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播學或者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最近熱播的網路劇《太子妃升職記》為什麼這麼火?

其他角度也可以,希望有客觀的分析。


傳播學

1.使用與滿足。這個是卡茨提出,麥奎爾在電視領域完善了該理論(感謝糾正的小夥伴)。意思是當我們選擇觀看一部作品必定能滿足我們的一些需求。從太子妃來看,情節不刻意拔高,部分還有點污,主角自帶粗音彈幕。這都是近幾年以來,受眾喜歡的真實不作的風格。二十分鐘時長符合碎片化觀看習慣。攝影式畫風美。

2.意見領袖兩級傳播。同美國學者提出。有作者也回答過。微博加V、微信公號的清一色安利為這部劇的推廣做了不少貢獻。

3.議程設置。去看微博熱搜榜,主角張天愛、盛一倫、於朦朧都霸佔榜單很久了,你不想知道都不行。媒體上越廣泛的報道或展現,我們就越關注。

4.「迷」粉絲文化。時代催生的狂歡現象,喜歡就去追隨和表達

5.群體感染~更偏向社會心理學。我們往往會被身邊的聲音影響,看到了這麼廣泛的好評,下意識也對劇有好感

........................分割線........................

看完了太子妃,寫論文比較枯燥就打開某古裝言情劇。結果被劇情無語到了。反而有種雷到不行的感覺。又想到了太子妃為什麼這麼火的原因。

理論偏向於傳播學和文學,粘貼如下:

文本的互文性

「互文性」概念最早由法國克麗斯蒂娃《符號學:符義解析研究》中提出:

「任何文本都是引語的鑲嵌品構成的,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與改造。」

巴特《文本意趣》中進一步闡釋了互文性:「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在一個文本中,不同程度的以各種能夠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它的文本,諸如先前的文本和周圍文化的文本。」

核心觀點:文本不是單一的現時的作品,它必然涉及到他人的、以前的相關信息。所引用的文本都是處在互文的鏈條中,所有的文本都必然「引用」和「參考」別的文本,同時又構成了別的文本的亞文本或互文本。

太子妃文本很好的應用互文性,運用拼貼、戲仿等手段(最典型的是大話西遊)營造了輕鬆歡樂的效果。如

戲仿了許多正統宮廷戲的台詞,又給了戲謔的回答。

果然還是一本正經的做雷劇,比明明很雷卻不承認的劇更讓人接受啊哈哈哈


示弱營銷呀~

從導演和製片人背景分析,怎麼可能真那麼窮嘛,不過逗大家樂一樂也挺好。


因為我們太需要一些新鮮血液來洗洗眼睛了。


哪用什麼心理學和傳播學,四個字就能概括了。

這部戲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

就是這樣~

過年就應該多些歡樂~


沒有那麼複雜。

好笑的東西容易火,尤其是這麼多人喜歡,反對的聲音必須被壓下去。

大概一個月後才會出現噴子。

比較主角帥不過霍建華(這只是個比喻!),演技比不上大牌。

但是,能給觀眾帶來快樂的,即美好。請參考《愛情公寓》。


1.這種對於LGBT亞文化題材的深入挖掘,在目前的中國影視市場上尚屬罕見。

2.。相比於一本正經的表達,《太子妃升職記》後現代主義的表達方式,反傳統,反權威,去中心化,恰是網路文化的一大特徵。劇組很窮反而在劇中給人一種荒誕感,如皇宮人很少,男演員都沒褲子穿,造成笑料。迎合了人們在平日壓力生活下的情緒宣洩。

3.正如方可可所說,自來水造成的網路趨同心理。


荒誕是主題 性別碰撞思路另類 全民狂熱吐槽 故事搭配現代因素 引發觀眾認同心理 播放超心理預期 微博營銷受眾精準 畫面清奇腦洞大開 雷中有開心


其實我本身是拒絕這個劇的,因為很少看純搞笑的了,但是考完研之後,在舍友的帶領下入了坑。

入坑故事是這樣在考研的那一周,不考研的舍友,看著這個劇,一直拿不斷的笑聲,對我產生聲波攻擊,還不時分享槽點,最後只好拿上耳機放上音樂壓住。

考完研就去刷了,因為短,而且笑點密集,所以一直看了下去,一直期待著,被掰彎,或被掰彎~請原諒我們,就是這麼腐~因為這個劇,多半是閑的蛋疼的時間看,一切就是為了吐槽,為了開心~而且一堆人一起看,效果加成喲~槽點翻倍,快樂翻倍~

以上是個人經歷,僅供參考~

我覺得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些人是需要群體認同感,不看你就out了的感覺。

但由於好評如潮,大家都不想跟時尚脫節,當身邊的人去看了,還說不錯,你就會去看,這個叫從眾效應。

同時在網路上的宣傳點是雷劇一枚,我們會有一個雷劇的標準,不會因為他雷而不喜歡,而偏偏就喜歡雷點。這個就是社會心理學認知中的定錨與調整式啟發,就是說心中以認為他雷,你對影片的認知已經有了基礎線,然後通過觀看,然後調整。當然,這個片子看了之後我覺得的吧,確實挺雷。

但我覺得最終的火爆還是劇本身比較切合我們的胃口,不然再好的宣傳也沒用。

以上都是最近自己學社心的感受,錯了歡迎指出,因為實在不是專業選手,正在努力中~


這是你們廣電專業的期末作業吧?你來這騙答案?


從傳播學角度看,這部劇這麼火,會有這麼多人看,離不開一些「意見領袖」的推波助瀾,像我就是因為在「今日頭條」上看到小編寫了許多關於它的帖子,才來看看廬山真面目的,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其次是熱心粉絲的「使用與滿足」,無論是原著粉、路人粉、還是黑粉,網路傳播的互動化特徵,讓受眾的參與需求得到了滿足,看那滿屏的彈幕就知道了。至於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你不知道這是一個看臉、搞基、百合、腐女盛行的時代嘛!


使用與滿足,太子妃接地氣的搞笑,高顏值,美構圖都滿足的受眾的需要。一直以劇組窮,造型雷廣受觀眾吐槽,受眾的心理期待相對較低也更容易滿足。

眾媒時代,「自來水」的宣傳體現網路傳播的新特點,人人都是媒體。後期,公眾號、大V的加入又是意見領袖的作用。

除了該劇本身的魅力,還有人際傳播,網路傳播引起受眾趨同心理,紛紛一探究竟。


呃,專業心理學學生,不專業的來回答社會心理學問題(還沒有複習完啊喂)我用自身經歷來解釋一下入坑經過。首先是一枚標準的網癮少女,微博刷的比書勤(微笑),於是就看到了微博的各種大V在安利太子妃升職記。看到下面的評論是各種好評加推薦。於是就忍不住開始各種百度有關資料,藍後,就忍不住入坑了,講真我一開始還罵他腦殘劇來著,現在成了腦殘粉(微笑)我覺得,在這裡,應該是由從眾心理在其中作祟,嗯,具體大家可以百度阿希實驗,挺逗的。其次,就是大家可能集體產生了認知失調。所謂認知失調簡單點來講就是你的行為與你以前的觀念不一致。也就是我前面講的,一開始我還認為他是個腦殘劇,但我還是繼續看了,為什麼,因為我認知失調了啊,我在不自覺的改變自己對這部劇的認識然後使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認識一致。這個過程是無意識的,也就是說,只要你開了個頭,你怎麼可能會停下來嘛(繼續微笑臉)還有低價策略,這是一種十分不道德的營銷手段,先以低於原價的價格告訴你,然後再你準備買時告訴你一個比原價還高的價格,於是你就會以比原價高的價格買下它買下它買下它,所以,你們懂了嗎,即使到最後它成了翔,你還會吃下去吃下去吃下去。

至於傳播學,不太了解,但我覺得,應該會跟各種宣傳有關。

以上


這劇是飯桌上一個妹子推薦看的。看了幾集雖然沒有到中毒的地步,但對它為什麼會火產生了興趣。最近剛好在看《引爆點》這本書,大概歸納出以下的幾點:

「附著力法則(the stickness factor):有一些特別的方式能夠使一條具有傳染性的信息被人記住。主要在信息的措辭和表達上作一些簡單的修改,就能在影響力上收到很大的不同效果」

我們看一下這部劇中什麼是「附著力」

1.彈幕:

彈幕的力量使內容本身的戲劇效果放大數倍

2.演員高顏值

顏值從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3.荒誕感糟點

劇組設備的簡陋和唯美畫面的對比;劇情本身張鵬到張芃芃的穿越;無數個對白中的糟點構成了整部劇的基調。也是網路劇本身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這些都使這部劇與其他普通劇有一定的區別,吸引了注意力,才能使它廣泛地傳播

「環境威力法則(Power of Context):人傾向於在社會環境中像大多數的部分靠攏」

1.網路傳播:有一部分追捧者以後迅速傳播,而受到影響的人群擴大也會進一步推動影響力的傳播

而書中提到的個別人物法則(the law of the few):即大多數的傳播效果來自於少數的幾個人;個人認為可能並沒有在這個劇的傳播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並沒有大V和意見領袖來推動傳播,一開始都是一些最小單位的觀眾來傳播的。這似乎也說明了在互聯網傳播時代的另一個可能性,就是完全由無數個體來推動傳播的可能性。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可以把這個傳播的「個體」從人物,轉化成網路平台,如B站的影響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不招黑呀,女主再作出什麼綠茶婊或是白蓮花的舉動,一想到本質是個男人都不會覺得女主有心計。大眾普遍感覺:男人沒心機,女人可柔弱。而且劇里普遍為惡搞,不嚴肅,滿足大眾獵奇心理。

【羋月傳】同樣是屎尿屁的梗,4.6分的羋月傳用小羋月做搞笑,那是小女孩天真無邪~

後來,孫儷演的羋月放屁梗卻被噴,這個煽情戲,觀眾才不接受哩!

【太子妃】太子妃同樣有屎尿屁的笑點,說實話,不好笑!但是和煽情羋月一比,一想這是個粗俗的男人,他放個連環屁也正常情況呀!

【優酷里的劇評V臉】:

【同理】:你把唐人街探案的大boss姑娘換成個天真無邪小鮮肉試一試,就沒有那麼詭異陰深深了叻……

ton


營銷推廣花了大價錢。在當今網路社會,如果你不推廣,就算你裸奔也不會有人看的。


看到現在各大購物,社交軟體上都附有直播功能,頓時,我蒙了,玩了兩天,讓我受益匪淺,為什麼這麼多的神人玩直播,其實有一個共性,就是新鮮!其二,無聊!其三,更無聊,目的不同,表現手段不同,我玩的確是因為好奇,現在不玩了,覺得直播真心很無趣,每天跟手機打交道的時間甚至比談戀愛還多,(只是比喻)一回到家,其實最想做的就是躺在沙發上,什麼也別想,就這樣靜靜的,給自己更多的不用思維的空間,但就從身邊的人發現,他們總是把每天過的很累,甚至與時間爭分奪秒,我是該嫉妒呢,還是該惋惜,生命本事就來享受的,豐富的太多會累,努力的太少會遺憾,一碗水端平的確很難,我也在學習,互聯網的確太強大了,多少人成為了時代的奴隸,手機的奴隸,哎、說點題外的,前兩天是我人生第一次相親,見到對方時,她就在打電話,一起吃飯,沒說幾句話,她就不停看手機, 臨走,我就說了一句:不忙了聯繫!說這個話題的確是想反映一個人無論多麼高尚,或卑微,首先把自己做好了,才會有更好的人與事與你相遇。 各位、嚇貧,我也當打發時間了,哈哈


我覺得可以用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來解釋^?_?^


導演和監製有錢不代表這部劇投資錢多好嗎


因為確實挺好看的


因為我們太注意新鮮的鮮肉和小花了


推薦閱讀:

什麼是互聯網時代的「口碑」?
傳播學中的內爆概念應該怎麼理解?
如何理解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的論述方式?
新聞傳播學有哪些常規研究方法?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 傳播學 | 社會心理學 | 太子妃升職記網路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