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終總結:提劍出長安
我從去年3月開始寫吧。
在2017年3月之前,作為一個物理學專業的本科生,我對天文一竅不懂,沒看過相關的書籍,無論是專業教材抑或科普圖書,也沒看過任何有關文獻。只是從知乎和老師口中了解過關於天文的一些概念,明白天體物理和物理學的異同。
2017年3月的一個中午,和同學吃飯時偶爾聊到了中科院的科創計劃,我說,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爭取去天文台的機會,如果這次不行,那我以後就不再去想天文了,我就跟著老師踏踏實實的去做量子信息。
晚上十點,突然想起了中午的談話,打開了上海天文台的網頁,看到了被管理員剛剛貼上來的科創計劃通知。第二天下午,我們聯繫了老師。我們倆挑中了同一個老師,但由於我發郵件晚了一小時的緣故,老師告訴我「我已經有學生了。」然後,我給另一個相同方向的老師發了郵件,第二天,老師回了我。
在那之前,我困於長安城一隅,「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與天文沒有絲毫交集。
在那之後,我按照老師的要求,開始慢慢學習天體物理的各種知識,流體力學、磁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概論、天體物理中的吸積,到現在我正在看的《Radiative Processes in Astrophysics》,我開始和天體物理有了聯繫。
7月,從蘭州實習回到西安之後,下午便坐飛機去了上海,一待就是兩個月。
這兩個月里,我看書,看文獻,寫代碼,和學長們聊《絕地求生》,和同學一起逛迪士尼,自己去看LPL和足協杯的比賽,陪爸媽逛外灘。我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學長學姐和天文巨擘,學會了Python,用Zeus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個黑洞吸積的數值模擬,還參加了和北京大學的雙邊會議。然後,開始在知乎回答問題。
在這之前,我的粉絲數不到五百(當然現在也不多),是現在的四分之一不到。
10月,我開通了知乎專欄天問天文,然後開始寫文章。我寫專欄的目的是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學習的理由,因為我是一個自制力很差的人,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督促我去學習。所以,我的專欄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算是一個筆記。不過寫著寫著,又開始寫各種在非天文人士眼裡不太有名氣的天文學家(忽略伽羅瓦),開始寫點科普。於是在我的文章中公式變得越來越少。
沒有公式雖然可能不方便理解,但有讀者,而有公式雖然可以便於我更好地學習,但是沒有了讀者。但這違背了我的初衷。Note是我寫給自己看的,而不是讀者。這是我需要反省的第一個點。
11月,通過@白書旭,進了一個神秘的物理群,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順便說一句明天要和群中的 @Narayan @清清清清清 @蔡家麒 @聖劍騎士 @paid Pay @SFWZ 幾位大佬在西安面基),然後這個月,專欄開始有文章被知乎收錄,自己寫的東西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
但是在月底,因為提出了如何恰當地勸退想學天文的孩子?這一問題,遭到了團結的天文圈的群嘲,對於這個問題本身,我依然堅持己見。我要反省的第二點,是我在問題描述中的一些語言的確不妥,所以我開始注意自己的措辭。
12月,這個月就不說了,大家看我頭像就行了,對單身狗不太友好。
總結一下,我不算天文愛好者,我不認識星座,不會拍攝美麗的天文照片,甚至對一些天體物理概念都不了解。
但我喜歡天文,喜歡天體物理,喜歡黑洞。
最後,貼一下今年的專欄文章吧:
Note中的黑洞吸積系列:
不拿諾獎不改名:黑洞吸積理論簡介不拿諾獎不改名:Note:黑洞吸積盤簡介不拿諾獎不改名:Note:ADAF模型在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中的應用不拿諾獎不改名:Note:ADAF模型在低光度活動星系核中的應用不拿諾獎不改名:Note:ADAF模型在黑洞X射線雙星中的應用不拿諾獎不改名:Note:黑洞吸積中噴流的形成Note中的黑洞吸積數值模擬系列:
不拿諾獎不改名:Note:數值模擬在黑洞吸積中的應用不拿諾獎不改名:Note:關於黑洞吸積率的數值模擬工作Note中的黑洞系列:
不拿諾獎不改名:什麼是黑洞天體物理?不拿諾獎不改名:Note:數學黑洞、物理黑洞與天文黑洞不拿諾獎不改名:Note:如何尋找黑洞《宇宙的往事》系列:
不拿諾獎不改名:宇宙的往事①錢德拉塞卡和他的極限不拿諾獎不改名:宇宙的往事②離群之人--伽羅瓦不拿諾獎不改名:宇宙的往事③帝國皇帝--科維理不拿諾獎不改名:宇宙的往事④遂古之初--伽莫夫不拿諾獎不改名:宇宙的往事⑤暗淡藍點--柯伊伯與奧爾特不拿諾獎不改名:宇宙的往事⑥追逐繁星的人--梅西耶不拿諾獎不改名:宇宙的往事⑦你的名字--徐光啟不拿諾獎不改名:宇宙的往事⑧銀河英雄傳說-沙普利與柯蒂斯的世紀辯論
抖機靈系列:
不拿諾獎不改名:優秀的天文學家都是不用牛頓引力近似的虐狗系列:
不拿諾獎不改名:永恆之旅:淺談人類宇宙觀與時空觀之發展再貼一些今年寫的天文方面有價值的回答:
非專業向:
為什麼天文的轉行率這麼高?天文系是否可以更好地留住學生?天文台每天的工作都是什麼?關於天文專業方面有沒有什麼勸退的話?(未來會遇到的困難)?你以天文為職業或選擇天文為專業有沒有後悔過?都過來談談自己經歷過的勵志故事?你在生活中用過最高端的天文知識是什麼?回顧 2017 年,還在科研道路上的你,想對自己說些什麼?又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和大家分享?天文新聞跟普通人有什麼關係?專業向:
天文學現在還能像以前那樣的獨特意義嗎?宇宙膨脹是在光的紅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理論嗎?我們現在大概了解的宇宙的開端是什麼樣的?星雲是什麼?黑洞怎麼變大?黑洞吸收物質增加m,增加了引力半徑,然後再吸,這不會惡性循環越來越大嗎?但這與黑洞蒸發相違背,why?P.S.元旦快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