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一個省份,一座城市,立馬能想起的美食有哪些?

說起西安能瞬間想起的也就:泡饃,夾饃和涼皮。泡饃和夾饃沒啥說的…因為我不是西安人。而涼皮,卻不一樣了…

記得小時候大概兩千年時候讀小學,天天早上早點錢一塊五,到了學校門口端直到對面喊上:老闆八毛麵皮,兩毛稀飯,只要豆芽!稀里嘩啦的吃完,再買一包小浣熊湊一張水滸卡。

麵皮是用侵泡過的大米打成米漿後倒在蒸籠的籠布上蒸出來的。不同的米和不同的米漿里米水比例蒸出來的麵皮張張口感完全不一樣。另外調麵皮的調理水和油辣子里都是要加各種調料,二三十種調料讓各家麵皮味道都不一樣…


作為一個青海人民,我坐不住了。多圖。

白條,手抓,黃燜羊肉,不好吃你來找我。

釀皮,澆上辣子韭菜花,噴香,不能自拔,最愛吃麵筋。

酸奶,不是酸牛奶,不是稀稀拉拉的,碗狀的倒過來放都不會掉下來。居喜歡上面那層黃黃的,我也不知道應該是奶皮還是油,但是最好吃。

甜醅,自小大愛,家裡大人說吃多了會醉。

面片,清湯麵片炒麵片,家常便飯,我們的主食。

干拌、干拉、炮仗。滿福。

最愛的還是青稞酒,清香型,不辣不烈,喝下去有甜味,以至於喝慣了青稞酒喝什麼酒都覺得,好難喝。

分享幾個我覺得好喝的價錢也不貴的酒好了。

壇頭,貌似是40多一瓶。

互助頭曲,這個貌似是50還是70我忘了。

四星天佑德,75一瓶。

七彩互助,包裝很好看,最喜歡喝的,80一瓶。

八大作坊,138一瓶,酒比較烈。

還有這個出口型天佑德,198還是多少一瓶我忘了,大約就是這個數,特別好喝。

還有各種散酒我就不一一上圖了。

聽說青海的白酒銷售量。。。全國第一還是第二來著,據說這裡的麻雀都有二兩酒量。

(嗯?為什麼說的是美食,我卻開始說起酒來了?我不是個愛喝酒的人,嗯,對對,一定是這樣。)

作為一個深深熱愛著這片土地的青海人民,歡迎你到大美青海來。

好吧,圖都是盜來的。


呼和浩特燒賣


我家是黃陂的,說起黃陂你們肯定不曉得是哪裡,因為那隻手一個小縣城,出過最有名的,大概是黎元洪吧,他又稱黎黃陂,漢口有一條路就叫黎黃陂路。黎元洪字宋卿,我校有個體育館是他捐建的,因此叫宋卿體院館。

我們黃陂的特產,除了三鮮大概就是豆絲了。

每到冬天,早上就想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豆絲。

武漢的冬天像一床打濕的厚棉被裹身。凍雨綿延的早上,寒氣沁到骨頭裡。這時候割點七肥三瘦的臘肉切成薄片,下熱鍋煸出油香,刺啦一聲倒半鍋水,抓一把豆絲下到鍋里。鍋開了以後,煮到豆絲綿軟,湯糊糊的時,抄一把霜打過的小白菜進鍋里攪一攪,盛上一大碗,舀一勺老乾媽拌勻,呼啦呼啦的喝下去,全身就暖和起來了。然後就著這點暖意咬牙切齒的出門。

豆絲算是湖北少部分地區農村的特產。到了冬天,我們家這邊是家家戶戶都要儲備點的。豆絲是用綠豆、大米磨成漿攤成餅切絲晒乾而成。其由來已不可考,最早見諸文字,是道光三十年刻印的《漢口竹枝詞(卷二)·時令》:「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餐飯可忘。切面豆絲幹線粉,魚餐圓子滾雞湯。」初一初二初三早上是不煮飯的,用雞湯煮切面、豆絲、線粉,裡邊煮點魚餐肉丸子。豆絲最出名的,當屬我們黃陂。

雖然豆絲是跟切麵線粉這種聽起來沒檔次的貨在一起,但是也別小瞧了。要做點好豆絲,豆和米要用當年新出的,磨漿要用石磨,攤餅要用雙鍋大土灶,切豆絲要粗細均勻不散,曬要大太陽天一次曬透——這裡頭講的是個天時地利人和,能湊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攤豆絲首先要挑好天氣,讓豆絲能夠晒乾曬透,否則沒辦法長時間保存。夏天是不行的,一來濕氣重,二來天熱,誰有那個心思大夏天的圍在灶前。我們村攤豆絲一般是在立冬前後。武漢的天氣,一年裡邊也只有這幾天擔得起秋高氣爽這四個字。

攤豆絲也是個技術活,熟練掌握這個技術的一個村子裡也就那麼幾個人,而且做起來又費事,所以常常是幾家一起攤,一次多弄點,大人小孩湊在一起,跟過節一樣。

眼見著天晴了,就趕緊把夏天新收的綠豆糯米拿出來晒晒,去掉霉味,篩掉壞豆子,用冷水泡一晚上,綠豆和糯米吸飽了水,脹大了有一倍,就可以磨漿了。

這邊漿磨好,灶上就可以開火了。以前農村裡都是那種兩口鍋的大灶,火竄上來很快,火勢難掌握,所以燒火也得熟手。我舅婆會攤豆絲,我奶奶火燒得好,她倆常常搭檔操作。

攤豆絲必備的兩樣工具一是比成年人手掌大、底部略平的蚌殼二是一小個草把子。湖北號稱千湖之省,大蚌殼到處都有並不稀罕,但是每個攤豆絲的熟手都有一個自己用慣了的。草把子就簡單了,攤豆絲當天在草垛上抓一把干稻草,紮成把就可以用。

灶里火燒起來以後,用草把子沾一點帶水的油,把兩口鍋都刷一刷,拿蚌殼舀起一勺漿,斜斜的沿著鍋快速一旋讓米漿形成一個均勻的的圓,然後用蚌殼底把漿刮勻趟成一張均勻的薄餅。三兩下趟完趕緊滾下一口鍋。第二口鍋里的餅剛刮勻,第一口鍋里的豆絲餅已經熟了,邊緣略微捲起來,兩手一掀就起來了。這時候我們這幫小孩子已經把筲箕頂朝上等在旁邊了,掀起來的餅啪的一下平鋪在筲箕頂上。轉身又一勺漿下去,第二鍋又該起了,舀、旋、刮、揭,手起鵠落毫不遲疑。攤豆絲的熟手,一勺下去剛好就是一張餅,厚薄均勻而且不會碎。兩口鍋同時運作,動作流暢如行雲流水。

小孩子都是頂筲箕做乾坤大挪移的活,啪的一下筲箕上鋪上了一塊豆皮,熱氣鋪了一臉的,還沒來得及咽口水就得趕緊小跑到廚房外,扣下豆皮順手撕點焦脆的邊塞進嘴裡又趕緊往回跑——這可是好幾個人的流水作業,萬一沒接上,可是會影響廚房的操作的。

廚房外一般用門板搭成一張大桌子,轉移到廚房外的豆皮在門板上晾涼,媽媽那一輩的嫂子們一邊聊天一邊把涼了的豆皮捲起來切成一厘米左右的絲。說說笑笑間,豆絲就到筐里了。別看切豆絲這活簡單,但得切得粗細均勻,並且要卷著不散開,看著好看,曬的時候也方便。若是粗的粗細的細,曬的時候有的干透了有的還半濕,收起來以後就會壞。

男人們事就簡單多了,筐滿了背到太陽底下的席子上攤開曬就行了。晒乾以後的豆絲脆脆的,小心收到乾燥防潮的地方,吃的時候抓一把,就著老臘肉煮了,能撫慰潮濕陰冷的靈魂。

即使是熟手,也會偶爾有失手攤碎的皮,這種碎皮上不了檯面,切出來不美觀,所以會就地典刑,或炒或煮。所以攤豆絲的時候我最期待的就是豆皮碎掉。

剛攤好的豆絲叫濕豆絲,與蒜葉同炒,奇香。我爸炒豆絲的手藝可謂一絕。大鍋燒得辣辣的,放花生油,爆香姜蒜末,下一把干辣椒,變色之前馬上倒進蒜葉段,借著一溜青煙快手翻炒,出香味、蒜葉邊緣微微焦黃的時候下豆絲,大火快炒,放小點醬油著色,起鍋前撒鹽、胡椒,蒜葉激發出的豆香排山倒海迤邐而來,一個孩子捧一碗埋頭苦幹,恨不得連碗吞了。

整塊的豆皮包上雪裡蕻腌菜或者糖,疊成小方塊,在鍋里小火慢慢煎一下,兩面焦黃,外皮脆,裡層軟嫩,美得沒話說。

我在戶部巷吃過一次枯炒豆絲,用的是濕豆絲,但是炒得太幹了,把豆絲的鮮香都炒丟了,而且嚼得腮幫子疼。後來自己也試過很多次炒豆絲,都難以再複製當年我爸炒出來的那種軟韌鮮香的味道。

前幾天打電話給我媽,說想吃豆絲了。我媽說這可難辦了,現在周圍已經沒有人攤豆絲了。雙口大灶早就棄之不用,田地改建成廠房,哪裡還有豆絲生長的土壤?

某寶搜了一下,還好有得賣,且吃他幾頓,只管口腹,不問興廢。


哈爾濱 鍋包肉


海南美食,為大家所知估計只有海南四大名菜了。文昌雞,加積鴨,東山羊,和樂蟹。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美食。接下來,我就從南說到北好了。要是混亂了請不要打我TAT

三亞

冬天到了 又有很多人到三亞來玩了...三亞又該堵堵堵了...

三亞有港門粉。港門酸粉。

酸魚湯。回族人和黎族人發明的...

紅沙魚排...本地人比較喜歡在那吃,現抓現吃。很新鮮

藤橋排骨。

疍家炸雞。

圖片稍後上..我去複習了


柳州螺螄粉 酸辣爽ψ(`?′)ψ

酸菜水煮魚 酸脆爽(?_?)

吮螺螄~樂趣無上呀~(●°u°●) 」

?? 荔浦扣肉呀~~肥瘦相間 男生的最愛吧~(???)

枕頭粽~糯米軟香超好吃呀~(*?-?*)

餓了吧~哈哈哈 我也是 饞了啊~

好想呲啊~~~


吉首人第一反應肯定是搞碗粉


會有人知道我大盱眙的龍蝦么


洛陽的早湯文化

早湯一般由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豆腐湯,丸子湯,雜肝湯這六種組成

老洛陽一天的,就是由這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開始的。


京醬肉絲!!!!!!!!!!!!!!!!!!!

就昨晚,答主第一次到北京,飛機餐不夠看,出去覓食,看著順眼的店就進去,結果進瞭望京的一家小館子,吃了一份京醬肉絲,完全顛覆了答主對於肉絲的認知!!!!

這肉絲嫩,那種醬香,答主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幾年沒見過,合著黃瓜的口感和玉子燒的清香,輔以大蔥的點睛之筆,整個口感渾然一體,相輔相成。那個豆製品的皮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答主一吃就停不下來!!!

話不多說,上圖。


南昌瓦罐湯,拌粉,煌上煌

上饒火車站的上饒雞腿

九江茶餅

宜春大包子,各種炒粉。

江西作為農業大省,很出名的吃的,額,有點少。


濰坊二茬青的蘿蔔


德州扒雞

北京烤鴨

衡水老白乾


坐標貴州。

本身來自貴州的小縣城,大學又來到貴陽,對大貴州的吃是愛到骨子裡,以下大多是從小吃到大的本土美食,也有夾帶一點個人偏好 ( ̄¬ ̄) 。

一號選手

這就是遍布貴州各地的米豆腐啦,雖然四川也有,但貌似做法不同。貴州的米豆腐往往是擺在戶外的攤子,一個可以活動的攤位車,幾根板凳幾張桌子,食客就接連不斷了。具體做法是把一塊小盆大小的做好的米豆腐切成長條,再加之以七八種拌料,常規的就是獨家的辣椒、蔥花、蒜水、折耳根、脆黃豆等等,夏天還有直接喝就停不下來的酸湯水,想想就流口水。

米豆腐在貴州各地分布極廣極密,是一種老少咸宜的小吃吧,從我記事起的一塊兩塊一碗,漲到現在的五塊一碗,家鄉做得好的米豆腐往往都要排隊,位置不夠就帶回家吃,當然原料除了米豆腐還有涼麵、米線、米皮,都可以用相同的拌料來拌,但我總覺得米豆腐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已經深入貴州人民的夏天了。

二號選手

絲娃娃。上圖非常接近平民絲娃娃在現實中的情景,一排長桌子,擺滿你可以自由組合的菜式,絲娃娃皮是很重要的,貴陽的絲娃娃皮偏干一點,我家鄉的則比較潤,一般是一碟十張皮,加一碗每家風味都不同的酸湯水,把皮攤在手裡,從十幾種菜式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夾好後就開始包了,把夾的菜當娃娃一樣,皮就是他的襁褓,左右兩邊折過來,下面再折上來,最後灌一點酸湯水,一口吃下去是最好的,酸湯水的酸鮮可口加上你愛吃的菜,還有麵皮的微微嚼勁,一口中簡直體會了一餐飯的所有精華,不能更贊。

這是絲娃娃君近照。

這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絲娃娃君。

三號選手

折耳根大概是毀譽參半的美食了吧,要我說之所以折耳根在貴州如此興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太!容!易!獲!得!了!曾經跟著母上回一次老家,我就坐著歇一會得功夫,她已經扯了一大把折耳根進屋了,當天回家就做了一盤貴州人都愛次的折耳根拌辣椒,愛它的人愛得深沉,討厭它的人反正我想不到會是神馬體驗。

以下就是折耳根君的前世今生。涼拌居多,不過也可以用來炒臘肉,怪嚕飯里也有它。

一個城市的美食,大概就是這個城市的基因之一了吧,假如我成長在其他地方,也會愛上那個地方的美食,但既然我生於斯長於斯,這輩子口味是不要想改變了,那就讓美食來得更猛烈些吧!!!(??`ω′?) 

另 以上圖片均來自百度,侵必刪。


自報家門先,江西種來掛個號。

看了下幾個有涉及到江西口味的回答。有個提到瓦罐湯的,必須科普一下,搭檔瓦罐湯的就是拌粉了。拌粉中最極品的就是用南昌粉拌的了,南昌粉相對其他粉來說更加細,因此也就更容易熟。拌粉放進滾水中稍過一遍就熟了,所以口感相對會生脆一些,之後澆上油料、撒上小蔥和油炸過的花生米就可上桌入口了。

上小學時最常光顧的是一家南昌人開的瓦罐湯店。每回必點的兩樣就是麥冬肉餅湯和拌粉了。不得不說,相比爛大街的雞蛋肉餅湯、玉米排骨湯,麥冬肉餅湯最適合澆上剛拌好的粉。麥冬本身的爽口不會因為浸在肉湯中而略顯溽糯而消卻,肉餅湯因為麥冬根塊的草本清香以及微帶中藥的苦澀而變得清爽。湯本身就很贊了,再和略干口的拌粉搭配在一起……嘛,就是說,朝問道夕可死矣了。

去的太多次每回都是點這兩樣,以至於後來老闆和我都形成了某種默契。

上初中後經常性補課,我繞道光顧這家湯店次數越來越少。直到某一回意外經過時發現已經人去樓空了,讓我在童年就體會到了人生得意須盡歡。之後在本地再也沒吃到過這樣爽口的南昌拌粉了,就算是南昌人開得瓦罐湯店也只是用本地的濕粉做的,根本就沒有南昌粉的生脆,整一個就是稀稀爛 (ノ=Д=)ノ┻━┻ 。不過好像本地沒有人做南昌粉還得從南昌給運過來,可能是出於成本的考慮,本地的濕粉全面壓倒了南昌粉。

這就是拌粉君的真顏了(*ˉ︶ˉ*)

舌尖上的中國拍江西光顧著藜蒿炒臘肉和九層糕這些比較地域的美食,卻忘了米粉這一口。雖然說在全國範圍內,江西菜比較小眾,幾乎和江西人一樣低調,還有幾個大吃省鄰居的菜系的排擠,但我總是有這樣的感覺,什麼都可能會被同化,唯獨胃做不到。

南昌粉用來炒也好吃。不過說起炒粉,最合適的必須是產自我宜春萬載的土扎粉。相比南昌細粉的滑嫩爽口,土扎粉口感略顯粗礪且渾厚,水的含量也更低,最合適不過的烹調方式就是濃油赤醬的爆炒了。如果下館子說要來一碗煮(拌,淹……)扎粉的話,廚師師傅會直接告訴你不會做,因為根本就沒人這麼做,扎粉不炒完全就是暴殄天物。

扎粉一般都是晒乾後捆成一紮一紮儲存,炒之前先浸一夜水。雖然說新鮮辣椒辣得原汁原味,炒菜放一點就是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對於炒扎粉我還是更偏愛干辣椒。最極品的是干辣椒的焦香自然地潛入扎粉中,火候適中而又不感油膩。有同學就說過,在外求學的數個不能寐的深夜,一盤香噴噴的炒粉足以代替一個溫柔貼心的情人。

來北京讀大學發現有家叫做江西白鹿餐廳的店,從廚師到服務生都是土生土長的江西人。雖然炒得菜勉強稱得上有江西味道,但是炒扎粉的確是弄得原汁原味、眾口皆宜。

素顏的土扎粉君

在學校食堂里曾經發現過用炒桂林米粉之后冠名南昌米粉出來賣的(經食堂大媽證實),但是看了一眼之後我直接棄了。這濕乎乎的一盆究竟是何方神聖啊?炒粉的精髓應該是油而不膩,干而不糙。不是來埋汰桂林米粉的,各有所長卻亂串場就有點東施效顰的嫌疑了。

其實本地產的濕粉也很不錯了,具體看怎麼個做法,不過總得來說屬於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那一類。要是煮著吃每回我連湯汁都不會放過一滴。還有,我就不信沒有哪個江西人沒有早上打包一碗淹粉(和柳州螺絲粉口味略接近。不過對我而言,打包更多的是拌粉)邊上學邊吃的童年記憶!!!(這點經過很多老鄉的證實)

除了米粉以外,喜歡的還有紅薯粉做的湯圓。不過得看個人口味了,喜歡的人可以連吃四五十個,不喜歡的吃一個就受不了。

我家做法類似於上圖,但是一般都是煮出來之後帶湯一起吃的。一般紅薯粉湯圓是不帶餡的,外層口感圓滑勁道,內部相對粉糯一些,口味偏咸辣,還有股洋芋的味道。

看劇必備南瓜醬君。說是醬,其實更像南瓜干。

口味比較奇特,零食界的奇行種。大方向為咸,微甜,後辣,產地不同的話,口味也會略有區別,高安產總有股陳皮的香味,上高產的總感覺曬得過干或者過濕但是辣得紅火。每回吃南瓜醬,都是一邊喊好辣好辣,一邊又停不下來。

這一口也是嚴重的兩極分化,吃得慣的當飯吃也不為過,吃不慣的嘗一口就得去洗胃。曾經試圖介紹給室友,結果被噴得體無完膚。

高安雞湯挂面、上高薯粉湯、上高小三米餅(上高同學自然懂我在說什麼了)、九江燈芯糕、九江茶餅、油炸麻糍、白涼粉、黑涼粉都很下口的,還有在贛西大行其道的湖南米粉,瀏陽蒸菜。碼字累了不想說了,有時間再更吧。


重慶美食報告

——北碚的小面江湖

因為現在在重慶上學,對於重慶的小面情有獨鍾。

白霧升騰之間,乳白色的麵條在褐色的鍋中若隱若現,煙熏火燎的灶台,因為常年累月的使用更多了幾分斑駁的滄桑,紅油鮮亮的海椒,翠綠新鮮的騰騰菜盤踞碗底,濃香的涪陵榨菜,青色的麻椒粒,用滾燙的豬骨湯調和,輔以香脆的花生,金黃軟糯的耙豌豆,再由師傅熟練地快速點綴香醋與醬油,輕撒一把青白相間的蔥花。就這樣,無論你是在雕欄玉砌的酒樓,還是市井鄉村的彈丸人家,一碗江湖小面便開啟了重慶北碚人一天的「江湖」生活。西裝革履的白領、青春活潑的學生、退休晨練的嬢嬢,不論是誰,全都顧不得什麼江湖規矩,也沒有什麼端莊形象,坐在街邊的面鋪內,個個端起碗來刺溜刺溜地喝湯吃面大快朵頤,然後打著滿意的飽嗝,走進那一處處北碚的「江湖」,開始一天新的忙碌的生活。

總是喜歡用「江湖」這詞來形容北碚,但這也確是北碚留給自己這個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北碚,這個安靜的小城。有著如火鍋般「海納百川」的包容之感,如辣椒調味品般酣暢淋漓的直接氣質,尤其是那北碚美食中獨樹一幟的小面,更是讓樸實近人卻又麻辣刺激的江湖氣息布滿北碚的角角落落,吸引著每個來這個城市的旅人,讓人陶醉其間,流連忘返。來這「江湖」「學文舞墨」三年,就為北碚大小吃貨送上福利,講講這北碚的小面江湖。

江湖刀法:百信面

「百信面」講究做「百姓面」,便宜味道好而且市井氣息重,就像江湖上的刀法,雖然套式不入流,卻別具殺傷力。麵館店鋪不大,卻佔據了小吃街入口的好位置,更是因為西南大學武功秘籍《舌尖上的西大》而聞名全校。小店的麵條是用搪瓷碗裝的,底料足,味道重。麵店里最有特色的要數乾餾雜醬面。細細的豬肉末用油炒得鮮亮,均勻的淋在煮好的麵條上,隨手拿一雙筷子挑開麵條,碗下的底料和肉醬混合在一起,恰到好處的纏繞在麵條上,軟糯的麵條裹著醬料,只一下就讓你的舌頭欲罷不能了。配上店裡的豆漿,更是別具一番風味。

胡家刀法:文星灣早面

這家麵館位置不好,一般人很難找的到,本人也是某次迷路所得。正如江湖上盛傳的胡家刀法,作為小範圍絕藝,少有破綻。既然叫早面,顧名思義這家麵館只在早上營業,雖然如此,但麵館依然生意火爆。這家店的小面是比較細的,尤其是麻辣小面,海椒油亮,麻辣鮮香,但辣度卻很適宜,小面咬起來很有口感,一口湯下去更是讓你麻的嘴唇哆嗦,直呼過癮。

黯然銷魂掌:無名面庄

(天生新村143號,朝陽小學背後)

無名面庄不是沒有名字,而是名字就叫「無名」,名字無名,名氣有名。這家小面可是入選了網友們票選的北碚小面十強。老闆年齡雖大,卻很精神,操一口地道的重慶話,而且記憶力極好,每個人對小面不同的要求他全都能記住,並用重慶話吆喝出來,「黃衣服小姑娘的牛肉麵啊,少放海椒(辣椒)多加蔥嘞,面我給你煮的嫩噶,牛肉的骨湯我給你來一勺。」邊唱煮麵的筷子上下紛飛,一旁的四十多歲的阿姨則飛快的按照吆喝調好了醬料,隨後碗定面入,一碗小面就上桌了。他們家的牛肉麵和雜醬面是招牌,牛肉是大塊的,十分有嚼頭,而且面里放的辣椒也是秘制的,為了保證醬料的新鮮和質量,這家麵館也每天只賣到中午十二點左右,他家的麵條分量很足,足夠讓你吃的暢快了。吃了此家面,恍如中了黯然銷魂掌,為此面只得六神不安,廢寢忘食,孤行之影罷了。

降龍十八章:百解軒面庄

(遼寧路(近北碚區老法院)

這家麵館也是在北碚當地人氣很高的一家,麵館的老闆是一個戴眼鏡的中年人,所以也被叫做「眼鏡面」。這家的特色是他家的雜醬面,麵條粗細可以自己選擇,煮的軟硬適度,吃起來比較勁道。而雜醬不是普通麵館細碎的肉末,反而是成顆粒的豬肉,一碗面上來先吃幾塊肉粒,就一下子激起了你的食慾,再後面就是迫不及待的攪拌麵條,讓口水與麵條齊飛了。大塊醬料,大碗麵條,吃起來十分具有層次感,辣椒的香和辣,再配上一點點麻,用重慶話講:就是霸道的很。正像霸氣外漏的降龍十八章掌,感覺是暢快淋漓。

無影手:王英面庄(遼寧路67號)

北碚的遼寧路聚集著不少好麵館。王英面庄很不起眼,店內也很昏暗,老闆則總是穿一雙拖鞋斜靠在門口,頗有周星馳《功夫》中火雲邪神的風範。進屋一聲吃面,老闆便圍裙上身,單手扯出麵條,隨後轉向醬料台,使出「無影手」的功夫,十幾秒他就雙手上下翻飛的調好了醬料,氣定神閑的吸一支煙等面出鍋了。此家小面以麻著稱,但吃他家的面也有秘訣,那就是先不挑底下的醬料,喝幾口牛肉湯,再把肉醬輕輕拌在表面的麵條上,感受肉醬的滋味,最後在把麵條攪拌均勻,一下子白色的麵條就流光溢彩了,麻辣鮮香的味道就讓你欲罷不能了,一面三吃,也算是我這個江湖吃貨的獨創招式了。

美女拳法:曾九妹面庄(新星路23號) 明義面庄(遼寧路百解軒面庄前行一百米)

兩家麵館都是的兩位美女婆婆坐鎮,做面手法十分嫻熟,而且還有著重慶美女們的幾分潑辣,拌料的方式更是「天女織錦」,麵條軟糯,再配上兩家店裡男老闆們的流黃煎蛋,蛋黃用筷子輕挑一下,就流滿了面碗,用筷子撤出幾根面,盪開油花粘上蛋黃,鮮的舌頭都要酥掉了。兩家的油辣椒都是自己製作的,配料中的薑末和蒜水都是高湯熬煮的,味道十分出眾。

全真派武功:曾魏麵館,老太婆攤攤面

全真派自然講究的是正統和嚴謹,這兩家麵館在北碚倒是分店多多。面的味道也是相當的正統,自然是重慶小面最本來的面貌。兩位作為重慶小面五十強,則是財大氣粗了一些,店面大且明亮,所有的調料也是真空包裝一板一眼。所以十分適合講究吃面環境的顧客們。曾魏麵館還有自己獨到的韭香面,勁道的小面,配上細碎的韭菜和蔥花,再和炸的酥脆的黃豆和肉醬拌在一起,香氣撲鼻。

拈花擒拿手:逸香面

(重百超市文星灣店後面)

擒拿手以實用和快速著稱,逸香麵館則是如此,上面速度快,服務態度好。這家麵店更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臊子面,即在煮好的小面上灑下店裡獨特的醬料——豬油肉渣,聽起來似乎有點膩,但其實味道非常的鮮香,肉渣和油渣混合在一起,但卻沒有油的腥味,反而多了一點肉香味,顆粒大小的肉渣,更容易融化在麵湯里,使得本來平凡的麵湯突然鮮美了許多,自然是令人食指大動,讚嘆不已。

太極拳:六品牛肉麵(雲泉路3號)

以「肉」克剛的牛肉麵恰似以柔克剛的太極拳,變化隨心的調料也是店裡的特色。紅燒牛肉麵的牛肉軟糯無比,入口即化,吃起來讓人根本停不下來,要是再把牛肉放在麵湯里泡上幾分鐘,那大塊的牛肉伴著豐富的湯汁,咬一口,任醬汁在嘴裡撞擊著味蕾,再配上店裡酸爽的小菜,立刻就讓一碗普通的小面變成了大師的藝術品,最後再放上上好的香醋提味,一碗熱熱的麵湯下肚,便是「處江湖之遠」而嘆逍遙了。

而豌豆加雜醬的「豌雜麵」也是顧客們的不二選擇,細碎的五花肉和甜麵醬炒出香味,再配上軟軟的豌豆,入口即化,口腔里滿滿的全是幸福。

「一碗小面,它的麻辣鮮香里,攪拌著一個城市的生活作料;它的熱氣蒸騰里,上演著無數重慶人跌宕起伏的一生。」沒錯,北碚有不少美味的江湖麵館我還未一一去探秘,但我知道吃貨的江湖從來都是風起雲湧,待華山論劍之時,我願再走這小面江湖,為你送上味蕾的高手對決。

曾有人說,有人的地方便是江湖,有江湖的地方更是處處引人的江湖文化。北碚,這座獨特的城市,在我心中也許就是一個無法言說的「江湖」傳奇,它充滿著自然與安靜,散發著文化的氣質,更為我這個求學的旅人帶來成長與成熟。來吧,帶上一壺好酒,輕裝上陣,舞一把好劍,尋尋覓覓,帶你一同走一走我心中的北碚江湖!


武漢:熱乾麵,鴨腸,牛腰子粉,糊湯粉,面窩,豆皮,鴨脖,周黑鴨,黑皮牛雜,麻辣小龍蝦

(寫得餓死我了)

廣州:鳳爪,蝦餃,蘿蔔牛雜,牛仔骨,鹵肥腸,艇仔粥,蘿蔔糕,腸粉,清蒸魚,白切雞

(尼瑪更餓了)

潮州:糕蟹砂鍋粥,蝦粥,雞粥,烤生蚝,蚵仔煎(蚝烙),滷水三拼

客家:釀豆腐

長沙:坡子街鍋貼,火宮殿臭豆腐,酸辣雞雜

重慶:火鍋,豌雜麵,冷鍋魚,酸辣粉

成都:粉蒸牛肉,腸旺面,夫妻肺片,龍抄手

貴陽:絲娃娃,辣子雞,酸湯魚,折耳根

江蘇:鴨血粉絲湯,大閘蟹

上海:紅燒肉,毛毛菜

杭州:糯米蓮藕

福建:海鮮,沙縣蒸餃、拌面

桂林:米粉加酸筍,啤酒魚

海南:椰子雞

雲南:米線

新疆:大盤雞

山東:煎餅

西安:羊肉泡饃

番外篇:日本芥末,韓國泡菜,印度咖喱


內蒙~呼和浩特

——————————————————

雜碎:

這裡特指羊雜,內蒙的做法與其他地方的羊雜湯不同,湯很少。呼和浩特大街小巷都布滿了小蒼蠅館子,幾乎每家都有雜碎,越深的巷子,越小的館子越好吃。這些商家都極其各色,每天只賣半天,下午就關門,想吃明兒您請早。呼和浩特的這種小飯館大部分都是回民經營,雜碎會弄得極其乾淨,不必擔心有異味或者異物。很多店的雜碎都是老湯煮的,每到煮熟的時候香味撲鼻。一碗香噴噴的雜碎配上當地特產的酥皮「焙子」(類似於燒餅),這個滋味~~~想想都流口水


武漢的熱乾麵。。。熱乾麵一生黑。


山東威海(你們不造嗎!好吧地方太小了!!

烤海腸!!(好吧海里的貝殼類的軟體類的都好吃!!

蔥燒海參!!

鮁魚餃子!!

神龜餡餅!!

對不起一提好吃的就忍不住咆哮!!

猛擦口水


宣城,鴨腳包、水東蜜棗。

涇縣,發糕,茂林糊、茂林小炒、冰鎮赤豆酒釀、鞋墊子(一種餅)、糍粑、小餛飩、生煎、鍋貼餃、大餅、雪菜餅、琴魚蒸蛋、茂林八大碗、甜酒水子。

寧國,粑粑、炒麵、鍋貼餃。

南京,鹽水鴨、鴨血粉絲、黑米糕、糍飯糰(芳婆家的很好吃)。

杭州,烏米飯、貓耳朵、高祖生煎、茶糕、幸福雙、桂花糖年糕、糖糕、雞粒包。

上海,糯米團、生煎、小籠、糍飯糕、菜飯、腌篤鮮。

鹽城,米餅、藕粉圓子、魚湯麵。

蘇州,蘇式月餅、啞巴生煎、糖粥、酒釀餅、松鼠鱖魚。

無錫:水蜜桃、醬排骨、三鮮餛飩、陽春麵。

廣州,蝦餃、煲仔飯、糯米卷、馬蹄糕、大娘炒酸奶、腸粉、龜苓膏、干炒牛河。

廣西,吹餅。

南昌,米粉、瓦罐湯。

廬山,茶餅。

黃山,屯溪燒餅。

蕪湖,渣肉飯、翡翠燒賣、小刀面(最好加蘭花乾和辣椒醬)、江魚。

馬鞍山,茶干。

蚌埠,燒餅夾裡脊、湖溝燒餅、小魚鐵餅、黑米燒賣、沱湖螃蟹、固鎮花生、螞蝦。

長沙,米粉。

張家界,葛粉餅。

紹興,霉乾菜、奶油小攀、香糕、黃酒。

寧波,年糕、湯圓、海鮮。

台州,食餅筒、麥蝦。

溫州,魚丸、糯米飯、炒粉干、海鮮。

濟南,泉城大包、九轉大腸。

天津,麻花、狗不理。

渭南,槐花麥飯、麻食、夾餅。

漢中,熱米皮。

西安,肉夾饃,羊肉泡饃、鏡糕、灌湯包、餃子宴、胡辣湯。

成都,抄手、勾魂面、擔擔麵、傷心涼粉、湯圓、火鍋、跟竹子有關的美食。

重慶,辣子雞、火鍋、麻辣燙、重慶小面。

鄭州,燴面、少林寺酥。

香港,叉燒飯、英式下午茶、早午餐。

澳門,蛋撻。

海南,三色飯、咖啡薄餅、椰子糖。

大理,喜洲粑粑。

楚雄,菌類火鍋。

昆明,過橋米線、小鍋米線、餌塊、餌絲、鮮花餅、酸角糕、雞樅菌、蕎麥餅。

嘉興,粽子、菱角。

揚州,灌湯包。

北京,炸醬麵、烤鴨、自來紅、自來白月餅。

內蒙古,烤肉。

新疆,饢、手抓羊排。

貴州,魚頭。

舟山,海鮮。

廈門,紅燒肉面。

泉州,炒年糕。

武漢,熱乾麵、三鮮豆皮、甜酒。

合肥,李鴻章大雜燴。

千島湖,魚頭。

永康,麥餅。

宜賓,燃面。

江西,三杯雞。

阜陽,枕頭饃。

朝鮮,打糕、冷麵。

韓國,紫菜包飯、石鍋飯、各式火鍋如水餃火鍋、烏冬面、泡菜餅、炒年糕、濟州島巧克力和柑桔、部隊鍋、烤辣雞。

日本,壽司、鰻魚飯、豬排飯、玉子燒、刺身、銅鑼燒、烤秋刀魚、烤鰻魚。

潮汕,打冷、牛肉炒粿條、蘿蔔糕、湯河粉。

哈爾濱,大列巴、馬迭爾冰棍、水餃、紅腸、哈爾濱食品廠出品的糕點。

福州,魚丸、肉燕、拌粉干、福跳牆、橄欖、花生湯。

台灣,棺材板、三杯雞、榴槤、釋迦、蓮霧、牛肉麵、大腸包小腸、車輪餅、蚵仔煎、燒仙草、虱目魚丸。


河南鄭州,羊肉燴面、芝麻燒餅、炒刀削麵,芥絲、

開封的小吃會多一點。比較聞名的第一樓和黃家的灌湯包,鯉魚焙面,桶子雞,鐵板涼粉,花生糕,興盛德的花生還有最喜歡的紅薯泥,不過這個口味偏甜———————————————

啦啦啦~這裡是評論補充的內容:

胡辣湯、杏仁茶,新鄉的紅燜羊肉,洛陽的牛肉湯,水席,燕菜


作為外地人對廣州的印象就是:

生滾粥、腸粉、炒河粉湯河粉、細面、煲仔飯、魚丸、蝦餃、牛腩、港式奶茶 等等等等。。。

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太美好T T


天津人在上海。

昨天晚上躺在床上肚子餓了,突然就想吃些咸鮮口的東西。於是在腦子裡把經典的天津早點都過了一遍。越想越睡不著。借著這點殘念來回答下題主。覺得天津最有特色的就是早點,海鮮或者炒菜之類一直覺得地方特點不是很鮮明,麻花么就算個點心,狗不理包子本地人一般只吃超市賣速凍的,狗不理大酒店去不起……

當下天津依然最能夠保持傳統的就是煎餅果子,上班的人也可以買了邊走邊吃,因此消費群體非常龐大。這個在很多城市都有因地制宜的改造版。至少天津的就是綠豆面小米麵雜糧煎餅皮攤出圓而軟的薄餅,打上雞蛋,撒蔥花芝麻,卷果子或者餜箅兒,然後抹面醬、紅腐乳、撒孜然,加油辣椒。(就是這個順序)這是最傳統的做法。最好吃的煎餅果子也是在民間,每一片居住區會在樓群里藏有一家為此處居民所共同肯定的煎餅果子小車,每天早上排很長的隊。

與之相對閑人的早餐大概可以是鍋巴菜、豆腐腦,配上果子、糖皮、大餅卷圈、燒餅、窩頭之類的乾糧。老天津人的一大特色就是早上用搪瓷缸子打了鍋巴菜豆腐腦以及大餅窩頭果子,然後坐在辦公桌上就著早上的陽光慢慢吃。其實很嚮往這樣沒有壓力的生活,可以享受生活的每一個碎片。

然後現在我要去圖書館了,8...=。=


推薦閱讀:

我那些從不捨得買奢侈品的教師朋友
一個判斷父子關係是否健康的小技巧
雖然你知道,他們方寸盈餘,你如履薄冰。
全球最酷的十個工作室,讓你工作動力十足
深夜見鬼應該怎麼辦?

TAG:美食 | 生活 | 調查類問題 | 社會 |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