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作業第111方:說說篆刻章法中的「呼應」
今天發布漢印作業的第111方,還是新莽官印,就是這一方:
(漢印軍司馬丞印)
在前100方里有同樣內容的新莽印,但不是同一方,同樣的2.2厘米寬,2.3厘米高。較傳統的漢印、秦印稍稍小一點點。臨摹時仍可選用2.5厘米見方的石料,然後在邊際加以修整,最後完成印面。
在發布作業完成之後,我們來說說篆刻章法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呼應」。
簡單的呼應的本義,就是一個人喊,一個人答應,中學語文課里講呼應,講一段文章的前後呼應,講一篇文章的前後自然段的呼應,長篇小說里的「草蛇灰線,伏脈於千里之外」直接說屬於埋伏筆的方法,埋伏筆使小說環環相扣,達到效果可能也是前後呼應;再比如我們聽《梁祝》的小提琴協奏曲,全曲的開頭與未尾均以主旋律來表達,這也是呼應。我們基本上可以這麼說,呼應是藝術創作的一種基本手法,文學、音樂、繪畫、建築等藝術形式,都講究呼應,篆刻作品中的呼應當然也不例外。
比如今天這方作業,既有用白的呼應如:
(白地的呼應)
也有繁與簡、朱與白的大面積呼應:
(繁簡呼應布置)
(繁簡呼應布置)
上面兩圖是講一件事,就是繁簡的塊面呼應,整個一方印中,繁複的文字塊面與稀疏的文字塊面是相映成趣的,整個一方印看下來,中間密兩邊疏的章法安排,特別是左下角與右下角的留紅呼應更成為典型的照應處理,這種呼應增加了全印的穩定感,增強了視覺美感。
(以主筆畫為中軸線的全印對稱)
我們再往廣義的理解,對稱其實也是一種呼應,比如自然界的事物,很多都是對稱的,甚至我們人體本身就是中軸對稱深具美感的事物。
(達芬奇《維特魯威人》)
從某種程度上說,對稱呼應的審美是最原始的審美,這基於人對大自然的認識,當然也基於對自己本身的審美認知,中國原始文字的造字,發展到小篆後,其中的對稱元素也非常多,篆書本身有大量的對稱結構,比如:
(大量左右對稱的篆字)
當然,這種呼應,在名家作品中也是俯拾皆是的,我們且一個一個沿著時代脈絡說說近代的一些篆刻名家的作品:
(丁敬的「白雲峰主」)
丁敬的這方「白雲峰主」,其中的「白」與「主」,「雲」與「峰」,不管是布白留紅,還是繁簡疏密,都是典型的對角呼應。
(鄧石如的「一日之跡」)
鄧石如的一日之跡,「日」字與「之」字的圓弧呼應是這方印重要的章法元素。再往下看,吳讓之的印章里,也可以找出呼應明顯的印例:
(吳讓之「生氣遠出」)
要問這一方印的生動之處在哪兒,不用細究,一定是「氣」字與「出」字兩字的一組弧線呼應,一俯一仰,左右相對,實在精妙。或者有人會說,這種用字上的巧妙呼應,恰好就是這些字,不用調整,完全是天造地設的章法組成,並不見大師們的功底,只是大師恰好完成了罷了,那麼,我們再看後來的趙之謙:
(趙之謙刻「趙之謙印」)
這是一方有名的名章,原因是前一段時間的拍賣,賣出了500多萬人民幣的價格,好在哪裡呢?需要說的太多,且只說這方印的迴文安排,趙大師認識到「趙」與「謙」兩字的繁與「之」與「印」兩字的簡,主動將自己的這方名章做了迴文安排,這就使繁、簡兩組文字恰成對角呼應之勢,顯然要比按正常的從右往左,從上至下的正常字序要美觀的多。試想,如果按正常字序,則「趙」和「謙」兩字壓在比它們輕很多的「之」和「印」兩個字上面,會顯得多麼不和諧。當然,這種認知是清楚而深刻的,趙之謙的名章里,四字的字序幾乎全部如此安排,除非用了另外的字(比如「之謙印信」「之謙審定」)或者,趙之謙乾脆就省去了印字,而以趙字獨佔一列的三字印來完成一方印。這顯然是大師經過仔細認真思考的。
說多了,其實都是不用細說的廢話,再沿著時代脈絡往下看,後面的吳昌碩,更是「呼應」章法應用的大師,前一段時間國內舉行的大會是以吳大師的一方印命名的,就是這一方:
(吳昌碩「且飲墨瀋一斗」)
我們仔細看這一方印,其實跟今天的作業章法何其相似,中間兩字密實,而左右又各虛出大片紅地,由此達到章對比強烈的效果,左部的留紅與右部的留紅又達成很好的呼應。再往近了看,黃牧甫的這方:
(黃牧甫刻」寄齋「)
黃牧甫的這方「寄齋」,左下角的豎線排疊與右上角的豎線排疊形成呼應,左上角的三塊小紅地又與右下角一個稍大的紅地形成呼應,這是經典的章法對角呼應印例。當然,後世的名家還有,比如陳巨來的一方印例:
(陳巨來刻「下里巴人」)
為什麼經典,其他因素另當別論,對角呼應的精妙是章法上勝出的主要原因。「下」「人」兩字字形上的天然斜筆,「里」「巴」兩字的天然封閉方形,構成了些方印作典型的對角呼應特徵。
我們在漢印作業里講章法內容,是希望我們臨摹過程中,一方面注重線條質量,一方面體味漢印對於篆刻創作中其他方面的影響,把舊時篆刻人」潛移默化「接受漢印的模鑄力,儘可能的」顯性「化,從而儘可能提高訓練效率。
(【老李刻堂】之222,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關於篆刻刀法,齊白石這樣說
※下圖篆刻作品如何?請評析,謝謝。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