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請周杰倫代言10年的德爾惠,在今天倒閉了:晉江系產業升級潰敗在哪?
來源:又一知名公司倒下!曾請周杰倫代言10年,火遍全國,如今負債超6億
21財聞匯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nbdnews)、懶熊體育(ID:lanxionglanqiu,作者吳晨飄)、閩商雜誌-閩商觀察、聯商網(作者:陳肖麗)
導讀:晉江系產業升級失敗的一個現象
近日,《福建日報》上的一則債權資產包處置公告引起了業界的注意。
公告顯示,福建體育品牌德爾惠等4戶不良資產包總金額為9億3675.47萬元,包含債權4戶,涉及本金8億6876.95萬元,利息6327.46萬元。
德爾惠起於1990年,創始人丁明亮,主要定位為二、三、四線城市16-26歲中國年輕人提供運動休閑產品。創始人病故、折戟IPO、遭遇關店潮,元氣大傷的德爾惠在2017年將德爾惠品牌授權給了凱天體育用品有限公司。
而這則資產處置公告,掀開了這家曾經輝煌的企業,令人錯愕的結局。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是德爾惠首創體育娛樂化,最先走上了運動休閑路的。
在德爾惠之前,像安踏、李寧等與此並肩齊驅的巨頭,運用的還是體育明星營銷,請來的多是當時的世界冠軍代言。
德爾惠是大陸地區第一個聘請周杰倫代言的公司。同時,也是它把廣告從CCTV-5擴大到了湖南衛視等地方娛樂台。
2003年,依靠周杰倫的代言,從中央台到地方台的強大廣告攻勢。正是周杰倫的代言,將德爾惠推向巔峰,成為當時年輕人心中的潮流品牌。對於不少80後和90後來說,周杰倫那一句「德爾惠,on my way」的廣告詞至今仍能脫口而出。
廣告視頻截圖
懶熊體育在一篇報道中指出了當時爭奪代言人周杰倫的一段往事。
2000年前後,福建晉江誕生了上百個體育品牌,每個品牌的起跑線相距並不遙遠,這也意味每個人都有機會脫穎而出。
德爾惠也是當時第一個引進外援做品牌的。當時的掌門人丁明亮在2000年從李寧請來了策劃專家何苦。2002年,在何苦的積極倡導下,德爾惠請來吳挺全團隊,並在晉江成立了第一個研發中心。當年,德爾惠的銷售總額突破3.5億元。
此前,德爾惠的代言人是剛剛當選中國足球先生的宿茂臻,但市場反應不溫不火。作為德爾惠品牌副總裁兼總裁特別助理,初來乍到的何苦決定換一種思路,花了100多萬元請來吳奇隆作代言人,並把廣告投放的陣地從CCTV-5擴大到湖南衛視等地方台娛樂節目。從此,德爾惠走上了休閑體育的路線,這在當時獨樹一幟。
產品提升後,何苦決定給德爾惠再加把火,他把目光鎖定在已在港台成名的周杰倫上。
但看上周杰倫的卻不止德爾惠,安踏也勢在必得。
懶熊體育報道稱,安踏和德爾惠在上海開始了「周杰倫爭奪戰」。雙方輪番上陣和周杰倫團隊單獨洽談,價格也一路交替上漲。
何苦和丁明亮定下了談判口徑——承認德爾惠與安踏之間的差距,但有信心和周杰倫一起成長。這樣的「低姿態」贏得了周杰倫的心。
廣告視頻截圖
當時的德爾惠,可謂是體育運動品牌里最有潛力的一個。
一直在錯過
從2003年起,周杰倫代言的德爾惠連續兩年銷售增長超過50%,但彼時其產品仍以滑板鞋、跑鞋為主,服裝佔比很小。據《懶熊體育》報道,德爾惠銷售部門曾於2005年向丁明亮提出「小店變大店」,鼓勵客戶在省會及主要城市開旗艦店,在產品中加入更多服裝。
但由於總部要給予旗艦店貨架、燈具、裝修方面的支持,開銷增大,最終被丁明亮駁回了。他認為這筆投入應該由代理商支付,而非總部承擔。這樣的結果是,德爾惠錯失了一次跑馬圈地的機會。
在本該籠絡好代理商並大舉擴張的時期,德爾惠卻開始面臨代理商流失。2007年,23個代理商中的17個集體「造反」,只剩6個代理商的德爾惠開始構建直營體系。「門店渠道混亂,渠道老總天天混日子,想著怎麼運錢,」德爾惠前員工汪家康回憶。
8年上市路終夭折
愛面子的老一輩晉江企業家認為,上市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些「丟人」的,畢竟藉助外力意味著自身實力不夠,資金不足。
然而,當晉江品牌仍在為代言人、CCTV-5的廣告時段、渠道商爭奪不休時,李寧率先進入資本市場,再次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在李寧成功的激勵下,德爾惠也開啟了上市計劃。然而這一次,德爾惠卻沒能「贏」過安踏。2007年,安踏成為晉江體育用品上市第一股。
而德爾惠的8年上市路,卻是十分坎坷。股災人禍、謠言噩耗,把一個品牌拖到精疲力竭。
在安踏上市的2007年,計劃在港股上市的德爾惠卻發生財務作假的醜聞。隨即而來的便是漫天的負面報道。德爾惠找不到辦法澄清自己,財務總監頻頻現身也無濟於事。無奈之下,丁明亮和何苦趕往香港,終止了IPO進程。
代理商藉此向德爾惠施壓,不少親友也開始和丁明亮劃清界限。最大的衝擊來自討要貸款的各家銀行。為了抓緊還貸,德爾惠在全國舉行了大力度促銷。但也是因為促銷拉下了價格,使消費者忠誠度與品牌美譽度也受到了不小打擊。更重要的是,德爾惠錯過了2007年的上市良機,只得一拖再拖。
過度依賴周杰倫也給德爾惠帶來一個問題。外界都在質疑:「德爾惠除了周杰倫,還有什麼?似乎德爾惠的文化底蘊比鞋底兒還薄!」
資金鏈短缺,庫存危機等差點沒把德爾惠打垮。
而在危機過後,德爾惠還是未能如願上市。隨後數年公司品牌和業務「一落千丈」,隨著體育運動品牌進入調整期,德爾惠也逐漸淡出了絕大部分消費者的視野。
2013年,德爾惠與周杰倫簽訂的10年代言協議結束。雖然2013年10月,何苦曾在個人微博表示「與周杰倫開始第十一年合作」,但之後就沒有發現相關的消息,德爾惠官方微博與周杰倫相關的宣傳活動也定格在2014年12月。
微博截圖
欠債6.36億,公司停業
2017年年末,上文提到的《福建日報》資產處置廣告揭示了德爾惠最終的「結局」:德爾惠(中國)有限公司和德爾惠股份有限公司欠債共計6.36億元,包括德爾惠廠房及土地以及倉庫均抵押,而公司目前也已經停業。
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公告
目前德爾惠官方網站仍然可以正常顯示,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撥打該網站400電話卻被提示不存在,不過其天貓旗艦店仍在正常經營。
德爾惠網店工作人員表示,德爾惠公司雖然已經停業,但是品牌主體在去年已經變更給凱天體育用品有限公司。
旗艦店共計306件寶貝,月銷4093,相比之下,安踏天貓旗艦店則擁有691.1萬的粉絲,僅熱門單品的銷量就超過了1萬多件。
凱天體育員工劉金龍表示,「整個體育品牌在下滑,人家是慢慢溜下來的,我們是一下子掉下來的。」最高峰時,德爾惠在全國擁有4000多家門店,而現在,劉金龍說這個數字不到1000家。
明星並非「萬能葯」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請了大明星代言但最終卻走向沒落甚至死亡的案例並不少,但大部分都並非代言明星的問題,而是企業未能清楚自己的定位。一時跟風花重金聘請大明星或許帶來短暫的銷量攀升,但由於企業最終未能調整制定清晰的發展戰略,最終在曇花一現之後消失在公眾的視野。
不少的企業對品牌形象定位不明確,以為想出一句振奮人心或朗朗上口的口號就可以定位品牌形象,以為請來大明星代言就是讓他們來開發布會獲得肖像使用權,沒有正確理解代言的產品和品牌精神。
對於企業而言,品牌要想做大做長久,首先仍然必須要有清晰的戰略、完整的標準化的運營管理系統以及執行有效的團隊。
晉江30年之敗局:還記得德爾惠、喜得龍、金萊克這些名字嗎?
從福建東南沿海的小漁村蛻變為「中國鞋都」,在晉江,誕生了上百個體育用品品牌。2016年,晉江體育製造業總產值達到1472.33億元,佔全部工業產值34.07%。
但歲月激蕩,德爾惠、喜得龍、金萊克……許多紅極一時的的名字如今幾近消亡。
丁世忠對參加安踏上市10周年慶典時說:「十年前沒有的(不知名)企業現在做得很大,十年前好多很大的企業現在沒了。」他說這句話時,曾經年銷售額超過30億的喜得龍剛剛宣布破產63天,德爾惠創始人丁明亮則已經因病去世了6年……
十幾年前,當金萊克的李一克隻身來到晉江闖蕩的時候,他不會想到,在2017年的盛夏,自己會習慣了在熱火朝天的訂貨季守著曾經輝煌的品牌獨自冷清。金萊克現在一年只會開兩次訂貨會,今年3月的秋冬訂貨會總共來了幾百個經銷商。而5年前,訂貨會一年四次,每次都要迎接好幾千人。
金萊克的衰落也是因為「錯過」。老闆一度認為「有錢就行,何必上市」。後來在地方政府鼓勵和上市大潮下,雖啟動了上市計劃,又被隨即而來的金融危機打亂了陣腳。在2007年,金萊克甚至還拒絕了廈門市政府提供的低價70畝用地以及一整套優惠招商政策。單是廈門飛漲的地價,就足以讓金萊克追悔莫及。
德爾惠如今的境況讓人唏噓,但跟喜得龍比起來,德爾惠仍是個「幸運兒」,因為後者已經徹底消逝。
2009年10月30日,喜得龍在納斯達克借殼上市,股價最高達到13.69美元。2012年,喜得龍業績開始下滑。2014年4月16日,喜得龍從納斯達克退市。2017年5月9日,晉江市人民法院裁定終止喜得龍(中國)有限公司重整程序。這個成立於1992年的晉江品牌由此宣告破產。
這便是三個曾經名噪一時的晉江體育品牌當下的結局。
而現在,隨著晉江大量二、三線品牌和鞋廠跌落,從業人員也集體失業。
現在做滴滴司機的陳師傅就曾多次改行,他回憶說:「以前晉江家家戶戶都做鞋,自產自銷。我以前鞋子賣到中東、東南亞,最多一年賣100多個櫃。2008年金融危機,鞋廠倒閉得差不多了,我後來做塑料,也不順。」
人才外流是更普遍的趨勢。「我很多朋友去了重慶、浙江。有個朋友去溫州,一個月拿5000、6000元,有的更高,在我們這裡就是3000、4000元,」滴滴司機劉師傅表示,他所在的鞋廠也倒閉了。
無論是去年的百麗,還是現在的德爾惠、喜得龍、金萊克,都在說鞋服行業低迷,但歸根結底,總是離不開自身定位不清、因循守舊、錯過發展機遇、盲目擴張等癥結,希望這些「敗局」,能給後來者一些警示。
推薦閱讀:
※從工業品進口看中國和世界製造強國的差距
※國內哪些領域有進口替代前景?
※如何看待黨報的評論「中國已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
※目前中國產業升級效果如何?你對中國製造業的未來有信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