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執行不起來!!

全文,4696個字,速讀請只看黑體字部分。

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女神。

「你說的這些,我都懂。這些大道理就不要講了,我早就知道了。」

「既然你已經知道了,為什麼不努力?為什麼不執行?」

「你以為我不想啊,我也想努力啊,我也想執行啊,我也想改變自己啊。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執行力就是不強啊。」

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身邊時有發生。這個人,也許就是你,也許就是我。

從小到大,我們聽了無數的道理,但是,好像就是沒辦法開始執行。

所以,就出現了,道理都懂,就是執行力非常差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呢?有辦法改變這種現狀嗎?

辦法,當然是有的。

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而如果你想要改變也不難。

我們先來探究一下,這到底是一個什麼問題?

問題的表象是:道理我都知道,但就是不能很好的執行。

而這個現象,歸根結底就是不能夠主動去做一件事。

如果,我們搞清楚了人們主動做事情的原因,就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一個人主動做一件事的驅動力是什麼?

我們先舉個小例子,從中探究一下。

比如:

跑步

在寒風刺骨的12月,我曾經每天晚上外出跑步6公里。

在北方的夜晚,冷的讓人打哆嗦,每當我跑完步回到家手基本上已經麻木了。

每天跑步對我來說,其實並不是一個很舒服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很痛苦的活動。

但是,即使是在這個情況下我還是堅持下來了。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我會在這種情況下還去跑步呢?反正沒人拿槍逼我,這不就相當於找虐嘛。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那時候想要減肥。

在那段時間裡,我的體重非常大,為了儘快的減肥,我才開始了每天的跑步。

這是我懂了運動才能夠減肥這個道理之後,主動做的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那麼,我們就可以來探究一下,我主動做這件事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

從而,可以窺探一下我們如何解決道理都懂,可就是執行力差的情況。

我去跑步,就是想要減肥,那麼驅動力就可以簡而言之為我要減肥

可是,我又是如何判斷出我需要減肥的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我理想中的自我是一個擁有八塊腹肌的型男,而現實中的自我是一個大腹便便的漢子。

現在,理想中的自我與現實中的自我產生了間隙,為了彌補這個間隙我就要減肥。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主動做一件事,是為了彌補理想中的自我與現實中自我之間的差距。

像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

比如:

我們主動去學習,是為了彌補理想中知識淵博的自己,與現實中知識匱乏的自己間的差距。

我們去郊遊,是為了彌補理想中享受生活的自己,與現實中每天上班的自己之間的差距。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現在,我們搞清楚了一個人主動做一件事的原因,接下來就可以分析我們不行動的原因的。

我們不願意主動去行動的原因,一般來自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太大,感到沒有希望

第二:彌補差距時的不確定性,害怕付出後沒有回報

第三:及時享樂主義,人們總是偏向於做輕鬆的事情

在這三種情況下,我們就會頻頻出現道理都懂,然而執行力非常差的情況。

現在,我們就可以針對這三個原因來詳細討論,並且找到解決方法。

第一:

現實與理想之間差距太大

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太大,感到沒有希望

理想與現實差距實在太大,會讓人產生非常大的無力感。

我們的理想狀態,其實就是一個目標,而理想狀態與現實狀態差距太大,其實也就是目標設立的太宏大。

比如:

我考試年年倒數第一,今年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考全年級第一名。

這時的理想狀態,或者說目標,就是考試拿全年級第一。

在這個目標下,我開始不斷的努力,第一次,我考了全年級倒數第二,第三次考了全年級倒數50名。

雖然每次都有進步,可是和全年級第一這個目標一對比,幾乎相當於沒有任何改變。

雖然我也懂好好努力的學習,總有一天我通過這樣一點一點的進步可能會達到全年級第一。

可是,每當我經過一次考試之後,我就會發現自己距離這個目標還有非常非常遙遠的距離。

每一次的考試,每一次的排名結果,對於我來說都會體會到一次挫敗感。

人的信心和信念,就像是池塘里的水,如果成功了,就會有另外的一瓢水添加進來。

如果失敗了,池塘中的水就會減少很多。

就這樣,我們不斷的體會到挫敗感,導致最後就不想努力了,因為人性總是不喜歡痛苦的。

而目標定的太高,理想狀態與現實狀態之間差距實在太大也是一個造成我們最終沒辦法執行的原因。

在目標定的非常宏大之後,我們經常會遇到以下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讓我們非常痛苦:

1、 總感覺自己沒進步,挫敗感非常強

2、 既然沒進步,就覺得自己時間花費到這裡不值

3、 無法確定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因為一直得不到反饋

4、 總覺得自己這樣下去見效太慢,可是又不知道如何改變

也正是因為這幾個點疊加在一起,才讓我們在執行的過程中越來越痛苦,最終選擇放棄。

其實,想要解決這幾點,也非常簡單,我們只需要學會制定計劃就可以了。

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讓自己的計劃滿足以下幾點:

1、 設定最終目標

2、 拆分階段性小目標

3、 設定清晰明確的小目標

4、 設定檢核機制,設立獎懲措施

5、 建立短期、長期反饋系統改進行為

關於這幾點具體如何操作,在我的公眾號中發表過一篇文章。專門講述計劃的制定,以及後期的核查與改進。關注公眾號【怪誕小蜀黍】

在公眾號中回復:計劃,兩個字就可以查看。

weixin.qq.com/r/qjkrM9b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個回答在知乎獲得1027個贊,具體如何設定計劃的知識都在這篇回答中。

除了因為目標太大,而導致最終沒有執行之外,還有其他兩種原因也會導致執行力下降。

那就是接下來將要討論的,彌補差距時的不確定性,和人們固有的及時享樂思維所造成的後果。

第二:

彌補差距時的不確定性

彌補差距時的不確定性,害怕付出後沒有回報

我們害怕的其實不是付出,而是害怕付出後得不到回報。

在一件事沒有成功之前,我們都是沒有把握的,誰也不能說自己付出之後就一定可以達到目標。

比如:

我現在寫文章,寫回答。

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是,回答一定要對看到的人切實有用,有可操作性,最後能夠有100個人看了我的文章之後關注我。

在這個事情中,我的理想狀態就是未來有100個人關注我,這就是我的目標。

可是,我在寫文章的期間其實也會感到很害怕。

雖然,按照我以往回答的效果,一篇正經的文章能夠讓別人覺得有用,進而關注我的人,大約有200-300人。

可是,這是以往的經驗,在這次我面對這個問題時,參考意義並不大。

在寫這篇文章時,從構思到修改,再到發布,基本上會花費我6-7個小時時間。

對於一個時間非常緊張的人來說,這個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因為,時間來流逝之後就不會再回來,它不像錢一樣花了可以再賺,所以我的每一個小時都需要花費的對我來說有意義。

而如果我把這6-7個小時沒有花費到寫文章上,而是花費到了運動,或者是看電影上。

對我自身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投入,而且也能夠看到回報。

現在,我不確定自己的行動,可以達到理想的狀態,獲得大家的肯定。

因此,我就會感覺很惶恐,很不安,就會覺得這個事情反正做了也可能不會成功,幹嘛還搞得這麼痛苦。

在這種心理狀態的驅使下,有很多次我都有停下來,不寫了,去浪的衝動。

這種不確定性造成的恐慌感,嚇唬著我們放棄行動,也給了我們原諒自己的一個理由。

反正,做了也不一定成功,何必讓自己這麼痛苦。

為了消除這種不確定性,我們就需要自己不斷的去驗證,驗證所在做的事情是對的,不斷地給自己信心。

要想驗證自己做的是對的,那麼就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進行:

1、 尋找歷史上相似的案例

2、 不斷的嘗試,獲取正向反饋

通過這兩種範式,我們可以不斷的給自己的信心池塘中添水,讓自己不會輕易的放棄。

1、

尋找歷史上相似的案例

人以史為鑒,通過借鑒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我們可以驗證自己的行為

比如:

我查看了一下過去的文章,發現在所有文章中,點贊最多的是哪些具有實際操作的文章。

再對比現在我寫的文章,我發現現在的文章中,也有實際操作的成分。

參考以前發生的事情,我就可以給自己增加些信心,因為按照歷史來講,這次是有理由達成目標的。

因為,同樣的目標下,我用和現在類似的行為在過去獲得過成功。

這就是通過對歷史進行借鑒,來給我們增加信心。

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的事情可以用來借鑒歷史增加信心。

比如:

你想學投資,這是一個不確定性非常高的事情。

在這個投資的過程中,你堅持著買股票就是買企業這個概念,堅持價值投資。

但是,短期內又沒有看到成效,設定好的目標也沒有達到。

那麼,就可以參考一下,歷史上在相同的市場環境中有沒有人用和你一樣的方法成功了?

我們一尋找,就發現,巴菲特使用的投資方法,就是價值投資法,這樣就給我們做這件事情增加了信心。

除了尋找歷史,來通過歷史不斷的增加信心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不斷的驗證來增加信心。

2、

不斷的嘗試,獲取正向反饋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心理現象叫做工具性條件反射。

指的就是:我們做事情A,獲得了一個正向的反饋B,而B又會加強我們做事情A,這樣就能夠形成正向循環的效應。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得出,如果想要堅決的執行某事,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不斷的對這件事進行驗證。

通過不斷地驗證,我們能夠不斷地接收到正向反饋,這樣就能夠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比如:

我們都懂得,讀書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學識,讓人變得與別人不一樣。

可是,在做這件事的時候,總是感到不確定,因為這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不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

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展現自己,獲得別人給予的正向反饋,達到增強信心的目標。

比如:

這段時間讀了一本講唐朝的歷史書

我們就可以去通過給朋友講述那些唐朝發生不為人知的事情,來獲取他們讚賞的反饋。

我們也可以去知乎回答一個有關唐朝的問題,將自己的知識展現出來,通過別人的點贊來獲取正向的反饋。

就這樣,我們通過將自己展現出來,獲取正向反饋,就會越來越有自信,也越來越有興趣去做一件事。

因為,做這件事情讓我們感受到了別人的尊重,別人的讚賞,這是會讓人上癮的。

出去目標太大與事情的不確定性而導致的放棄行動,我們還會遇到另外一種情況,導致最終放棄行動。

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享樂思維。

第三:

及時享樂主義

及時享樂主義,人們總是偏向於做輕鬆的事情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而這種人性的本質有時候卻讓我們距離理想狀態越來越遠。

一個時間,我們有兩件事可以選擇去做。

第一:瘋狂運動2小時

第二:看一場電影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會想選擇第二件事,以為這讓我們感覺很舒服,很輕鬆。

而如果我們選擇了第二件事,雖然暫時感覺很爽,但是長期來看對於我們自身的益處並沒有去運動來的多。

可是,這就是人的本性啊,趨利避害,當有一個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和一個痛苦的事情同時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就會優先選擇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為了克服這點,我們需要進行以下幾步操作:

1、 使用經濟學理論

2、 回憶痛苦結果

這兩條操作方法,是我總結出來比較管用的兩個方法,一個從理性的角度影響我們,另一個從感性的角度影響我們。

從理性角度影響我們行為的就是,經濟學原理。

1、

使用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有一個理論,為增加對未來消費的投資,需要犧牲當前的消費。

比如:

一個人現在有100w元可以自由支配

他現在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是買輛車,讓自己現在感覺很舒服

第二個選擇是投資創業,讓財富增值

如果,我們選擇了第一個,可以立馬感受到變化,讓自己感覺非常開心。

如果,我們選擇了第二個,可能段時間內自己的生活沒有什麼變化,可是幾年之後有可能就會有300w可以讓我們自由支配。

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我們也應該減少現階段的享樂行為,將自身資源投入到那些雖然現在會讓人痛苦,但是未來能夠帶來收益行動中。

而如果從感性的角度去講,那麼也很簡單。

去想像一下,如果現在享樂了未來會面臨的悲慘結局就好。

2、

回憶痛苦結果

我們只需要現象,或者是回憶一下選擇這種享樂行為之後的痛苦結果就可以增加行動的概率。

比如:

冬天的時候,我面臨下樓去跑步,或者是呆在家裡享受暖氣看電視兩個選擇。

這時候,只要想想在這個肥胖的身軀下,上一次買衣服時遇到的尷尬,就會讓我有足夠的動力去跑步。

更別提,因為這個原因而造成的生活中種種不順心了。

比如:

我們面臨讀書和看電視兩個選擇,那麼就想想上一次參加聚會的時候別人談笑風生,自己尷尬沉默的樣子就好了。

只要逆搞明白了以上的幾點,就可以根治自己還行利差的問題。

結構化思維模式:

我的理想狀態是什麼?

我的一次性目標是不是設定的太大?

可不可以分解目標?

可以寫出更清晰的目標嗎?

有檢核條件嗎?

歷史上有使用和我類似方法成功的人嗎?

我能做一些小嘗試來驗證行動嗎?

從理性的角度考慮,我可以現在讓自己舒服嗎?

從感性的角度考慮,如果我現在舒服了,未來會痛苦嗎?

會有多痛苦呢?

weixin.qq.com/r/qjkrM9b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下為,怪誕亂語

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人與人之間會相互影響。

如果,經常與一個還不錯的人接觸,

就會慢慢的變得也和他一樣,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那麼,你還在等什麼呢?

快點行動,點贊加關注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SNH48李藝彤的執行力?
2018年願望清單,2019年我們再來驗收?
如何提高團隊凝聚力和執行力?
如何從公司「執行層」完美過渡到「管理層」?
諸葛亮的執行力強不強?

TAG:执行力 | 自我提升 | 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