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我的信仰:丹·格雷厄姆的精選輯
1967年,2017年的整整50年前;1967年,搖滾史上最燦爛的一年,也是人類歷史上多事之秋的一年;1967年,動蕩,不安,焦躁,熱血,希冀,夢想,相互融入彼此共存著;1967年,混沌與創造力,黑暗與微微的曙光,恐慌與須臾的安逸寧靜,交錯投影在時代色彩斑駁的牆上。
1967年,越南戰爭升級,反戰遊行在全美爆發;「愛之夏」嬉皮士革命爆發;中國首次試爆氫彈成功;1967年,里根當選加州州長;查理曼森被釋放但拒絕出獄;卓別林謝幕電影界;拳王阿里拒服兵役;1967年,革命偶像切格瓦拉遇難;末代皇帝溥儀去世;1967年,涅槃樂隊柯特·柯本主唱出生;演員賈宏聲出生。
1967年,平克·弗洛伊德、大門樂隊、地下絲絨樂隊、感恩至死樂隊、吉米·亨德里克斯、大衛·鮑伊、萊昂納德·科恩發表了他們的第一張專輯;1967年,披頭士樂隊製作出了流行樂史上最偉大的唱片《胡椒軍士孤獨心靈俱樂部樂隊》;滾石雜誌創刊;電影《海盜電台》的原型在海上活躍。
1967年,一個名為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的年輕藝術家在當時的先鋒藝術的浪潮中設計了「美國之家(Homes for America)」等城郊建築設計等作品。當時盛行的波普藝術和極簡主義深刻地影響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彙集了表演藝術、裝置藝術、視頻、雕塑和攝影等,包羅萬象。
丹·格雷厄姆,1942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然而他在高中之後就沒有有過任何正規教育,他閱讀了大量大師的作品,自學成才,用他獨特的視角觀察社會,觀察文化。和那個年代出生在美國的各行各業的英才一路,由於他們的天才和創造力,使得美國在六七十年代真正成為了一個文化大國。
搖滾樂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從查克·貝利銅鈴般的吉他的第一次撥動琴弦,到貓王普里斯利充滿躁動和渴望的第一次舞動身軀,搖滾樂作為當時最能釋放年輕人想像力和荷爾蒙的藝術形式瞬間燒邊了半個世界。隨後披頭士帶著英俊的面容、悅耳的和聲以及癲狂的想像力;鮑勃·迪倫帶著尖銳的筆觸、詩人的敏感和對傳統的顛覆,搖滾樂成為了時代的語言。隨著六七十年全世界的動蕩與不安,搖滾樂和其他藝術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宣洩和觀察社會和文化的第一視角。
丹·格雷厄姆酷愛搖滾樂,他曾說:「音樂是我的熱情所在」,他的作品也充滿著當年搖滾樂的精神和內核。他把他熱愛的和給予他創作靈感的搖滾歌曲製成了一系列的精選輯,在他的藝術展覽的影音室中為聽眾提供試聽。
在這張長長的搖滾精選輯中,展現了格雷厄姆對搖滾樂以及周邊音樂形式的深刻認識。從孵化了幾員搖滾巨匠的藍調搖滾樂隊雛鳥(The Yardbirds),到美英加民謠大佬組合CSNY(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從搖滾活化石滾石樂隊,到創造出史上第二偉大專輯《寵物之聲》的沙灘男孩;從「朋克教父」Iggy Pop,到「朋克教母」Patti Smith;格雷厄姆的《精選輯》包羅萬象,覆蓋了搖滾樂的幾十年發展史,為參加展覽的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背景作品。
如果仔細展開格雷厄姆的這套搖滾精選輯,你會驚嘆於他對搖滾樂和文化獨特的理解。
See My Friends,來自奇想樂隊(The Kinks)1965年的作品,這首歌比披頭士樂隊的經典作品《挪威森林(Norwegian Wood)》更早使用印度的西塔琴,被一些學者認為是西方流行樂中第一首使用西塔琴的歌曲。樂隊1965年的一次孟買之旅,使印度傳統音樂與西方搖滾樂有了第一次水乳交融,隨後被披頭士和滾石樂隊等發揚光大。不僅是印度的音樂,印度的哲學甚至服飾也在那時進入了西方社會,影響了當時的「嬉皮士」青年們,他們穿著印度風寬鬆的衣服,在冥想中尋求升華。
Shapes of Things,來自雛鳥樂隊(The Yardbirds)1966年的作品,被認為是第一首迷幻搖滾的作品,歌曲中的東方音樂元素和迴響的吉他獨奏,使其獨樹一幟。其中的回聲和扭曲的吉他音色影響了披頭士樂隊的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和「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歌曲中描述了反戰和環保主題,深深地帶有那個時代獨有的烙印。
Rain,來自披頭士樂隊1966年的作品,各種約翰·列儂(John Lennon)鮮明被印度唱經影響的唱腔,配上林格·斯塔爾(Ringo Starr)教科書般的架子鼓演奏,更有趣的是樂隊還為這套單曲拍了一系列的影片,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曾打趣地說過「我們無意間發明了MTV。」
時間來到了1970年,格雷厄姆選取了一首很冷門的作品加入了他的精選輯,Days of 』49,來自2016年諾貝爾文學家的得主鮑勃·迪倫(Bob Dylan)。迪倫在60年代末嬉皮士運動和反戰遊行最高潮的時候突然隱退,在六零年代「革命」大潮悄然退去之際,不聲不響地出了一張翻唱經典民歌的專輯,就像這首歌唱的一樣,「那些舊時光,我們去淘金,那1849年的歲月。」
Helpless,來自民謠大佬組合CSNY1970年的作品,與鮑勃·迪倫齊名的另一位民謠搖滾詩人尼爾·楊(Neil Young)也在格雷厄姆的精選輯登場。在那個愛與和平被殺戮和仇恨驅散的年代,尼爾·楊用無助的歌喉講述了當時青年的無助與迷茫。
1977年,「朋克教父」伊基·波普(Iggy Pop)在單飛後一年之間連發了兩張個人專輯,格雷厄姆選擇了他的第二張專輯的同名歌曲《慾望人生(Lust for Life)》。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浪潮退去之後,在七十年代年輕人以「朋克」之名再次登上社會舞台,與他們的上一代人不同的是,朋克們帶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叛逆。
1980年,後朋克樂隊快樂分裂(Joy Division)的Isolation發表,這支傳奇的樂隊僅僅存在了4年,隨著主唱伊安·柯提斯(Ian Curtis)的自盡,他和樂隊成為了搖滾樂史上的另一個圖騰。
另類噪音搖滾音速青年Sonic Youth1992年的作品Drunken Butterfly,在不和諧的噪音下,新一代的青年在不斷解構那個世界和社會。
格雷厄姆對音樂理解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嘆為觀止,美國辣妹鄉村歌手Sara Evans的2005年的作品Cheatin』也在他的精選輯之中,展現了藝術家持續對社會和藝術的觀察和旺盛的生命力。
1994年出生的民謠搖滾新星Jake Bugg2013年的作品What Doesn"t Kill You也赫然在列,如果你以為格雷厄姆這位白髮爺爺只愛那些老炮而的歌,你就錯了,不能再鮮的小鮮肉也在其中。
格雷厄姆的精選輯就是一部西方流行音樂的進化史。
丹·格雷厄姆一生和搖滾樂結緣,他的作品和英國硬搖滾先驅奇想樂隊(The Kinks)遙相呼應;他的作品影響了美國實驗搖滾樂隊音速青年(Sonic Youth)的專輯設計;他還在80年代拍攝了名為《搖滾我的信仰(Rock My Religion)》的紀錄片。
《搖滾我的信仰(Rock My Religion)》是對當代文化中信仰和搖滾樂的關係的挑釁性描述,格雷厄姆構想了一段從相信通過舞蹈進入恍惚狀態實現通靈的宗教團體「震顫派」開始的歷史,以「搖晃搖擺」的宗教復興活動為出發點,分析了搖滾樂的起源——50年代生活在城郊的年輕人把搖滾視為宗教信仰,並且將搖滾對性的意識形態的表達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的大背景下考量。
「朋克教母」佩蒂·史密斯曾明確表達過視搖滾為宗教,搖滾樂解放了她和當時許多人的思想身體和靈魂,使得他們無所畏懼,在當時的社會中堅強又獨立地生存下來。格雷厄姆在影片中闡述了她的音樂和哲學。她曾說過「我們交付了彼此的孤獨,又用信任填補了它。」在展覽的現場,觀眾可以藉由格雷厄姆的鏡頭去深入了解這位搖滾詩人。今天的青年人也許會在他們身上找到一些慰藉和啟示,在這個平庸的時代中,有血有肉真實地不再假裝地活著。
2004年,格雷厄姆以60年代的一句時代宣言,來自倡導言論自由社會活動家Jack Weinberg的那句「不要相信任何30歲以上的人(Don』t Trust Anybody over 30)」拍成了同名搖滾木偶劇,探討了搖滾文化的價值和年輕文化的交匯。1964年,Jack Weinberg說:「當時我被一位記者採訪,他使我異常憤怒。他訪談的問題暗指我們(當時的年輕人)是被某些組織指使的。我告訴他我們在運動有一句宣言:『不要相信任何30歲以上的人』,實際上是告訴他滾開,我們是發自我們自己內心的,沒有任何人操作和指揮我們。("I was being interviewed by a newspaper reporter, and he was making me very angry. It seemed to me his questions were implying that we were being directed behind the scenes by Communists or some other sinister group. I told him we had a saying in the movement that we don"t trust anybody over 30. It was a way of telling the guy to back off, that nobody was pulling our strings.")」格雷厄姆用他特有的語言再現了當時那個激動人心的時代。
2017年,丹·格雷厄姆帶著那個時代分明的和特有的視角和藝術來到了中國北京。在那搖滾樂最燦爛的一年的整半個世紀之後,回首那五十年的變遷,格雷厄姆的鏡頭、設計和他的精挑細選的橫跨多半個世紀的搖滾「精選輯(Greatest Hits, Ongoing)」,在北京紅磚美術館開展。整整五十年過去了,當年的熱血青年變成了白髮蒼蒼的長者,充滿創造力的年輕人變成了故事滿滿的老爺爺,丹·格雷厄姆帶著他的作品和他最熱愛的搖滾精選輯來到了中國北京。
2017年,1967年後的五十年,當你哼起「如果你要來舊金山,一定在頭上插一束花」的嬉皮士「革命」金曲的時候;當你打開黑白影音看到長發青年們隨著音樂手舞足蹈的時候;當你聽到「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這句話嘴角抽動的時候,可以來這裡重溫那個偉大的、波瀾壯闊的、胸懷世界大同理想的年代。這裡有故事,有電影,有照片,有設計,最主要的,你懂的,有搖滾!
丹·格雷厄姆:精選輯展,中國北京紅磚美術館,2017年11月7日到2018年2月25日,期待你的到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現代藝術是反資本主義的?
※#圖鑑002 這些搖滾專輯的封面都出自藝術家之手,你認識幾幅?
※「這也算藝術?」——這個問題已經被問了100年
※蔡國強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如何理解皮娜?鮑什的《穆勒咖啡館》(Café Mü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