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和美國有什麼歷史淵源?在現代有什麼往來?


先隨便答幾句。

立陶宛和美國的淵源主要體現在立陶宛從19世紀中期開始有大量移民前往美國,在很多大城市形成了有相當規模的移民社區。

當然,在這之前,受啟蒙思想影響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境內有立陶宛血緣的波蘭貴族塔杜施·柯斯丘什科,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就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塔杜施·柯斯丘什科後來回到了波蘭,餘生都在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獨立和反抗沙俄的侵略而奮鬥不息。)而自此以後,美國就成了很多波蘭-立陶宛政治流亡者和不願受沙俄殖民統治的波蘭人、立陶宛人的移民目的地。

隨著1861年沙俄開始改革,被沙俄瓜分的波蘭-立陶宛境內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速,大量的失地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謀生,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選擇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由於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他們在美國大多從事重體力勞動和低技術工作,工作條件惡劣,待遇低下。厄普頓·辛克萊的名著《屠場》,就描繪了20世紀初芝加哥立陶宛裔屠宰工人在社會底層的悲慘遭遇。

但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立陶宛移民在美國的生存境遇也不斷改善,也更多地參與到美國的社會生活中來。一個最明顯的事例就是立陶宛移民在美國廣泛參與了在美國普及中的籃球運動,並把這項運動帶回了祖國發揚光大。

二戰前後,為了躲避納粹德國和共殘主義蘇聯的迫害,有大量立陶宛人逃離祖國來到美國,其中包括著名人類學家、印歐語族群到來前古歐洲文化的卓越研究者瑪麗亞·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也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二十世紀東歐最偉大詩人之一的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aw Mi?osz

而在更早的時候,很多猶太人就已經從維爾諾(Wilno)這一立陶宛-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城內有將近700年歷史的東歐最大的猶太隔都(Ghetto)出發,走向歐洲,最終來到新大陸。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20世紀一代小提琴家之王——亞沙·海菲茲(Jascha Heifetz)。當然,很不幸的是,維爾諾大多數的猶太人都在二戰中被納粹德國及部分立陶宛人幫凶屠殺殆盡了。

蘇聯再次侵佔立陶宛並成立所謂的「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後,美國始終沒有承認這一佔領(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合法性。到蘇聯解體為止,美國始終承認立陶宛流亡政府的合法性並支持立陶宛境內民眾為爭取民族獨立而發起的一系列社會運動。

時至今日,美國境內的立陶宛裔公民共有65萬餘人;作為對比,今日立陶宛共和國境內立陶宛人人口不到三百萬。立陶宛裔美國人在美國各行各業仍發揮著其應有的作用,比如或許你看過的科幻電影《回到未來》三部曲和或許你一定看過的《阿甘正傳》,它們的導演就是一個來自芝加哥那個曾經的「屠場」貧民區的立陶宛人——羅伯特·贊米基斯(Robert Zemeckis,準確的發音應該是澤梅茨基斯)


推薦閱讀:

美國自建國以來犯過那些嚴重的外交錯誤?
為什麼美國總能選出能讓美國發生質變的領導人?
美國南北戰爭中,英法等國際列強各起了哪些作用?
印第安人還堅守他們的傳統嗎?在當今社會有什麼印第安名人嗎?

TAG:歷史 | 美國 | 美國歷史 | 立陶宛Lithuania | 波羅的海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