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人認真讀完了《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


我沒讀過,但是我看過一個教授的演講文章,他是認真讀完這本書,用了三個月,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讀書。他說:如果市面上的作家的文筆像幾片樹葉那樣一開始泡很香,幾杯以後就沒味了。那普魯斯特的才華就是一片森林。


哈哈哈,我快讀完了,等我讀完了回答哈哈哈。

更新一下,我在十月份讀完。書的內容和閱讀的感受這裡不多談,單純談一些我自己關於怎麼閱讀這部書的想法,可以讓想讀這部書的朋友有個參考。

首先,這部書是公認的難讀。其原因除了眾所周知的長,我認為還有以下四點,想讀的人最好針對性的做好心理準備:

1、普魯斯特長句。據說原版中最長的句子(在第四卷)印出來排成一列有四米長。普魯斯特的修改習慣是把新修改、增加的句子(一般是從句)用小貼紙寫上然後粘到紙業上去,後面的小貼紙粘上前面小貼紙,密密麻麻的一片,逐漸形成了他特色的長句。

不過中文版我倒沒發現這個傳說中的句子。但儘管如此,依舊有一大堆長得能夠佔據半頁紙的句子。而且這麼長的句子裡面常常套了一層又一層的比喻、五六個從句,從句中又包含近十個定狀補等等亂七八糟的詞。我在開始讀第一卷的時候甚至發生過翻開某一頁卻不知道自己讀沒讀過的事哈哈哈。

關於這個難點,我沒有啥好建議,上吧。

2、飄忽不定的敘事風格、意識流寫法。說意識流什麼太玄妙了。在我看來,普魯斯特的敘事風格就像一個人胡思亂想——某個人睡前躺在床上,腦子像團毛線球在轉啊轉,蹦出根毛線的一頭,另一頭連著今天早上他出門碰上的某個女人,她走路的樣子很特別,線頭抽啊抽,從裡面抽出少年時代的女神,捧著感慨到一半,瞥了一眼窗口,腦海中浮現了霧蒙蒙的天,接著想到霧霾,於是想到環境污染,想到體制,正想批判一番,又忽然想起明天要交什麼材料……

說白了就是白日夢。不過區別在於,我們的白日夢是今天和未來,普魯斯特的白日夢裡是過去日子裡重現的時光。

所以若想閱讀這部小說,你就要做好閱讀一個人白日夢的準備——它幾乎沒有情節可言的,沒有起承轉合,沒有跌宕起伏,連特么感嘆號都沒有幾個。

唯一稱得上一個正常點的故事的,就是第一卷中的《斯萬之戀》。

上面說的這一點,也是意識流小說最為讀者痛恨的一點。

關於這個難點,針對性的,有人認為讀《追憶似水年華》就應該粗讀、碎片化閱讀,以碎片化對碎片化。不用仔細看,拿到哪裡看哪裡,一次看多少就多少,也不用記得具體寫啥——反正他寫得沒有連貫性、情節性,你也不用記住前面出場的哪個人物幹了什麼事情。

在我看來這方式夠嗆,我的方式是——以一個意識流為單位(我也不知道怎麼表述),比如普魯斯特和夏呂斯先生交談的時候,忽然插進一段關於阿爾貝提娜的某個論述,後面可能寫會夏呂斯先生,也可能在談到阿爾貝緹娜的時候,談到西爾貝特。

那麼,讀到這裡的你最好能夠跟著他的思緒讀完整段關於阿爾貝提娜的文字。

就比如,你去瀏覽一個人的白日夢,他從a想到b,接著想到c,在a發表了一大堆感慨,在c做了一番分析,然後可能重新繞回a,或者直接跳到某個你聽都沒聽過的g。

ps:這裡的abc指代的是一個主題。

那麼你差不多看完a,發現他開始閑扯了。那麼你此時就應該跟著把a看完,再決定要不要跟他的思緒去看看b,而不是隨機翻他幾十頁又合上。按照這種方法,a可能會被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或者看完了a,混進一段b。

反正我覺得這是糟糕的體驗。

這種感覺大概就像你幻想自己中了五百萬,剛準備走向人生巔峰的時候被人拍醒一樣。做夢的人不爽,看的人也不明所以。

例如第六卷,普魯斯特在沙龍上聽到凡德伊鳴奏曲,馬德萊特小蛋糕的事情重新發生,整個少年時代忽然重現。那麼讀到這的時候,我會把他的這段關於少年時代的臆想以及這段文字關於音樂的論述看完。看完就可以放下書該幹嘛幹嘛。那麼下次讀的時候,就不會繼續苦哈哈的還在夢裡。

這種文段很多,普魯斯特會在某段對白中毫無徵兆的把話題忽然扯到夏呂斯先生,扯到同性戀,扯到聖盧,扯到某段關於嫉妒的論述。幾十頁的長篇大論之後再拉回來,長得讓你忘了原來他現在是在晚會上。我的讀法如上所述,跟著他把白日夢做完,這時候可以選擇繼續讀或者結束。那麼,至少我們沒有被搞亂是嗎?

3、是否有足夠耐心,這算比較特別的一點。因為不得不承認,哪怕最熱心的讀者眼中,普魯斯特也是啰嗦的,毛姆就在極度熱愛他的同時也抱怨過他的啰嗦。

我在大學時代曾經眉頭都不皺一下的生生啃下《漢書》。然而在讀《追憶似水年華》讀到第四卷《索多姆與戈摩爾》的時候,一度近乎失去耐性,主要是在這一卷他動輒就來了幾十頁上百頁的法語詞源學的探討和上流社會沙龍的對話描寫——真不是我說,拜託,我看都看不懂,這怎麼看得下。

關於這個,沒啥好辦法,最方便就是直接跳過。

4、是否適合。我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有人說適不適合看這本書是一個能否讀下去的關鍵點。但在我看來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個點。

如果你符合如下三點任意兩點,我覺得你可以去試試普魯斯特,我相信你會喜歡。

1、愛做白日夢,經常思考一些形而上的東西。

比如我在書中讀到自己小時候曾經想過的事情——人睡著到底算不算一種死去?你說這種問題多麼無聊啊,也只有想這種事情的人才能忍受普魯斯特長篇大論形而上的討論了;

2、敏感細膩,像我這樣看到一片落葉就恨不得流著淚賦詩一百首。

簡單的測試就是,你是否讀得進詩?如果你讀詩,那麼你應該可以讀得進普魯斯特。

3、懷舊病犯了,犯得像下面這兩段話說的那麼嚴重:

「這兩種懷舊病猶如兩面彼此對立著的鏡子,相互映照,折磨著他,使他失去了自己那種心馳神往的幻想。於是他勸朋友們離開馬孔多,勸他們忘掉他給他們說過的關於世界和人類感情的一切看法,唾棄賀拉斯的學說,告誡他們不管走到哪兒,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是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一種過眼煙雲似的感情。」

——《百年孤獨》

「……談到自己身上發生過的事,這些事看起來就如一個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粼粼流光,落葉,浮木,空玻璃瓶,一樣一樣從身上流過去。 」

——《似水流年》

要想讀《追憶似水年華》,要不摔斷腿,要不大病一場,不然哪來那麼多時間。

——羅貝爾·普魯斯特

另外我想說一句——再沒有比失戀的人更懷舊的人了。

我記得自己沉浸在懷舊情緒的那段時間裡,看什麼都覺得無來由的傷感。

聽歌,聽什麼《喜帖街》、陳奕迅、王菲,邊聽著邊難過。

看電影,看個《致青春》等等亂七八糟的國產爛片都不敢看完。

讀書啊,讀到幾行關於逝去啊、愛情啊的文字就惆悵得不行。

唯有在讀《追憶似水年華》的時候,才真正的得到安慰。

在絕大多數的書中,談論的無外乎愛情、親情、友情、真理、生活、社會、人性諸如此類。

而《追憶似水年華》是這樣一部書,它談論的主題直指這個世界的至高法則——時光。

談論人如何在某個嘗到馬德萊特蛋糕的瞬間超越了時間,把經歷過的、逝去的過去變成我們擁有的東西。

在開始讀的時候你會想,天啊怎麼那麼長那麼難讀,恨不得兩個周馬上讀完發到朋友圈炫耀一番。

等到你真的讀進去,每天翻來書頁,房間就影影綽綽的變成了普魯斯特失眠的小屋子,若是在陽光明媚的午後讀,那麼也許某天你回憶起這個午後,你彷彿跟著他回到了巴爾貝爾陽光下的海灘

多少似曾相識的情緒撲面而來,在翻開書頁後得到撫慰。

最複雜感受是,你快要讀完的時候,你卻恨不得他永遠這樣寫下去。

而在讀完之後,你的第一反應不是炫耀,而是想要再讀一遍。

在讀第六卷和第七卷的時候,我一度有種魔怔的感覺——在字裡行間阿爾貝緹娜這個字眼逐漸減少的時候,我是那麼的難過,阿爾貝緹娜剛死,你怎麼那麼快就忘了她?

我甚至忘了,這是本小說。而在其他小說我沒有過這種感受,讀各種作家,即是我再愛裡面的人物,當他死去,當他淡出書頁,我也會在簡單情緒波動後很自然的通過潛意識讓自己明白——這是小說,情節要繼續的。哪怕讀余華,看著福貴一家人一個一個死去,難過以後我還是毫無情緒波動的讀下去。

在其他書里,我喜愛的人物死了,我就像看到自己喜歡的某樣東西被打碎一樣,心痛、同情、憐憫、憤慨都可能有之。

唯有在普魯斯特這裡,阿爾貝緹娜的死去我產生了非常荒謬的感受。那種感覺就像看著自己最好的兩個朋友出去玩,其中一個出了車禍死掉,我還在難過,而另外一個朋友卻毫不悲傷的像是從來沒有過這個朋友一樣。

強調一下,這絕不僅僅因為這個人物的鮮活或者什麼我入戲太深。

至於這部書值不值得讀,引用普魯斯特的一句話來回答:

「我們可以把文學看得無限崇高,也可以一笑置之。」

最後,引用並且改編一段話來表達我的感受(原版的自己去搜《普魯斯特的形象——本雅明》):

「我們誰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先天的智慧去參演各自生命中真正的劇情——這正是我們衰老的原因。我們臉上的皺紋登記著愛情、罪惡和真知灼見的一次次造訪,然而我們這些主人當時卻不在家。」


完整地讀過三遍,所做的邊記都可以寫書評了。這的確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也的確不是適合所有人的。說起這本書,要格外謹慎,因為這部書的名氣,以及完整閱讀者之小眾,談論自己的閱讀經驗容易被誤解為一種裝逼式炫耀。我必須嚴肅地指出:這部書和小九九不同,學位、職稱、年薪、地位等等都不同,實在是一個和衡量人沒有一毛錢關係的東西!只是一部小說而已,而且是一部寫個合適的人閱讀的冗長的小說而已,和同時代的其它偉大作家的作品相比也沒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地方,能夠愉快地閱讀此書除去表明你恰好是作者鎖定的讀者之一外,並不增加一絲一毫精神上優越性!

這部書挑人,如果你是適合的人,閱讀體驗很愉快,對其所使用的技巧也洞若觀火,否則,不必讀它。


據作者的弟弟說:「要想讀《追憶似水年華》,先得大病一場,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來那麼多時間?」


推薦閱讀:

TAG:書籍推薦 | 追憶似水年華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