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存儲單位中只有 Mb 發漢字音「兆」?

比如 g 就念「吉「 k念"kei" t念"ti"


漢數字有一套傳統的大數字單位: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後一級是前一級的 10000 倍。但是在近代,這傳統與西洋的千進系統不符,在那個舉世求變、恨不得連漢字都拉丁化的年代,這可是大問題。怎辦?

於是在民國的時候有人想了個蛋疼的辦法:「萬」和「億」兩個常用的定義不變,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全部改掉定義,兆訂作oldmath{10^6}京定作10^9,後者是前者的 1000 倍。然後在引入西洋物理單位的時候,就直接把(修改過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直接套用了,於是「一兆」=10^6

在 49 年以後,大陸已經基本不再用「億」以上的漢數字(現在報 GDP 都是多少多少「萬億」),而物理單位中的詞頭則依西文名稱音譯了一套新的,但是可能由於「兆」在民國時候常用,「兆」這個用法被保留下來,形成了這一獨特的現象。


不然你想發「麻痹→_→」?


第一次回答問題。

從一個跟別人不同的角度回答一下。

關於把「百萬」稱作「兆」的來源,別的答友解釋過了,此處不再贅述。我想說的是,K的本意是千,單位是位元組(KB)或位(Kb),如果把「千」單獨說出來,很難被理解(「這張圖片有300多千」?),讀作K則習慣上就被理解成了數據容量單位,因為計算機裡邊也沒有其他常見單位(時間、頻率屬於物理單位)。M意思是百萬,字母讀音是雙音節,「兆」是單音節,按漢語習慣自然就從簡了。G的意思是十億,中文叫「吉」,但「吉」是個音譯,傳統漢語沒有對應的單位(或對應的單位未被廣泛使用),只好跟K那樣按英文念了,T和P也是同理。

物理單位由於種類繁多,K讀作千更容易被理解(比如千米),M還是讀兆(比如兆帕),再大的單位則多採用科學記數法(比如1.01×10^5帕),通常不會用類似數據容量這樣的以複雜的數學單位加基本單位這樣的組合了。

以上純自己的理解,如有謬誤望指正~


k G T,漢語都是單字發音,M 是 愛慕 兩字,描述存儲容量時在歷史長河中被非學術民眾偷懶了,僅此而已。


K g b t這些念起來都是單音節的,方便上口。 M本身也是單音節[em] 但普通話音節不允許以除了[n]這個鼻輔音之外的輔音結尾,所以讀音會變成如「哎姆」或「誒姆」之類的雙音節, 自然不如單音節的「兆」來的方便啦。

廣大人民在實踐中總結得出的智慧是很牛叉的!

這裡憑我淺薄的專業知識回答為什麼m不念m…有什麼錯快拍磚!至於為啥要念成兆,排名第一的回答已經說的很好了。


我國國家標準定下的國際單位制里有標準詞頭的:

(來源:維基百科)國際單位制詞頭

大陸 台灣地區

詞頭 詞頭 英語詞頭 符號 1000m 10n 十進位 啟用時間

堯[它] 佑 yotta Y 1000^8 10^24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1991

澤[它] 皆 zetta Z 1000^7 10^21 1000000000000000000000 1991

艾[可薩]艾 exa E 1000^6 10^18 1000000000000000000 1975

拍[它] 拍 peta P 1000^5 10^15 1000000000000000 1975

太[拉] 兆 tera T 1000^4 10^12 1000000000000 1960

吉[咖] 吉 giga G 1000^3 10^9 1000000000 1960

兆 百萬 mega M 1000^2 10^6 1000000 1960

千 千 kilo k 1000^1 10^3 1000 1795

百 百 hecto h 1000^2/3 10^2 100 1795

十 十 deca da 1000^1/3 10^1 10 1795

1 –

分 分 deci d 1000^?1/3 10^-1 0.1 1795

厘 厘 centi c 1000^?2/3 10^-2 0.01 1795

毫 毫 milli m 1000^-1 10^-3 0.001 1795

微 微 micro μ 1000^-2 10^-6 0.000001 1960

納[諾] 奈 nano n 1000^-3 10^-9 0.000000001 1960

皮[可] 皮 pico p 1000^-4 10^-12 0.000000000001 1960

飛[母托]飛 femto f 1000^-5 10^-15 0.000000000000001 1964

阿[托] 阿 atto a 1000^-6 10^-18 0.000000000000000001 1964

仄[普托]介 zepto z 1000^-7 10^-21 0.000000000000000000001 1991

幺[科托]攸 yocto y 1000^-8 10^-24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1991

^ 1795年引進的公制單位包含8個詞頭。其餘的時間以CGPM的決議為準。

^ 方括弧「[]」內的字可在不致混淆的情況下省略。

儲存單位叫得也是這裡面的。K就是「千」,只不過由於咱們的對數字分段習慣是4位一分而不是3位一分,口頭上說多少多少千感覺怪怪的,所以就叫做kei。

而其他的都是在物理教學中就直接建立起「兆、吉」這類叫法了,所以習慣下來了。

現在到了「T」,也是直接叫做「ti」而沒有叫「太」的。想想中學物理沒有多少涉及到T數量級的吧。

再多說兩句,現在在計算機領域需要的1024進位的詞頭,K、M、G已經明確定義為1000進位了,1G=1000M=1000×1000K,1024進位的是Ki、Mi、Gi:1GiB=1024MiB=1024×1024KiB。

但是在一些程序/軟體工具界面的輸出還不一定是這麼嚴格的改過來的。


M(10∧6)漢字用兆總覺得與萬億會混淆不太妥當,讀作百萬或誒姆又非單音節的,特別是用作單位時更是不合適,那怎麼辦呢?

考慮到「M」只是縮寫,完整單詞是「Mega」,音譯「麥加」,漢語簡稱「麥」不是最好不過的嗎?Mpa為麥帕,MHz是麥赫…… 這樣後期「兆」又能逐漸與港台日韓地區的習慣一樣用作10∧12了。


這個需要回顧中國古代的數字命名法:

《五經算術》:按黃帝為法,數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


十等者,謂「億、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也。


三等者,謂「上、中、下」也。


其下數者,十十變之。若言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京也。


 中數者,萬萬變之。若言萬萬曰億,萬億曰兆,萬兆曰京也。


 上數者,數窮則變。若言萬萬曰億,億億曰兆、兆兆曰京也。

顯然,將10^6(M)定義為兆是採納了「十十變之」。對應的10^9(G)等更大的數字在十十之變體系中的字作為數字並不為人所熟悉,因而採取了簡單的音譯。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也常常使用「億」這個字,但卻採用了「萬萬變之」。所以億兆京的順序變得混亂。兆(10^6)反而小於億(10^8)了。

除了大陸之外的漢字使用區域,仍然把10^6翻譯為百萬,而兆則用來表示萬億。從符合五經算數的萬萬變之角度來講,更加不易混淆,這兒有一網頁對大陸和台灣省的數字系統進行了討論:詐騙集團嗎?如果你跟中國人要一兆,他只會給一百萬。 @兩棲

對於究竟是十變,萬變,數窮則變的多重讀數方法並非只在中文體系。英語也有Long and short scales的區別,但是人們現在多用short scale了。

無論如何,數字的讀法只是約定俗成的事。能流暢交流就好。


這個是科學界的一個錯誤的選擇。

一般來說,還是要遵循語言慣例。口語中,萬、億採用長程法(long scale),就不能把「兆」規定為短程法(short scale),因為混合使用會造成困擾。一般概念中「兆」比「億」大,混合使用後變成「兆」比「億」小。

個人認為,可以用「羋」來替換「兆」表示百萬。

千進位:一(0)、十(1)、百(2)、千(K,3)、羋(M,百萬,6)、佶(G,十億,9)、兆(T,12)、拍(P,千兆,15)、艾(E,百京,18)、喆(Z,十亥,21)、堯(Y,24)。千進位改四個字,兆改為羋(Mega近音)、吉改為佶(呼應億)、太改為兆(統一)、澤改為喆(與佶對應,一個是三逗、一個是七逗)

萬進位:一、十(1)、百(2)、千(3)、萬(4)、億(8)、兆(12)、京(16)、亥(20)、堯(24)。改兩個字,垓改為亥(改用較簡單的字),秭改為堯(統一)

這樣就可以了。


推薦閱讀:

同樣是 USB 2.0 或 USB 3.0 的介面,移動硬碟比優盤的傳輸速度快了近 10 倍,原因是什麼?
不同磁軌的扇區數是否相同?
這個老硬碟壞道維修30元值嗎(不考慮數據問題)?為什麼?
如何完全、徹底、不可恢復地消除一個硬碟的所有數據?

TAG:硬碟 | 計算機科學 | 存儲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