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學好政治經濟學?

理科生,剛上大學,學經濟類,完全聽不懂政治經濟學這門課,抓不住重點,不知道學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學。


謝邀。

我講一下我理解的政治經濟學,對題主幾乎沒什麼幫助,因為我從未見過任何形式的大學政治經濟學課本。

政治經濟學,是以政治現象為基礎理解經濟現象,並進一步從經濟現象反推政治現象的形成原因。

最終掌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原理。

所謂政治現象,是指人的社會行為,即人與人之間的交互。

花一塊錢買兩個饅頭這一經濟行為,政治經濟學將視角放在買饅頭的人和賣饅頭的人身上,分析買方為什麼需要饅頭,和賣方如何製造出饅頭,在此基礎上,去分析一塊錢交換兩個饅頭這一經濟現象,

從中分析並推測出社會的一部分面貌。

給出對策不是政治經濟學應該負責的內容,或者政治經濟學給出的對策永遠都是那一個。


無論是學習政治經濟學還是其他學科,其重點就是先把握好其名詞解釋,定義的理解是學習一門學科的根本,而其他的的大段文字都是為了解釋其定義而存在的,因此先把政治經濟學中的名詞解釋的定義給重點勾畫出來,這是建立框架體系的前提。

商品、貨幣、價值規律、勞動價值規律

在初次學習的時候,先了解它的大綱脈絡,其政治經濟學大綱主要是由商品開始,由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推導出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由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只能實現其中一種屬性,商品的內在矛盾也必須通過商品交換才能夠消除,而商品交換的媒介就是貨幣,而商品的也有兩重形式,價值形式和交換價值形式,而價值形式(交換價值),交換價值的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貨幣,那麼在以貨幣為媒介的的商品交換過程中,我們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或者說是規律,那就是價值規律,價值規律就是以勞動者生產勞動產品以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勞動時間j決定的價值量進行交換。

貨幣、資本、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勞動力價值、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預付資本

商品的內在矛盾導致了貨幣的出現,但是在商品流通中,貨幣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只是作為商品流通的媒介,另外一種作為資本的流通,先買後賣,而資本流通的的過程中出現了價值增值,那麼在流通過程中,無論是等價交換還是不等價交換都不會產生價值增值,那麼這個價值增值從哪裡來呢?唯一只能從夠買的商品上來,這種特殊的商品能夠創造處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那就是勞動力成為商品,而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可以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就是剩餘價值。

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有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也有價值增值過程,價值增值在過程,使工人的勞動時間超過補償勞動力價值的時間,使其創造出來的價值大於補充勞動力價值,便產生了剩餘價值,但其不再流通領域產生的但卻又離不開流通領域,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是在流通領域裡夠買的。

那麼夠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資本又叫做預付資本,預付資本分為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可變資本是用來夠買勞動力的資本,具體勞動消費生產資料,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當中去,創造出新的產品價值形態,而抽象勞動則創造出價值,和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餘價值,通過劃分可變資本可以看出剩餘價值在全部資本的根本來源,並且通過這一划分更好的看到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即剩餘價值率),為資本積累,有機構成變化和相對多於人口即介紹資本主義矛盾有著重要意義。

而資本家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剩餘價值,那麼剩餘價值的生產方式有兩種,一種為絕對剩餘價值,一種為相對剩餘價值。

社會再生產、簡單擴大、資本積累

按資本主義生產,為了進一步追逐剩餘價值,可將社會再生產按規模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簡單再生產就是在原有規模下,重複循環進行生產,擴大再生產即資本家將獲得的部分剩餘價值投入到生產過程,擴大生產規模,剝削更多的剩餘價值,而這個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就稱之為資本的積累。

資本積累的作用

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而剩餘價值又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由於資本積累的增加,導致了資本不僅在數量上發生變化,而且也從結構上發生變化,而考察結構的問題就是將資本分為兩方面: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以及由技術構成決定,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稱之為資本有機構成

資本積累為什麼會導致有機構成增大而導致相對人口失業呢?

最終隨著資本的積累的不斷增進,資本主義生產的規模不斷增大,資本家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為了追求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家們將積累的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用來夠買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為此不變資本的比例必然增大,使用先進生產設備,使同量的勞動著可以使用更多的生產資料,那麼總資本中用於夠買生產勞動力的可變資本就必然減少,從而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有機構成的提高以個別資本的增大為前提,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個別資本增大了,才可以去夠買或更替更加先進的生產設備,個別資本增大主要通過資本集中和資本積聚兩種方式。

資本積累的後果

資本積累會導致有機構成增大,而有機構成增多,則會導致可變資本比例減少,出現相對多餘的勞動人口,而相對多餘的勞動人口不僅僅是資本積累有機構成增大導致,還會因為勞動力需求的相對減少和勞動力供給的增多,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日益激烈,農業和手工業者,中小資本家都因為破產而以及生產技術的提高,大機械化的普遍使用,導致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減少,女人和童工可以加入到僱傭工人當中,這會導致勞動力的供給大大超過了資本所需要的勞動力,導致大量人口失業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

最後資本主義的積累,來源於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則來源於資本主義生產,而進行生產所需要的資本去夠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而預付資本就是通過原始積累而獲取的,是使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離的過程

資本積累的歷史過程就是

1通過原始積累,可變資本夠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進行資本主義生產

2通過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方式,提高剝削程度獲得剩餘價值,再通過資本的積累,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周轉速度獲取剩餘價值

3資本積累導致的有機構成的提高引起相對人口過剩和失業,導致兩極分化,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

4推導出生產關係不能使用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必然替代資本主義

介紹了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由商品到貨幣再到資本,以及在對剩餘價值的不斷追求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張,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而生產資料和勞動品月集中在資本家手中,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越是導致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佔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出其基本矛盾,所以需要新的生產關係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作出了清晰的解釋。


懶人,只想說一點。

馬克思經濟學很多概念的定義,與植根於社會關係的俗約語言定義嚴重衝突。比如說價值概念,俗約定義是有用性,而在馬克思的價值定義中,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本身)或者說價值(金錢原子)是異化的人類勞動。那麼它(價值)代表的就不是財富,而是權力(奴役),把它當成財富、蛋糕的被馬克思批為商品拜物教。

勞動價值論就是沖著資本主義的金錢去的,說白了就是一種內生的貨幣理論。

(比如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一個例子,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勞動1小時,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在這1小時中,只代表她的勞動或者說行為不屬於她,而屬於我驅使的權力關係,在這裡不涉及具體的實物生產,因而根本找不到像新古典那像的涉及生產具體實物蛋糕的邊際生產力。)

看看這是不是與俗約語言習慣嚴重衝突。

其它是拋開什麼「創造」一詞,創造一詞完全是對勞動價值論是重大的誤導作用。很多人把價值看成是勞動的結果,而馬克思確把價值當成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

諸如剩餘價值(剩餘勞動)理論,揭示的剝削邏輯,都不是揭示什麼蛋糕分配邏輯,而是揭示人無償驅使人一部分勞動時間的權力關係。假如資本家支付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是4小時,而資本家實際驅使工人勞動8小時,那麼剩餘價值(剩餘勞動)=8-4=4小時,虧損企業只是剩餘價值未能轉化成利潤,但系統整體總利潤=總剩餘價值,總價值=總生產價格。

——————

因此,價值不是什麼勞動的結果,或者勞動的狗屁功勞(勞動的價值),馬克思否定勞動有價值,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六節中,否定勞動有價值,對勞動的價值的用語進行嚴厲批判。

原話:「」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沒有價值。

  在「勞動的價值」這個用語中,價值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轉化為它的反面。這是一個虛幻的用語,就象說土地的價值一樣。但是這類虛幻的用語是從生產關係本身中產生的。它們是本質關

587

系的表現形式的範疇。」

因此資本主義的成本,不是什麼勞動的狗屁功勞、貢獻(勞動的價值)表現出來的對相應對象的功勞、成果,而是勞動能力的勞動(勞動力的價值)表現出來的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勞動功勞主義、勞動貢獻主義下無恥掩蓋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

所謂功勞、成果、貢獻是對相應對像而言的,正如日軍通過勞動驅使一個人去剝他女兒的人皮給日軍做皮鞋,日軍也參加勞動,對日軍來說是勞動的成果、勞動的功勞,對這個被驅使的人來說,就是自身勞動與自身意志相對抗的異化。

這與資本主義中的金錢增值是一回事,對資本家來說利潤帶來的價值(金錢)增值是功勞、成果、貢獻,而對工人來說,就是他們的勞動製造出對他們勞動時間更長的一種權力支配關係。

勞動價值論聯立剩餘價值理論的邏輯,最露骨的說出來,那就是,追求分配金錢(價值)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價值(金錢)代表的不是商品拜物教的垃圾們所謂的財富、蛋糕,而是代表了權力,價值增值源於剩餘價值,即資本增值再生產的實質,就是製造出多數人更長的行為(勞動)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大量的勞動被奴役成價值(金錢原子)。

——————————

同時馬克思的論述的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均衡,不是什麼供求均衡,而是資本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得縮水破產。

因此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代表到價值是實物,勞動時間生產了多少實物的邏輯中,而是代表到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邏輯中,即代入到商品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交換,與平均利潤率均衡的邏輯中,商品低於價值尺度交換,資本就會縮水或者破產,這必然引起資本壓縮產能、產量,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擁入或者夠買利潤率較高行業的資產(即積累式為主的競爭),以保持不低於平均利潤率的利潤率,否則資本就會縮水或者破產。(現實資本主義,由於資本有機構成不同,價格不是圍繞價值波動,而是圍繞生產價格波動)

但很多白痴,確把價格當成是單一產品模型邏輯上,與商品數量相應的反比或者曲線。

但白痴們確沒有發現,價格相同的某種商品,如拖拉機與個人電腦,價格(交換比例)都是5000元的,但一個的成交量(供給量)可能是十萬台,一個成交量可能是一百萬吧。


我是投資學大一的學生,也是個理科生哦,正在學習政治經濟學,以我個人觀點來看,政治經濟學主要靠理解的,我上次在一片文章上看過,讀書重在理解,理解了再去背就很容易了,有可能你不用去刻意的去背就會已經滾瓜爛熟了,所以我每次看課本都是先理解去讀懂,我不會把它當成一個難懂的課本,而是會當成一個故事書一樣讀,然後覺得需要去記的部分,去把它抄在筆記上,我覺得這樣學習還是很有意思的,但投入的時間會多一點,不過像我這種上課不好好聽課的人來說這種方法還是不錯的。當然如果你連政治經濟學的書都不想過一遍就想學好的話,我認為不可能吧。 自己隨便寫的希望對你有幫助,一起加油。


推薦閱讀:

「少數服從多數」這種思維的適用性有多強?
政治經濟學中的資本過剩指的是什麼?
有哪些政治經濟學的書值得推薦?
馬克思說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是不是違反了人類的自願自由、多元化的原則?

TAG:政治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