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刷知乎增長知識量的人最終會不會因此成為一個哲學家?

知乎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看了好多回答,我感覺是我沒有闡述清楚。。

這麼說,題主想的是知乎上各種知識很雜,很多問題的答案往往會給人不一樣的角度。或者同是高贊答案,兩個答案所得出的結論卻完全相悖,偏偏在一番論證下,答案都能自圓其說。

這對一個人知識儲備的廣度,看問題的角度,辯證思想會否產生巨大影響,以至於將人的思想推到哲學家的高度呢?


有個事實你必須明白:

1.知乎的確有很多乾貨硬貨,我前一陣子MATLAB啦,工程數學之類的很多知識都是靠知乎回答得到解答的,知乎的乾貨,是真材實料的。

2.然而知乎是一個大商場,想像一下普通的百貨大樓,萬達廣場之類的,一樓二樓三樓,展台廣告橫幅……這裡什麼都有,賣礦泉水的,賣真皮大衣的,賣炸薯條的,賣遊戲機的……賣相好的,往往都是包裝精美,價格廉價,或者有逼格可以炫耀等等,而這些特點,並不意味著東西本身「質量好,科技含量高」

3.人性是隨遇而安,喜歡娛樂的,有個詞很火,叫「舒適區」,大概意思就是人的思想喜歡呆的地方,比如動漫宅就喜歡待在探討日本文化的圈子裡,而忍受不了別人探討什麼法國葡萄酒發展歷史。

4.知識的形成如同蓋大樓。知識是一塊塊磚頭,不假。

但是樓房不是靠一個個磚壘起來那麼簡單,水泥,鋼筋,釘子,支架,各種東西才能蓋起大樓。僅僅搞來一萬塊磚頭,連個平房都搞不好。

5.所以你的想法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知乎的乾貨,

你既看不到(隱藏於角落,不會被推送,或者被發現),也沒有興趣來看,就算看到了,浮躁的內心,也很難克服「舒適區」去吸收這些堅硬陌生的新知識。

更何況,你就算新進了一批磚頭,也蓋不起樓啊。

6.我的建議是,把知乎當成一個「娛樂+探索」平台,寓教於樂,收穫點談資(這一點很重要,很能提高你的逼格,但是不要自欺欺人,僅限於吹逼,不要真以為自己博冠東西),發現很多新東西,比如原來地理是可以影響歷史的,於是你可以去買本《槍炮病菌和鋼鐵》,比如屠呦呦是從中醫得到靈感的,你可以繼續找點中西醫的資料看看……

當你得到一個新的point時候,千萬不要自己為是,玩知乎的一個常見「後遺症」就是以為自己啥都懂了,這也知道,那也能講,其實什麼也不精通(不信你自己去當答主回答問題就明白了),當你發現這個領域水還挺深,自己饒有興緻時,盡量趁熱打鐵,搜索些靠譜的書籍看看,或者最起碼找個幾千字的知乎回答研究一下,而不是看了一百多個字,會以為自己真的明白了(如果一個答主可以用一二百個字講明白諸如「清朝為何滅亡」這種問題,那麼——這根本不可能)

而且我們普通人不要指望自己有那精力,有那意願,有那智力,去當「博學家」,或者看了點程序員的回答就成了「編程大師」,

所以最大的勸告是:

不要逛知乎,把自己逛的牛逼轟轟的,你其實還是那個啥都不懂的屌絲。

當然,以我的觀察,那些不玩知乎的人,

往往也是「啥都不懂,還他媽以為自己啥都懂」。

所以,

悶聲學大習,不要理智障。


非常可能。

因為一個年輕人若是總刷知乎,並把知乎當作知識的源泉而不是碎片,當作生活的重心而不是消遣,那有很大的可能會在走向社會時變成一個一無所長的窮光蛋。

而一個一無所長的窮光蛋,活在這繁華的人間,走在霓虹閃爍的街頭,自然不會去思考今晚找哪個姑娘睡一覺,也不會去思考找幾個朋友去哪裡吃頓大餐,更不會端著咖啡人模人樣去跟人聊創業和股票。

你會路過健身房,路過奢侈品店,路過牽著狗或者抱著貓散步的情侶,路過高到讓你犯頸椎病的摩天大廈,路過所有你只能遠觀而不能進入的美好事物。

然後,你會眯起因刷知乎而變得高度近視的眼睛眺望前方,開始想:

熱鬧是他們的,跟我無關,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人活著為了什麼?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另一個樣子?人會為什麼會有貧富之分,身份之別?為什麼女人要這麼膚淺,只看重金錢和學歷和財富和家世和性能力和人品,就不看中我?而我又是誰?我又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這個宇宙…………

題主,如此思考一生,只要你中途沒因生計去搶銀行,我保證你能成為一個哲學家。只是這個哲學家稱呼是你自己頒發給自己的,還是這個世界頒發給你的,我就不知道了。但那也不重要了,哲學家嘛,又豈會在意這等小事。

當然,必須指出,沉迷其他APP也一樣,只是知乎會給你一種它會不一樣的錯覺。儘管這種錯覺的來源建立在一部分乾貨和見解上,但本質上,知乎就是一個有足夠輸入的人輸出的地方。而這些真正在輸出的人,沒一個是依靠知乎在輸入。

切記切記。

謝謝。

更多完整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呂不同(lvbutong666)


假如你看過奧克肖特的《經驗及其模式》,你就會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單純的增加知識量肯定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高曉松式的什麼都能說一些的演說家」,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善於寫字的作家」,但對於一個人能否成為哲學家,並不重要。

首先要搞清楚哲學家是什麼,哲學家不是「能力建立在知識量上的博學者或者百度百科,說什麼都知道,或者說對xxx說過什麼話/提出過什麼觀點倒背如流的存儲器」

而是一個只關注「有效知識的人」

看看奧克肖特更經典的一句話,你這個問題就更顯得naive 了————哲學家並不是學者。並沒有什麼著作是哲學研究所必不可少的。而聲稱一個哲學家是無知的,這是一件文不對題的事情:一個歷史學家或科學家可能是無知的,哲學家只可能是愚鈍的。

所以,成為哲學家的關鍵是「開竅,腦海中有對於事物的連續性和整體性的把握」,而不是「知道很多」


不會的。

我大概在15年的時候特別熱衷於逛知乎,彼時我是一個大二學生,靠著這個app增長了許多稀奇的知識,除了自然科學這些客觀的乾貨以外,還有很多價值觀的輸出,提升了自我格局的同時思維也經常覺得一天比一天混亂。今天你認為這個大V說得有道理,明天出來個新的答案你看誒覺得說得也對,在這種「權威」的碰撞中幾乎找不到自我。

也許瀏覽這些答案時,你以為你在用自己的邏輯對其驗證和判斷,其實在你沒有一個自己的立場和相關的知識以前,你所做的只是把別人的觀點拿來搭建自己的三觀。你覺得別人說的正確與否,是不是在潛意識中受著該答案點贊數目的影響?

以上我說的問題是在15年時看到一個用戶的回答以後受到的啟發,他的大意是說知乎已經變成了一個單向輸出的平台。知乎上的回答很生動,生動到塞給你很多過於條件化的價值,你懵得只能統統接受。成功人生的起點必須是985,211,好的戀愛該是個什麼狀態等等,面對這些問題,請牢記多樣化這一概念,沉住氣先探索自己個人化的可能性。瀏覽一個問題的回答,不要只看高贊,點開時間排序,也要關注一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情況。

我始終認為知乎是一個多方交流的社區,贊數多代表了共鳴和觀點的典型性,不是最值得推崇或是標杆式的存在。因為害怕立場不夠堅定的自己被「洗腦」,離開了知乎一年半,中間去鞏固自己的精神世界,再回來看待這些答案果然不會再有三觀被施暴的衝擊,覺得自己當時的決定是中二但正確的。


這就像是我解了一道二元一次方程,就以為自己能拿諾貝爾數學獎一樣。(不)

?正文如下。

恭喜題主發現了如何【辯證】地看問題。

但是,辯證≠哲學,辯證思維≠哲學思維。

如果僅說【辯證】,它可能只是一種簡單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知乎很多答案也會分層次、分兩面解釋,這些就是好答案了嘛?

「辯證法在走向極端的時候會變成詭辯。」

比如芝諾的飛矢不動。

比如一些邏輯上有硬傷的知乎答案。

那麼再來說說【哲學思維】,辯證思維確實是很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但是就像剛剛所說的那樣,若要辯證,則邏輯不能有問題。

哲學思維絕對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也不是說你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哲學道理就能成為哲學家了,只能說是領悟度高。

想成為【哲學家】,至少能立一個新學說。在此之前,還需要具備寫哲學論文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主能夠思考到此還是挺好的。但是朋友,你知道了這個沒有什麼用呀。

再說,知乎中有辯證的現象,生活中就沒有了嘛?你不在知乎,思考就不存續了嗎?

個人認為,刷知乎嘛,長長見識。題主想要鍛煉思維的話,【寫】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看是一回事,自己寫又是另一回事。

然後你就會發現。

很多時候。

屁股決定觀點這句話還真不是白瞎說的。


先認真答題:成為一個民(?)哲(?)是有可能的,從學術角度來講成為一個哲學家是不可能的。知乎的答案大多不講究邏輯,對arguments的鑽研也不夠深/系統化,而academic哲學恰恰需要對於某個argument進行足夠深,邏輯化且全面的鑽研。因此靠刷知乎不可能成為哲學家。換個角度來想,哲學是門文科的奠基學科(有如物理數學之於理科),最是依賴大學這種學術機構的資源的了。如果讀知乎都能成為哲學家了,那你讀大學是用來幹嘛?早點休學回家刷知乎算了,分分鐘讓你不用上MIT都能研發出超級計算機。

以下是不認真答題部分:竟然還有人對如今的知乎那麼樂觀啊。老實講知乎現在有質量的答案不足百分之一,大多數分為兩種:既得利益者(新媒體運營者/段子手etc)作為引流入口的答案,個人軼事(講故事的朋友們)的答案,心理安慰的情感類答案,以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專業」答案。學習這件事,最終的確是要增長知識量,但必須要有架構地增加。你不可能今天學一章九陰白骨爪,明天練半天蛤蟆功,就指望自己能有朝一日一統江湖了。

況且,知乎現在的娛樂消遣功能遠遠大於其功能性的用途。知乎上真正有用的信息,不外乎是什麼教你如何舉報快遞之流的最靠譜。不要指望讀知乎就能成仙,也不要覺得自己讀知乎就很屌。只不過是個半實名制的豆瓣天涯而已。


就這麼說吧,如果不是半年前,我媳婦兒給我下了這個app,我的讀書狀態是這樣的。

但是,自從有了這個知乎app,我的讀書狀態是這樣的。

【讀書】【思考】【學問】

最可貴的是【沉心靜氣】【坐的住】【進的去】

玩知乎————心浮氣躁——談何學問

不過,把知乎作為另一種baidu,或者作為消遣溜達著玩兒的社區,作為「零食」,還是很不錯的。

還有,就是開闊一下眼界,熟悉一下專業環境,熟悉一下行業前景,熟悉一下不同行業的人的狀態,熟悉一下怎麼「正兒八經的胡說八道」,熟悉一下「窮人是怎麼瞬間暴富的」,熟悉一下「現實中一個個不堪的前輩是怎麼裝牛X的」,熟悉一下「一個985就能說十年的」,熟悉一下「一個博士頭銜能掛一輩子的」,熟悉一下「什麼也沒有也能吹一輩子的」,熟悉一下「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熟悉一下…………………………………………嗯,以上還是對你的人生很有幫助的。


知乎只有信息,沒有知識

哲人是可能的,哲學家是不可能的


我竟然一時沒反應過來你是黑哲學家還是黑知乎還是黑知乎er。。。


就你看的那點碎片知識還能成為哲學家?手機和識字能力民工也有,你太沾沾自喜了吧?

哲學家這麼好當,你懂不懂什麼是哲學家的意思啊?

如果你真想成為哲學家,真的好學就自己探索去。連本像樣的哲學教材都沒看過,還還好意思說當哲學家?靠整天撿別人吃剩的東西還妄圖得道成仙,又懶又蠢怕是說的就是你了。


刷知乎可以讓我們成為優秀的段子手。


這是哲學家被黑的最狠的一次…


靠刷知乎成為哲學家的可能性小於等於李大嘴當上武林盟主。

大概率會成為以下這幾種人:

1、整天只知道裝逼的人,究極狀態就是「逼王」;

2、腎虛患者;

3、整日盤算月入十萬後如何生活的搬磚工人;

4、命不久矣的真粉絲;

5、微信公眾號多的看不完而導致抑鬱的抑鬱症患者;

……

珍愛生命,適度刷乎。


知乎年底推給我的2017總結,顯示我在知乎讀了1100萬字,我當時看到這個數字震驚了,我去,按照一本書25萬字,這相當於2017年在知乎讀了44本書,乍看上去,我去,好牛逼啊!

然而,這一切並沒什麼卵用,雖然2017年確實在知乎發現了不少有意思的東西跟有趣味的人。


刷知乎看你帶著什麼目的刷,如果真想在哲學方面學習提升的話,重要的就不是知乎,而是在複雜中找到簡單,在萬變的世界中找到不變,的這種能力。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經

什麼是知常?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所謂常,所謂哲學,所謂乾貨,不過就是經過時間洗禮過的規律,千百年來恆常不變。人們將它記錄下來稱為經典,所以誦讀經典才是獲取這種能力的最直接的方案。

知乎不是沒有乾貨,而是不夠乾的貨更多,高贊的篩選和時間的篩選根本不是一個層次,差了十萬八千里,如果你沒有一個「常」,很容易迷失。

知乎,想刷可以刷,但是騙自己刷知乎是哲學的捷徑,就沒必要了。

正視自己,正視知乎。

擴展閱讀:

經典閱讀與語文教育的智慧

鮑鵬山

【鮑鵬山,中國現代學者、作家。著有《寂寞聖哲》《〈論語〉導讀》和文化歷史散文系列《天縱聖賢》《彀中英雄》《絕地生靈》等。其《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莊子,永恆的鄉愁》,被選入高中教材。】

大家在百忙之中聽我嘮叨一兩個小時,我深感慚愧。在講座中我不敢斷言能講出很有價值的內容,只希望在相互交流之中彼此能有一些收穫。我一向對中學教師有很高的敬意。我在大學裡教書,知道大學教師是可以混的。我見過一對大學文科教師夫婦,家裡的藏書沒有他們上幼兒園的兒子的書多,其中一人給人留便條就有多個錯別字,這樣的人卻可以在大學裡混下去,因為大學生不會給課上得不好的教師提意見,只要考試給過關就行。但是中學教師不能混。中學教師課講不好,學生不同意,學生家長更不同意,所以中學老師的壓力非常大。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能取得很好的成績,很了不起。在國際上,中國的大學教育不能和別人相比,但基礎教育很有自己的一套,這就是中學教師的偉大的功績。所以我對中學教師很崇敬。江蘇就教育資源、教育傳統而言,是教育重鎮。歷史上江蘇的教育就很發達,就清代狀元數目而言,快佔總數目的一半了。今天在教育盛地和各位老師交流,我誠惶誠恐。雖然我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對中學的語文教育一直很關注,但是我畢竟沒有真正在中學待過,談中學教育多少有隔靴搔癢之感,講得不好的地方,請老師們多多批評。

一、讀書

(一)讀書的原因

談到讀書,就要探討為什麼要讀書。就中學語文教師而言,讀書首先是職業要求。不知是否可以這樣說,如果中學的教材不變的話,中學理科的教師在大學裡學的知識完全夠用,但對語文教師而言,是遠遠不夠的。語文學科的內涵和外延都非常廣大,不能肯定地說一個人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到中學教書就不成問題。中學語文教師讀書一刻也不能停止。今天我和一些中學語文教師接觸後,發現他們的讀書都非常多,讀得也很精細,我很佩服。試想想,讀書關係著一個教師的職業要求,關係著個人的工作能力,一個不讀書的教師肯定不是一個好教師。像我剛才提到的那對大學教師夫婦,我對他們不讀書的行為感覺很義憤,是完全出於道義上的一種憤怒感,是對他們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感的一種義憤 。中學教師,要求比大學更嚴格,讀書就不僅僅指涉道德要求,更關乎教學質量。課上得不好,學生、家長不認可,在事業上就是一種失敗。

其次,讀書關係到個人的修養。現代社會讀書比古代更具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國古代的封建經濟是一種小農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個人和社會的公共事務聯繫不大。現代社會則不然,個人和公共事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打電話和電信局有聯繫,買東西和商場有聯繫,商場的服務質量如何,是否人性化,都關係個人的利益。如此而言,如果不提高個人修養,不會判斷事物的利弊,就不懂得在社會公共事務中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讀書,是提高個人修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作為公民,我們要多讀書,在遇到職業以外的選擇和判斷的時候,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讀書的目的

接下來談談讀書的目的。讀書的目的在於判斷力的培養。人對事物的判斷分兩種:一種是事實判斷,另一種是價值判斷。讀書是提高判斷力的重要途徑。

首先,事實判斷指對事物真偽的判斷,包括判斷事物是否存在、對事物本質特徵的了解等,知識性學習一般屬於事實判斷。如學會電腦知識,懂得如何使用電腦,是學一門技術,是對事物的理解以及使用方法的掌握。傳統觀念一般強調知識儘可能多的習得,知識掌握得越多,事實判斷的能力越高。在今天則不然。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對知識的選擇能力很重要。人們擁有某一領域的知識已足夠,要心安理得於對絕大多數領域無知的狀態。「一物不知,學者之恥」的觀念已經過時。古人能做到這點是因為書籍數量不多,他們能夠把書讀完,可以做到學富五車。當今社會知識紛繁多樣,人們不可能全學完。如此看來,選擇書來讀就很重要。

在知識海洋中,要選擇重要的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內容來學習。學習不重要的知識有一定的好處,卻有可能耽誤我們學習重要知識的時間。那種「學了總有用,會了總有好處」的觀點是似是而非的。擦皮鞋會了有好處,拍馬屁學了也有用處,雞鳴狗盜學了也有用處,孟嘗君不是留了這樣的人並從中受益嗎?這些我們都去學嗎?社會上很多培訓機構,讓人去學習這種那種技術,說學會了總有用,並舉一些成功者的例子吸引人們去報名學習,這種個別的經驗是偶然的,是不足為據的,人們不能去迷信。我們要選擇對自身發展起重要作用的知識。比如中學科目的安排,是經過論證切實可行的、科學的,語文是語言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數學是最高的科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歷史是人類的發展史;物理是世界萬物的道理,萬物的規律;化學是萬物變化之學,這些知識構成人類根本性的東西,是很重要的內容,作為中學教育的內容,是很合理的。

對知識的選擇性學習,要傾向於價值豐富的內容。學習小的技巧、小的技藝行不行呢?有些具體的知識在某種意義上只是小道。莊子曾告誡說「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是說學了一門獨有的技術並對其沾沾自喜,容易使大道遮蔽。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但他接著說,「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先秦諸子深知小道的局限性,一致認為對小技巧、小知識的無限追求有損於對大道的追求。不僅道家的莊子這樣認為,儒家的孔子也如此。孔子說「君子不器」,器物是形而下的東西,而「道」是形而上的,孔子教育學生側重的是道而不是器。孔子學識淵博卻不願意向人展示。他的學生樊遲曾向他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很生氣,讓學生去問農民,並罵「小人哉,樊須也」。出身低賤的孔子自然會種莊稼,他卻拒絕了學生,為何?孔子會趕馬車,難道就讓他開一個駕校?有人批評「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一笑了之。孔子認為,君子作為國家的精英階層身負重要的社會責任,代表國家、人民作選擇,故應該學習大的東西,小事自有小人來做。孔子從不以某一方面的技巧立身,他的教育重在教人對事物的判斷力。翻翻《論語》,沒有一條是純知識的東西,主要內容是世道人心,是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可見,我們要選擇能夠對我們知識體系、框架產生根本性作用的東西,能提高我們判斷力的東西。有些知識整體上了解即可,比如,文科生學習自然科學,不在於掌握多少科學知識,需要的是一種科學的觀念,一種對科學的敬意,能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眼光看事物足矣。再如,政府耗費很大的精力做普法工作,勞心費力卻吃力不討好。法律條文本身的複雜性使法律工作者都不得不用條塊分割的方式去研究,普通老百姓怎麼能弄清楚呢?政府的責任不是讓百姓懂得法律條文,而是讓其尊重法律,對國家的司法有信心,遇到麻煩去找法律,而不是去找權力。中國百姓向來對權力有信仰,對法律沒有信仰。中國自古是一個權力社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麻煩,首先想到的是去找關係,找人幫忙擺平。對權力的信仰問題不解決,中國的現代化不會實現。所以說對於法律知識,有法律觀念才至關重要。

我想,語文老師不需要教給學生多少具體的知識,但是要教學生學會判斷,這是語文教師的職責。在人類知識面前,莊子說「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他充分認識到人類生命的有限和知識的無窮無盡,用有限的時間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的。莊子在《庖丁解牛》中說「道勝於技」,這裡的「道」具有哲學意義,是一種對事物的整體把握能力,是一種判斷力。莊子用牛來比喻有自身規律性的世界,人類就像那刀,「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然後做到「恢恢乎遊刃有餘」。梁惠王聽後就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莊子的語言具有跳躍性,語文教師講解到這裡,就該給學生闡釋清楚為什麼由解牛跳躍到養生上去了。由解牛到養生,是人對客體世界的整體把握和對主體個人的修養的提升,這種整體把握就是一種對事物的判斷力,擁有了判斷力,生命質量更加厚重了。可見,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要有選擇性地學習,學習不在於知識的豐富與否,更在於一種判斷力的培養。其二,既然如上所述,人們不必要也不可能去對眾多的事物都做出事實判斷,但要有價值判斷的能力。如克隆技術,技術的掌握是專家的事情,但普通人要具有對克隆技術作價值判斷的能力,這是公共事務,在公共事務和公民利益日益密切的今天,公民不明確立場,可能導致重大的社會問題。

價值判斷不僅關涉公民的利益,更關係人的道德建構問題。在現行教育中,一方面,技術崇拜、工具崇拜思想盛行,人們對人文素養和道德價值追求的忽視已經到了危險的境地,我本想說到了危險的邊緣,現已不是在邊緣,人們已深受其害了。知識、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在造假、造孽。目前假冒偽劣手段已經技術化,用假雞蛋、用爛皮鞋造牛奶不是農民工能造出來的。這已經嚴重影響到中國大陸的食品在國際上的形象。不僅有些普通技術人員對事物不能很好地做出價值判斷,很多專家也如此。專家的可怕之處是他身為專家卻不能做正確的價值判斷,以至於帶來嚴重的倫理後果。比如,有位營養學專家在電視上強調,「要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制定食譜」,她沒有意識到中國很多貧困的孩子飯都吃不飽,她的指導對象只是社會的中上階層!有比這嚴重的,伊拉克戰爭期間,我國有位軍事專家在電視上預言戰勢,居然不能判斷薩達姆百分之百的支持率是假的,連普通網民都說:「薩達姆真會搞笑!上帝也不會有百分之百的支持率」!軍事專家卻相信,這是很可笑的事情,他缺少基本的判斷力,卻在電視上胡說八道。北京一大學國際法的教授給北京市政府提交的解決北京交通擁擠問題的提案,竟然是對進京人員進行甄別制。消息一傳出,網上討伐聲連連,鋪天蓋地。任何一個具有良知的公民都不會提出這樣的觀點,這種荒謬的言辭違背基本的國際法準則,違背基本的人權準則,違背中國的《憲法》。把人分等第在西方是中世紀的觀點,在當今社會由知識精英提出,真讓人憤怒。知識精英應該代表人類的文明成果,但中國的一些所謂專家對人類文明成果缺少起碼的了解和尊敬,如何讓人不憤怒?我在「蘇浙滬皖新語文圓桌論壇」上演講時提到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向狗熊潑流酸事件。劉海洋是理工科的學生,他想測試狗熊是否聰明而潑流酸,是在做事實判斷,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違背起碼的道義。但偏偏有人從犯罪心理學角度來解釋說,劉海洋出自單親家庭,故有此事發生。難道單親家庭的孩子就一定不能成材嗎?中國歷史上很多優秀的人物都是出自單親家庭,孔子、孟子都是,這兩人成為聖人和亞聖,范仲淹、歐陽修也是出自單親家庭。單親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不利,這可以是科學觀點,但在社會上如此宣傳,會產生嚴重的倫理後果,會造成對一部分人的歧視,這和希特勒有何不同?希特勒在德國就是先宣傳歧視一部分猶太人,然後引起全民對猶太人的迫害,人類歷史上很多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這裡的專家和劉海洋犯同樣的毛病——人文知識缺乏症、價值判斷缺乏症。所以說,專家的觀點可能有科學的根據,但是要注意倫理後果。

舉一個正面的例子。孔子是從不談死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有人問孔子,人死了之後有沒有鬼,孔子不作答。為何?孔子說,如果說有,孝子賢孫會竭盡所能厚葬父母,從而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若說沒有,後人可能做出不尊敬、孝敬父母的事情。有無鬼是事實判斷,但宣傳這些,都能帶來相應的倫理後果。可見,專家講話要負責任。

再舉一例。關於人的本性問題,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郜子說人性無善惡,還有人說人性有善有惡——有人性善,有人性惡。就價值判斷而言,哪一種後果是最糟糕的?應該是第四種。前三種都堅持了一個原則——眾生平等。而最後一個觀點會帶來嚴重倫理後果:怎麼樣確定善惡?強勢群體會說自己生來就是善的,把弱勢群體定位在惡的地位上,造成對一部分人的歧視,給人類的不平等提供一種人性學上的理論前提,故第四種是不能說的。前三位思想家的前提是人的本性是一樣的,這就是他們的偉大之處。性善論後來成為中國古代倫理學的思想基礎,西方則強調性惡論,針對這樣差異,黑格爾說,性善論是一個很偉大的思想,性惡論是更偉大的思想。原因何在呢?在於二者的倫理後果不一樣。性善論說人有向善的趨勢,人只要不斷地努力保持自己的善,可成為一個善人,給人一種道德鼓勵、道德自信。而性惡論之所以被黑格爾稱為更偉大的思想,是因為,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的政治制度有可能成為一種民主制度。西方的分權學說、以權力制衡權力的思想,美國建國後的歷屆總統制定的民主制度,即建立在此基礎上。所以科學結論重要,價值判斷更重要。很多人有知識沒有良知,沒有道義感,有做事的能力,卻沒有選擇該不該做的能力。孔子講「有所不為」,人們要有一定的價值判斷的能力,做到「有所不為」。

(三)讀什麼:讀經典

為了提高價值判斷能力,就要讀經典,讀古今中外的思想經典。當年《申報》記者請求魯迅推薦閱讀書目,魯迅說「不讀中國書」,理由是中國書是教人怎麼樣去死,外國書教人怎麼樣去活。這話在「五四」的社會語境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當今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學教師是文化的傳承者,義不容辭,要學習中國的經典文化。但要讀懂中國的經典,需要西方思想經典作參照系。不了解中國的現實,不能夠讀經典,不了解西方的思想,也不太容易讀懂讀透經典。讀書不能讀死書,要立足現實,要有選擇地讀。哲學,政治學,經濟學都可有所涉獵。讀一讀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讀後就會發現,馬克思主義者從來不對人做道德判斷,他們認為人的所有的行為都是符合他自身的發展要求的。讀一讀黑格爾的《邏輯學》,作為一種方法論了解一下。讀經典,可讓人直接進入文化的核心,使人底氣十足。我父親只讀了兩年的私塾,讀的是四書五經,但他一輩子行為氣質像一個文化人。現在理工科的大學生畢業後,像文化人嗎?中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像一個文化人,言談舉止要有文化人的個性和氣質,才有魅力。我了解到江蘇的高中語文教材有《〈史記〉選讀》《論孟選讀》,文化含量很重,這種教材非常好。目前有的中小學教材文化含量太少,教這樣的教材教師能力也很難有所提高。好的教材不僅能教好學生,也能提高教師水平。江蘇教育這方面做得很好,在座的各位教師也許剛開始教《〈史記〉選讀》《論孟選讀》很艱難,但是對教師個人學養的增長,影響深遠。所以說讀經典很重要,語文教師要先成為一個文化人,進入文化核心,再做一個文化的傳承者。中國古代教育教四書五經,本身就是文化教育。當今是有語文沒有文化,在這一方面中學教師的確任重道遠。

二、教書

接下來我就教書來談談自己的體會。我知道,在中學,高考像一座大山壓在師生的心頭,圍繞著高考這一目標教書會很難受,所以能做一個成功的中學語文教師很了不起。在座的都很不容易,很了不起。我來談中學語文教學的確有隔靴搔癢之嫌,我就姑妄言之,大家姑妄聽之。

首先我認為教師分為技術型的教師與魅力型的教師。技術型教師有可能成為一種教書匠,教得很瑣碎,教得很痛苦。我在中學也上過課,給一家中學的高考復讀班代了一年的語文課。我在教的過程中發現,可能因為高考的緣故,很多知識很瑣碎很無聊。比如教材里有一篇課文是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書後練習題有「蘇軾為何稱周瑜為周郎?辛棄疾為何稱劉裕為寄奴,稱廉頗為廉頗而不稱廉將軍?」教這樣的題目,我哭笑不得。這種問題有什麼意義呢?為何稱周郎,且不探究平仄問題,唐朝就有人稱周瑜為周郎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蘇軾信手捻來,不成嗎?看看書後給的答案也很荒唐:稱劉裕為寄奴是表示「蔑視」,完全錯誤!稱廉頗為廉頗而不稱廉將軍是表示「尊敬」,匪夷所思!如此教書,把語文的魅力都給教沒了。教書不是技術,是一種藝術。有的大學裡有教師開《課堂教學技術》這門課,我感覺很怪。試想,既然你教這門課,你的課堂應該是最好的課堂,你教這門技術嘛,你如果做不到,這課就沒有意義,但你能做到嗎?大學甚至有評德育教授的,難道他們的德育水平比別人高嗎?這能比嗎?這都是教育的怪胎。語文課可不能上成技術課。還有一種現象,有些學校要求教師上課一定要用課件。語文是文學課堂,要求教師一定用PPT,我認為很不合理。語文課堂上情緒的感染很重要,教師寫板書,寫字的神態、力度都給學生一種刺激。這種情緒的渲染是呆板的PPT做不到的。語文教師講課是需要靈感的,靈感的迸發才使得人激情四溢。PPT一般都程式化,看起來省事,但是由於教學過程被PPT框死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會缺少創新、發揮與靈感。我敢斷言,年輕的教師一開始就依賴於PPT,幾年後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但是註定成不了一個一流的教師。一流的教師一定是隨機應變的,妙語連珠靈感迭出的,花樣翻新推陳出新的,不是永遠按照既定的順序來的。

文學課堂不能技術化,語文教師應該做一個魅力型的教師。什麼樣的教師有魅力呢?我認為,第一,寫文章必須比學生好;第二,教書不依賴教學參考書。人家說最差的教師不備課,我說最好的教師也不用備課,他有足夠的智慧足夠的魅力,有很強的理解能力,在課堂上講著講著靈感就來了,智慧就流出來了。語文課上不需要教師教給學生多少技術,需要的是一種情感的感染,是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熏陶。學生在語文課上學的東西必須是學生自己感受到的東西,是在教師的引領下,結合學生自身的人生經驗,對文學世界中其他經驗的體悟,課堂上學生被感動了,被感染了,就有收穫了。被感動和一個人的藝術鑒賞力有很大關係。我有次在復旦大學召開的全國性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研討會上發言說,本科生可能還有藝術感受能力,讀了一首詩歌,說真好真好;但是碩士生、博士生們則會說這是首七言詩,用一種解剖的眼光鑒賞藝術,把藝術給技術化了,這是教育的失敗。一個好的藝術鑒賞者應該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要隨時被藝術激活。這裡的激活更多的是被感動。孔子對音樂的感知,「三月不知肉味」,他是真正地被音樂感動。文學鑒賞力就是被文學感動的能力,教語文也要這樣,讓學生去感知美,被感染,被感動,然後喜歡上語文課。希望老師們都能做一個魅力型教師,展現自己的個性。

其次,教師還分為知識型的教師與激情型的教師。語文課自然涉及到知識,需要細緻的嚴密的分析,但是中學課文有很多文學作品,要有感性的體驗。教師教文學要有自身的經驗,包括藝術的感受體驗、自身見解的體驗、價值判斷的體驗,不能一切聽從參考書和標準答案。我在教高復班的時候,接觸到一篇模擬題中的例文,寫作背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在法國留過學的人回來後寫文章談法國人養狗,說法國人和狗的感情很深,有狗的墓園,墓碑上寫著很感人的話。他作結論說,感覺很壓抑,他說「在這樣一個人心只能和狗心相通的地方(巴黎),我感覺很壓抑」。我和學生討論說,法國人都能和狗溝通,他們人與人之間就不溝通嗎?從文中看,法國人人都需要別人了解,也願意去了解別人,不可能像作者想像的那樣。選者可能是希望人們知道,中國比西方國家要好,但是也不能不講道理。教語文不能唯教參是從,只要你態度嚴謹,是科學的,學生會受到感染並認可。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激情,各行各業做得好的,大凡都是有激情的;語文老師更需要激情。面對眾多的學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臧否人物,語文教師怎麼能沒有激情呢?要讓學生感動首先要感動自己。我大學畢業後去青海支邊,之所以選擇去大學教書,主要原因在於我有想法和觀點,可以和學生交流。我認識的中學特級教師有共同的特徵:富有激情,在講台上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是因為他們擁有三點:有話說,有觀點,有自信。他們讀書多,可以旁徵博引,站在講台上,這些書在背後無形中支撐著他;讀書多,並且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的價值立場。有人對我說,我看你的書,覺得罵人的地方很精彩,我說是呀,我罵人的時候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很有激情,當然精彩。教師還要有自信。這種自信來源於思考。一個人在思考,有一定的思維高度,可以俯瞰問題,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問題,就不會在突如其來的事情面前手足無措。好的教師基本如此,當然也有其他的個性。

我們需要魅力型、激情型的教師,跟語文課程特性有關。我認為語文課程整體而言不是一個知識型的學科,它包括相應的基本知識,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能力。中學教師千萬不能把語文課上成由概念、名詞、定義組成的知識課。雖然有部分學生學成後會從事語言的研究工作,但絕大多數學生需要的是對藝術的鑒賞能力。給學生一篇文章,讓其指出哪是句子哪是段落,就夠了,為何要教學生背關於句子的定義呢?語言學研究可以很精細很複雜,但是中學生不需要這些繁瑣的知識。知識這樣繁瑣,不但知識變得無用,知識的研究者和學習者也會變得無聊。主體的無聊和客體的無用,會使語文課變得無趣。

寫作文也不能僅僅是一種技術,首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學生面對世界有無觀點和判斷力,是培養寫作能力的關鍵所在。學生不需要教師講的正確觀點,那不是他自己的想法,寫起來很痛苦。學生有自己的判斷力,並形成獨特的觀點,這觀點和別人不同,自然產生一種強烈的表達慾望。其次要培養學生寫作文的性情,要培養學生的情懷。學生在生活中要善於體驗自己的喜怒哀樂,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學生在生活中要陶冶自己的情操,要有被大自然、社會感動的情懷,「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理智上有觀點,感性上有情懷,就會有表達的衝動。學生有感動力、感受力、判斷力,何愁寫不出好作文來?教師的激情能激起學生的激情,教師對世道人心有深刻的洞察力,有知識的自信和道德上的自信,就會成為一個魅力型的、激情型的教師,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我要講的就這些,謝謝大家!


第一,故事不是知識。

第二,為你所用的知識才是力量,不然還是故事。

第三,胡思亂想不是哲學。

第四,人家能寫出來只能證明人家有自圓其說的能力,看的人沒有。

第五,你認為人家自圓其說,其實你已經被牽著鼻子走了。

第六,你覺得百花爭鳴,其實是各自放屁。

第七,他人的經驗只在特定環境有用,對你可能終生無用。

第八,你覺得有用的都能叫乾貨,你覺得無用的都是三觀歪。

第九,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有用,什麼叫無用。

第十,你應該關掉知乎,你中毒了。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