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不會自己玩,太粘人怎麼辦?
我兒子3歲半,現在不會自己一個人玩。比如:
家裡有很多玩具,但他還是需要至少一個人陪他玩。他非常喜歡玩的各種各樣的角色扮演遊戲,也必須需要至少一個人陪他玩。他有時很有興緻畫畫,但每隔一分鐘就會喊你去看他的作品。大部分時間我們會至少有一人陪他玩,但有時候我們忙不過來,希望他一個人玩一會時,他很快就會比較煩躁。只要有人陪他玩,不管是大人還是小朋友,都會開心的玩很久,就是不能一個人玩。求教這種情況該如何改善?
也許十八年後知呼上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平時工作挺忙的,有假期的時候又想出去旅遊散散心,可是父母老是想讓我回去陪陪他們,有什麼辦法能讓他們過自己的生活?
也許這就是你的孩子問的。
我媳婦從孩子出生地第一天就在算他還能在我們身邊多久,還有多少天他就要離開我們去追尋自己的生活了。我會嘲笑她神經病,但我心裡也知道孩子需要我們陪伴的日子也就短短的那麼幾年,還是好好珍惜吧。需要改善的是大人呀親愛的題主!請在寶寶需要你的每個時候盡量滿足他,高質量地陪伴他,他想要你陪多久就陪多久,這只是孩子正常的情感需求而已!大人不要孩子一旦不能滿足你們的以為和期待就覺得是孩子的問題了好吧?好吧?好吧?!
我的想法是,你們雖然陪著玩,但是給寶寶的關注度是否足夠呢?陪伴的時候是不是會不耐煩什麼的?這麼大的孩子,會察言觀色了。還有從小小的時候開始,是否給足了他安全感呢?有沒有忽略他的時候?孩子是你越想「推開」他們,他們會越牢牢的粘緊你們的。他們是需要很多很多愛才能成長起來的天使,他們需要不斷的確認你們愛他,確認到安全感爆棚,才能自信的獨立做各種事情的天使。
不邀自來了,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寶寶粘人的類型有哪些?
安全型依戀
這類寶寶與媽媽在一起時,能安心地玩弄玩具,並不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當母親離開時,寶寶的玩耍、探索行為會受到影響,還會表現出不安。但是,當母親回來時,寶寶會立即尋找與母親的接觸,並且很容易撫慰。
迴避型依戀
這類寶寶對母親在不在場都無所謂,母親離開時,他們並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緊張、不安的表現;當母親回來時,也往往不予理會,自己玩自己的。聰聰就屬於迴避型依戀,他對母親表現出不太信任的態度。
寶寶本身都會有與媽媽親近的願望,或者他也曾嘗試過用各種方法獲得母親的愛與關注,但是媽媽不是忽視了就是斥責他,因此他頭腦中漸漸就會留下這樣的印象:接近媽媽,只會感到痛苦。為了避免遭受痛苦,他剋制了依戀媽媽的天性,採取冷淡和迴避這些十分消極的態度。
反抗型依戀
這類寶寶在媽媽離開前就顯得很警惕,媽媽離開時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但當媽媽回來時,他們會馬上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同時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但要她重新回去做遊戲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時朝媽媽這裡看。
寶寶粘人怎麼辦?爸爸媽媽不能每時每刻都陪在孩子身邊,但是孩子有粘人,怎麼辦呢?那麼,寶寶粘人怎麼辦呢?必須讓孩子懂得你是愛他的。雖然有時你不在他身邊,你還是愛他的,可以多抱他、親他、和他說話。
都在家時,你可以讓他一個人玩,但常回來,他可以常看見你。這會使他在媽媽上班去不在家時,想到:「現在媽媽不在,過一會兒會在的,等著吧!」
在你離開前讓孩子處於愉快的狀態。早上你早一點起來,做好上班的準備,再和他玩一玩他感興趣的事,然後在他正玩得高興時,和他再見,並說:「一會回來和你玩」。當孩子不冷靜時,你要冷靜。你要堅定地對他說:「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使離開、回來變得很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給孩子,走時要微笑、聲音要輕柔。
在你回來時一定要對他說:「我回來了,你玩得高興嗎?」。老說同樣的一句話,他會對你離開他了再回來,不那麼在意,安全感不受影響。
不要偷偷溜走。不和他說聲再見就走,會顯得你真的消失不見了。
不要遲到。接送孩子要選擇可以預測的可靠的路線。
好了,要堅持做到以上,相信會有改善的,希望能幫到你。
據說五歲以後才會真正自己玩,兒醫說的,我也在盼著那一天
1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聊天,本來一場很愉快的聊天過程最後變成了吐槽大會,而吐槽對象則是這些3歲左右的小娃們。
「我家臭小子事越來越多了,我問他吃蘋果嗎,結果非要吃芒果……」
「我家閨女也是,我給她買個紅色的外套,結果死活不穿,非要粉色,她說最喜歡粉色,買啥都要粉色。」
「我家孩子也不省心,我做個飯吧,一會要這一會要那,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非得讓我幫忙才行。」
……聽了大家的話,我不禁樂了,同時也釋然了,原來不止我的孩子是這樣,大家都面臨著這些讓人難以理解的問題,看似平靜如水的養育生活原來也是暗流涌動,波濤洶湧。
2
為什麼孩子越大事越多呢?
隨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尤其是3歲之後的孩子,各方面發育都突飛猛進,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又正處於執拗期,所以一旦他們持有自己的觀點時,就要付諸以行動,完全一幅活在當下的狀態。
這個階段的孩子,行動能力已經很強,但與之匹配的自控力還比較弱,有了問題就得說,有了想法就得做,等待對他們來說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記得之前我給小財神君從網上買了一個玩具,一不留神讓他知道了,結果就是一天不停地問「媽媽,我的玩具什麼時候能收到?」,每問一次,我都要和他解釋網購和實體店購買的區別以及快遞是怎樣工作的,只到玩具收到,問題才就此打住。
反過來想想的話,當每一次遇到這些問題時,卻也正是引導孩子學習的好機會,因為有問題才會有答案,有答案就會有收穫,而這些收穫會讓孩子知道更多未知的東西,帶給他們更多的思考。
3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粘人?
粘人的狀態通常表現出的行為就是事多,老是有各種問題需要幫忙解決。這種情況的發生除了安全感的缺乏外,另一種原因就是成人對於孩子的需求回應存在問題,通常模稜兩可的回應則會產生更多的後續問題,而直接了當的回應則會讓孩子清楚意識到父母的態度,避免了孩子的反覆試探,這也能讓孩子更清楚地明白父母設定的規則和界限。
小財神君剛入園的時候出現了分離焦慮,當時他提出讓我要一直在教室門口等著他,為了安扶他的情緒我沒有直接拒絕,而是產用了模稜兩可的方式或者叫分散注意力的方式。這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他覺得媽媽應該在門口等他,而事實是媽媽並不在,心裡的焦慮讓他更沒有了安全感,所以每次入園變得異常困難。
後來和小財神君聊天的時候,我問他哭鬧的原因,他的回答是:我讓你在門口等我,你卻不在。我才覺得可能之前的回應方式錯了,分散得了他表面的注意力,卻分散不了他心裡的注意力,沒有直接告訴他真實的原因就好像給他畫了一個大餅,看得見卻充不了飢。
當小財神君再次提出讓我等待在門口的時候,這次我直接拒絕了他:媽媽不會在教室門口等你,只會在家裡等你,不過只要你需要媽媽,媽媽隨時就趕到。因為這個回答,他哭鬧很久,但歸於平靜後,這個問題沒有再出現過。
也許,在他的心裡,我的答案已經讓他有了些許安全感,媽媽在家裡,媽媽也會隨時出現,不用擔心了。也許,答案帶給他的只是一個不可更改的結果——媽媽不能在幼兒園,無論這個結果能否接受,發泄完情緒後都得接受這個事實。
當你想要孩子吃水果時,不妨讓他們自己做下選擇題:家裡有蘋果和梨,你是想吃蘋果還是吃梨?
當你要給孩子買衣服時,不妨諮詢下她們的意見:你喜歡粉色還是紅色?
當孩子需要幫助,你又正忙的時候,不妨直接告訴他:我現在正忙,五分鐘後才能給你提供幫助。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可以讓他們感覺到父母的尊重,但是前提是有一定的界限,在不超越界限的情況下,他是自由的,但是一旦他的自由透支了,就必須加以限制了。
我們都知道尊重,但尊重的前提是相互的,於成人,於孩子都一樣。
假如我們身心疲備地打掃完衛生,孩子又呼拉拉地把玩具倒了一地,卻還在不停地說著「媽媽,幫我把那個玩具也拿過來時」,你還能心平氣和地給他提供幫助嗎?就算是表面心平氣和了,血壓可能都不知道飆到多少了,這時候最想的說的應該就是:你怎麼又給弄了一地,沒看到我剛打掃完衛生嗎?
順著這個思路的話,孩子的回答就會是:看到了啊,可是我要玩玩具啊。
於是,我們又得巴拉巴拉一通開始給孩子講道理了。
平靜地想一下,當我們看到這一幕的情緒是什麼?當然是不高興,那麼不妨直接表達我們的情緒:「寶貝,媽媽剛收拾完很累,需要休息會,你想拿自己拿吧。不過媽媽有點不開心,因為你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太亂了,建議你先把地上的玩具玩完收拾好再拿下一個。」
這樣說的話就把我們心裡的不悅直接表達了出來,同時拒絕了孩子提出的要求,也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限制,孩子一開始可能會不配合,但其碼他知道了媽媽剛收拾乾淨自己就又弄亂的行為是不對的。
很多時候,不怕孩子不配合,就怕孩子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兒。只要明白了問題所在,他們在心裡也會慢慢修正自己的行為,避免一次次觸雷。
當孩子越來越粘人,事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該想想,到底是我們給的選擇太多了還是太少了?任何選擇都有自己的原則,也有自己的界限,也只有在原則和界限之內,才能有更自由的選擇。
亦如天上的風箏一般,只有我們手裡放出的線剛好,它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看完點個讚唄
如果喜歡
歡迎關注我
推薦閱讀:
※想要開始自學兒童心理學,有哪些書推薦呢?
※「五歲半的兒子很抑鬱,我該怎麼辦?」——來自一位父親的求助信(案例篇)
※虹貓藍兔七俠傳對兒童的影響?
※覺得孩子不夠優秀,有點失望,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