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音頻鏈接 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第23號 20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文/林琪雨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充滿了對生命的歌頌和對朝氣的渴望,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狂放,屬於鋼琴協奏曲上的經典之作。
柴可夫斯基將協奏曲的音樂關係,提高到了前人無法想像、更不曾嘗試過的層次。
該曲於1874年12月大致完成,柴可夫斯基本意是交給魯賓斯坦來修訂和首演,結果意外受到魯賓斯坦無情的批評和打擊,該事件成為柴可夫斯基傳記中為人樂道的事件之一。
事件三年後,柴可夫斯基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說明了當時的情形,看完這封信,老柴的憤怒躍然紙上,反正看完我是不厚道的笑了,老柴是個多麼純粹和記性好的人!
以下信翻譯自維基百科的英文版,信最初發表於Warrack寫的柴可夫斯基傳記。
我彈完第一樂章,沒有一個字、一句評論,就好比你為朋友精心準備了一桌佳肴,他全程沉默的吃完了飯一樣愚蠢和不可忍受!(這也提醒我們去朋友家吃飯要恰到好處的給予讚美和感謝~)
看在上帝的份上,就不能說一句話嗎!即便不是讚美之詞,友好的攻擊或者同情都可以啊!現在我知道當時魯賓斯坦的批評之辭在暴風雨似的累積,而休斯特在觀望再決定如何站邊。要知道我不需要藝術層面上的評判,我需要的是鋼琴演奏技巧方面的評論。能言善辯的人的沉默是最致命的,他彷彿在說:朋友,整個作品如此令人反感我如何評論?我強迫壓抑自己的爆發彈完了全曲,還是死一般的沉默。我只好站起來問:怎麼樣?然後魯賓斯坦的評論像開閘的河水一樣出來了,先是溫和的,然後幾乎變成怒吼。他認為我的協奏曲毫無價值、無法演奏;段落如此分散,如此笨拙,如此嚴重以至於無法挽救;作品粗俗,東拼西湊,還竊取了一些別人的成果,只有兩三頁值得保留,其餘的必須扔掉或完全重寫,這裡需怎麼樣那裡需怎麼樣巴拉巴拉。我無法重現他當時的語氣語調和口吻!
一言以蔽之,如果這個房間里有一個毫無相關的人會認為我是瘋子、自認有點天賦、毫無理智的駭客把一件垃圾作品交給了一個天才音樂家。在場的另一位朋友休斯特注意到我隱忍的憤怒後非常驚訝,他大概也沒想到魯賓斯坦會如此批評一個有成名作且是音樂教授的人,面對如此評價,你不會覺得這個人有任何音樂方面的才能!然後休斯特開始解釋魯賓斯坦的用意,以期緩解箭弩拔張的氣氛。我不僅驚呆了而且被激怒。我不再是一個正在努力的男孩!我不再需要任何人的教訓!特別是當他們如此苛刻和不友好的時候!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堅決的譴責傷害了我,我一言不發離開了房間上樓,在我如此憤怒的時候我不想說話。後來魯賓斯坦也上樓,看到我的失落,把我叫進另一個房間。在那裡他重複我的協奏曲是不可能的,並說如果我按照他的要求重寫協奏曲,那他將會在他的音樂會上演奏我的作品。
「我不會改變一個單一的音符,」我回答說,「我會把作品完全按原樣發表!」我確實也這麼做了。
而據台灣影評人楊照看來,
不能怪魯賓斯坦當初的反應,即使這部作品大紅大紫了,對於樂理有深入研究的人,細讀樂譜,都還是忍不住皺眉頭。
這首協奏曲以冷僻的降b調寫成,而氣勢磅礴的開頭卻是先以降D大調衝出的。從調性看,這段樂曲必須被視為樂曲正式以降b小調演奏前的序奏,而且檢查全曲,後面也的確找不到這段樂曲再度出現的蹤影。懂音樂的人聽到異質齟齬,相對的,沒有那麼懂樂理、沒有那麼熟悉各地音樂民族元素的人,卻直覺的聽到了這首作品流暢、渾然天成的整體性。
網易雲音樂該曲下有個叫顏謨的評論是:
又是一首《只能聽開頭好聽後面就聽不下去然後就覺得自己音樂素養好差不能欣賞高雅音樂》系列的交響曲。
和魯賓斯坦的這一事件後,老柴將這一巨作給了彪羅,對,就是那個和瓦格納夫婦有淵源的彪羅。彼時彪羅正在美國巡演,老柴當時的信心已受到打擊,想著在美國首演天高皇帝遠,即使反響不好也不必再承受任何侮辱。
彪羅對此曲的評價是「如此獨特而高貴」,儘管後來他把這曲從他的節目單刪除了。
該曲最終於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頓首演,首演雖然沒有給評論家留下好印象,卻在觀眾中引起轟動,彪羅被迫返場演奏最後一章。
1958年,鋼琴家范·克萊本(Van Cliburn)錄製的「柴一」成為第一部賣出一百萬張唱片的古典音樂。
1988年,17歲的基辛和80歲的卡拉揚以及柏林愛樂樂團演出此曲,轟動世界古典樂壇。
Ps:本來還應該介紹一下老柴的生平,他的音樂天賦、家庭、性取向、婚姻、死亡原因都大有故事,而他的經典也超多,所以有時間我可能會專門寫一篇他的生平介紹。
樂曲分析:
《第一協奏曲》的抒情性十分明顯,每一個樂章都包含著特色的抒情表現力。第一樂章舒緩的旋律中序奏的主題寬廣而壯麗,像和煦的春風迎面吹來,像燦爛的陽光鋪滿大地,使人感到無比欣悅。這與柴可夫斯基的創作特點有關,他的創作往往都有著很濃厚的情感基礎,都在自然的環境之中去獲得靈感,所以第一樂章的音樂帶給人具體而又明確的自然感受,展現出自然的情感共鳴。主題主部源於烏克蘭民歌,經過加工變得活潑而輕柔。副部有兩個主題,一個溫柔而甜蜜,像愛情的吐露,像適意的陶醉;另一個獨奏的華彩段放在再現部的後端。但是,總體上還是快的節奏,讓我們感覺在這樣的都市的生活的艱難,為了生活而艱苦的奮鬥,而且這部分樂章的創作也有著民族的特點,展現出了嫻靜而淡雅,像悄悄細語,像徐徐潺流一樣的抒情特色。這種抒情表現在不同的樂章中有著不同的表現手法,在第二樂章的創作中整個節奏馬上舒緩下來,如果說聽第一樂章讓你感覺是面對洶湧澎湃的大海的話,那麼第二樂章就是帶你步入了森林中暢快流動的小溪,不時的還會有活潑的小動物跑過你的身旁。讓剛才你亢奮的心情得以緩解,你能感受到生活在都市的你依然有著成功的歡愉,清新流動的旋律讓你對生活的希望充滿信心,整個人就像是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呼吸著明媚的空氣,憧憬著希望,為了成功而奮鬥的動力也就油然而生。總之,柴可夫斯基藝術歌曲的演奏與法國、德國藝術歌曲不同的地方在於情緒表達方式方面。德奧藝術歌曲大多是含蓄、溫婉的或是哀怨的;而柴可夫斯基藝術歌曲卻恰恰是戲劇的、激情的但又不乏憂傷的。在這種帶有戲劇性的抒情表現中,音樂帶給我們的是不停的抒情轉換,往往轉換後的主題氣息寬廣、宏偉有力,閃爍著一種炫目的光輝,具有俄羅斯民歌旋律的特徵,它是一支莊嚴壯麗的生活頌歌。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 Piano Concerto No. 1
(Tchaikovsk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ano_Concerto_No._1_(Tchaikovsky)楊照:《想樂:聆聽音符背後的美麗心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美]伯恩斯坦:《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世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馬蕊:《撥動心弦的旋律———淺談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欣賞》,載 《 名作欣賞》2011年21期
John Hamilton Warrack Tchaikovsky, C. Scribner"s Sons,1973
推薦閱讀:
※聽古典音樂,不是做閱讀理解
※勃拉姆斯的弦樂六重奏——對逝去愛情的追憶
※23歲的彷徨,第26號小提琴奏鳴曲——莫扎特
※音樂社會發展史:為何鋼琴家特別多?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作品55)
TAG:古典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