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軍銜制度對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響?

如題。以往的戰爭似乎也沒有軍銜,照樣能打贏。為什麼說無軍銜制度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經驗教訓之一?


你自己已經回答了問題,既然過去幾十年沒有軍銜照樣打仗,又怎麼可能成為對越作戰的一個教訓?

先來看一段軍銜決定論的典型觀點——「中國軍隊的軍服沒有軍銜識別符號,指揮官都是從本單位挑選出來的,士兵籍此來辨認自己的指揮官。作戰中指揮官陣亡後,作戰單位也隨之解體,士兵不承認新來的陌生人是他們的長官,由此產生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軍隊遭受傷亡的原因之一。」

軍銜和指揮不間斷有沒有必然聯繫?換句話說,是不是有軍銜才能保證指揮穩定?

答案是否定的

軍銜的鼓吹者們,可以說是沒有共軍戰史的常識,軍銜如果那麼重要,共軍從土地革命戰爭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都沒有軍銜,那是怎麼由弱到強,奪取天下,把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的?共軍戰史已經證明了,軍銜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重要,和指揮穩定沒有必然聯繫。所謂沒有軍銜導致指揮混亂,不過是他們自己腦補的產物而已。

那麼,沒有軍銜的共軍是怎麼保證指揮不間斷的?答案很簡單,卻沒有多少人注意過,就五個字:幹部代理人。

戰前,要指定各級幹部的代理人,以防戰鬥中幹部傷亡導致失去指揮。幹部代理人的人選,要在全連軍人大會上宣布,要在營以上幹部會議上公布,讓幹部戰士都做到心裡有數。戰時一旦幹部出現傷亡,代理人立即接替指揮。代理人也全部傷亡了又怎麼辦?共軍的做法是號召非代理人選挺身而出,自動接替指揮;或者由上級臨時指定。比如:

117團2連在代乃阻擊戰中先是和116團6連並肩戰鬥,爾後繼續堅守五天,打退號稱「王牌」的越軍316A師148團12次衝鋒,斃敵291人,陣地始終屹立不動。戰後榮立集體一等功,被中央軍委授予「守如泰山英雄連」榮譽稱號。我們來看看該連在戰鬥中是如何調整組織的:連長林賢睦犧牲後,副連長王順蛟接替指揮;王順蛟犧牲後,2排長楊金洪代理;楊金洪負傷後,由從後面趕上來的副連長李玉明接替;李玉明不久也負傷,3排長靳濤挺身而出指揮全連堅持戰鬥。在五天阻擊戰中,2連先後有14個正副班長代理排長指揮,及時指定了15名戰士代理正副班長。

115五團3連在攻佔215高地時,在九名幹部有六名傷亡的情況下,1排長王久林挺身而出,及時調整組織,部署戰鬥,指揮部隊堅守了已佔的陣地。

120團7連1排攻打3號高地,帶隊的副連長剛衝上去就中彈犧牲,排長接替指揮,排長犧牲後,政委指定1班長指揮,保證了1排沒有失去指揮。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多看點戰史,對這一制度就不會沒有印象,把軍銜和指揮扯到一起的,只能說明對解放軍戰史的無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歡迎關注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請打開微信搜索 cpcliusi


@cpcliusi 的答案解釋的問題是「沒有軍銜,如何打贏戰爭」的問題。正如他所講,提前制定指揮接替順序,是我軍在長期武裝鬥爭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多說一句,就是跟這個方法同時出現的,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降級指揮,即提前將上一級單位的副指揮員指派到低一級的單位擔任指揮任務,這樣就為原單位提供了一位預備指揮員。在戰爭中這兩種做法都很常見,也非常有效。

至於軍銜制本身,並不能解決戰場上發生的所有問題。因為軍銜主要代表的是軍人的等級,但它並不能代表軍兵種、職務等與戰場指揮密切相關的內容(儘管通常軍人的級別、職務和軍銜是大致相對應的)。比如說我軍通常的指揮權接替次序是部隊的軍事主官按照職務高低降序排列:營長、副營長、(指導員)、一連長。但很多時候上一級單位的機關人員(如營的參謀人員)的軍銜會高於下一級部隊的軍事主官(如連長),而此時真正應該接替指揮的是連長而非營的參謀人員。如果此時按照軍銜高低指定戰場指揮權,反倒是不合理的。

不過話說回來,自衛反擊戰中出現的所謂「缺少軍銜制」所產生的弊端,根本原因其實並不是出在有沒有軍銜制的問題上。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軍隊長期疏于軍事訓練,中下級指揮員戰場經驗不足,導致遭遇傷亡時造成的混亂被放大。加上我們是客場作戰,戰場情況複雜,以至於部隊的通信和指揮能力都受到一定影響。總的來說就是,如果我們當年實行了軍銜制,確實可能會避免一些傷亡。但是就算沒有軍銜制,這些傷亡也本可以避免。

然而軍銜製作為現代軍隊的一個重要特徵,仍然是我軍正規化的必然選擇。不能說因為我們能夠在沒有軍銜制的情況下能夠打贏戰爭,就認為軍銜制百無一用。


這個所謂「無軍銜制度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經驗教訓之一」是外媒,確切地說是當年戰後德國媒體總結出來的東西,後來經香港進口到國內。而我軍戰後的經驗總結有一系列,卻並沒有這一條。

在幾十年的革命戰爭中,乃至建國後的歷次戰爭中,我軍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戰時幹部指定和代理制度,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軍銜制度是軍隊正規化的需要,有很多合理有益的地方,在新時期實行之也代表了軍隊建設的方向。但具體到題主所提的問題,可以說基本是沒什麼影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沒有影響

戰鬥部隊靠的是指揮層級,高級犧牲次級替代。

重新編成一樣走這流程

對越之後搞軍銜是因為通脹厲害,工資要漲,資歷和指揮層級又不一定一樣 ,那些沒打過仗的一樣辛苦,但是工資就太低了。

所以你看我們對越之後都沒提軍銜,十來年改革開放成果很大,通脹突然嚴重的時候很快恢復了軍銜。

而且說白了,我軍的軍銜和指揮層級沒太大關係,除非是很高級的。

當然更不可能出現一個軍醫院文職高級軍銜的去指揮一個軍銜較低的戰鬥部隊人員。

即便是外軍,軍銜和指揮層級也沒有某些小白或者題主說的那麼簡單。

他們也不是完全掛鉤的。

因為通脹和武功的不平衡,所以軍銜又回來了。

另外軍銜還起到了劃分文職人員薪資水平的功能。

軍銜和戰鬥沒什麼關係,是因為很久沒打大仗了,老的分果果辦法不好使了。

另外順帶說一下

軍銜的誕生就不是為了作戰指揮,只是榮譽表彰而已。

後來軍銜也主要作為發薪使用。

就像公司里不同所屬部門的主管啊,經理什麼的一樣的意思。


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網上常常說79年打得不好,是因為沒有軍銜

那麼81年法卡山之戰,84年開始兩山輪戰,到88年恢復軍銜製為止

這八年多時間也沒有軍銜,為什麼打得越來越好,乃至出現一邊倒吊打越南的現象?

可見沒軍銜並不是借口


沒有關係。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請題主給出信息來源。


指揮混亂,戰場上還要花時間證明我是你團長不是老頭炊事員是很要命的


實行軍銜制主要是為了把軍隊和地方明顯的區別開來,防止出現軍政不分,政出多門。以前的時候軍隊的幹部等級和地方政府的官員的等級是有相銜接的地方的,比如說的縣團級,縣長和團長是一個級別的,實行軍銜制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軍隊的專業化,軍令體系的垂直化,保證軍隊不干涉地方,地方不干涉軍隊。

類似的改革同樣在國企改革中有所體現,國企的管理人員也有了相應的稱謂,不再統一稱之為國家幹部,弱化了國企的行政管理智能,把國企變為純粹的生產單位,要知道以前的大國企可是什麼都有,簡直就是一個小社會。

國家行政、司法、人大機關的幹部也統一稱之為公務員,社會的管理也就有他們來負責。


需要靠軍銜來確定指揮順序的時候,肯定是部隊都打散了所以對於運動戰來講,有沒有軍銜作用不是很大。朝鮮戰爭時期我們也沒有軍銜制,仗不是照樣打。


軍銜制和具體作戰關係不大,軍銜制與貴族制度異曲同工,是一種分配規則。

高軍銜不意味著作戰指揮權力大,但工資待遇一定高。


推薦閱讀:

用大數據分析蔣中正「攘外必先安內」必要性?
這算是世界上最便宜的戰機嗎?8塊錢能買23架,每架3毛錢
歐洲有哪些出名的兵家必爭之地?
C-5大型運輸機年表

TAG:軍事 | 軍事研究 | 中越戰爭 | 軍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