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漂浮大陸: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漂移事件(二)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2014年10月(事件發現前2個月)

2014年10月香港口岸衛星圖

這時,除了人工島北側之外,東側與南側也填至了海面以上。與路政署的回應相吻合,恰恰在2014年12月,也是人工島的東側與南側發生嚴重位移的範圍最多。

我們來整理一下相關線索的時間順序。

(1)2014年4月:人工島西側填出海面

(2)2014年10月:人工島南側、東側填出海面

(3)2014年12月:鋼圓筒嚴重位移事件被發現

假設2014年10月南側與東側剛完成階段的回填工作,則可以認為在回填完成2個月後,人工島的鋼圓筒即發生了嚴重的位移;

若假設吹填的效率十分高,在西側填出水面後,3個月後(2014年7月)南側與東側就完成了回填工作,則可以認為5個月後,鋼圓筒才發生嚴重位移。

也就是說,在人工島的南側、東側回填至水面僅僅2~5個月後,部分鋼圓筒就產生了6~7m的水平位移!

6~7m是什麼概念呢? 香港人工島的鋼圓筒高度約為34m,這意味著整個鋼圓筒已經整個傾斜了12°。就是著名的比薩斜塔,其傾斜角最大時也僅為5°。

有人模仿我的傾,還有人模仿我的斜

吃驚之餘,有點暗暗的佩服之情湧上來了心頭。在無意間創造了世界第一斜之後,還沒有倒,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種新的世界奇蹟了。

在消化這種情緒之後,為了進一步查明事件的原因,我又找到了東人工島的資料。作為連接沉管隧道一端的東人工島,採用的也是鋼圓筒+拋石海堤,在工藝上與香港口岸人工島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東人工島卻沒有出現過大位移的事故。

這兩者到底差別在哪呢?我隱隱感到好像離謎底越來越近了。

推理肆章:東人工島


東人工島位於沉管隧道的東側,是橋隧連接的樞紐。

重溫一下四個人工島的位置

東人工島圍護結構一次形成,設置鋼圓筒63個。面積約10.5公頃(香港口岸人工島的7%)。

東人工島布置形式

項目所在地的地質情況與香港口岸類似,表層均為厚度約25m淤泥及淤泥質土。

東人工島地質情況

海堤的結構形式與香港口岸人工島也很類似。所不同的是,東人工島的地基加固方式由碎石樁變成了砂樁。

東人工島海堤結構形式

就連施工順序都十分類似。

步驟一:清淤至-16.0m

步驟二:拋填碎石墊層至-13.0m

步驟三:下沉鋼圓筒,筒內回填並插設排水板

步驟四:筒外施工砂樁

步驟五:島內回填至-5.0m,並插設排水板

步驟六:島內回填至+5.0m

步驟七:施工拋石海堤

在填至+5.0m後,東人工島鋼圓筒的最大水平位移錄得為0.67m。(很抱歉,這裡的詳細監測資料不方便放出)

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將東人工島與西人工島的條件作出對比。

香港口岸與東人工島信息比對

這個對比結果就很有意思了。除了填海面積及鋼圓筒高度之外,對於表中的其他項目,誘發水平位移增大的風險程度,香港口岸人工島均低於東人工島。換言之,填海面積與鋼圓筒高度這兩個項目,很有可能就是導致香港口岸位移過大的罪魁禍首。

先來看看鋼圓筒高度。30m與34m的高度相差不大,考慮到香港口岸處鋼圓筒的嵌固長度遠大於東人工島,綜合來看香港口岸的鋼圓筒水平位移應要小於東人工島。

那麼問題很可能就出在填海面積上。香港口岸的填海面積約為東人工島的14倍。但填海面積與鋼圓筒的水平位移有什麼關係呢?似乎讓人摸不著頭腦。

是的。面積與水平位移沒有關係。但是,面積大小不同,導致的回填區域順序不同,則有很大的關係。

推理終章:曙光乍現


東人工島由於面積較小,用於陸域回填的吹砂船不用駛進島內,在島外就可以進行吹砂回填。

東人工島在島外進行的吹砂回填

由於島的面積較小,在短時間內(1個月),即可以完成整個島內的首次回填(回填至-5.0m,並可以認為回填是均勻的),並進行排水板插設。此時,地基淤泥中由回填砂重量引起的超孔隙水壓力,很快就可通過排水板的排水進行消散。

但香港口岸人工島由於面積龐大,一次吹填就完成回填就變得不太現實了。對於這種大型的填島工程,一般會分區域進行回填。其中,香港口岸人工島就選擇了先從西側區域開始回填。

西側開始先進行回填

然而,由於面積龐大,回填周期會變得很長。由於排水板是在回填出海面之後才進行插設的,地基厚度20m的淤泥,在回填砂料重量長時間的作用下,在插設排水板之前,由於排水條件差,相比起自身固結壓縮,會更可能發生以下的變形。

淤泥發生隆起變形

沒錯。隨著時間增長,回填砂料會逐漸下沉,形成鍋型分布。然而,底部的淤泥在缺乏排水條件下,泊松比接近0.5,此時淤泥不會因為砂料的下沉而壓縮,而是像「擠牙膏」一樣,跑到隔壁去了,形成了隆起的「淤泥包現象」。

隨著回填逐漸由西向東的推進,淤泥包也會逐漸向東推進,並開始對東側的鋼圓筒形成擠推力。

淤泥包逐步向東推移

當東側也開始回填時,淤泥猶如一頭困獸,終於無路可逃,只能向兩邊擠壓。這時,鋼圓筒由於剛度較大,首當其衝,承受了大部分的推力,事故發生了。

巨大的推力將鋼圓筒推移了6~7m。

部分有深入調查的媒體,也得出了類似的原因。

媒體報導的原因

這個原因似乎言之有理,有理可循。我們甚至可以開始懷疑,在進行正式施工之前,設計方是否忽略了考慮回填次序對海堤結構安全的影響。

為了更進一步探究這種效應的影響,這段時間驊仔潛心閉關建模,用三維的有限元模型來模擬回填次序對淤泥的擠壓影響。

海堤有限元計算模型

在經過長時間(1天)的模型建立和調整後,終於有了初步結果。

有限元的計算結果是否進一步證實了原因?

在海堤鋼圓筒發生過大位移後,採取了什麼措施,扶大廈之將傾?

敬請關注下期文章(最終回)「7.漂浮大陸: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漂移事件(三)」


推薦閱讀:

已建成建築物發生傾斜,有什麼補救措施?
在河上建橋,底下都是水,要麼就是沙,怎麼把橋墩建在上面的?

TAG:岩土工程 | 土木工程 | 地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