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邊際革命之後馬克思主義還有效嗎?


主要是這麼個問題:

在一個是否有理主要取決於聲高與否的領域。馬克思主義在因以色列建國而失去了猶太人這個最大的人才庫後,理論發展的乏力是很難避免的。


這個問題太大了,不適合在知乎上討論,想全面的了解這方面的信息不知道要讀多少本書呢~~

------

邊際理論用來判斷價格趨勢很好用,所以做投機和交易時可以使用這個模型,但是作為價值定義,就是另一個領域的事情了。

價值是附屬於立場的,立場不同價值就不同。

土地具有稀缺性,那麼任由房產價格漲到天上去就是符合邊際正義了嗎?

在49年以前封建階級掌權的時候,中國城市房產價格是任何人一輩子積蓄也買不起的,所以大家都得聽家長的話,否則就沒地方住了。

但是在任何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會抑制房產獲利的可能性,在西方國家的法律體系下靠土地壟斷長期獲利基本不可能。所以我一直勸周圍的朋友,投資海外房產要非常謹慎。

前一段時間報道中國一個富翁在美國買了20多套高端房產,他破產去世後兒子去繼承,只拿回來6萬美金,原來還指著靠這些房子養一輩子呢,如果房子買在北上廣有可能的。

所以事情的邏輯是這樣:誰掌握了暴力,想多分蛋糕,那麼就說誰創造的價值高,其他立場的價值就失效了。

當馬克思主義逐漸失去正義性時,意味著工人階級的力量的衰弱,這時候大家就都認為馬克思主義失效了。其他立場的人一定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打到在地然後潑上糞便。

從來沒有任何政府為屠殺共產黨人而道歉.....

南韓和台灣屠殺共產黨人的領導被尊為民主之父,蘇聯和北韓的領導人奪取了國家財富成就了自己的私利。在這些地方馬克思的經濟學多沒有立足之地。

----

歷史在上帝的手中,但是世界伏在撒旦的權下,然而上帝是愛窮人的,我選擇上帝立場。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謝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屬於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對價格形成的解釋的確與實際相差較大,於是才產生了邊際革命。應該承認,邊際理論比古典經濟學對實際價格形成的解釋更準確,但同時,對一些深層的經濟學問題,例如利潤來源問題,邊際理論比古典經濟學要膚淺。可以說,古典經濟學對經濟的分析接近於定性分析,而邊際理論接近於定量分析,二者應該是結合使用,相輔相成,而不是相互否定。


當然完全有效!新古典經濟學在解釋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悖論被「劍橋資本爭論」中完全揭示出來,即新古典所有的基礎定律只能在單一產品(實物經濟)模型才成立,一旦涉及非單一產品模型或貨幣新古典所有基礎定律都是錯的。

新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是從古典經濟學分出來的兩方向上完全不同的分支。

1、新古典經濟學拋棄古典經濟學的統一利潤率均衡,完全轉向的技術關係的分析,並建立起優化配置資源的瓦爾拉斯均衡。

2、馬克思經濟學則完全,拋棄技術關係的分析,完全轉向了人支配人的行為(勞動)的權力關係(社會關係),使用價值(相當於新古典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中的實物或實物向量)和技術因素被完全剝離掉!

正如人支配人的權力關係上的勞動時間支配,就不涉及具體的實物生產,這種權力關係上勞動就找不到任何涉及具體實物蛋糕生產的邊際生產力,因為不存在新古典那樣的實物蛋糕。

————————————————

到底哪一種經濟學適合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呢?新古典的微觀基礎,到底適合解釋市場經濟還是適合解釋計劃經濟?

我們先來談一點絕對技術關係下的情況!比如當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自己使用時,成本核算代表了完全的技術關係標準下的成本核算,這時成本是個人消耗的勞動要素及擁有的其它要素(或者時間上勞動要素的迂迴生產)。

再來看交換的社會關係,隨著交換的發展,當通過交換榨取他人的剩餘勞動來支配時,這就代表了權力,而利潤就是用貨幣計量的剩餘勞動,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時,成本標準就不是技術關係上的消耗,而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這反映的恰恰是社會(權力)關係。正如在現實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工人消耗多少勞動要素完全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成本無關,重要的是工資對工人勞動時間的交換比例,用相應的工資去交換工人更長的勞動時間,或者工人相應勞動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資本主義的成本才足夠低,同樣原料、機器等資本品上的成本,也不是什麼技術關係上的磨損消耗,同樣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資本在會計上反映為一筆對勞動力和資本品生產上的預付,目的是為了榨取剩餘勞動。

很多人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成本價值論,這完全是相當然的把馬克思經濟學當成古典經濟學,資本主義追求的東西,某些人確說成是成本。正如在人支配人的權力關係上,支配他人活的勞動代表的就是權力。試問在這種權力關係中,追求的目的,是某些人所謂的成本么?當然在實物經濟或者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時,消耗多少勞動當然代表成本,但交換的社會關係中確不一樣,當通過交換榨取他人的剩餘勞動來支配,這就代表了權力。正如在資本主義中,工人累死累活消耗多少勞動要素,完全與資本主義的成本無關,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對工人勞動時間的交換比例,才是資本主義的實際成本。

——————————

較具體的來說馬克思經濟學。

  馬克思通過商品之間按相同勞動量的比例交換與平均利潤率均衡的關係(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得縮水或者破產),分析商品之所以按相同的勞動量交換,是因為裡邊包含無差別的東西,那就是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抽像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就是交換價值(價值)。即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關差別的人類勞動。(或者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

這樣實物(使用價值)被馬克思完全剝離掉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再是古典經濟學、特別是像李嘉圖那樣的,勞動決定實物價格的相對價格理論!使用價值(實物的有用屬性)被馬克思看作是物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人類勞動這種自然力只能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並不是因為產權或者勞動的狗屁功勞,物質基礎才存在或者不存在,地球引力才有或者沒有!

而價值作為一種人類勞動本身,那麼它顯然代表的就不是財富,而是權力了,這樣整個古典經濟學都被馬克思批判為商品拜物教。

  而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一個極端惡俗的例子,因為這樣大家容易長記性。比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勞動1小時,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在這裡不涉及具體的實物生產,因而根本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樣涉及生產具體實物蛋糕的邊際生產力有的只是人支配人權力關係上的勞動這樣資本主義的成本,不是表現為勞動的價值(勞動的狗屁功勞)對相應對像的成果,而是表現為勞動能力的勞動(勞動力的價值)代表的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所謂功勞、成果、貢獻都是對像相對像而言的,對一些人來說是成果,對另一些人來說就是可能是自身勞動與自身對抗的異化。比如日軍通過勞動驅使一個人去剝他女兒的人皮給日軍做皮鞋,對日軍來說是功勞、成果、貢獻,而對這個人來說就可能是自身勞動與自身對抗的異化。而在資本主義中工人的勞動能力出賣給資本家時,工人的勞動就不屬於自身,工人工作時間內乾的一切勞動都是資本家指使的。在這裡根本就不是反映的對相應對像的成果關係,而是反映為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支配他人某種勞動能力的勞動就代表了權力。

價值規律及統一利潤率均衡:

  而決定價值的是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是蠢才確把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概念代入到價值是實物的邏輯和所謂的供求均衡邏輯去了,正如他們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代入到,勞動生產了多少多少實物的邏輯中!然後他們又用供求關係來指責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離譜。(難道這些白痴們就沒有發現,價格相同的商品,產量可以不一樣,而產量一樣的商品,價格或者說交換比例可以不一樣么?如某種拖拉機與個人電腦都是5000元的價格,但一個成交量可能是十萬台,一個成交量可能是一百萬台。價格不是什麼與數量的反比或者供與求上的曲線,而是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這個交換比例直接涉及統一利潤率均衡)

而事實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應該代入到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邏輯與統一利潤率均衡中。即代入到商品之間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與平均利潤率的剩餘均衡邏輯中,也就是資本有機構成相同時,資本家的商品如果價格低於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尺度交換那麼利潤率就會低於平均利潤率,資本就會縮水或者破產,這樣必然引起壓縮產能,出售利潤率較低資產,夠買利潤率較高行業資產,這樣以保持不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否則資本就會縮水或者破產。在資本有機構成相同時,這樣價格就圍繞著價值的交換尺度波動。

而如果資本有機構成不同,價格就不再圍繞價值波動,而是圍繞生產價格波動。但總價值=總生產價格,總利潤=總剩餘價值。

  權力(社會)關係與技術關係進行分析,完全可以得出市場經濟的成本標準的不同結論。

  從權力(社會)關係上進行分析的馬克思經濟學認為,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成本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對工人勞動時間直接或者間接的交換比例。正如用相應的工資去交換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或者相應工作時間下給工人更低的工資,資本的成本才更低;同樣機器、原料等資本品上的成本也不是什麼技術關係上的磨損消耗,同樣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資本反映為生產中對勞動力的一筆預付,目的是為了榨取剩餘勞動(剩餘價值),如假設:資本家支付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是4小時,而資本家實際驅使工人勞動8小時,那麼剩餘價值(剩餘勞動)=8-4=4小時,在這裡同樣不涉及具體的實物生產,只涉及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企業虧損時,只是剩餘價值未能轉化成利潤,但系統整體總剩餘價值=總利潤,總價值=總生產價格。

(現實中的貨幣工資,反映為勞動力的價格)

————————————————————————

再來說新古典經濟學

如:新古典的一個核心命題是(尤其是教課書上)要素(勞動和資本)收入等於他們的邊際產品。因此,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品,利潤率等於資本的邊際產品。

但是現實中無論資本、工資都不是一個實物概念,在這裡異質的資本品要加總成本一個貨幣計量的資本,但是資本量的測量意味著加總完全不同的實物,比如加總卡車和激光。正不能把蘋果和桔子這樣的異質品相加一樣,我們不能簡單的把資本品相加

拋開這個含義上加總的的悖論,都還有致命悖論,因為資本品的貨幣量值依賴於利潤率,而資本的利潤率又等於資本的邊際產品,在這裡資本的計量都沒有確定,又如何確定資本的邊際產品?在這裡出現了循環論證的悖論

  在新古典的理論中,所謂他們所謂完全競爭,就等於說沒有競爭(積累式競爭),因為利潤才是資本的唯一目的,而不是所謂的需求。

  20世紀三十年代在西方經濟學界因寫《不完全競爭》而一舉成名的羅賓遜夫人,在看過《資本論》後,居然完全否定掉自己的理論和新古典的微觀基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完全競爭,只不過不是新古典那種技術為主的競爭。並且新古典的微觀基礎的所有定理只能在單一產品模型成立,一旦涉及非單一產品模型或貨幣時,對新古典理論是致命的。

拋開新古典的理論是否是完全的競爭(完全的技術競爭)不說,在這裡競爭不競爭已不重要了,因為現實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實際變數,根本就不能證論為新古典理論中的實物,即便一個行業達到利潤率為0的情況,也不能反映為新古典這種技術關係的模型中的應該供給最優產量,因為資本根本就不是新古典生產函數理論中的機器或者說一種生產要素,而是支配人行為(勞動)的一種社會關係。

  現實中,資本的利潤率有一種下降的趨勢,新古典的理論看似能解釋這個問題,但也是單一產品模型的邏輯。依照新古典生產理論,使用資本量的增加應該導致利潤率的降低(邊際報酬遞減)。正如斯拉法指出的,利潤率的一個改變會改變資本量,且以高度非線性方式:利潤率的一個增加或許使上車增加的價值超過激光,從而導致一個更高的利潤率。這種分析進一步意味著一種要素的密集使用(不光資本,還可以是別的要素),或許會導致這種要素的高價格而不是你價格。

  這樣在瓦爾拉斯均衡的技術關係的分析中,按技術關係的分析,找不到統一利潤率為重心的運動,而統一利潤率趨勢,確是現實資本主義的實際反映,在資本主義錢的遊戲中,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會縮水破產。

新古典理論的微觀基礎到適合解釋完全非商品化的計劃經濟。

  正如在市場經濟中投資蘋果的資本賺了錢可以投入到手機生產上,這樣就不存在異質的資本品總成貨幣資本的問題和各個行業之間統一利潤率運動的問題。

  因為,在計劃經濟中,生產的目的不是利潤,每個行業贏不贏利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節約預算,而預算也不是按利潤關係來積累的資本確定的,而是依據開工率。這樣行業是否進行生產、行業中成員的收入完全是與利潤、資本積累無關。這樣統購統銷的體系中,無論所謂的銷售收入是否被銷毀,實際上等於貨幣兌現消費品即被銷毀,不存在資本積累和資本價值量上的再生產關係。這樣就不存在統一利潤率運和資本加總的問題。因此新古典的微觀基礎到適合解釋完全非商品化的計劃經濟。當然如果用計劃模擬市場,那麼新古典的理論就立即出錯,一旦企業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時,成本就不是技術關係上的要素消耗,而是針對相應利潤率的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

  因此新古典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蘭格的理論是完全錯的,價格不是代表技術關係上可供選擇的條件,而是代表與利潤率相關的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價格是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的產物,而不是新古典理論中的變數。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時,蘭格讓企業模擬市場追求利潤,這就如同兩支不同方向上進攻的部隊,中央計划下達的價格(生產消耗)與企業追求最大化利潤率的價格(交換比例)完全衝突。


勞動價值論討論成本,邊際價格論討論價格,兩者之差叫剩餘價值。

馬克思那個年代,剩餘價值流向資本家,叫做剝削。

現在政府強勢介入,通過稅收等引導剩餘價值流向,叫做二次分配。

無論次貸還是歐債,都是生產者沒有能力消費自己產品的表現(所以為了維持利潤鏈條必須借錢給生產者消費)。

我想請問勞動價值論是如何被淘汰了?你知道為了淘汰勞動價值論,他們把解釋模型弄得多複雜嗎?

一個簡潔而有解釋力的模型長期被忽視,有利於複雜模型的既得利益者繼續自抬身價。


當然不會。

你想想,價值理論是建立在研究生產領域的基礎上;邊際效應則討論著消費領域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當年的古典經濟學家都不約而同地關注生產領域,現代經濟學則過多地去關注消費領域呢?

因為社會基礎變化了嘛,生產力發展了嘛。過去衣服就是衣服,能穿就行,絕大多數情況下,資本家能夠生產越多的衣服越好,由於世界市場的開闢,也不愁賣不出去;現代社會呢?衣服過剩了,現在是想方設法去設計各種衣服,以及各種宣傳,品牌效應,以便賣出更高的價格。

因此我們看到,只是不同的理論在不同的社會基礎上面,有些更加適應罷了。


馬克思主義從來就和有效沒什麼關係,因為這東西壓根就不是科學,而是一種情緒。

科學研究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先假設,再證明。我不知道真相是如何的,所以我先猜一個,然後用數據檢驗是否正確,這是科學。

而馬教有過什麼假設檢驗的過程嗎?並沒有。馬教直接就定義現在的分配方式是不公的,直接就下結論說現在的制度難以為繼。如果說科學是理論去靠攏現實,那麼馬教就是用理論去否定現實。

當然,我們也得理解,馬教誕生於貧富差距很大的時代,當時的工人們累死累活才勉強養家糊口,而資本家們坐辦公室就腰纏萬貫。工人們當然不高興了,他們覺得東西都是自己生產的,所以利潤應該屬於自己,而不是資本家。基於這樣的情緒,於是有了馬教。馬教拽那麼多名詞,什麼價值呀剝削呀,其實也就是在表達這一層意思。

這種東西充其量是一種價值觀,而不是一套經得起推敲的理論,所以現在很多人開始說,馬教不是經濟學而是哲學,這個說法我是贊同的。

既然馬教是一種理論化的情緒,那麼用情緒去治理國家,後果可想而知。曾經的馬教國家全線潰敗,僅存的幾個也是掛羊頭賣狗肉,也就不奇怪了。所以馬教這東西,我說它從來就和有效無關,並不冤枉它。


完全沒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是勞動價值論。邊際革命之後勞動價值論就是歷史了,再到後來價格理論全面淘汰價值理論,所有的價值論都out。古典經濟學,正式進化為現代經濟學。最後,計劃經濟全線崩潰……馬克思在經濟學理論上已經被證明是一條標榜道德觀的彎邪路……


題主這個話題太大了,因為經濟學研究的範圍很廣,難以回答啊~

言歸正傳,不敢說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都失效了,但經濟學發展到今天,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已經脫離實踐,無法指導現實的生產活動了。

(註:先道一聲歉,下面這個例子有問題,由於沒有考慮使用價值的問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但並不影響整體立論)

用一個例子來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所以,在一個企業中,如果勞動者(體力勞動)和資本家(腦力勞動)每天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致,那麼他們就應該拿同樣的錢,對吧~這個似乎所有人都能愉快的接受。

但問題來了,假如醫生做一台腫瘤切除手術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4小時,每天做兩次該手術。工地上的搬磚工,每天盡自己的全力搬8小時的磚,那麼也就是說,工地工人和外科醫生應該拿同樣的工資,或許有些人還會贊成這種收入制度,但這樣一來就產生了社會問題,以後沒人會選擇醫生行業了,因為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需要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成本,而工地工人幾乎沒有這類成本。(有人可能會說,醫生接受教育也應該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裡面,所以醫生巴拉巴拉~,但問題是搬磚工也不是天生神力啊。。。)

言歸正傳:

價值理論是18,19世紀很常見的一種學說,大衛李嘉圖和馬爾薩斯都有價值理論,馬克思只是其中一種。而且也同所有的價值理論一樣,在今天基本都被學界淡忘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所有的價值理論都不能很好的解釋價格形成機制,這一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不例外。拿一個例子來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每小時生產15件的商品,應該在市場上定價多少元?如果價值不能通過貨幣表現出來,那麼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如何確定呢?

另外一個問題是,大多數的價值理論都在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方面都存在缺陷,勞動價值理論還是不能例外。所以馬克思會認為資本主義存在「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斷縮小的矛盾」,用古典主義的分析方法講,首先從短期看勞動力的供給缺乏彈性,但從長期看,人口數量可能伴隨經濟的發展下降,其次,由於新的技術產生,新產品的出現,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可能上升。另一方面,價格是需求和供給共同決定的,廠商和個人都只是價格的接受者,而且在缺乏需求彈性的行業,廠商通過擴大產量,降低價格的方式生產,根本不能擴大利潤,反而會降低利潤,所以資本家也不會無限的擴大自己的規模。基於上述原因,」無產階級赤貧化「並不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而且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馬爾薩斯的學說和馬克思在工人工資問題上幾乎一致,但說馬爾薩斯工資鐵律被證偽似乎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事情,但提到馬克思的工資學說,就很不愉快了。

未完待續。。。


如果一個理論真正的失去了生命力,是不會有很多人來攻擊的,因為攻擊它沒有任何價值。而現在能看到很多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埋葬它,反而說明它還有一定的價值。這個想法雖然片面,但也能說明些問題。


歪樓

馬克思主義包括辯證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等方面,你問的是哪部分?


只要還有無產階級就有效

不是因為有了馬克思,才有馬克思主義引領人民;而是人民需要革命,人民選擇了馬克思。那麼問題來了,人民現在還需不需要革命?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方法論是不會過時的,美國人和中國人其實正在馬克思主義的兩個方向上做社會實踐。只不過美國人走的是正路,所謂的先資後社,生產力發展帶動社會關係變動,當然美國人是不會承認的,歷史終結嘛,不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前進,美國的政治制度也是必須改革的,這是不已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承認不承認都要改,當然表現出來樣式的可能多種多樣(像移民問題,外交問題什麼的),其實還是社會關係跟不上生產力的變動(問題的實質)。中國人反著來,強行推平階級,用社會主義的方式推動社會生產力然後發展資本主義(然後我們改革的制度就會越來越像美國的資本主義管理)當然我們也不承認,我們叫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正好說明我們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都還是落後的)。至於世界上其他國家分析起來走的路都一樣,只不過階段不同而已。所以發達國家的社會制度落後國家拿來用就是個玩笑,生產力達不到,強套社會制度基本就是挖坑(這就是很多人鬱悶的民主在落後國家玩不轉的根本原因)。


馬克思的經濟學從來就不是我們現在學的 西方經濟學 這種「純粹的經濟學」,而是更像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也就是經濟學+社會學等。

馬克思的經濟學不是像 西方經濟學 那樣從數量上解決資本主義經濟運轉中的具體問題,而起要解釋經濟背後的人與人的關係問題。

所以兩者從討論的前提到目的都不一樣,沒法這麼比較的。


推薦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戰敗過嗎?
詳細中國歷史地圖版本3-兒皇帝
為什麼網民那麼敵視移民的海外華人,並且強烈反對認為他們是同胞或者中國人?
為什麼維基百科上的「美國」「日本」等國詞條都是「國家」,而「中國」詞條卻是所謂「文化歷史上的」?

TAG:政治 | 經濟學 | 中國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