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缺的是一個「漢武帝」嗎?


這麼有技術含量的問題,為什麼沒有人去叫淚痕大濕來回答啊?

當然了,他肯定也沒那個本事來回答,任何一涉及到對政治體制、官職、兵制、經濟運行這些深度的基礎性問題的時候,他就明顯拙計了。

那咱家來答,今天讓大家看看什麼叫高水平的黑宋

首先,建議大家去看這個回答,作為一定的思想準備。

在古代建立和維持一支完全脫產軍隊的成本有多高?www.zhihu.com圖標

這個回答的核心內容是這些: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在很多方面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發展的脈絡,同時也孕育著重要的發展因素,為我國的歷史進入下一個歷史高峰,提供了很多的基礎。

具體到軍隊制度上而言,北朝的府兵制度進入隋、唐之後,逐步弱化了兵役作為普遍繳納的力役的一面,對職業化和國家化的一面則越來越強調。某種程度上來說,唐代前期的兵制變化,是我國秦漢以來的(義務)兵制變化的最終完成。

任何軍事體制,都是以政治體製為基礎的,而政治體制,則是以土地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以及勞動生產的財富分配模式為基礎的。

由於中唐以來,均田制的逐步崩潰,以均田製為基礎的府兵制度也越發無法維持基於土地分配的義務兵役制基本垮台了,在之後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新的體制,則是伴隨著土地自由交易的現象,國家放棄對土地佔有方式的直接控制之後(「不抑兼并」),以直接的經濟力量投入到軍事組織中,以個人的勞動力為基礎,編組成為軍隊。此即自唐中晚期至於北宋初期逐步確立起來的僱傭制

之後,雖然意圖重新恢復府兵的動議,乃至類似的舉措常有出現,但無一例外的最終都變為了僱傭制。例如北宋時在北方地區推行的 「弓箭手」體制,明代初期建立的衛所制等等。」

以下開始正式回答:

這個問題下面,李超同志和李夢陽同志講得比較到位。

@李超字子躍 @李夢陽

宋代面臨內外兩個很重要的挑戰,是與漢唐以來的形勢不同。

從外部挑戰來看,是生產力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進步,使得周邊少數民族逐步理順了內部的矛盾,實現了局部的統一,逐步建立了封建性質的古代國家。其組織性和動員能力,相比之前的少數民族已不是一個層面。或者不妨講得透徹一點,中原政權的組織、動員優勢已不具有壓倒性。

從內部挑戰來看,自漢唐以來的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莊園-農奴制崩潰,均田制崩潰,導致世兵制轉化為府兵制然後崩潰。中原政權在經濟基礎上莊園-農奴制轉為均田制,又由均田制轉為租佃制;在軍事上則由世兵制轉為府兵制,由府兵制轉為募兵制,由此帶來了上層政治組織中的權力結構的解構和重塑。至北宋時期為止,這種權力結構的重塑所帶來的獨裁者/軍閥二重性,在集權體制下,並不能發揮中原政權的人力資源優勢和經濟優勢。或者不妨講得透徹一點,北宋的財政體制只是一個吃飯體制而已,積累性相當差,常導致後繼乏力。

這內外兩個挑戰疊加起來,就形成了我們宋代歷史的獨特展現了。

所以,宋代缺乏的不是一個漢武帝,這不是一個漢武帝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相當複雜,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咱家寫過很多談宋代整體歷史的回答,這個回答算比較短的。但咱家自我評價,這個回答含金量最高。

二更:

大家一定會奇怪,為何租佃制下,兵役會表現為募兵制(僱傭制)呢?

其實很簡單。

在封建租佃制中,主要承擔國家財政稅賦-兩稅(夏秋)-的,是主戶(地主)。而承佃他們土地,自己不擁有土地或者只擁有很少土地的客戶(小自耕農、無地農民),不承擔兩稅,而只承擔丁鹽米帛錢(人頭稅)。

兵役是需要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兩方面的保障,才能實施。既然主戶承擔了兩稅,客戶承擔了人頭稅,他們都對古代國家貢獻了義務,那麼人力資源怎麼來保障呢?

人口少數的主戶承擔主要的稅賦,不能徵發他們的男丁去服兵役;人口多數的客戶已經沒有土地或者擁有很少的土地,已不可能讓他們脫離「物業」去為國家服兵役。那麼必然就要使用貨幣或者實物來購買人力資源,保障兵源的供給。

這就是僱傭制在中古以後必然成立的社會和經濟原因。

至於我們通常很多人所黑的十六州問題也好,農牧業區的變化(牧地變小)也好,都屬於偶然性因素,它們會導致具體的一些問題,是影響比較大的因子,但不屬於根本矛盾。

三更:

關於宋代君主的獨裁者軍閥二重性,舉一個例子。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表(注意紅色的SF三個序列):

這個表是根據龔延明先生的《宋代官制辭典》附表13-17而來的。

從這個表裡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來,這裡的政和改制(政和為宋徽宗年號)以前的武官官階名稱是很有特點的。其中的諸司使(副)以及橫行使(副)都很明顯是從唐-五代沿襲下來的,是使職差遣這個體系的遺留產物。

在我們開始具體分析以前,要說明一點:

這裡所舉出的這些官階的名稱,很多看起來都是有具體工作內容的,如左藏庫使(副)、東(西)作坊使(副)、庄宅使、六宅使、東(西)染院使(副)等等等等。看起來都是管左藏庫啊,管東西作坊啊,管幾個宅子的宿務啊,管染院啊,是有具體工作職責的。

但是,在宋代,這些僅僅是一個名字僅僅是一個名字僅僅是一個名字

這些名字是武官的階級,某一個武官在某個階級,不是說他就管這個名字上的這些事!

例如,東(西)染院使,不是說有這個階級的武官,要去管東西染院的實際工作,錯!

你是東(西)染院使,僅僅表明你在諸司正使的這個序列中,你位列第17、18階,僅此而已!

並沒有真的讓你去管東或者西染院。

當然,特殊情況還是有的:

左藏庫使元城田仁朗為宦官所譖,上怒,立召仁朗面詰之,至殿門,先命去冠帶。仁朗神色不撓,從容言曰:「臣嘗為鳳州路濠寨都監,伐木除道,從大軍破蜀,秋毫無所犯。陛下用之,令主藏禁中,豈復為奸利以自污。」上怒解。乙巳,以(田)仁朗為榷易使。-----長編卷一十四

在這裡,可以看到,田仁朗他作為左藏庫使,確實是禁中的左藏庫的實際負責人。

但這是宋初的特殊情況,屬於極少見到的案例。就宋代以來的大部分情況而言,這些名字僅僅是官階,而並不是正式的執掌。你甚至可以不管這些名字,單獨給這些階級另外設立一個編號。

例如,咱家把使臣序列設為S序列,則從三班借職到內殿承製共有10級,內殿承製為S1,三班借職為S10。

同樣的,咱們把橫行諸使設為H序列,則從上到下有10階,分別是H1-H10。

諸司使(副)設為Z序列,則分別有ZF1-ZF21,以及Z1-Z21

那麼這個遊戲如何玩呢?

設若,你是從供備庫副使ZF21)開始的話,目標是皇城使Z1)的話。那麼你的晉陞路線就是ZF21-ZF16-ZF11-ZF6-ZF1。然後轉入Z序列,即從ZF1轉入Z16,然後是Z16-Z11-Z6-Z1

那麼,如果你有戰功呢?

那你就可以享受快速提拔了,你的晉陞路線就是ZF21-ZF14-ZF7-Z21-Z14-Z7-Z1.路徑是不是短了很多?

那麼,如果你走了大運呢?

你可能從ZF21直接轉Z1,或從ZF序列直接跳過21級到Z序列去(如下圖青色箭頭)。即諸司副使直接轉正使了。那就和坐升降梯一樣了。

介紹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問了,嫖相你說了這麼半天,這個遊戲如何玩法。那你到底是想說什麼呢?你想說的內容,和這個多重君主觀念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這裡是有個道理的。五代至宋以來,軍人當皇帝成為一種「規律」。軍人執政之後,就將自己霸府(幕府)中的人才,逐步安排到政府里去工作。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這樣。

也就是說,對於這些原本在霸府中工作的官員們,可能以前他們的工作就是管倉庫、宅務、染坊、工具坊等,但隨著他們所侍奉的主人從軍人變成了皇帝,他們的身份也一下從這些內務管理的人員,變成了國家的官僚了。

因此他們的身份就因為皇帝的雙重性就有了兩重性,一方面是軍人皇帝的個人身份下,他們作為這個主子的下屬;一方面是軍人皇帝的皇帝身份下,他們作為這個皇帝的官僚。

而連接他們的雙重屬性的,就是軍人-皇帝的複合角色。

或者換句話說,當某個軍人(例如郭威)還不是皇帝的時候,軍人的霸府下屬對他是主人和家臣的關係。同時,這些軍人的私人下屬,也是封建國家的臣民。

這就是五代-宋初的多重君主關係的最直接的體現。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依附關係的多重體現。只是由於後來宋代將霸府體制直接引入到國家機器中,使得這些原本操持內務的官職,失去了本來的執掌和面目。

這些官階失去了本來名字上的那些具體的工作,而僅僅成為一種象徵,從側面體現了皇帝私人關係是如何凌駕到國家機構之上的這種本質。或者說得更露骨一點,從側面體現了宋代皇帝本人就是軍閥出身這一事實。

四更:

在評論中,有個同志問了這麼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疑問。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咱家以前也回答過。

作者:經略幽燕我童貫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166033/answer/27317072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忽必烈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這是必須承認的。但他對遼金覆亡的認識只停留在意識形態的表層現象上。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是土地的所有制,是經濟來源的再分配,是階級和階級鬥爭

他只看到的遼代的統治階級崇佛的現象,認為耗費太多,卻看不見崇佛這個表象之下的兼并問題,和人口的隱匿問題,人口逃亡問題。這些問題是哪裡來的?為什麼有些地區會有多達30-40%的人口隱匿或者逃亡了?這是因為崇佛嗎?顯然不是!

他無法理解統治階級聚斂的巨大財富,除了消費和人口的再生產是不會有什麼其他渠道再分配的。坐在財富的堆上,子子孫孫享受不盡,不腐敗幹什麼?不迷信幹什麼?道德?那等於一個jb,甚至還不如。

咱們看問題,不能簡單化、臉譜化的處理。任何問題暴露出來,總是有各種背景之下的原因的。問題是表象,矛盾是根本,要根據表現找根本矛盾。

否則我們解釋和理解歷史,就會陷入腳疼醫腳,頭疼醫頭的情況中去。同一個現象,一會這麼解釋,一會那麼解釋,一會這麼批評,一會那麼批評。那就無法提綱挈領的找到真正的矛盾所在了。

簡單來打個比方,咳嗽是癥狀,氣管炎是病,我們要順著癥狀找到病,而不是看到咳嗽就開止咳化痰葯

論軍事和經濟實力,遼、金都比女真和蒙古強,而且強很多。無論是人力資源、物質條件,還是生產力,都是如此。可為什麼遼和金都無法發揮其巨大的實力,而被比他們弱小得多的女真和蒙古擊敗呢?

佛教也好,儒教也好,都僅僅是一個表象而已,在這個表象之下,是社會早已分崩離析,統治階級矛盾重重的現實。這些根本性的問題阻礙了封建王朝發揮並動員他們的全部力量,並放大了他們的一些戰術和戰略上的失誤,並使得他們的對手「勝敵而益強」,並最終戰勝了他們。

忽必烈無法理解,有歷史局限性,很正常。

我們跟著他進這個坑,那就不正常了。

PS:

咱家最後再點一下,咱家在這個回答里寫了一個評論:

「自耕農因為有土地,所以遷徙性差。所以可以造戶籍然後計丁口。但在租佃制下, 因為無地的客戶是大多數,他們的流動性強,就很難用管理丁口的方式來管理人口了。所以,這就帶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到底是以丁(人口)為主,還是以土地(畝)為主?從宋代開始,攤丁入畝的趨勢就不可扭轉了。這就是為什麼說宋代是近世中國之始的原因。」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領域,有興趣的如果往下鑽,不難發現這是一塊沒有人耕耘過的白地。


雖然沒人邀,但是還是想答一下。

題主的問題蘊含了一種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相當危險的傾向——認為王朝的軍事頹勢是可以通過一個精明強幹的帝王帶領一個得力的領導班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而完全扭轉的。正是有了這種歷史觀念,題主才會產生了「為何宋朝沒有漢武帝」的疑問。當然並不是攻擊題主,只是想說,如果拋不開這種治亂全由人的歷史觀念,題主的歷史世界裡就會充斥各種無意義的假設和橫跨古今中外的人物斗獸。當然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點,題主如果不願意採納也就算了。

重新回到問題上來,為什麼宋朝沒有一位漢武帝這個問題,在具體的歷史語境里可以說成「為什麼宋神宗沒有像漢武帝一樣成功」,那麼雖然問題依舊很宏大,但還是有討論的價值的。我依舊不能回答,但有幾個思路可以供大家參考:宋代比之漢代周邊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所謂「重文輕武」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宋代皇帝一面搞「重文輕武」一面和高級軍官聯姻甚至用外戚出任三衙管軍等職務?雍熙二年前後的軍事災難有挽救的可能嗎?西夏周邊的地理環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神宗的五路伐夏失敗了,哲宗的淺攻政策卻取得了宋夏戰爭前所未有的成功?


謝邀,只談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並不是缺漢武帝的問題。

北宋被人詬病的軍事疲弱事實上是源自它整個體制,這並不是一兩個皇帝能改變的。

無論是禁軍體制還是宋太宗對出征將領授予陣圖,還是與士大夫共天下,它都是基於唐末藩鎮林立,五代十國武將造反篡位的經驗教訓來的,別忘了宋太祖自己就是黃袍加身的後周大將。

宋太宗之所以能繼承趙匡胤的皇位,同樣也是吸取五代教訓,防止權臣篡位的結果。

理解以上背景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北宋對外軍事積弱,簡單言之,宋代的體制是以維護趙家統治為核心,在這個大前提下所有有可能威脅趙家統治的因素都必須被消滅在萌芽。因此宋朝將在外不能不受君命,將不識兵兵不識將,以文臣鉗制武將等等,都是立足於唐末藩鎮和五代十國教訓的反映。

只不過,這種對武將和軍事體系的鉗制有點過度反應了。宋朝並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走向了一個極端。


漢朝開始也窩囊,但是漢武帝就報仇了

所以大家就覺得宋朝開國也窩囊,後邊沒報仇是因為沒有宋武帝

但是人家漢文帝漢景帝也是領著兵和匈奴打過的啊!

甘泉宮是人家收復的啊,

漢武帝是發揚光大了,是繼往開來的

當然後來漢元帝徹底相信儒家之後……

宋代么……我就不黑儒家了……

獻回回炮,蒙古讓你當王爺

獻神臂弓,大宋讓你當……額,還不如弼馬溫呢……完全不入品啊


拋開年代背景和經濟基礎談歷史,都是耍流氓


我覺得吧,底下諸位回答的都非常標準,大宋的問題是由唯物主義視野下的諸般路徑依賴所決定的,換一個統治者,無非是局面控制的程度和改革的力度深度有所好轉,是沒辦法通過一代人的努力就能革新和扭轉的。

然而放在這個題目底下,我不得不說,你們所有的回答都是錯的。

當李綱同志站在開封城頭遙望女真大軍時,當岳飛同志坐在朱仙鎮數著金牌時,你告訴他們,你們身後的那位天子不叫趙構趙佶,而叫趙野豬,你看他們是什麼反應?

我大宋離中興復國,收復燕雲,直搗黃龍,誰敢說缺的不就只是一個漢武帝呢???

前段時間大家熱情討論把秦檜換成諸葛亮會怎樣,不是一片樂觀祥和積極向上萬物生長的景象嘛,那把九妹換做野豬,卻又為何陷入如此悲觀機械的決定論中去了呀。


英雄史觀。覺得宋朝缺一個漢武帝

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缺了誰都沒事


寫楚漢史寫了這麼久,總結出的一句話就是,任何一個政權的崛起興盛到覆滅,都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決定的,也都不是任何一場孤立的事件可以決定的,而某些人的某些行為或許在某個時刻能影響很大,但是真正能決定這個政權的表現甚至衰敗的決定性因素,說到底還是支撐這個政權建立的那些階層以及這個政權整個的體制構成。

楚漢之爭不過四年有餘,而在普通人看來不過就是劉項二人的鬥爭,但是真的要鋪開來講,其中所涉及到的方面,所涉及到的人員,所涉及到的鬥爭方式,都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而項羽的失敗也不僅僅是因為其自身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因為從這個政權的開始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而項羽最後的失敗,也只是那個問題最後的總爆發罷了。

故而,短短建立不到五年的西楚政權尚且如此,更不要說是建立幾百年的宋帝國了,而宋的崛起到興盛再到中後期的對外無能,都不是任何一個單獨的人可以改變的,換言之,這個政權從開始就有了問題,而之後的無能也只是這個問題的不斷延伸和擴展罷了。

雖然很多人非常討厭唯物史觀這個詞語,但是我現在對這種研究歷史的觀點卻異常感興趣: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係)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如上內容,看似一堆廢話,但是在解釋宋朝是否缺的是一個漢武帝的問題上,卻異常的精闢,說白了,宋朝缺的是不只是漢武帝,而是一個大漢的體制和構成大漢政權的那些階層們,如此,漢才會是漢。


不,是張湯


那傢伙,你給宋朝一個漢武帝,那宋朝亡的更快。


@經略幽燕我童貫 的答案給了我一定的啟發,強答兩句。

說實話,歷史來說,我是門外漢,嫖相的答案中的論據我無從判斷,但他的思路我是雙手贊成的。

什麼思路?也就是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宋朝的生產力決定了它的政治結構經濟結構,乃至於軍事結構),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軍事結構導致軍事成果,軍事成果反作用於生產力)。

我想從地理的角度聊一聊。

先貼一張中國地形圖

中國北部是蒙古高原,西部是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南部多山地丘陵。真正適合耕種的地方,也就是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再加上一個四川盆地,而由於氣候與生產力的限制,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東北平原的土地資源一直沒有得到開發,而四川盆地受制於地理原因也一直和中原地區往來不便。

再貼一張北宋地圖

北宋追求「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中國曆朝歷代中受儒家文化影響最大的朝代。而儒家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極度地保守主義。再結合北宋地圖一看,北部截止於蒙古高原和燕山山脈,一旦北方游牧民族攻破北疆,再往南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根本無路可退。北宋想要安穩,必須拿下東北和西部,可他的儒家基因又決定了自己保守有餘開拓不足的性格,也就是說,要麼你死,要麼我亡。中國的大一統王朝,除了宋朝都擁有過西部或者東北,除了宋朝沒有一個是真正死於異族入侵,北宋選擇了保守,就等於選擇了死亡,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

下面到了南宋。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傳統耕地,南宋已經掌握不到了一半。打仗說白了就是打後勤,況且是農業文明的宋朝,糧食沒有對面多,人員沒有對面猛,怎麼贏?

為什麼抗戰中國軍拼刺刀總是拼不過日本兵?戰術素養,軍事素養這都是表象,一個200公斤毫無格鬥經驗的大力士隨便都能把一個50公斤的練家子乾死,事實原因就是,二戰中中國軍人平均體重要比日軍少了十公斤,說白了也就是後勤比不過。

《權力的遊戲》中,異鬼每次南下都發生在長夜,也就是「持續一代人的冬天」。可見,在人類的記憶中,每當寒冷降臨,就會面臨北方蠻族的入侵。

本來依據南部多山易守難攻的局面,南宋還能和北方僵持下去,可是正巧,從1200年開始,地球進去了一個寒冷期,宋朝末年,太湖、洞庭湖和鄱陽湖多次封凍,熱帶地區冰雪頻繁。北方生存壓力驟增,只能選擇進攻更溫暖的南部,南宋拿什麼打?(宋末和明末都是地球寒冷期,而兩次異族入住中原都發生於這個時間)

所以說,在我看來,宋朝真正的死因是儒家+地理+氣候。想要拯救大宋,漢武帝是肯定不行了,估計得秦始皇焚書坑儒+袁隆平雜交水稻+諸葛亮呼風喚雨,再來一個通曉唯物史觀的毛澤東,有此四人,方可保我大宋江山社稷無虞。


很有可能。

有答主說不能依靠某個帝王加個班子就扭轉局面,這個說法確實正確。

我覺得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強大的歷史人物很能影響歷史走向。漢武帝是內心非常強大的人物,他是心中有想法然後找人去執行的人。宋神宗的心理面比漢武帝差太多。漢武帝對漢朝制度改革方面做的比宋神宗多多了,沒有強大的心臟,就別改革。

但是不能指忘一朝就能強大,漢朝從白登之圍到馬踏匈奴還需要70多年以上呢,不能一口吃個胖子。


宋神宗有這個想法,王安石表面上「變法」實際上是汲取社會資源發動大規模戰爭,意圖是滅遼夏,收復河套隴右燕雲。可惜漢武帝時期的軍隊不是挫宋能比的,秦漢民兵是春秋戰國的余脈,隋唐府兵是鮮卑部落的延續,挫宋的軍隊都是流民市井之徒,當兵吃糧顯然沒有戰鬥力。還有現在人總是認為宋朝多麼富裕,「不出百年天下民力竭已」冗兵冗官冗費苛捐雜稅民不聊生才是宋朝真實狀況。還有宋夏戰爭的成功完全是修碉堡拼國力,西軍地處民風彪悍陝西長期和夏人硬剛還是有點實力,加上西夏太弱雞了,熙河開邊和橫山戰略算是壓死了西夏可是和遼金騎兵比就差遠了


感覺是缺的,我的媽呀

宋朝雖然把士大夫的地位抬的老高老高

可是重武輕文就會導致國防很弱雞啊...

要是有個重武輕文的皇帝或者比較man的

說不定就不至於一直委屈在南方了


漢武帝時期百姓活得很痛苦,因為常年戰爭需要征高稅,而且因為草原的地勢廣闊,只是暫時把匈奴打跑,過段時間就又跑回來了,其實是得不償失,反而不如後期的和親政策。

宋朝封建閉塞,重文輕武,膽小懦弱,安於現狀。我覺得宋朝缺個唐太宗!


首先要說宋朝缺不缺漢武帝,而是宋朝不能有漢武帝。

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缺任何人,就像亂世中不缺像項羽、李淵這樣的英豪,也不缺像陳勝、李自成這樣的草民;同時也像盛世中不缺像曹參、狄仁傑這樣的賢臣,也不缺治世中像張居正、王安石這樣的能臣。

所謂時勢造英雄,時勢出人傑就是這個道理。

大宋從錢穆先生一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開始,就徹頭徹尾被貼上了積貧積弱的歷史定位標籤。所以才有了今天類似於這樣的一個能讓後人充分意淫的問題。有人問假如宋代有諸葛亮這樣的宰相會如何?有人問假如宋代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武將會如何?

但大宋真的缺這樣的人才嗎?

本人正好在軍隊相關部門工作,給大家舉個例子。

前年全軍組織慶祝紅軍長征80周年美術展,要從全軍內部中徵稿卷。這種展覽的含金量不用多說,作品的質量水平絕對不亞於全國美展這樣的第一國家賽事水平。本人是一個從五歲開始學習美術的收稿負責人,本以為會寥寥無幾,畢竟是從一個每天訓練研究打仗的地方收畫,但結果呢?

從下通知開始的頭一個星期,就收到了全軍一萬兩千件國畫、油畫、水粉、書法的作品,全軍有多少人呢?在15年習主席宣布裁軍後維持在200萬左右,也就是說每兩百人就有一個會畫畫寫字的人。而且作品質量真的是相當精美。(這種比賽是沒人敢作弊的,由於有保證書一類的簽字,日後被查出是要背負政治責任的)

不僅僅是美術書法,就是唱歌跳舞也絕對不缺人。任何單位在組織年會的時候都會發現身邊原來就隱藏著什麼二胡高手,高音高手,鋼琴高手等等。

一個單位如此,一個市如此,一個省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一個時代更是如此。這個世界可能缺自然資源,但最不缺的就是人。

大宋武有曹彬、狄青、岳飛、虞允文這樣開疆拓土,保衛國家的大將,難道大宋缺衛青霍去病這樣的人嗎?文有趙普、范仲淹、賈似道、王安石這樣的治世能臣和改革家,難道缺諸葛亮這樣的人嗎?

同理,宋代的皇室有繼承皇權血統的上百人,難道說沒有可能出來一個像漢武帝這樣雄才偉略的皇帝的可能性嗎?一個軍隊里兩百人都能找出一個畫術精湛的人,一個從小專門學習治國之道的皇室家族不可能找不到一個像漢武帝這樣的皇帝。那他們那裡去了?

我們就拿漢武帝所在的西漢和北宋做個比較。

西漢的主要對手是北面的匈奴,北宋的主要對手是北面的契丹遼國。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馬上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北面的匈奴,但白登之圍差點連自己的命都搭了進去,從此之後與匈奴聯姻修好,貫穿文景兩代直至漢武帝北伐出擊。北宋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平定全國的割據政權,因此真正和坐享其成然後扭頭對北的是太宗趙光義。但太宗兩次舉全國之力北伐甚至親征,也差點把小命搭了進去。

什麼意思呢?有一句話叫做打不過我就不打了。

劉邦打不過所以不打了,自己的父輩祖輩能一統天下但卻打不過一個匈奴,我們肯定也打不過,所以一方面是開國之初的經歷客觀因素,一方面還有這個心理,他也不敢去打以至於破壞這個雙方平衡的和平局面。漢武帝北伐匈奴一方面是因為經濟因素解決了,一方面他也是在試探,沒相導航的衛青結果真的找到了匈奴的主力。

宋太宗打不過所以不打了,接受了這個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現實。他的兒子宋真宗還有一絲幻想,結果試了試也不行,之後的皇帝就沒人再去碰北伐這個事了。為什麼宋代敢於試一試的漢武帝不見了?

這個根源就得追尋國策,回到了宋太祖「重文輕武」的這個舉措上來。這個就像人的意識,就像前人告訴我們對方實力水平高我們打不過一樣,我們就不想浪費精力浪費物力去挑戰了,儘管往往對方的實力水平並不如己。更何況這個國策就像是現在從小告訴子孫後代:日本與我們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樣,宋代的皇帝從小就要學習繼承祖宗之法。

一方面是不敢打,典型的代表就是真宗,一方面是不願意打,因為打仗就會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武將,有這樣的武將就有可能路上再來個黃袍加身。所以岳飛必須得死,所以狄青必須得貶。

宋代不缺漢武帝,缺的是從打根起就要發展武力練兵備戰的國防意識。

很多孩子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但家長一看孩子怎麼能從小這麼瘋呢?於是便把傢伙事給扔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