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為什麼這樣傳播?
我們從小就知道光沿直線傳播,後來還學了折射定律、反射定律,有幸的人還會學到光的路徑與空間形狀的關係——然而光又沒有意識,它怎麼知道自己該怎麼走呢?
這並不是什麼難於解答的問題,從光的粒子屬性、波動屬性、幾何屬性出發,都能給出詳細的回答,而在這一期節目里,我們會介紹另一種與量子有關的回答,也是一種更有趣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video/939556797376409600-文字稿-
折射是我們學習過的第一批光學現象,它看起來非常簡單,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將會在界面處改變方向,折射率越大的介質,傳播方向越靠近法線——我們還學習過一個定量計算的「斯涅爾定律」 (Snell』s law),其中n1和n2是兩種介質的折射率,θ1和θ2是入射光和折射光與法線的夾角。
如果你感興趣,不妨計算一下,你會發現光只有走這條路徑,從A到B的時間才最短——因此它符合一個更簡單也更有意義的費馬原理:在給定的兩點之間有無窮多條路徑,光只能沿著所需時間為「駐點」的路徑傳播。
所謂駐點,有可能是極小值——除了折射以外,平面鏡上的反射也是這樣:在所有可能的反射路徑中,那條關於法線對稱的路徑最短。
有可能是極大值,比如在球面鏡內的反射:在所有可能的反射路徑中,那條平分線通過球心的路徑最長。
還有可能是拐值,比如將平面鏡和球面鏡各取一半,從球面部分反射的路徑都更短,從平面部分反射的路徑都更長。
所以如果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反射面,光就會根據具體情況,同時沿著幾條駐點路徑從A抵達B,這看起來很容易理解,但稍一琢磨就會出現一個巨大的困惑:光又沒有腦子,怎麼能未卜先知,在出發之前就知道B點在哪,知道介質有多大的折射率,知道鏡子是什麼形狀,作出這麼複雜的「舉動」?更何況光已經是宇宙中最快的,沒有任何東西能給光源通風報信了。
對於這一現象,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下面介紹相當有趣的一種:光並不是只沿著駐點路徑傳播,而是同時沿著所有可能的路徑傳播,甚至包括了那些歪歪扭扭的曲線路徑。但光會在這無窮多條可能的路徑上自相干涉。
然而不同的位置上干涉的程度並不相同:在給定的兩點之間,幾乎所有的路徑都因為相位差異而相互抵消了。
但是駐點能夠成為駐點,就是因為不同路徑的相位差異在這裡最小,各路干涉不會完全抵消,而會留下完整的波動,所以對B點來說,就是光只能從駐點路徑傳過來。
打個比方,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光的傳播路徑,是所有路徑同時廝殺之後的結果,光最終以怎樣的路徑抵達終點,就取決於戰場上有怎樣的贏家。
這個理論不僅適用於光的傳播路徑,而且能夠表述整個量子力學——它就是費曼提出的多重路徑積分表述:量子的運動總是「未卜先知」地遵循某種特殊的路徑,乃是因為這個路徑是所有可能路徑的累計結果,而不是有什麼超距作用。
我們必須注意,這種表述雖然非常有效,但它與量子力學的所有表述一樣,都不是現實本身,也不能區分哪個更正確,正如哥本哈根學派的那句名言:「先有自然才有人類,但是先有人類才有自然科學」——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關於現象的模型,而不是現象本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