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熱搜、追星APP…那些你沒聽過的「小鮮肉」,是怎麼量產的
作者|張家欣
編輯|李春暉
如今小鮮肉的更新速度,已經嚴重影響女性的自我感知。像硬糖君的中年少女,越來越困擾於「你知道xxx嗎?就是在xxx劇里演男二的啊!」這樣的問題。面對別人尖叫歡呼的小鮮肉,自己卻認不出臉、叫不出名字,那種羞憤難當,絲毫不亞於脫髮困擾。
當類似的靈魂拷問越來越多,明明每天都在努力追趕潮流的硬糖君也難免心生疑惑:難道真成老阿姨了?
其實有時候不是人易老,而是這年頭的偶像已經多到超出了我們的精神容量。流量、熱搜、粉絲,新型偶像們目標明確,定位垂直,而且越是深耕小眾市場,越顯得熱度驚人。
他們的包裝和走紅路徑,也顯示出這個時代娛樂圈獨特的操作手段和商業邏輯,並且帶動了這條造星產業鏈上的大量媒介產品共同致富。
我們的目標是:線上登熱搜、線下被接機
前陣子,朋友圈被「18歲」刷屏,人們還在感慨90後已全部成年,小鮮肉和小花們卻早已將受眾群體收緊到了「95後」。
1月11日,硬糖君應邀參加的QQ空間興趣部落舉辦的「心賞之夜」,便是這樣一場95後的盛典。對於已經被隔離出這一年齡圈層的硬糖君來說,則更像是一場臉盲大會。
本質上,「心賞之夜」是一場頒獎典禮,它為吸引來眾多95後粉絲的「明星酋長」頒獎,30餘位新生代偶像身著華服閃亮登場,包括黃景瑜、毛不易、徐海喬、王廣允、馬伯騫、YOUNG-G、姜潮、王一博等等。
上圖的新生代偶像,你能認出幾個?硬糖君簡直覺得,這些青春的面孔和名字,都可以成為測試心理年齡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了。於是,出現了如下對80後非常「不友好」的稿件標題:
這些讓老阿姨眼花繚亂的新生代藝人,雖然硬糖君既說不出他們的代表作,也分不清臉長啥樣。但從台下為他們應援吶喊、氣勢狂飆的粉絲來看,TA們的確正在茁壯成長。
這類新生代藝人的走紅路徑,通常是因為一部瑪麗蘇網劇或一季萌娃綜藝,因為高顏值、好人設或一次熱搜,被精準輸送到了95後面前。
2017年,視頻平台一共上線了232部網劇,總播放量超過1483億次;197檔網綜,總播放量超過552億次,同比增長了120%。
與此同時,網劇相對合理的投資規劃,讓其不像電視劇那樣可以請得起高價明星,自然而然就成了新人的表演舞台。如此一來,造星成功當然是喜事;即便是失敗了,也不至於傷筋動骨。與電視劇統治時代相比,今時今日的新人,確是多了很多出頭的機會。
2017年的網生內容輸出了太多新人。從《放開我北鼻》的侯明昊,到《雙世寵妃》的邢昭林,以及《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的胡一天。此外,《新射鵰英雄傳》、《你好,舊時光》、《花間提壺方大廚》、《將軍在上》等等,都讓一些籍籍無名的新人迅速躥紅。
由於這些爆發的網生內容,往往局限在戀愛、冒險等青春題材,那麼這些作品推出的新人,自然也成了路人臉盲的對象。
儘管沒有《爸爸去哪兒》、《人民的名義》的國民度,但這些內容在吸引年輕粉絲方面的效果卻很顯著。而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圈一波年輕粉絲,上熱搜和被接機,對新生藝人來說,可能比靠作品贏得國民度更重要。
就像著名短租網站Airbnb創始人Brian Chesky的那個忠告:寧願有100個「腦殘粉」,也不要有100萬人覺得你的產品還不錯。
有時候,所謂的「路人好感」,真是最無用的東西。畢竟,即便將泛用戶群擴展到上至八十老者下至三歲稚童,頂多是換台時說一句,「這個哥哥(小夥子)彷彿見過的」。
但團結一致的粉絲,卻可以做數據、反黑、刷熱搜、買代言……用飽滿的熱情和充足的流量,為愛豆撕來各種資源。
現代追星,自嗨就好
自吹自擂的通稿攻勢,是偶像新人必備的自我修養,且總是那麼幾種固定句式:「氣場碾壓」,「甩出幾條街」,「顏值堪比楊洋鹿晗」……雖然很多時候真的只是「自嗨」,但粉絲看了美滋滋,路人心理who care。
說到「自嗨」,就不能不提「買熱搜」。微博熱搜已然成為中國最大吃瓜集散地和娛樂圈花式營銷大舞台。
最近由皮幾萬粉絲鬧出的「紫光閣地溝油」熱搜,就牽扯出了「買熱搜」的一整條產業鏈,連價格表都被曝光了。據說只要花6萬元,就可以在微博熱搜前10名掛1個小時,5萬元是前20名,4萬元則是前50名。
不知是否和這一風波有關,新晉流量胡一天的工作室,甚至還發表了聲明,澄清劇可愛工作室從未買過任何熱搜和轉評贊。
除了熱搜,微博還可以給熱門話題榜、名人熱搜榜等等榜單「加塞」,單條熱門微博、粉絲數、點贊數、閱讀量,全都屬於「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範疇。不僅可以買入,還可以脫手,即撤下登榜熱搜。
去年3月15日,艾漫數據公布的明星「水軍榜」就顯示了明星熱度數據9成注水的現實。微博官方曾表示:「多看熱搜榜,只吃優質瓜」。而實際情況很可能是:多看熱搜榜,只吃注水瓜。
熱度全靠粉絲和水軍注水,路人又從何感知藝人的熱度?與此同時,各平台五花八門的獎項太多,也根本讓人記不住,其含金量和評判標準也實在讓人存疑,很多時候就是在看誰的粉絲多,誰的粉絲刷榜厲害。
現在除了沒有公信力、可以花錢買的野雞獎之外,還有人稱「豬肉獎」的獎項新貴。該詞來源於粵語俗語「太公分豬肉」,意指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分豬肉」能安撫粉絲,減少撕逼,你有我有大家都有,便於營造平台、明星、粉絲其樂融融的三方關係。最典型的就是各大視頻網站頒出的獎項,幾乎是見者有份,人人歡喜。
而圈地自萌的粉絲圈層,也形成了粉絲獨特的活動平台,即各式與路人無緣的粉絲應援APP。
如為愛豆做應援集資的平台owhat;「凈化反黑神器」魔飯生,可以凈化愛豆的微博搜索;還有大量發布明星實時動態、影音資源、飯圈活動的綜合型追星app如愛豆、偶撲、口袋FAN、超級星飯糰、fansbook、阿里星球等等。
比起老牌的貼吧和粉絲網,新式的粉絲互動平台更加垂直,與粉絲組織有著很深的互動合作關係。在這些APP中,粉絲能完成應援、打榜、交換話題與資訊等追星必備活動,徘徊在外的路人,很難感受到其中的熱情。
快餐式造星,過山車式人氣
通過一部網劇或網綜,靠一張自拍或一個角色上熱搜,現在推新人的方式,既套路又迅速。當「一夜爆紅」成為常態,換來的自然是過山車式人氣循環。成名太簡單,就要承擔被源源不斷的後繼者趕超的風險。還沒被路人認識,就已經消散在人海中。
好導演比不上流量充足的瑪麗蘇無腦劇,好劇本比不上一期《爸爸去哪兒》,但靠這些網劇和綜藝火起來的藝人,一旦後勁不足,就很容易重回無人問津的狀態。
事實上,網劇和網綜結束後,參加藝人的熱度指數必然出現斷崖式下滑。而微博熱搜的時效就更短了,可以說主要取決於「充錢」的速度。
不是人人都能像pgone那樣,弄出個大新聞,「挽回」《中國有嘻哈》結束後歸於平靜的百度指數。
「海歸派」吳亦凡、鹿晗、張藝興、黃子韜,「本土派」楊洋、李易峰等人,作為初代小鮮肉,開闢了流量型藝人的全盛期。但當時紅到「想糊都不知道怎麼糊」的他們,不過兩三年就已經集體陷入瓶頸。
在初代們拿不出新作,轉型停滯的時候,二代的吳磊、張一山、韓東君、劉昊然、白敬亭、歐豪等已經打開了知名度,且普遍具有比一代更為進化升級的演技;而三代的鄧倫、宋威龍、胡一天、侯明昊、陳飛宇等,則手握逆天資源緊隨其後,更多不知名鮮肉,則被爭先恐後擺上貨架,那麼,四代、五代還會遠嗎?
說到底,還是粉絲至上。這倒很像阿里星球的slogan,「世界之大,與我無關,我只在乎你在這裡。」路人不知道不了解,是因為這是一個垂直深耕的市場,輻射外圍不是重點,牢牢抓住會應援肯花錢的核心粉絲,才是「未聞花名」小鮮肉們的目標。
推薦閱讀:
※日劇的那些神似臉
※「你看,那個明星做了烤瓷牙!」——但這真的沒問題嗎?
※陳曉陳妍希的愛情遙不可及,其實我們都是趙麗穎啊!
※吳昕|什麼樣的長相是丑、普通、好看、逆天?
※為什麼有這麼多陳偉霆和李易峰的cp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