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不是佛,你憑啥當「佛系青年」?這解讀扎心了

本文首發微信號「公眼觀察」,原文鏈接戳我。有溫度的深度視角,歡迎關注。

1

前兩天,接到多年未聯繫的高中同學S電話,說自己想出一本詩集,某論壇網友聲稱3000塊錢就能搞到書號,結果把錢打給對方後,卻再也聯繫不上了,讓我這個前法官給支支招。

我聽了替他心疼又無奈。這錢,十有八九是追不回來的。金額太小,哪怕報案,民警天天忙得焦頭爛額,根本顧不上這點雞毛蒜皮。但又不好說得太生硬,只能建議他去派出所碰碰運氣,另外繼續從原渠道試著聯繫對方,爭取挽回損失。

S的語氣有些失望,或許原以為我有什麼特別關係門路吧。

我趕忙岔開話題,詢問他「詩集」的事兒。他立馬來了精神,興沖沖給我講起作品,還抑揚頓挫地朗誦了幾句。我只好趕緊稱讚幾句對仗工整、意境很好之類。

實際上,心裡更覺五味雜陳。

當年,我們在班裡都算成績不錯,特別是語文成績好,作文經常被老師當範文。當時,一篇題為「赤兔之死」的高考滿分作文火得不行。S原本也喜歡讀一點古典文學,受這篇文章啟發,也開始鑽研古文和古詩詞。期末考試,S大膽仿寫了類似文章。語文老師也很給面子,大筆一揮給了滿分。從那開始,一發不可收拾。他不僅作文中常走偏鋒,平常說話也咬文嚼字。時間一長,居然小有名氣。大家都說,×班有個男生是古文專家、古詩詞高手。

很快高考,S不顧老師的委婉提醒,堅持寫了古文體,成績卻很不理想。由於用力不均,其他學科成績也受到影響,最終去了一所二本大學。

後來,我在大學了解一點古文和古詩詞皮毛,才知道他當年的「古文」半文半白、徒有其表,他的「古詩詞」格律不通、牽強附會。當時心中很有愧疚,我們當時廉價的讚美,在某種程度上「害」了他。至今,他都沒有擺脫那種虛妄的認知。

2

在S的成長軌跡中,偶然出現了「赤兔之死」這篇文章,受到啟發後開始模仿寫作,受到老師同學的讚許而獲得「正向激勵」,不斷「自我強化」,最終難以正確認識自己,像在錯誤方向飛馳的火車,難以掉頭、越走越偏。

這在管理學上,符合一個著名理論,叫做「路徑依賴」。通俗說,無論一個人的成長,還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都存在類似於物理學上的「慣性」,容易陷入對固有模式的迷戀和崇拜,自動抗拒變革的發生。這一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人諾斯,他獲得了199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們試著用「路徑依賴」理論,解釋一些身邊發生的現象。

比如,2000年以後,「公務員熱」突如其來。很多人在分析「80後」為什麼熱衷考公務員,眾說紛紜卻不得要領。其實,真正的原因在60後身上。他們的青壯年,見證了公務員隊伍的工資連漲、灰色收入、福利分房、有權任性,更從大學生自主擇業、下崗潮、低工資等社會現象中對「鐵飯碗」的重要性有了切身體會。這種潛意識中的「路徑依賴」直接決定了他們對子女擇業的態度。儘管如今的公務員工資低、壓力大、約束多,取消福利分房、動輒上網曝光、各種考核問責如泰山壓頂,60後仍然相信公務員是這個社會最好的工作。很多年輕人不喜歡公務員工作,卻不得不遵從家人的意志,硬著頭皮應考

接著上面的例子,再舉一個。談到公務員隊伍面臨的困境,很多網友有句經典台詞:既然這麼苦,你不辭職?潛台詞是,公務員養尊處優,還要叫苦,有本事你到市場來試試?

實際上,對任何行業來說,辭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別看企業人員流動性大,但有幾個人辭職去了完全陌生的行業從頭開始?絕大多數,不就是換個公司做同樣的事嗎?但對公務員來說,只要辭職,就意味著對公務員行業的徹底割裂。你去企業、高校、民間組織,都是全新的環境、全新的挑戰。即便你再優秀、再有魄力,很可能也無法適應這種轉變。特別是35歲以後的普通公務員,辭職絕非想走就走的旅行,而是生死存亡的考驗。「路徑依賴」理論告訴我們,習慣了一種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習慣了一種社會環境、心理環境,想要改變是特別困難的事情。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咪蒙在寫雞湯,六神磊磊在寫金庸,大量的營銷號在利用社會熱點挑動公眾情緒,從而獲得流量和金錢。幾年過去了,為什麼他們不改換思路呢?為什麼不嘗試多樣化的文章風格呢?答案還是四個字:「路徑依賴」。一方面,咪蒙和六神磊磊每年掙的廣告費,已經超過多數上市公司。他們完全沒有改換的動力。另一方面,現有粉絲的消費習慣,反過來形成了「適應性期待」,「逼迫」他們必須迎合粉絲的口味,繼續生產相似度極高的產品。假設有一天,雞湯文不那麼受歡迎了,咪蒙當然會死掉。絕不要指望她能實現什麼「轉型」。這不是我的預測,而是「路徑依賴」理論的威力。

講完個人的例子,再講講這個國家和社會。

比如,現政權是靠革命戰爭建立起來的,這就決定了執政者長期延續戰爭思維、鬥爭意識、集權衝動和「打天下、坐江山」觀念。因為,戰爭的勝利,靠的就是這幾條。建國後的30年,我們也就順理成章地用政治挂帥、黨委負責、群眾運動、五年計劃的方式開展經濟活動。官方語境中,奪取、突擊、打倒、衝鋒號、會戰、陣地、後勤等軍事概念大行其道,也就毫不奇怪了。1978年以後,社會治理方式和思想結構發生了根本扭轉,但在執行層面,還殘留著當年的影子。比如,集中治理、突擊檢查、專項整頓、從嚴從快、狠抓嚴管等等。這背後,本質上仍然是對戰爭經驗的「路徑依賴」。

說到「集中治理」和「專項整頓」,不得不提到今年入冬以來,北京市多項公共政策引發的強烈輿論爭議。

記得批評聲音中,有條評論很有意思:民生艱難,官老爺們不顧老百姓死活,強行把大家趕出地下室、群租房,還說什麼讓大家去租正規房屋居住。這不是「何不食肉糜」的現代版嗎?租得起高樓廣宇,誰願意去住地下室?

與此同時,為官方辯白的聲音中,也有條評論很有意思:基層工作艱難,你們這些鍵盤俠做過基層工作嗎?群租房屢禁不止,安全隱患長期存在,每年都要燒死幾十條性命。為什麼?還不是因為下不了決心整治?說什麼讓基層幹部多做說服勸導,不該暴力執法。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嗎?如果說服教育有效,就憑這幾千塊錢少得可憐的工資,誰願意採取強制措施、激化矛盾裝孬人?

你看,政府人員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社會公眾又只顧批評,從沒想過政府暴力執法背後的理性邏輯。官民「對立」也就自然發生了。

長期以來,基層治理難度極大,而執法力量又極為單薄,政府已經習慣了運動式執法,平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到上級嚴令訓斥或發生重大事故時,才不得不進入「雞血模式」,從各部門抽掉大量人員、集中上街入戶開展集中整治。風聲過後,一切照舊,形成「治理、反彈」的怪圈。想想也能理解,政府的資源就這麼多,長期聚焦在這一問題上,其他工作根本無法維持,三板斧掄完就撤,也是無奈之舉。誰都知道這種模式有嚴重弊端,但問題是,當前條件下有更好的選擇嗎?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政府所謂「運動式」執法的深層邏輯。其實不也是「路徑依賴」理論在發生作用嗎?

3

講了這麼多,希望藉助「路徑依賴」理論,向我的年輕讀者分享一點微小的人生經驗。

其一,始終保持改變的勇氣。很多名校出身的年輕人,到了機關、進了企業表現平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關注自身固有優勢、太習慣於憑藉「老辦法」獲得肯定。實際上,固有的東西在新環境往往水土不服。只有勇於跳出老套路,才可能在新環境遊刃有餘,也才能獲得持續發展進步的機會。

其二,與「志不同、道不合」者交朋友。很多人只喜歡和「談得來」的人交朋友,兩個人臭味相投、不亦樂乎。我倒是建議,年輕人要和與自己「不一樣」的人交朋友。這不僅是對溝通能力的培養、對情商水平的提升,更是打破思維邊界的好機會。市政府的科員和五道口的小職員坐在一起多聊聊,對北京市這點爭議,都會有不一樣的態度和看法。

其三,拒絕「佛系」。「佛系青年」的概念流行一時。在高節奏、緊張化的都市生活中,看淡一切、無欲無求的生活態度自然有吸引力。但隨便說說、開開玩笑也就罷了,如果真成了「佛系青年」,恐怕前途堪憂甚至長遠生存都成問題。「佛系」的概念,本質上就是一種高度的「路徑依賴」,對固有的一切特別滿足、特別沉溺,不願意改變、不願意奮鬥,只想過無腦快活的小日子。可別忘了,今天的輕鬆愜意,往往透支的是未來的前景和潛力。競爭如此殘酷,既然沒有馬雲爸爸,最好還是把寶壓到自己身上吧。

| 往期精彩回顧:

今天下午,劉鑫的最新微博文章點贊轉發近10W、打賞400+,一些人苦盼的「反轉」終於來了?

呵呵,官場從來不相信什麼985、211

地鐵公交色狼多,勸你多穿點,有錯嗎?

同樣是曝光個人信息,江歌案你們搞反轉,「教科書式耍賴」事件怎麼不吭聲了?

三原色後續 | 我們真的要對兒童性侵舉手投降了嗎?

這篇文章很通俗,終於把江歌-劉鑫事件中的法律、道德爭議講清楚了

留學生江歌之死:這張圖告訴你想知道的一切

國家公務員考試,最終錄取的都是些什麼人?

為什麼,我不建議年輕人把「公平」掛在嘴上?

一個草根腐敗家族的興亡樣本

論一位嫖客的自我修養

父親是廳級幹部,但我只信三句話

推薦閱讀:

佛系青年和油膩中年人的背後,是一種怎樣的情緒?
佛系潮興起的背後,年輕人的精神狀態是怎麼樣的?這與社會文化的發展又有什麼關聯?

TAG:佛系青年 | 依赖 | 政府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