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岑寧兒 | 不斷探索的追光者
岑寧兒推出新專輯並剛完成了北京、成都和上海三城的彈唱分享會。在忙碌的巡唱行程中,她仍抽出時間來,與「取暖」分享了她對音樂的熱愛。
也許你還不太認識她,也不太了解她,何不跟「取暖」一起,認識一個全新的岑寧兒。
Warm x Yoyo Sham
對話岑寧兒
採訪岑寧兒,她說的最多的一個詞是「嘗試」。
她總是保持開放的心態,總是想去嘗試更多的東西,她沒有長遠的計劃,只是一天一天地過眼前的日子。
十年前在北京時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岑寧兒在 Blue Note Beijing 現場
今年12月12日,她推出了現場錄音專輯《Live at Blue Note Beijing》,裡面一共有十首單曲,有她自己的曲子,有她給別的歌手創作的曲子,也有翻唱的曲子。
只有她的聲音還是熟悉的溫暖沉靜,彷彿從遠方傳來,低低地訴說著她的故事。
無論做什麼工作,
最後總會變成做音樂
岑寧兒(Yoyo Sham)出生在香港,從小就玩合唱團,唱和音。17歲時去了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念文化研究。
2005年,畢業後的她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工作,她做音樂劇的音樂助理,做場記,做翻譯,唱爵士,錄製demo,嘗試一切感興趣的事情。09年她回到香港,在家鄉待了一年不到又搬到了台北,定居至今。
在香港,她給陳奕迅、林憶蓮、楊千嬅、容祖兒等大牌歌手的演唱會和聲,也因此漸漸為人所熟知。在台灣,她在大大小小的livehouse演出,發行了兩張EP以及第一張專輯《Here》,首張專輯在一天內就被歌迷預訂一空。
岑寧兒首張專輯《Here》
如果說香港和台灣是她音樂事業走上正軌的地方,那麼在北京時的她則顯得更加迷茫和困惑,那時的她想像著自己的未來,在李宗盛的鼓勵下開始嘗試寫歌,感到害怕,不確定,但正是這種困惑造就了她後來的堅定。
岑寧兒《Live at Blue Note Beijing》
新專輯彈唱會 成都站
現場錄音專輯《Live at Blue Note Beijing》中,岑寧兒翻唱了台灣流浪女歌手巴奈的《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她說這是一首非常有力量的歌,自己每次聽都會聽哭。
岑寧兒《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MV
受到這首歌的觸動,她在微博上給十年前還在北京生活的自己寫了一封信。
「還好嗎?雖然你不太清楚在北京生活和寫歌的意義,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多少,要做什麼,又責怪自己耐不住,待不住,總是跑來跑去想嘗試更多,你的這份不安我記得清楚也明瞭。」
在她看來,當時迷茫的心情更多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工作類型的多元化不是迷茫,只是因為她想要試試看。
但無論她做什麼工作,最後總會落到音樂上。不管是電影還是舞台劇,不管是做場記還是翻譯,做著做著她就會跟演員一起寫歌,唱歌,最後成為了主題曲,反正最後都會被吸引到音樂那邊去,她想,好吧,那我就做音樂。
對她來說,做音樂的時間是過得最快最自然的。二十幾歲的年紀本來就是一個探索、去實現自己各種想像的階段,感興趣的事情可能有很多,但你一定會找到其中最特別的那一個,就如春來花開、高山流水一樣自然。
跟隨內心的聲音,讓它帶你去屬於你的地方。
不是做不了主音才做和音,
後面的人不一定都想要站到前面去
林憶蓮曾評價她是「近年少有的好聲音」,陳奕迅盛讚她是「天籟之音」。
很多人會覺得可惜,如此與生俱來的漂亮好聲線,為什麼一直做和音呢?岑寧兒說,不,不是這樣的,聲音漂亮不一定要做主音,也不是做不了主音才做和音的。
「我做和音,只是因為我喜歡和音。」
岑寧兒從小唱合唱團就喜歡唱和音,看演唱會的時候也是看和音,她就是對和音很有興趣,對人聲和和音的編製和唱法都很有興趣。她喜歡和音很多歌,喜歡玩Acappella,小時候和朋友組的「張山合唱團」,到如今還在一起玩音樂。
「張山」十二年岑寧兒與團友在隧道巡唱
她覺得,大家對和音工作有蠻多誤會的。很多人會預設,如果你有機會站前面的話不會站後面,如果你有機會踏上大舞台的話不會想在小舞台表演。其實不是這樣的,真的很多人會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就算站在後面、上不了大舞台也沒關係。
她還用小吃店來類比。有一種小店,每天只做50個包子,賣完就好,不要多多益善,而是將精力都專註在材料和味道上面,於是大家都會排隊去買。
和音工作大概就像是小而美的包子店,雖然比高檔餐廳低調單一,卻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岑寧兒在為演唱會和音
和音對歌唱技術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音準和拍子都必須精確無誤。和音不像歌手,要跳舞要表演,下了台也要維持歌手的人設,而和音更像是一份工作,下了台就做自己。
她身邊有很多熱愛和音的朋友,他們喜歡唱歌,喜歡當幕後的感覺,他們不想成名,「不是每個喜歡唱歌的人都想成名的」。
「嘗試」
依然是她目前生活的主題
可是岑寧兒現在的身份,已不僅僅是和音了,她還是一名歌手,自己作曲作詞和編曲的創作歌手。
在創作方面,她似乎更依賴於靈感。她想到什麼就會立刻記錄下來,夢裡縈繞著一首歌,醒來她就會抓起手機把它唱進去。
有時她記錄的是旋律,有時是文字,過段時間再聽再看,如果有感覺的話她就會把它繼續發展,成為一首完整的作品。
她一個月寫一首歌,已經堅持了三年。雖然有固定的頻率,卻沒有一個固定的創作方式,有人說創作就是要依賴靈感,也有人說,創作是一塊肌肉,一天不練就會鬆懈。
「在飯店房間跑歌,今天的編製好特別!下午見啦」
via 岑寧兒微博
對於創作速度不快、量也不多的岑寧兒來說,哪種創作方法更好更有效,她還在探索當中。
「嘗試」依然是她目前生活的主題。不同的創作方式、不同的音樂風格、不同的表演形式、跟不同的樂手合作,跟音樂有關的方方面面,她都希望去開拓。在音樂方面,她是有野心的。
陳奕迅的《baby song》、孫燕姿的《錯覺》,都是岑寧兒作曲作詞的作品。
她提到,《baby song》是最符合她的人生態度的一首歌,這首歌原是寫給朋友的女兒的,後來給了陳奕迅唱,她在剛發行的專輯《Live at Blue Note Beijing》中也有進行演繹。
「而時間它只負責流動,不負責育你成長,不過你只需要傾聽,傾聽你的心」,《baby song》如嬰兒眼睛一般通透的歌詞中,她寫道,其實黑白不是那麼分明,世界也不是那麼公平,大人是會撒謊的,你不用太聽我們的話。
「我們都喜歡教小孩很多東西,我反而覺得小孩有很多我們忘記的智慧,是很有創意的,會啟發我們,所以他們是需要被保護的。」
十年前,音樂是夢
十年後,音樂變成了工作
談起未來,岑寧兒仍然無法說出一個長期的計劃。她曾在香港、多倫多、北京、台灣生活過,以後會不會到下一個城市生活?
這個問題她也常常問自己,也許她會去下一個城市,也許她已經不想動了,就留在台北。彷彿所有事情對她來說,都是開放的、充滿可能性的。
這張現場錄音專輯《Live at Blue Note Beijing》也是她的一個新的嘗試。現場錄音與錄音室不同,錄音室錄出來的聲音乾淨、充滿細節,而現場錄音則是一次呈現的,不可避免的有瑕疵。
錄的時候她就當是現場演出,投入到表演裡面,那種飽滿的情感、微顫的氣息、極強的現場代入感,是在錄音室專輯裡聽不到的。
對於李宗盛當年問她的那個問題:「你跟音樂的關係是什麼?」她的答案一直在變化。
十年前,音樂對她來說是一個目標、一個夢。現在呢,她哈哈一笑,現在好像是工作關係,可能再過十年,音樂又會變成一個興趣。
十年時間,很多東西都變了,她不再害怕,也更加確定自己想做什麼;但也有很多沒變,她還是那個一直勇於探索、不斷地嘗試、不給自己定長遠計劃的人。
她不給自己設限,永遠保持開闊,保持年輕。也許最迷人的人生,就是充滿可能性的人生。
圖片來源:街聲/網路
推薦閱讀:
※十五分鐘 | 鄧柯:用 15 分鐘的時間,讓你聽懂 99% 的流行歌曲
※屠榜專業戶黃老闆要來中國了 !中國音樂市場進入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