至少混到18級(華為)。
一般後面一個能做到的,前面一個也能做到,後面一個做不到的,前面一個也做不到。
這世界真殘酷啊。
當然被公司掃地出門找不到工作到不至於,去小公司說不準還能混個總監的,只不過想要原來的收入不大可能了。在知道這個事情後,我們辦公室里人到中年(35歲~50歲)的同事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要人家錢,人家要你命。」這句話說得挺精闢的。人生不是百米賽跑,非要在30歲出人頭地、成為人生大贏家,人生很長啊,豈能只爭朝夕。
中年危機這個事情,我(25歲)也非常害怕擔憂啊,就請教身邊的比我年長的前輩們。他們認為,任何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可以減緩,但是要想一點也不發生,不是個人能決定的,畢竟生活和命運這玩意兒誰也說不好,舉個例子,有的人掙得錢不少也有一定的地位,人到中年卻屢遭不順家人得重病或者意外,這就……(身邊活生生的例子),還有就是如今時代發展太快,沒有誰能夠預估到十年後二十年後會怎樣。
客觀全面地知道這個,對於中年危機這個事情,你就不會那麼焦慮恐懼也不會那麼過分盲目自信了。
他們的建議是:
1,放在首位的是,一定要照顧好自己、保養好身體,身體最重要。2,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調節、改善自己的精力、心態。精力和心態的調整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可是如果不修鍊不培養,那就是那樣了。
3,做好做全自己目前的工作(做好做全而不是做了)。以此為基礎擴大延伸學習其他方面。比如教師,不僅要確切地知道如何上好一節課,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學生有幾種類型如何因材施教,還可以延伸到培訓這塊兒。
4,在自己時間精力有空餘的情況下,多去學習其他的跟上時代潮流的硬體東西,這個硬體東西一般還要結合自身特點。這個硬體東西可能無法保證在以後讓你脫穎而出,可也至少不會將你淘汰下去。
5 ,請學會合理地理性地消費、規劃自己的生活。
6,學會尊重、認可、欣賞能夠憑藉自己的雙手自己的本事吃飯掙錢的人,比如修個電焊、賣個麻辣燙,而不是眼光狹隘地只盯著那些高學歷體面的名企的人。不要覺得自己是名校是好單位,一副驕傲自滿的樣子,也不要覺得自己很普通很自卑。他既沒有優秀得厲害地天地失色,你也沒有差的人神共憤,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以上這六點是關於工作和發展的。這些人到中年的前輩們還告訴了我其他一些比如情感和家庭方面的。
人到中年後,之所以有的人容易遇到情感家庭危機,諸如出軌的、包養小情人的、離婚的…不否認一方面確實是有人遇到真愛的合適的人,子女也大了不想再將就委屈壓抑了。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到了中年,錢也差不多職位啊也就那樣了,不好不壞的,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去的,這個時候容易產生一種無力的卻又不想不甘就這樣的,想得到一些滿足感、成就感、新鮮感…培養一個愛好、重新一技之長吧,耗費時間精力的,那麼很容易就到情感方面了。證明自己還不老、還有魅力、能力…
這個中年情感危機是否一定沒有,沒有人可以保證,因人而異。所以他們建議我一定要培養一個自己真心實意喜歡的愛好,不僅僅是打發時間更重要的是能夠得到一定的樂趣、不會被無聊被空虛打敗。
最後,我衷心地希望我老年了能夠跳廣場舞。我是一個程序員,所以我從程序員的角度來看:
現在的中國環境就是人多,所以競爭就多,這樣一個崗位優勝劣汰就特別殘酷,專業技能的影響力已經不如年齡了。找到一個勝任當前崗位的人很容易,那年齡就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從業者年齡增長技能也會進步,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匹配相應技能的工作崗位也會變少,比如技術總監和主程總是比普通程序員少。
這樣對於一個年齡偏大的程序員來說,做到技術總監和主程的概率就會小很多,有很大的競爭壓力。
這裡存在我看到的兩個問題:
1.技術總監和主程一般都是由普通程序員晉陞而來,如果你不是身在一個大公司,有著良好的職業發展途徑,基本上不會有一份工作上的連續性。
2.通過跳槽或市場招聘的技術總監和主程通常要求會相對很高,其中比較重要的條件就是有過大用戶兩的項目開發經驗,而現在的互聯網環境中能夠擁有千萬級百萬級用戶量的程序,又基本是有限的幾家公司有這個能力。
所以相對來看,那些半路出家的碼農,技術水平普通的碼農,年齡偏大的沒有大型項目經驗的碼農,晉陞渠道會有一個看得見的天花板。能夠擺脫這個限制的人少之又少,不存在與普遍的討論範圍之中。
那我們這些普遍的碼農,何去何從?
在閱讀的很多相關內容的文章和討論後的基本結論有這些:
1.打造自身,不依賴於現有的公司平台,有時候親兄弟都不能夠做依靠,何況是一個公司和集體。我不相信鐵飯碗的說法,當年計劃經濟的時候也說鐵飯碗,後來該下崗還是下崗。小公司給不起承諾,因為他們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玩完。大公司有履行承諾的能力,但是更有毀約的能力,這裡我們更沒有話語權,華為都在裁員了,何況其他小廠。所以自己擁有切實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金飯碗。
從從事的工作出發,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產品,生意,或者知識產權都是很好的選擇,這裡面對的問題是選擇,和一旦選擇後就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的毅力、決心。在我 看來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當白領打工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一定是中庸的下下之選。只不過在我們沒有選擇餘地和足夠閱歷的時候,我們不會認識到當白領的不好。問題還是存在。這條路升級路線十分坎坷,初期必定是毫無收益,堅持到成幾何數量級增長的階段前,可能大多數人早就已經放棄,或者說在拐點之前就折戟沉沙。眼光、毅力、機會、時代,這幾個簡單的辭彙卻是多麼難以共同擁有的機緣。堅持永遠是獲得收益的不二法門,只不過人生難得是一場不顧一起的征程,總要顧忌到方方面面,將自己處在一個危險而沒有迴旋餘地的境地,然後讓自己的家人來一起承受失敗的苦果,沒幾個人可以這麼禽獸。
謀定而後動,厚積薄發才是走這條路的上上之選。「謀定後動,厚積薄發」只短短八個字,能夠真的理解的人很多,真的執行的人不少,真的成功的人就在金字塔尖。所以走這條路的人就像是在平起起高樓,只是在與自己的做鬥爭,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建一座摩天大樓,並不是去擠獨木橋。這個意義體現的最好的比如說文化產業,寫一部好的小說,一首好歌曲,拍一部好電影。並不影響其他的好小說、好歌曲、還有好電影。就是打地基的時間太長。
2.開源節流,理財投資。這有一個必要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原始積累,然後學會運用各種金融工具,來獲得日常花銷,並且保證資產能夠跑贏通脹,更好是獲得理財收益。這裡可以不用在乎開源的方式,任何一種掙錢的方式都可以,只要能夠獲得經濟收入。可以是微商,專車司機,淘寶代刷、兼職等等等等。這裡只在乎獲得經濟收入,並且培養理財技能。這裡的動力來源是純粹的金錢,不是興趣愛好,不是詩和遠方。最可能的結果是發現最後自己變成的當年那些自己不太喜歡並且可能是有些討厭的人,他們實際,斤斤計較,唯利是圖,但是同時又不再討厭這樣的人,因為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以後就會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切實含義,然後發現經歷重重打磨之後留下的實際,斤斤計較,和唯利是圖是一種美好的品質,代表著堅毅,吃苦耐勞。尤其發現這些人可能就是你的父輩,叔輩們,他們同樣愛自己的孩子,親人,重情義,懂生活。這時候覺得活成他們那個樣子其實是有理由,並且是值得追求的。這麼說只是想說明,獲得經濟來源的所有方式,只要是正經手段的都值得尊重,只有想法思維不那麼文藝的時候,才能理解,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夢想也要接地氣。
這麼一說其實我覺得自己的理論規劃指導思想是沒有跑偏的,我沒有期待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缺乏的是執行手段、途徑、方法、執行力以及最重要的方向。比如我老婆覺得收入單一隻靠死工資,會心裡發慌,剛好看到身邊有朋友憑藉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賣衣服積累的能力還有財富,並且活得充實與快樂。所以選擇跟著一起賣衣服,學習並成長。不管這次結果怎樣一旦形成這樣思維習慣,總會在以後得到收益。我想有自己知識產權的作品,可能是一部小說或者是一個app、網站,地基是麵包,樓層是詩和遠方。這可以是終生的目標與計劃,只是這會很難,得到的也會很多。誘惑有多大,困難就有多大,所以我會猶豫,裹足不前。目前就是一個這樣的狀態,也許這就是閱歷缺失的表現,有了謀定後動的性格,卻沒有厚積薄發的底蘊。
永遠尋找機會轉管理層,永遠合理消費,永遠給自己留退路。
養老要積攢被動收入,學習投資各類資產。
想賺大錢的投資,就要學習怎麼利用槓桿,瞧准了出手,這輩子准一次就夠了。本回答來自我的專欄文章:離開了公司,你還有什麼 - foruok的專欄。
現今這個時代,公司已經不再養人,進入一家不錯的工作,一干一輩子,哪怕天天混日子也可以終老的時代徹底終結了,我們隨時都可能遭遇裁員、公司解散、被炒魷魚 等狀況,從而不得不再次面對求職。
當這個時刻悄然到來,你就不得不面臨這個問題:除了工作和平台,我還有什麼?
當我們能夠不被某個工作鎖定,不依賴於工作,就可以避免中年危機、各種危機。
盤點一下自己,努力在工作中從下面幾個方面積累,對我們避免中年危機以及各種危機大有幫助:
- 財富
- 個人品牌
- 人脈
- 愛好
- 能產生被動收入的資產
【1】財富
你覺得什麼是財富?或者什麼叫有錢?
一百萬?一千萬?還是一個億?
其實財富不是用錢來衡量的,而是用時間。
所謂財富,是指完全沒有工作收入時,保持現在的生活水平,你還能生活多久。
從這個角度看,擁有千萬的人,不一定比只有10萬塊的人財富多。
那麼,來算一算,你工作這幾年,攢下的錢,折算成財富,是多久?
當你算出你的財富是多久,你就知道在更換工作時,你能承受多久的空檔期。一個月,三個月,還是一年,都可以輕鬆算出來。
當你有了空檔時間預期,在更換工作時,就沒那麼慌了。將自己找工作的周期設定得比你的財富周期稍稍短一些(1~3個月),對你能夠安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非常有幫助。
所以,我們在工作時,就要了解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狀況,統計每個月的總收入和花銷,看看收入減去花銷之後的盈餘是多少。對於工薪族來說,尤其重要的是分析每個月的花銷,看看錢都流向了哪裡,哪些地方產生了不必要的開支,有針對性的優化,這樣就可以在收入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積累。日積月累,哪怕你每月只累積1000塊,四年也有將近5萬塊,可以為後面的簡單理財提供支持。
【2】個人品牌
你在一家公司里一絲不苟地完成上司分派的任務,兢兢業業的工作,離開時,別人對你的印象,是「張三是A公司的軟體開發工程師」,還是「張三iOS APP開發能力北京前三」?
這兩者之間,有非常大的不同。
前者說明你曾歸屬於哪裡,是與你所在公司綁定的,別人看到的是你服務過的公司,是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待你,你個人的屬性被忽略了。
而後者,說明你擁有了超越公司背景的個人屬性,別人首先看到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你在哪個公司工作。
只有你擁有了獨特的個人屬性,與你交往過的人,才可能因為你個人的屬性而記住你,才有可能經常想到你,你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道路,也才有可能從容行走於職場。
所以,當我們在一家公司盡責工作時,要多想想:
- 當我離開了這裡,除了我曾在這裡工作過這個原因,還有其它的、獨屬於我的東西,能夠讓別人記住我嗎?
- 我現在擁有的,哪些是帶不走的,哪些是可以伴隨我風行天下的?
當你經常這樣想時,就會培養出成長的意識,培養出建立個人品牌的意識,就會付出額外的努力,在工作中想方設法歷練自己,力圖在公司的平台上,在出色完成工作的同時,淬鍊獨屬於自己的能力和資源。
如果你想建立個人品牌,我曾寫過一篇「這8種武器點亮程序員的個人品牌」的文章,也許有幫助。
如果你想修鍊自己的可遷移能力,「轉行不必從0開始,7成積累能遷移」可能有點參考意義。
另外,有一篇文章「別錯把平台當成你的本事」也非常值得閱讀。
【3】人脈
我們和公司的很多同事,雖然天天見面,卻往往只是點點頭扯一下嘴角,此外便再無交流,所以,大多數時候,同事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同事,其實是我們可以積攢的最重要的人脈,也是最方便發展的。
很多人創業時,都會尋找以前共事過的、信得過的老同事;很多人離開原公司發展後,遇到合適的機會,也會不自覺地想起老同事中那些與機會匹配的人並主動與他們聯繫;也有一些人離開公司後,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和老公司發生業務往來,此時往往是之前關係不錯的同事能夠促成業務合作的成功;還有一些人會把同事關係延伸到生活中,把同事處成親密的朋友……
我們參加工作後,一周7天中的5天,5天中每天最重要的8~9個小時,都是和同事一起度過的。同事真真正正是我們的近鄰,應該珍惜這種關係,誠心加以維護,沉澱自己的人脈。
要想從同事關係中沉澱人脈,第一點就是前面講到的——擁有個人品牌。也就是說,別人想到你時,不是面目模糊的A公司的市場人員(這樣你離開A公司就沒人記得你了),而是鮮活的善於處理複雜客戶關係的張三或最善於開發新客戶的李四。這樣別人就更容易注意到你,更容易與你交流,也更容易記得你。
獨特的個人標籤有助於你在眾人的心智中佔據一席之地,雙贏思維則會讓你在與同事的交往與協作中變得大受歡迎——因為能做到這點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大多數人都是只考慮自己的目標,總是請求別人幫忙完成自己的事情而不考慮給對方「禮物」。
所以,如果你能夠在與人的交往與協作中,多多考慮對方的目標,做事時能夠多多考慮會給對方帶來什麼影響、能不能幫助對方實現他的目標,這樣你將創造更為融洽的關係。
還有一點對於沉澱同事關係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了解你的同事發現他們的特點與喜好。如果你知道天天與你一起工作的同事們的喜好,比如他們喜歡什麼信息,喜歡什麼運動,有沒有小孩子,喜歡哪個明星,那就可以產生工作內容之外的交流,彼此的關係自然就會加深。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一兩位同事,讓你覺得和他們特別談得來,讓你特別願意和他們聊天呢?你也可以成為這樣的同事。
人脈關係,是你在公司的平台上可以發掘的,獨屬於你的收穫,即便你離開了這裡,它們依然會伴隨著你前進,甚至會在某個人生拐角處突然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
【4】興趣愛好
事業、家庭、健康、身心靈,這四個方面組成了一個人的生活,使得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多元中心的,只有你真正做到多元,做到四象共贏,才會有圓滿幸福的人生。
工作是我們獲取經濟來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經途徑,能夠對我們的心靈產生重要的影響。然而影響我們心靈的,卻不只有工作,我們還當找到另外的滋養心靈的事情,至少一件,可以讓你持續去做,持續助益於心靈的事情。
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的:即便沒有經濟收入,你也一直願意做下去。這就是你的興趣所在,是你愛好的事情。
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思。這愛好完全是出於他的真性情,而不是為了某種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錢、名聲之類。他喜歡做這件事情,只是因為他覺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
如果一個人乾的事情恰好是他喜歡的,又能帶來可觀的收益,養活自己、養活家人,那他真真是幸運兒!
而多數時候,我們沒那麼幸運,難免會被掙錢養家這種生活的壓力拉扯著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難免不快樂。這時我們的心靈難免就會被工作磨損(哪怕是你喜歡的工作,長時間做同一件事也會磨損心靈),我們就特別需要通過另外一件事來保養我們的身心。
是的,保養身心。我們就像一部機器,需要不斷地自我修復和保養,否則就會像一直開一直開卻從不保養的汽車那樣快速報廢。
做自己愛好的事情,就是對自己的保養。當你做這樣的事情時,能夠全身心的投入,享受當下,甚至會體驗到心流,這會讓你的心靈得到必需的放鬆、滋養和成長。
希望我們都能在努力工作的同時,葆有自己的一項愛好。當你能夠像小王子馴養玫瑰那樣投入地去作一件事時,你的生活就會顯得特別美好。
【5】被動收入
陷入「工作--薪水--消費--工作--薪水--消費」這種循環會讓我們像一個陀螺一樣旋轉,無法停下來。即便偶爾停下來,也會覺得恐慌。
工資收入的最大特點就是:一旦你停止工作,收入就沒有了。所以靠工資,你無法真正擺脫上面的感覺和狀態。要想跳脫出來,只有創造你的被動收入。
所謂被動收入,就是你什麼事兒也不幹也還會不斷產生的收入。
那麼,有哪些形式的被動收入呢?看看這些:
- 存款
- 證書
- 股票
- 基金
- 房屋
- 版稅
- 視頻課程
- 廣告位
- 期貨
- 企業合伙人
怎樣才能創造被動收入呢?
其實有很多途徑,比如:
- 獲得所在公司的股權或股票,像華為、騰訊、阿里的很多員工都有股票分紅,有時分紅甚至會超過自己的薪水;
- 克制貪婪和慾望,合理規劃收支,保證月有盈餘,累積資本。用累積的資本獲得信託、股票、基金等資產,進而獲得被動收入;
- 考取建造師、營養師等含金量高的證書,可以託管,每年有不少收入;
- 購買住宅或商鋪用於出租,獲得租金;
- 寫作歌詞、劇本、小說、專業圖書等,獲得版權收入;
- 打造個人博客、個人站點、公眾號、頭條號等,擁有廣告位,賺取廣告收入;或者製作視頻,獲取流量,進而獲得廣告收入;
- 匯總你的知識、經驗,形成課程,放到在線教育平台上,獲得長期銷售收入;
- 通過資金、技術成為企業合伙人;
有很多很多種方法,都可以幫你創造被動收入,放開心中的隱藏假設,多想,多看,多琢磨,你一定會找到途徑創造屬於你自己的被動收入。
當你的被動收入達到一定量級,哪怕你不工作,也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
【6】小結
如果你能在工作中積累:
- 財富
- 個人品牌
- 人脈
- 愛好
- 能產生被動收入的資產
就能夠走出獨屬於你個人的道路來。但是很多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千難萬難,所以,最重要是開始,有了第一步,慢慢就會有第二步。
就讓我們從上面這些要素中挑選一個小小的,小小的點(比如每月拿到薪水先轉存1000塊到一個雷打不動的賬戶,比如每天晚上想想今天有什麼收穫明天要做什麼),開始行動吧。
一、積累被動現金流量
辨析儲蓄和資產?不去工作還有什麼收入?被動現金流如何積累?二、拓展技能池適用面
你的編程技術離開互聯網還有用?為什麼有人例如醫生、警察、教師堅守不喜歡的崗位?技能的廣泛適用性,不可替代性,快速複製性如何均衡?三、選擇政府國企崗位
公務員工資不高為何大家趨之若鶩?公務員安逸工作下技能樹發展?四、規避科技代替風險
電算化會計發展代替普通會計怎麼辦?藝術真正是技術不可代替的?哪些工作是機器不能代替的?先列個綱,明天考完試補坑利益相關:年前滿34了,日子真的一晃而過。正好到了事業瓶頸期,掙扎了大半年,年前下狠心做了一個決定
其實我想說的是中年危機是個正常的事情,跟年齡增長一樣是逃不掉的。。
1. 生活壓力突然增大了,要花錢的事情太多了。
猝不及防的開銷一波又一波。20多歲存下的20萬眨眼就沒有了。以前一人吃飽全家不愁,現在談戀愛結婚買房旅遊生孩子,奶粉衣服擇校課外學習醫療保險,感覺就像無底洞似得。這種開銷的增長使人有一種絕望,老子就算翻幾倍的工資也是不夠啊!!!!2. 不是說上升的空間沒有了,而是連當前的飯碗都保不住
到了一定的年紀,並不是我想降低要求就能找到工作的。我曾經想,再不濟我回到5年前的崗位上去也行啊~~,可是現實是,我根本回不到5年前,我自己無法忍受上司的資歷比我還淺,眼光比我低,理念不一致等等。從用人單位來說,年輕人更有衝勁更好控制要價更低,擁有的高級能力反而是一種劣勢。從原公司出來到市場上一看,原來已經沒有我的位置了,只剩下自己做老闆這一條路了。說實話有點懵B~~3. 消費水平上漲的太快了
別說一般的吃穿,就房子這一塊來說,有點讓人絕望。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兜里剩下個幾萬什麼都不敢幹。結果忙完抬頭一看,房價漲了100多萬,也就是說年薪百萬也就剛剛打個平手,我離年薪百萬還有八十萬的差距~~md,上個雞毛班,乾脆買房子好了。有了以上原因,我們能做的就是
1. 降低對自己的期望,接受這個事實,保持現狀不要輕舉妄動
我曾經也夢想著改變世界,35歲財務自由,結果呢,34歲了突然沒有生活方向了。我周圍同齡的人,不管是大公司的,事業單位的,開公司的,我都問了同一個問題是,你們有想過自己40歲的以後的生活嗎?所有人回答我的都是同樣的一句話,不敢想,很可怕,不要問我,我不要思考這個問題。所以說有時候呆著不動挺好。。2. 或許應該去國企事業單位呆著~
當初沒有去做警察,我媽到現在還一直嘮叨我說我錯過了多大的機會。到現在突然覺得有一個不能快速學習只能通過年齡累積的職業還真的很有道理。寫代碼這個東西更新太快,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拍在沙灘上3. 有時候不得不靠靠父母,對父母好一些要懂得感恩。
首先我一直覺得我比父母要強大,我是站在他們肩膀上去上升。現在才發現一直在他們褲腰帶上呢。想像父母成長的環境到今天的成就,太不容易。我到這個年紀了,其實很多成功都建立在父母真金白銀的支持。其實就要做到前面三個已經很難了,有時候不是我們炒公司而是被公司炒,我們根本沒有關係可以進去國企事業單位找到穩定的職業,父母不能幫助我們,需要我們照顧。
那麼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
那就是比誰都要努力的幹活~~~不要停下腳步的學習進步~~每一天的生活都要比高考的時候還要苦才行~每一天都要像大學裡明天就要考試但是這個學期從來沒有上過一天課寫過一次作業那樣的學習。謝邀,35歲剛畢業,沒有被辭退的風險,可能還沒找到工作
很多人以為中年危機真的就是中年人的危機……
他們沒意識到這背後其實是所有中產階級的危機:資本家一旦覺得你要錢太多,就可以很輕鬆的一腳把你踢開而不用負任何責任。即使你是一個年輕人也一樣,與你是不是中年人反而沒什麼關係。
我說個和職場無關的對於中年危機的想法。
1、從大學時代開始就為買貸款可以15-20年還清的房子做準備
2、選擇願意和你一起還貸款的伴侶
3、要孩子的話,在貸款還清前,盡量做雙職工家庭
4、有孩子的話,不要在孩子教育上攀比。
5、哪怕是自己繳,也連續不斷地繳足15年的社保(上海醫保是15年繳足退休後可享受基本醫療保險)
6、(最後一條適用女生)如果有老男人追你的話,送你首飾請你吃飯你都可以婉拒,然後問問他的投資渠道是什麼樣的,比如當年有些銀行是有VIP理財的,額度100W以上無腦給半年8%,信任他的話,你自己沒有那麼多錢,可以把你的盤子拼到他的盤子;有些股票在某些波動前是有幾塊進幾塊出的購買方式的,總之買房前的零碎資金可以參個小股,當然投資有風險,入行需謹慎。男人也有風險,挑選要謹慎。
這樣等到40歲左右,就算工資收入砍一半,砍掉的也不是生存錢而是消費錢,反正普通人也沒啥好的可持續投資渠道,錢不是花掉就是通脹掉,就想開一點何必賺那麼多呢少加班多健身吃少點死的乾脆點有啥不好的呢。。。
如果能安裝自來水,就不要挑水喝
現在的年輕人哈。
妹紙都在憂慮為何男生都不追求自己了?漢子都在憂慮如何避免中年危機。難道這是社會他媽逼的,不是自己想太多?(≧?≦)01.
華為最近有一條新聞,挺讓人震驚的。
事件來源於華為內部溝通網站「心聲社區」上的一篇帖子。
這篇帖子透露,華為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而研發則是開始集中清退40歲以上的老員工,主要針對程序員。
也就是說,34歲,許多人就已經面臨被清退的壓力。
注意,是清退,不是退休。
退休意味著你還有退休金,但清退後,你就一無所有,養老金和保險,你都得自己繼續去繳納。
「否則就中斷了,國家不承認,你以後就沒有養老金了。」
這件事情令許多人心頭焦慮萬分。
天吶,30多歲,就有可能被掃地出門。
我還有可能重頭再來嗎?我做好準備了嗎?我的知識與能力儲備足夠應對危機嗎?我能找到合意的工作嗎?我能繼續支付巨額房貸車貸父母醫藥費家庭生活費以及孩子的學費嗎?
這麼想起來,人生確實悲壯。也確實不容易。於是有人開始罵華為冷血。
但是,任正非不相信眼淚。市場更不相信眼淚。
在企業家眼裡,最最重要的是利潤,而不是人道。
你有價值,能為公司帶來利潤,我僱傭;
你沒價值,請體面地離開。
02.
這個世界殘酷無比,沒什麼嬌可撒,沒什麼賴可耍。
如果想玩下去,那就適應它的規則,老老實實地創造價值。
對於這一次清理,任正非並沒有否認,他在講話中說:「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鬥者支付什麼。30多歲年青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與其說鼓勵,不如說告誡。
我聽了十二分心寒,也十二分佩服。
因為,他非常明白,他要做的是企業,而不是慈善。
03.
今年我30+,身邊許多人也在這個年齡層。
但我發現,更多同齡的女人與男人,還在「你愛不愛我」、「你會不會背叛我」、「公司新來的前台看能不能跟她搞搞婚外情」、「過年同學聚會回不回去」、「婆婆今天說的那句話什麼意思」等小心思中消耗光陰和注意力。
少有人真正意識到,大環境已經如此嚴酷了。
這就好像陳後主,深居高閣,奏樂侑酒,天天懶散舒適地活著。
隋兵入侵時,君臣上下歌妓縱酒,賦詩如故,還笑著對侍從說:「齊兵三來,周師再至,無不摧敗而去,彼何為者耶?」
底下人也附和:「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斷南北,今日隋軍,豈能飛渡?邊將欲作功勞,妄言事急。」
不曾想,隋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皇城。
從此,朝代更迭,陳後主淪為階下囚。
你不也是另一個陳後主嗎?
04.
呆在「體制固若金湯、人脈四通八達、我永不失業」的幻覺中,以為30、40風華正茂,人力資本正值上升期,但不曾想,在企業家和獵頭眼中,你已經被打上「剩餘價值不大」的冰冷標籤。
華為清退消息出來後,在科技互聯網圈,獵頭紛紛表示:我們不獵40+的人。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身體素質下滑,缺乏激情,創新能力大大衰弱,時間與注意力,也被家庭消耗不少,精力難以應對高強高壓的競爭環境。
真正的大企業更傾向於留下精英,請退不作為的人,吸收新鮮血液,為臃腫的組織瘦身。
如此一來,中年員工無法在技術部門容身,便傾向於管理崗位。
但與之不匹配的是,這部分人對收入的預期會更高。
誰會用高薪聘請貢獻不大的人?除了關係戶,少有人會有這樣的好運氣。
於是,眼高過頂的人們,就會迎來真正的中年危機。
05.
我們都以為中年危機是迷茫、空虛、找小三、養二奶、身體變差、個人成就感變低。
事實上,現在它最核心的一個因素是:失業。
當然,很多人認為這是杞人憂天——在舒適區呆太久的人們,往往對外界的風雨,都失去了測評能力。
和朋友們說起此事,大都也不以為然。
「擔心什麼?那是別人的事,我公司大得很,我沒事。」
也有人說,「切,我體制內,我公務員,失業怎麼也不會失到我頭上……」
在這種聲音里,我忽然想到幾年前,一個名叫諾基亞的公司。
那時候,它如日中天,勢頭正足,是中國手機市場當之無愧的王者,份額達到驚人的39.3%。
在那樣的盛況中,沒人會懷疑它會走向末路,沒人以為它會從市場消失。
但現在,市場哪裡還有諾基亞的影子。
06.
一個關於諾基亞衰落的故事是這樣講的:
蘋果iPhone剛推出時,諾基亞工程師們對其進行了全面測試並得出結論——「這部手機一點都不堅固,一定沒有未來……」
而在諾基亞的一個廣告中,不少筆墨都用在嘲諷蘋果iPad上:它僅僅是輕。
當時許多人都覺得對。
當然覺得對了——諾基亞公司那麼大,大到中國手機用戶大都以為:蘋果想撼動諾基亞的地位?痴心妄想。
但現在,它發生了。
而且,比我們想像的速度更快,傾覆得更徹底。
更高端的、更智能的、更年輕的、更有激情的東西,都在更快速、更強勢、更廣泛、更無孔不入地改變世界。
07.
如果你毫無感知,依然覺得工作穩定,無需操心,我只能說:兄台,多保重!在人工智慧時代,最先不穩定的,就是穩定的工作。
在科技領域,無論是雷軍,還是李開復,都在說著同一句話:「人工智慧將導致50%的人失業。」
——大批藍領將被機器人取代而失業,而大批白領則將被另一種看不見的機器人取代而失業。
也就是說:自由市場+人工智慧=更多人死於舒適區。
這些人是什麼人?
從事機械的、低智的、重複性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套路的工作的人。
我想,我們都應該正視這個趨勢:
潮水洶湧來襲。
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
沒有人會是漏網之魚。
你只有迎上去,和它擁抱,握手,深度學習,熟悉使用人工智慧,佔得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更的紅利,並從中分得一杯羹。
而不是悲觀抵觸,或掩耳盜鈴,封閉在小小的愛恨情仇與個人的吃喝玩樂中,不去聽時代的聲音。
如此,你會成為孱弱的遺老,當巨變來時,毫無脫身之術,只有眼睜睜地看著它吞沒自己。
——————————
本人公眾號:周沖的影像聲色(一個文藝又理性的公號)
業務合作微信:zhouchongzhuli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將主動收入慢慢轉變成被動收入?
※棋牌手游如何通過精細化運營打贏競爭戰
※股東:我們不同意收購銀隆 董明珠:健林,我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