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佛系好人三種常見的死法

這是「解題者」解決的第 15 個問題

閱讀本文需要 10 分鐘

Problem #15:「為何好人常常沒好報?」

大家好,我是肖璟。

今天我們來聊聊「佛系好人」,俗稱濫好人。

前幾天跟朋友去刷了《芳華》這部電影,感觸良多。

劇情就不剖析了,我今天主要想聊聊電影中的「佛系好人」——劉峰。

圖/ 佛系三連

劉峰把佛系哲學貫徹得很通透,對於別人的請求他從不拒絕,遇到能幫的忙就幫:

  • 食堂吃飯時,專挑沒人願意吃的煮破的餃子
  • 南方女戰友不喜歡吃餃子,便給她煮挂面
  • 戰友長途跋涉腳上起水泡,主動為其挑破
  • 戰友讓去北京順帶修個手錶,因為手錶太貴沒人願意修,他便自己鑽研修好了
  • 主動請纓與被人排擠的何小萍搭檔練舞
  • 拱手相讓來之不易的大學進修機會
  • 為了給結婚的戰友省錢,連夜為其打造了倆沙發

這些給他換來了連年「標兵」,他也被熱情地稱呼為「活雷鋒」。

然而這並沒有給他帶來很好的結局。

魯莽地表白、擁抱心儀的姑娘林丁丁,被撞見後,戰友的第一反應是:「林丁丁,你竟敢腐蝕活雷鋒!」

林姑娘聽到這種言論,怕自己清白被毀,便主動告發劉峰,控訴其「耍流氓」。

接著便是天翻地覆的轉變——

劉峰被下放到連隊,送至前線。他在戰爭中一心尋死,以求洗刷冤屈。

失去右手後的他退伍到了海口,窮困潦倒地當上了小商販,屢屢被城管刁難。

片中最令我難受的一幕是,劉峰被下放離開文工團的那天,除了同樣被大家所孤立的何小萍,竟無人送行。瓢潑大雨中他漸漸遠離,戰友們的避之不及,似乎是對他平日善行的否定。

原著作者嚴歌苓說:「劉峰,就是過剩的善良。」

善良一旦泛濫,就會被當作懦弱。

從這個角度來說,佛系好人「沒好報」的結局似乎是註定的。

「好人沒好報」這個詛咒倒不是純粹宿命論,而是因為佛系好人在做好事時會遇到三個大坑,也因此導致了三種常見的死法。

圖/ 《無間道 2》

死法1:累死

資源有限需求無限

雷鋒叔叔有句名言:「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這句話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每個人遇到大小困難你都要幫,你只能活該累死。

而且,有限的不僅僅是時間資源(生命),還有其他資源,比如錢。

92 歲老人 Olive Cooke 是英國著名的慈善家。21 歲時,Olive 的丈夫戰死沙場。此後 20 多年,老人堅持通過製作、售賣塑膠花,為皇家退伍軍人協會籌款,從未間斷。同時受其捐贈的還有 27 個慈善機構。

然而她的善行帶來的並不是大家的厚待,而是一個月內超過 260 封的求助信和無數電話,其內容不是感謝,而是逼捐。

不善拒絕的 Olive 也因此陷入財政危機,患上了抑鬱症。在準備郵寄給兒子的 250 英鎊離奇失竊後,老人對社會的信任徹底崩潰,最終選擇跳橋自殺。

圖/ SWNS.com

老人曾坦言:「我已經付出太多了,然而我再也拿不出更多了。」

死法2:哭死

真愛離你而去

以前的一篇 文章 中我提到過,人際距離是分層的。

而你的朋友們之所以能感知到這種分層,全然取決於你對他們的區別對待。

有這麼兩個可以選的對象——

  • 對象A:對所有人都是 10 分的好,對你也一樣。
  • 對象B:對其他人是 5 分的好,對你則是 8 分好。

理智上我們應該選 A,但現實中大多數人都選了 B。

作家姬霄說:「我們看金庸小說里哪一種人最不可愛,就是什麼都想照顧,想同情,想愛的人,沒有偏頗和喜惡的人最無聊了,郭靖沒有楊康可愛,洪七沒有黃藥師可愛,令狐沖沒有田伯光可愛,他們太講公平,可我們來到世間愛人,就是為了得到不公平。」

劉峰對林丁丁很好,但他對大家也很好。這種好是一致的,沒有任何分層。

所以林丁丁壓根都沒想過他會喜歡自己。劉峰表白她後她的話也便可以理解了:「誰都可以喜歡我,但活雷鋒不可以!」

死法3:被罵死

完美人設隨時崩塌

知乎有道問題:「為什麼好人成佛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而壞人只要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

背後的道理很簡單——期望管理。

好人做好事是「應該的」,壞人做好事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

電影裡頭有個小細節:

廚房的豬跑了,炊事班第一時間跑到餐廳大吼:「劉峰!豬跑了!快來幫忙!」

這不是劉峰的責任,可炊事班的戰友卻覺得讓他幫忙這件事情一點違和感都沒有。

劉峰卻是說走就走,留下背後其他戰友的一片笑聲。

劉峰的「活雷鋒」稱號讓他的種種善行都被當作「理所當然」。

你的人設給大家預設了對你的期望,只要你沒有滿足大家的期望,人設就會崩塌,只能任由大家口誅筆伐。

這也成了劉峰的直接「死因」:莽撞地「觸碰」林丁丁這件事跟大家對他的期望相去甚遠,所以大家對他的態度急轉直下。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打破「好人沒好報」的詛咒,做一個結局幸福的好人呢?

有三個原則我們應該恪守。

原則1:先利己再利他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只有先「利己」才能「利他」。

就像在飛機上缺氧時會要求你先幫自己戴好氧氣罩再幫同行有需要的人佩戴一樣,如果你自己是泥菩薩自身難保,本身也沒有餘力對他人付出更多善意了。

我常提到的一個例子是買保險:很多朋友開始有錢了,首先想到的是給爸媽買保險。其實這並不明智——你一般是家裡最掙錢的那個人,如果你出點小意外暫時沒法工作了,整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斷了,爸媽的保費也沒人繼續交。

原則2:按角色分配資源

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期望,撇開時間、金錢等資源不夠的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他人的需求會衝突。晚飯時間要陪客戶自然就不能陪家裡人,年底獎金花在爸媽身上自然就沒辦法跟老婆去旅遊。

所以我們要建立自己的資源分配機制,並持續地貫徹這個機制,讓你周邊的人都可以理解。

在 Google 打工時,我的 mentor 東碩有一次給我們做時間管理的培訓。

方法論的核心只有一個:梳理、定義你的所有角色,然後按角色分配時間。

舉個例子,你的角色可以是:

  • 對於你的伴侶而言,你是「伴侶」
  • 對於你的小孩而言,你是「父親」/「母親」
  • 對於你的爸媽而言,你是「兒子」/「女兒」
  • 對於你的朋友而言,你是「朋友」
  • 對於你的同事而言,你是「同事」
  • 對於你的客戶而言,你是「供應商」
  • ……

當你梳理好你在社會在家庭的所有身份後,你可以根據這些角色的相關方在你的人際距離中的分層,給不同身份分配相應權重:

示意,供參考

然後按照這個權重去分配你的所有資源。

當然,除了時間,財務資源也可以用一樣的方法論(不過權重可能會有所不同)。

而且你需要持續貫徹這個資源分配機制,讓你身邊的人都理解並接受。這個過程很重要,你是在設置你身邊的人的預期——比如「我的價值觀里,朋友比情侶重要」、「我覺得家人比工作重要」。

原則3:保持不完美

完美人設的代價就是大眾對你的容忍度幾乎為零。

那麼多偶像人設崩塌的案例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我可以再提一下之前在「如何靠「臭不要臉」和「自黑」來扭轉刻板印象?」一文提到的一個小技巧——自黑

深諳此道的是明星楊冪,隨時隨地自黑。

比如她一直被黑腳臭,之前有段子手在聖誕前夕發了條微博:

隨後楊冪發了條微博,順帶回復了任泉的調侃:

接著,大家紛紛路轉粉。

這其實是心理學裡頭的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也叫瑕不掩瑜效應)。指的是精明的人犯了個小錯誤或者有個小缺點,反而會提高自身魅力(Aronson, 1966)。

要牢記:你是人,不是神,不要給人距離感,要接受你的不完美。

所以在所有超級英雄電影裡面,我最喜歡的是 DC 的《守望者》(Watchmen),有暴力傾向的羅夏,強姦犯、戰場屠夫的笑匠,為了和平不惜犧牲數百萬普通民眾的法老王…他們的不完美讓他們有血有肉,讓我覺得他們也只是「普通人」。

圖/ 《守望者》

最後例行來個圖總結一下:

好人難做,但只要有方式方法正確,我們還是可以享受做好事的福報的。

/ 今日互動 /

你身邊也有佛系好人嗎?

看完本文後你有什麼想對 TA 說的?

參考材料/推薦閱讀

[1] Dailymail. Were charities SHARING tragicOlive"s number with each other? Grandson of kind-hearted poppy seller who wasdriven to her death by cold calls claims her details may have been passedaround [R/OL] (2015-05-14)[2017-12-29]. dailymail.co.uk/news/ar

[2] E. Aronson; B. Willerman; J. Floyd. <The effect of a pratfall on increasing interpersonal attractiveness>. 1966

題圖/ 《芳華》

作者肖璟,寫過暢銷書,創過幾次業。理財教育者,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曾在Google打過工。Linkedin、36氪、南方周末等一線媒體專欄作家。

公眾號/ imjietizhe


推薦閱讀:

社交時總給人距離感,如何解決?
描述改不了????
如何有禮貌地結束別人的喋喋不休?
陌生人社交軟體上say hi後應該說些什麼才能繼續聊下去?

TAG:芳华电影 | 社交技巧 | 自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