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家族——連載94】壓榨太陽

宇宙是由物質和能量組成的,人類的生活和發展需要各種各樣的物質,更需要能源提供能量,進入工業時代以後,能源更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

最早,人類使用的是生物能源,比如人們燃燒柴火獲得熱量,人們吃下動物、植物做的美味佳肴,維持生命代謝。在氧篇章里,我們提到,植物的能量來自光合作用,歸根到底是來自太陽,動物的能量來自於植物,所以追其溯源生物能源都是太陽能。

進入工業時代,人們開始大規模利用化石能源,比如石油、煤和天然氣。現在的理論認為,這些化石能源都是上億年前的植物化石,也就是說,我們利用的是幾億年前的太陽能。

現在我們還利用水力來發電,可以這麼理解,我們連續利用的水力實際上是水循環的引力能,水循環的源動力就來自於太陽。太陽照射到大海,讓水蒸騰上天,變成雲,再降下雨水到陸地,人們截獲了其中一小部分,這就是水力。

風力發電近年來也很熱,風能一部分來自於地球自轉的科里奧利力,另一部分和水力類似,太陽輻射造成大氣圈冷熱不均,氣壓不平衡,流動起來就形成了風。

【瑰麗的太陽,是我們星球,我們文明發展的源動力。】

在地球上,除了地熱能跟核能之外,我們利用的大部分能源都來源於太陽能,但都經過了轉化過程。每一次轉化都會造成能量的損失,如果是人為的轉化,還會造成環境的污染。人們都希望能夠直接利用太陽能,那將是令人興奮的事情。

利用太陽能早已有之,愛斯基摩人利用冰制的凸透鏡取火,太陽灶也算,這些都是將光能轉化成熱能的例子。熱能不容易輸送,如果要大規模利用,還得轉化成電能。能不能將光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呢?

1839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將兩個同樣的電極浸在電解液中,其中一個被光照射,在兩電極間會產生電勢差,這被稱為貝克勒爾效應。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現了光電效應,愛因斯坦因為解釋這個現象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個現象也是顯像管電視機的原理。

【愛因斯坦怎麼可能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然而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不在於他參與的量子力學,跟他一手提出的相對論也沒有絲毫關係,只是一個「小小」的光電效應。】

這些現象都說明光能轉化成電能是可能的,但是要轉化成可控的電流,還要等到半導體技術的出現。

上一節我們提到,在單晶硅里摻入硼或磷等雜質,可以得到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讓二者緊密接觸,由於P型半導體缺電子,N型半導體多電子,就會出現濃度差。N區的電子會擴散到P區,達到平衡後,這個交界面兩側就生成了電勢差,界面的P型一側帶負電,N型一側帶正電,這就是PN結。

當太陽光射到PN結上時,一定能量的光子可以將電子從硅的共價鍵中激發出來,成為自由電子。自由電子在PN結的電勢差作用下定向流動,可控的電流成為可能。這被稱為「光生伏特效應」,意思是光能產生了電壓,現在我們說的「光伏」就是這個意思。

【「光生伏特效應」的原理圖。】

此處插播一條廣告:「不用風,不用水,也不用等上一億年!一億年!只要你擁有一台硅元素的太陽能光伏電池,你就可以馬上直接使用太陽能!」

【太陽能熱水器正在走入尋常百姓家。】

【浙江衢州的太陽能發電場,還有很多城市的郊區有這樣的發電場,絕對無污染。】

【太陽能汽車以後會大規模使用嗎?】

【國際空間站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現在的人類還不可能攜帶很多能源上天,在太空中,太陽能是天然的能源。】

今後太陽能將如何發展?要知道,太陽光朝向四面八方發射,不會因為我們所處地球而有偏私。所以我們不過是在地球上截獲那一小部分的太陽光呢,我們要不要更加貪婪一點?

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戴森提出:一顆行星的能源是極其有限的,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一定會有能力建造一個球將恆星完全包裹起來,獲得恆星所有輻射的能量。這個球就被稱為「戴森球」。

【戴森球:用矽片包裹恆星!】

這個想法看似異想天開,卻有人把它和暗物質聯繫起來。天文學家很早就發現,遙遠星系的運動規律似乎並不符合萬有引力定律,因此要麼修改萬有引力常數G,並假設常數G會變動,要麼就必須假設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物質存在,這就是「暗物質」。根據測算,宇宙中的暗物質比我們能看見的正常物質要多得多,占整個宇宙的26.9%,而我們能看到的物質只有4.9%。

當戴森球提出之後,人們立刻想到,會不會是宇宙中存在很多高科技文明,他們已經建立了很多戴森球,包裹住了大部分恆星,作為他們的能源倉庫。因此,很多恆星雖然我們看不到,但是他們的引力依然存在。

【宇宙的暗物質分布3D圖,究竟是暗物質還是戴森球?我們還是先把自己的戴森球建起來再說吧。】

無獨有偶,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設想了外星文明的級別:

類型I :該文明是行星能源的主人,這意味著他們可以主宰整個行星能源的總和。

類型II :該文明能夠收集整個恆星系統的能源。

類型III :該文明可以利用銀河系系統的能源而為其所用。

【卡爾達舍夫的文明級別理論,類型II文明和戴森球不謀而合。】

按照這個說法,我們人類還遠遠沒有達到類型I的標準,只能是第零級文明。我們太過渺小,連在宇宙中這顆只算塵埃的地球的能源還沒有能力完全利用起來,更不用談得上利用整個恆星的能源。

然而現在,我們似乎看到了我們「大躍進」跨入類型II文明的方法,建造一個戴森球,將太陽包裹起來,(也許會留一個孔對著地球,讓它按照地球的公轉角速度來旋轉,讓我們仍然能看到太陽。)這將是一個怎樣浩大的工程,又將帶給我們一個怎樣美好的未來。要知道,地球能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僅僅是太陽總輻射量的10^9分之一。如果能成功建造戴森球,也不用去研究什麼低溫核聚變了,天上本來就有那麼大一個核聚變的工廠——太陽啊,這個工廠足夠大,也足夠安全,已經安全運轉了50億年,還可以繼續安全運轉約50億年。我們要做的只是將地球上的硅提煉出來,做成矽片薄板,送上天去收集太陽的能量,把它所有的能量都壓榨乾凈!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地球上有沒有這麼多硅?地球能不能承受化學提煉硅的污染?

【想像圖,戴森球正在施工建造。】


推薦閱讀:

化學專業保研手冊-第十二章:化學前沿(超導材料)
如何評價《基礎有機化學第四版習題解析》?
所有的字典都會附上元素周期表嗎?如果是,這是為什麼呢?
5秒腦洞:科技速報:大π鍵反演計劃

TAG:化学 | 能源 | 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