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美國是天然盟友么?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印度與美國是天然盟友么?

NO.380-美印同盟

作者:李太雲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前一段世界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訪問印度,在當地跟印度官員們會晤的時候,表示美國認可印度崛起,兩國是「天然的盟友」,應該肩並肩對付恐怖主義。

並強調二者都擁有共同的民主價值觀。

與之相對的,他認為中美關係就並非天然如此親密。前兩天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甚至把中國設為了戰略對手。

這些親印反中的話自然招來了中國媒體的注意和反駁,引起了兩國之間的外交波瀾。

那麼,印美真的在互相靠近,以至於成了「天然盟友」嗎?

今天的文章一起來看看獨立之後的印美關係史,就自然能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

冷戰初期

在美國之外自搞一套的印度人

在印度獨立前,其實印度精英們對於美國還是抱有比較好的好感。因為美國尤其是羅斯福總統反對殖民主義,對於英國的殖民政策頗多批評。客觀上幫助了印度獨立。當時擔任國大黨主席的尼赫魯還曾經寫信向羅斯福總統表示感謝。

尼赫魯深思熟慮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但是這種良好的蜜月隨著印度獨立之後很快就過去了。印美兩國很快就發現他們的政治目標並不一致。

在二戰之後冷戰初起的政治背景中,反共成為美國的重中之重。美國自然希望將印度納入它的全球反戰略里,尤其是對付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上面。

國際格局

但是美國的政治高層很快發現,印度人考慮問題跟他們非常不一致。儘管印度人也不喜歡共產主義,但他們很快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加入美國帶頭不承認的隊伍裡面。

毛澤東曾先後四次會見尼赫魯

在軍事上,印度也不準備加入西方陣營中,而是豎起了不結盟的大旗。尼赫魯和埃及的納賽爾、南斯拉夫的鐵托在1956年聯合發表聲明,聲稱他們不準備加入世界強國的武裝集團,也就是美國領導的北約和蘇聯領導下的華約,超脫於冷戰之外。

三個有自信的人

美國對於印度的不結盟政策非常惱怒,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更是直言不諱的說「不結盟是不道德的」。他們認為印度這麼搞,事實上是對蘇聯的綏靖。

由埃及、南斯拉夫、

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

五國發起的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

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

下為會議資料圖

印美關係,隨著美國在南亞的另一個政策選擇而變得更加糟糕。那就是美國和巴基斯坦的結盟。

既然印度不準備加入美國領導下的西方體系,而南亞地區又非常重要,是美國所謂抵抗蘇聯的前線地帶。那麼美國在當地另找盟友就非常有必要了。

而當時的巴基斯坦,東面跟印度有克什米爾衝突,在西面跟阿富汗有普什圖斯坦的領土衝突。在1955和1963年,印巴兩國兩次斷交,巴基斯坦在面臨左右威脅的情況下,渴求外交援助,跟美國一拍即合。

巴基斯坦的疆域相當不穩定

作為核心的信德和旁遮普緊貼印度

克什米爾地區則與印度有領土爭議

西北省份與複雜的阿富汗糾纏不清

西南的俾路支有獨立傾向

(而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又是一塊飛地)

1954年,巴基斯坦加入東南亞條約組織,1955年,又加入巴格達條約組織,從此之後,成為美國在南亞的長期盟友國。得到了大量的軍事援助。

在印度看來,美國這是在幫助自己的敵國增強軍事實力,對抗印度。而且美國還經常建議印度和巴基斯坦談判解決問題,而印度反感這種做法,認為克什米爾問題是印巴之間的事情,應有雙方自己解決,輪不到外人插手。

三哥表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冷戰後期

接近的印蘇與疏遠的印美

1962年,是印度對外政策一個重要轉折的年頭。這一年,中印因為邊境領土糾紛發成衝突,結果印度軍隊在邊境上被中國軍隊打得大敗。為了對付中國,美國高層在明知印度不佔理的情況下,依然表示對印度的支持。

海拔上,高下立判

1962年11月9日,

美國駐印大使約翰·加爾布雷斯

與印度尼赫魯總理會談

對於剛剛戰敗,渴求軍事援助的印度來說,這當然是個好消息。可是很快印度就發現,美國的軍援數量有限,而且限定在如空中運輸設備、山地師輕武器通訊設備、工程與醫療設備這樣的非重型裝備上面了。

原來,美國擔心過多軍援印度會招致南亞軍力的嚴重不平衡。這讓印度再次失望。

由於巴基斯坦在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

永久的失去了東巴基斯坦(孟加拉)

印度在南亞次大陸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但相對起美國來說,蘇聯的出手就闊綽多了,張口就答應給印度先進的米格21型戰鬥機以及其他重型裝備。

蘇聯的熱情促使印度在1972年和他們簽訂了《蘇印友好條約》,這讓美國大為光火。印美關係也因此更加急轉直下。

這膚色..

不僅政治層面兩者進入冰期,經濟層面的交流此時也陷入停滯。

表面上看,建國之後的印度經常需要美國的糧食援助和各種經濟援助。從1951年到1970年,美國對印度的經濟援助達到88億美元,這其中更包括了核電站這樣的帶有一定敏感性的設施。

從建國先賢就是有想法的

但這種援助並沒有改變印度尋求自力更生的經濟民族主義的努力。在國大黨戰後確立的經濟體制里,印度對外資極為苛刻,提出種種管制政策,讓美國資本在印度舉步難行。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78年,印度把可口可樂和IBM都趕出了印度。直到十年後這兩家公司才重回印度。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美國商界對印度的評價不可能會好,自然難以在民間推動和維持印美關係。

印度人民表示不是好惹的

(下圖為2015年的另一起事件)

總體而言,在冷戰四十年里,印度和美國的關係並不盡如人意,充滿了磕磕絆絆。

之所以如此,在於印度和美國考量問題的範圍並不一致。

首先,是美國的戰略眼光通常在全球視角,圍繞著跟蘇聯對抗制定戰略計劃。而印度則基本上是一個地區性大國,它的戰略考量關注於近在眼前的巴基斯坦、中國和東南亞等地區。一些在印度看來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如克什米爾,在美國看來就不那麼重要。

美國可以失去印度

但美國不會遠離亞洲

二是印度本身大國意志和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的推動。

印度一直自認為是全球重要的大國,具有強烈的大國意志。尼赫魯曾寫道「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他們對美國的橄欖枝總是有強烈的防備心理。這也是印度大搞不結盟運動和外資管制的原因。

凡此種種,都讓冷戰時期的印美關係雖然談不上敵對,但最好也只能說是疏遠。

冷戰之後

有波折的接近

90年代初的兩件事情大大的改變了印度的外交路線。

第一是1991年蘇聯解體,印度在冷戰後期的靠山驟然失去。雖然俄羅斯依然繼承前蘇聯的政策,給印度出口武器,但畢竟已經不可能跟過去的強度相比了。

導師你怎麼了

第二是90年代初,拉奧總理開始了印度經濟改革,放開了對私人和外資的管制。這些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帶來了前所未見的高速發展,也刺激了印美經貿關係。從1990年到2000年,印美貿易總額從52億美元擴大到580億美元,美國對印投資從3.72億美元擴大到24億美元。

拉奧總理

但政治和經濟上的利好因素沒有讓兩國的靠近之路一帆風順。

1998年,印度人民黨瓦傑帕伊上台執政。該黨具有強烈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素以對外強硬出名,頂著美國的核不擴散壓力又進行了核爆試驗。

印度並沒有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這一行動,顯然是對美國主導下的現存核武器系統的大挑戰。因此讓美國大為震怒,當即開始對印度的制裁。即使瓦傑帕伊寫信給柯林頓解釋,說發展核武器是為了防備中國也無濟於事。白宮甚至把這封信公之於眾,引發了國際震動。

瓦傑帕伊與普京

但畢竟一個融入世界、在南亞又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印度是不可讓美國忽略的。後來柯林頓總統還是著手改善兩國關係,而小布希的共和黨政府更進一步鞏固了兩國的外交成果。

印度投桃報李,支持布希總統的導彈防禦計劃和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尤其是前者讓當時遭到很多國家反對的布希總統頗為開心,放鬆了因核武器開始的制裁,重新向印度出口武器。

來印訪問

兩個外部因素助推著兩國關係進一步親密起來。

一是美國對傳統南亞盟友巴基斯坦的日漸失望。

巴基斯坦政局不穩、執意發展核武、經濟發展停滯、軍人專制,一些高層甚至與恐怖主義有染,已經成為了一個麻煩的盟友。他們在對抗蘇聯前線的地緣價值也已經喪失。

因此在調解印巴衝突時,美國立場越來越偏向印度。

巴基斯坦一面緊貼印度

一面與戰亂的阿富汗有複雜的聯繫

戰略空間其實很狹小

二是中國的日漸崛起。

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軍事實力也突飛猛進。迅速崛起的中國經濟總量和陸海空軍威懾力,已經讓美國隔著大洋感到了些許不安。很顯然,美國把中國視為第一流的假想敵,不可能坐視中國做大。

美國當然要尋找在亞洲的盟友

美國跟長期視中國為戰略對手的印度一拍即合,於是雙方關係日漸升溫。

表現在元首外交上,2015年奧巴馬破天荒的參加印度國慶節慶典,給足了印度面子。今年特朗普上台之後,莫迪訪美,兩國領導更是熊抱在了一起。

1

2

印美的軍事聯繫也逐漸升溫。

2007年之後,美先後向印提供了C-130J運輸機、P-8I反潛巡邏機和C-17運輸機等原本只提供給盟友夥伴的先進裝備,特別是P-8I巡邏機更是首次向國際客戶提供。美國逐漸取代了俄羅斯成為印度最大的武器出口國,還經常帶著印度一起軍演。兩國的盟友形象已經完全得以樹立。

來一架

可熱絡的表象下,蒂勒森說的的天然盟友卻並非真相。兩國的核心利益始終有所區別,合作時也難免留一手。

比如印度想成為名副其實的核大國就和美國限制核擴散的思路矛盾;印美關於巴基斯坦的意見也很不一致。更重要的是,過去的歷史表明,印度作為一個有脾氣的大國,對於美國的意見並不見得會完全聽從。

抖在一起

這些都將阻礙印度跟美國的關係的進一步發展。而印美關係一旦波動,中國或將成為最大贏家?

問題只在於,這個波動什麼時候、以什麼形式出現?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印度航空業(軍用和民用)為何墜機率那麼高?
以一人滅一國 | 大唐使節王玄策的印度野望
我們熟知的咖喱粉缺失了香料之魂?
為啥印度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如此害怕
印度人的英國化

TAG:印度 | 美国 | 国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