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遠東為什麼發展不起來?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俄羅斯在遠東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NO.386-俄國遠東開發
作者:Grasimov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眼下,普京的連任已是大勢所趨。在2017年12月19日「全俄人民陣線」論壇上,普京表示,在可能的第四個總統任期中,俄羅斯要「走向世界領導地位」,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為全球提供安全產品、實現大國復興。
在普京的「大國策」中,有一個名詞經常出現:「向東看」。
依依東望
但豐滿的理想下同樣暗藏著些許骨感的現實: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秩序混亂、經費短缺,這都使普京時期的「依依東望」之路困難重重,使遠東地區長期吸引不到優質的資本與勞動力。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俄國人向東看的漫長歷史。
慢慢東路
卸不掉的歷史包袱
15世紀晚期,伊凡三世治下的俄國在驅趕蒙古人的同時,開始向北極和烏拉爾山脈挺進,佔領了廣袤且人煙稀少的森林地區,標誌著斯拉夫民族開始「向東看」。
帶領俄羅斯人民向東看到的伊凡三世
(圖右紅披風者)
被部分俄羅斯史學家認為
是俄羅斯帝國的開創者
當蒙古人終於敗走時,俄國人並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一路向東,首先佔領北部的北冰洋沿線地區,再陸續向東挺進。到了17世紀中葉,俄國人已經抵達白令海峽西岸和勘察加半島,並於隨後來到了阿穆爾河(黑龍江)。
俄羅斯帝國從東歐擴張至如此規模
莫非是吸收了蒙古人的擴張基因
(可橫屏觀看)
俄國人擴張的步伐止於雅克薩之戰,但是當時的清廷官員不熟悉外交準則,未能有效利用戰果,致使俄國人在阿穆爾河一帶繼續安營紮寨,為其兩百年後捲土重來埋下了伏筆。
清朝軍隊攻雅克薩城
到了19世紀中葉,沙俄沉寂兩百年的「向東看」再度啟航,借兩次鴉片戰爭清廷戰敗之機,沙俄趁火打劫,威逼利誘,以非戰爭途徑侵佔了中國大片領土。
這一次,在哈巴羅夫的帶領下,俄國人不僅拿到了黑龍江上重要的河道樞紐——伯力,還獲得了其夢寐以求百年的東方出海口——廟街、海參崴,中國東北方通向北太平洋的河道由此被掐斷。
由於俄國人拿下了阿穆爾河下游諸多重鎮
封堵住了東北在這個方向的出海口
並將帝國邊疆
從外興安嶺推進至黑龍江
(可橫屏觀看)
伯力後來被俄國人改稱「哈巴羅夫斯克」,
紀念為斯拉夫民族「開疆拓土」的哈巴羅夫
圖為位於伯力的哈巴羅夫雕像
歷史上,遠東曾是斯拉夫文明與西方文明對峙時牢靠的大後方,也是和中日競爭的最前線,在今天則是俄羅斯發展的「資源稟賦」區。東部地區如能成功開發,將給俄帶來許多新的發展機會,並將顯著改變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定位,托起俄羅斯沉重的大國夢。
曾經是後方,之後是前線
如今因北極開發而變得更加重要
因此和清代的湖廣填四川思路相似,俄國人也選擇用「填空」的方式治理遠東佔領區,增強中央控制力。只不過,他們是先屠殺、驅趕原住民,再以俄族人填補,一直綿延到了斯大林時期
不過,以遠東地區的現狀做分析,如此「填空」成效實在有限,原因很簡單:遠東土地太過廣袤,而自願前去的俄羅斯人又極為稀缺。
真,廣袤。。
遠東大型定居點之一
阿納德爾
看起來也是空蕩蕩的
那些到達遠東墾荒、挖礦的人,有不少是沙俄及蘇聯政府判定有罪的重刑勞改犯。這些人品行惡劣,也不願意長久呆在遠東,因此此地常住人口向來不多,人口質量也長期滯後。
1951-1952年的古拉格分布
到了現代,情況還是沒有改觀。遠東俄族人口常年呈負增長趨勢,且還在不斷向西部外流,已然成為普京最為頭疼的問題。當然從蒙古、中國和朝鮮引入移民也可以起到效果,但擔憂丟失遠東控制權的俄羅斯領導人輕易還是不會松這個口。
遠東地區90年至15年的人口變化
普京曾說過:「俄羅斯雖大,但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斯拉夫人攫取了大量的土地,卻也由此患得患失,害怕有朝一日失去這些土地。警惕和提防直接體現在了外來人口繁瑣的簽證辦理上,大大制約了外來人口進入遠東。
2010年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人口密度
建設東方
補不齊的發展短板
21世紀以來,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發展,使俄羅斯越來越重視遠東和亞太地區的市場。搭上亞太經濟飛速發展的「便車」成為俄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可缺胳膊少腿的俄羅斯遠東卻很難搭上這班車。
相比歐亞大陸的四大邊緣板塊
中間的俄國明顯黯淡太多
「要想富,先修路」。對於橫跨歐亞的俄羅斯而言,西伯利亞鐵路長期以來就是俄遠東地區經濟發展、政治穩定、軍事挺進的大動脈。
但現代西伯利亞鐵路的年久失修已成為難以彌補的致命缺陷。以中國商務部俄羅斯參贊處給出的數據來看,西伯利亞鐵路平均開行速度為每小時9.5公里,僅比普通人步行稍快……
橫跨歐亞大陸的超長鐵路
(可橫屏觀看)
普京在第三個總統任期中雖明確表示要為西伯利亞大鐵路提速到「每小時100公里」,但據俄新網2017年4月的報道,西伯利亞鐵路現代化改造的完成時間被推遲到了2019年,工程進度嚴重滯後。
如今,更多的商戶寧可選擇從俄黑海之濱的新羅西斯克出發,穿過黑海、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再運到海參崴,也不願意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運輸貨物。
慢慢走,不著急
西伯利亞鐵路年久失修,直接根源在於政府。俄羅斯遠東的政府機關,仍然停留在蘇聯時代,行政效率極端低下、思維落後。更有專家直接表示,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還「不適應自由的市場經濟模式」。
上述問題久拖不決,外來產品和投資也就不願進入遠東;吸引不到優質投資的遠東地區尚不具備自我造血能力,就必須依靠國家財政的支持,成為了俄羅斯不折不扣的「負擔」。
住在這裡的人
就像這些大樓一樣,勉強
這個死循環從80年代戈爾巴喬夫改革期間就延續至今了:莫斯科扶植遠東地區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其不再成為「負擔」,可遠東地區補貼吃得越多,地方政府對經濟改革的動力就越差,最終尾大不掉。
這個死結從當地生活成本上就能看出來。遠東大部分地區(海參崴等幾個東南沿海大城市除外)商品種類極為匱乏,價格則居高不下。折算成人民幣,新鮮白菜三十塊一斤、西紅柿五十塊一斤,沒有人負擔得起。
照騙與照片
此外,勞動力資源不足、經濟結構不合理、教育和創新能力弱、經濟運行和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的問題在遠東同樣存在。普京想建設東方,這些固有的問題和短板一個比一個複雜、一個比一個難以解決。
建設東方,好似夢一場……
普京看望遠東災情
依依東望
望不盡的前程仕途
儘管遠東人跡罕至,但還是有這麼一個群體,為了國家的利益擴張、個人的遠大前程,主動要求來到遠東紮根基層,依依東望。
這就是俄羅斯的軍人們——少有的自願來到遠東的群體。
斯拉夫民族非常重視軍事力量的運用,他們認為這是受到世界關注和尊重的根本保證。對於誓要成為歐亞大國的俄羅斯而言,遠東地區的軍事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俄軍素來重視遠東軍事力量建設。
也正因為此,遠東逐漸成為俄羅斯軍人邁向高級職位的跳板和必經之路。蘇聯時代曾任國防部長的朱可夫、亞佐夫元帥,就都出自遠東地區的部隊。
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的朱可夫元帥
如今,隨著「向東看」戰略中諸多具體項目的落地,俄羅斯在遠東利益增長的同時,安全需求也在上升。朝核危機持續發酵、「薩德」落戶韓國,嚴重衝擊了遠東地區的戰略穩定性,這使俄對遠東地區防務更加重視。能在遠東地區服役的軍人,晉陞會更加順利。
從娃娃抓起的尚武文化
更是戰鬥民族戰鬥力的長期保證
在今天的俄羅斯國防部中,來自東方的高級將領比比皆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大將,曾任原西伯利亞軍區司令;空天軍總司令蘇洛維金上將,年僅46歲便就任東部軍區司令;海軍總司令科羅廖夫上將,上任前是位於遠東地區的俄太平洋艦隊司令;而現在的東部軍區參謀長、46歲的恰依科中將,也被坊間盛傳為下一任俄軍總參謀長的不二人選。
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
格拉西莫夫大將
普京與海軍總司令科羅廖夫上將
官位很重要,情懷更重要。始自當年到遠東開疆拓土的哈巴羅夫、穆拉維約夫,俄羅斯軍人鍾情遠東地區是有歷史淵源的。
前俄軍總參情報局偵察中心主任、指揮蘇聯特種部隊打響阿富汗戰爭第一槍的科列斯尼克少將就曾說過:「我們當時的軍校畢業生都很希望分配到遠東,因為遠東能聞到火藥味,能施展自己的本事與抱負。」
紀念日俄衝突的鵝國人民
強人普京當然歡迎軍人們的熱情。相對於處處被掣肘、難以為繼的經濟建設,遠東地區的軍事建設比經濟建設更容易見效,特別是在彰顯俄羅斯的威懾力方面。
短期來看,在遠東地區揮戈、展示武力,風險和代價要比俄羅斯西部地區小的多,而俄軍將領們也願意有這樣的機會讓自己離國防部更近一步。
個人仕途與國家命運,就這樣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列寧同志在勘察加召喚你
結語
「向東看」從來不是新思想,俄羅斯歷代的政治精英們都曾經「向東看」,並將其列為重要的地緣戰略。
回顧普京的前三個總統任期,更是將「向東看」的內涵、範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烏克蘭危機後,「向東看」顯著提速,並被賦予了更強的地緣政治含義。俄羅斯的雙頭鷹雄心由此一覽無餘:強硬對峙西方的同時也不忘俯瞰東方,力求戰略上的「東西平衡」。
同時望向東方與西方
可「向東看」卻如空中樓閣一般,可望不可及,甚至漸行漸遠。俄國人五百年的「依依東望」總是望不到頭——他們望到了歷史、望到了輝煌,也望到了衰敗,與無奈。
人們又能從這隻腐爛的熊爪里看到什麼新的機會呢?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普京自曝曾遭5次暗殺,受採訪表示「也就……還好」?
※阿勒頗雖然解放,但麻煩事還在後面!
※普京最近在做什麼,準備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