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湖水怪的原型,其實是一隻游得慢、吃得挑的長脖子怪

水怪,一直都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詞語。

加拿大歐肯納根湖、新疆喀納斯湖、蘇格蘭尼斯湖裡,都有身份不明的水怪。

水怪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也興盛了各地旅遊業。

只是奇怪,隨著手機拍攝功能越來越好,水怪也越來越矜持。

就好比最著名的尼斯湖水怪,只有那張最著名的水怪照片流傳至今。

照片里水怪探出如蛇般的長頸,在薄霧中隱隱若現。

甚至有許多傳說,直指水中的怪物就是遠古生物——蛇頸龍。

不過,恐龍們在6500萬年前幾近滅絕,而尼斯湖1萬年前才因冰層融化產生。

除了年限根本搭不上邊,尼斯湖水怪的姿勢也都不適合蛇頸龍。

蛇頸龍看似有著一條靈活的脖子,但若真是讓它像天鵝一樣挺直脖子,那恐怕是強龍所難。

講道理,蛇頸龍雖被捧為遠古時期的「海中霸主」,但卻很難從它15米的身材中看出兇悍。

不但脖子不靈活,游泳慢吃東西還挑食,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好欺負」的感覺。

這真的還是大家翹首以待的湖中巨獸嗎?

___________

一場大滅絕爆發過後,三疊紀的恐龍世界拉開序幕。

倖存的植被開始興盛,翼龍翱翔於天空,雷龍探起脖子與夥伴們俯瞰這個新世界。

而在海洋深處,一群鸚鵡螺正從珊瑚叢上游過,散落的幾隻魚龍正在一旁蓄勢待發。

可惜,這些史前巨獸將在下一次大滅絕後化作化石,成為三疊紀存在過的證明。

時光飛逝,19世紀的歐洲也迎來收集化石的熱潮。

數不清的化石被挖掘出來,人們對恐龍的認知越來越清晰。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每次新發現都會引起一次轟動。

而蛇頸龍絕對是這些化石當中最讓人們吃驚的。

歷史上第一個蛇頸龍亞目的化石,由化石收集者瑪麗·安寧在1821年發現。

對那個時代的富人家而言,收集化石就好像集郵一般有趣。

瑪麗為了糊口就走上收集化石的道路,並靠著蛇頸龍化石青史留名。

這具化石由當時的牧師科尼比爾命名為蛇頸龍,沿用至今。

瑪麗·安寧

這是一種有著1.5米~15米長度的史前海洋爬行生物。

因為適應了海洋,四肢與企鵝極為相似,有著如同一條海蛇穿過一個龜殼般的外形。

蛇頸龍標誌性的長脖子幾乎是三疊紀海洋世界中獨一無二。

它那蹊蹺的身形,讓科學家們總是得出一大堆莫名其名的研究結果

或許因為名稱,許多人都會誤以為蛇頸龍屬於恐龍。

其實蛇頸龍在分類上不屬於恐龍所在的恐龍總目,而是屬於鰭龍超目。

從外形上也大有不同,恐龍一般都有著等長的脖子和尾巴,或是直立的身材。

可是蛇頸龍卻是一端長度遠勝另一邊,讓古生物學家判斷,都會覺得是長著長尾巴的海洋巨獸吧?

就因為將恐龍與之捆綁,歷史上也還鬧出這樣一起大事件。

那是發生在19世紀中期的考古界,名叫柯普的古生物學家犯了個「世紀錯誤」

1868年春,柯普收到從堪薩斯州運來的一副化石。

收到化石的他異常高興,晝夜趕工總算將散落在箱子里的化石拼了個大概。

拼完後,他就發現首尾兩端的椎骨長度相差甚遠。

一端椎骨特別長,靠近背脊椎的部分看起來粗壯有力,與普通的尾巴不同,更像一條為了游得快進化出的粗壯尾巴。

因為挖掘工作並非柯普親自跟進,頭顱與椎骨銜接處竟被人分成上下部分。

破損的銜接處稍微調節一下倒真的與短的一端剛好契合,這更是讓柯普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隨後他多次查閱資料、再度挖掘,也都只是為了佐證這個想法。

負責挖掘運輸的士兵

就是在恐龍之列,這具化石都是一個全新的種類,這該是多麼駭人聽聞?

他將成果發布在科學院報上,並親切得這個「新物種」稱作Streptosauria。

他描述到,這將是一群更高級的爬行動物,有著獨特的椎體順序。

被他忽略的細節其實顯然易見:椎骨的關節被錯誤地扭轉了,才能在錯誤的情況下完成拼接。

這個問題最先是被柯普的親老師發現,並在科學學院的會議上當眾指出。

柯普得知這個消息後,迅速做出反應,重新修改了在科學院報上的文章。

雖然正確的版本發表在了1870年春末,但曾經錯誤的那篇卻再也無法撤回。

更糟糕的是,這件事被學術上的宿敵死死抓住,嘲笑他的新發現應該叫做「滑稽龍」

這件事在蛇頸龍的奇特研究之中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與恐龍顯而易見的外形差異,蛇頸龍的繁殖方式也與眾不同。

現存於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一具在1987年發現的蛇頸龍化石證明,蛇頸龍竟是胎生!

這具雌性蛇頸龍的腹中還有著幼崽,體型已經有母親的1/3大小了。

另外在2004年,英國《自然》雜誌也有相關報告。

在被視為蛇頸龍祖先的海棲爬行動物胡氏貴州龍化石中,發現了其腹部懷有的完全成形的胎兒。

這也證明蛇頸龍是胎生的可能性很大。

或許胎生聽起來並不另類,但我們熟知的恐龍、如今的爬行動物,都是靠產卵延續後代。

但蛇頸龍明顯更有想法,它選擇的生育方式應該稱作卵胎生,常見於鯊魚或個別蛇類。

雖然與哺乳動物的胎生神似,但卻有著本質的差別——沒有臍帶

哺乳動物的臍帶是重要營養供給道,而卵胎生則依然是靠卵內的營養,不過孵化的場地選在了母體。

另有一份研究顯示蛇頸龍卻能有著高達35~39攝氏度的體溫。

要知道尋常魚類,大多屬於冷血動物,以適應海洋的溫度。

在爬行動物之中,恆溫動物更為少見。

如此看來,恐龍實在平凡,也難怪蛇頸龍不屑與它們同宗同源。

憑藉一堆奇特設定,蛇頸龍也曾經當上三疊紀一段時間的海洋霸主。

只不過沒有稱霸多久,就不斷出現足以屠殺它們的後起之秀。

細細分析,這地位丟失,其實與蛇頸龍獨特的長脖子不無關係。

錯誤理解脖子的扭曲能力

蛇頸龍擁有和蛇一般的脖子,自然容易讓人聯想到脖子的各種妙用。

19世紀的古生物學家一度認為,蛇頸龍只需要旋轉扭曲脖子,就可以用不可思議的角度捕抓到魚。

但很可惜,這脖子終歸中看不中用。

舉個極端的例子,蛇頸龍類的薄片龍全長14米,其中脖子就有7米之多,頸椎骨個數達到76個,而人類僅有7個。

但即使這樣,蛇頸龍連像「尼斯湖水怪」那張照片里那樣直起脖子都辦不到。

因為這樣做會椎骨脫臼。

早期的研究還有人認為蛇頸龍游泳時需要蜷著脖子,這樣看來並不可行。

事實上新的研究確實證明,蛇頸龍全速游泳時還是直著脖子更輕鬆。

根據模型重現蛇頸龍游泳時的姿勢,動作和企鵝、烏龜相似,就像在海里飛翔般。

但蛇頸龍游泳速度也不驚人,模型估計的速度大概在0.4米/秒~2.5米/秒之間,與企鵝的速度都還有段距離。

脖子不僅限制了它的速度,對捕食是否有好處都還不確定。

有的觀點認為,長長的脖子可以避免身體暴露的情況下捕食。

也有觀點認為,長脖子類似於消音器,可以讓它們在動靜很小的情況下大塊朵馨。

可不論哪一種吃相,其實都不符合「海洋霸主」的稱號吧!

而且受限於長又細的脖子,再兇殘的習性也要考慮每一口吃下去的份量。

1952年,在堪薩斯州西部,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戈登發現了一個奇異的劍射魚化石。

戈登猜測,這隻劍射魚在吃下一隻六英尺長的鰓腺魚時被活活噎死。

可見,在遠古時期時期吃相就已經很重要。

蛇頸龍深知這個道理,因此它們的食物多為小魚和魷魚。

它們有著一排鋒利的針狀牙齒,強大的咬合力可以與許多兇猛的海獸戰爭。

結果因為脖子,它們卻不能吃太過龐大的食物,無疑是天大的遺憾。

就論飲食問題的畫,脖子坑了一回,消化系統又再坑了一回。

在許多蛇頸龍化石中,都能找到幾顆胃石*。

據推斷,蛇頸龍的牙齒雖然鋒利卻也太細,不能咬斷獵物,進食一般選擇將整個囫圇吞下。

食物經過長長的脖子,卻發現消化有些吃力?還好有這些石頭能夠幫助它們研碎一些硬物。

*註:胃石其實是蛇頸龍吞下的石頭。也有觀點認為,胃石能夠幫助它們在水裡保持平衡。

對食物挑剔,脖子也不能靈活轉動,速度更談不上快。

蛇頸龍巨大的體積之下,竟藏著這樣一個拙劣的靈魂。

當滄龍、霸王魚開始稱霸海洋,它們也逐漸淪為別獸的盤中餐。

速度快、咬合力強的對手面前,脖子更是成了非常致命的弱點。

不過再強的對手最後也都一起湮滅在史前數場大浩劫之中。

活在大自然中,哪怕一時站在巔峰,也抵不過大自然一聲咆哮。

參考資料:

Plesiosaurs History, oceansofkansas.com.


推薦閱讀:

想請各位大神幫忙看下這幾塊石頭到底是不是化石能看出來哪些信息?
這是鸚鵡螺嗎 有收藏價值嗎?
家裡放化石好嗎?聽說化石有輻射…?
誰知道這個化石中的生物是什麼。是否有研究價值?
青海有什麼古脊椎動物化石?

TAG:化石 | 古生物学 | 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