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興趣社交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什麼是興趣?

很多人以為興趣都是自發的,原生的,但事實往往是人熟悉了某個事物之後才會開始產生興趣。

因為美麗而喜歡上某種事物,那不是興趣,只是審美。

喜歡看漫畫,但未曾拿起過畫筆,那不是興趣,只是娛樂,只是葉公好龍。

。。。

培養興趣分3個階段:

1. 上升階段:剛接觸一個新事物,在外人的影響下,慢慢上手某種技能,直到有個人見解。

2. 平台階段:技藝停滯階段

3. 專家階段:興趣本身創造價值

上升階段 (興趣是自發的,也需要外力的逼迫)

興趣,是建立在汗水的基礎上。

尾田從小如果沒有人指引他,在某種程度上的強迫他, 他也不可能對漫畫如此鍾情,更不會有現在的海賊王。

我大學選的是管理專業,一開始對編程並不感興趣。

後來在社團哥們的影響下,自學了編程,玩了一下演算法競賽,逼了自己一把,於是漸漸開始對編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後來興趣進一步擴展,還輔修了應用數學。

前年我第一次滑雪,一開始就選單板,結果站都站不起來,一整天都在狂摔,後來當天最後一瞬間掌握了一點小竅門,總算能緩慢穩定的正向推坡,後來慢慢的落葉飄,到後天背推,換韌。。現在我愛上了滑雪。

當然還有很多孩提時代的興趣養成經歷,這裡不一一贅述。

人經過努力初步掌握某種技能後,才會有產生興趣和追求極致的可能。單純出於本體原始慾望而產生的「追求」以及對應的行為,不叫興趣,而是放縱。

平台階段(剛翻過一座山,發現遠方還有更高的山)

平台階段,就是你的技能與經驗已經達到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水準,但還稱不上專家。已經脫離的初級水平,應對常見的問題能遊刃有餘,但還需要解決很多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才能到達下一個境界。

很多人到了平台階段,由於缺乏新的挑戰或足夠的資源,沒有繼續深造的動力,從此技藝停止不前,要不得過且過,要不幹脆放棄(當然,放棄不可恥,不後悔就行)。

參與工作的前兩年,我本身是一名軟體工程師,更多是參與正常軟體系統的開發維護中。後來在工作的交流中遇到了自己的良師益友,重燃我對計算機理論的激情,當時的行業熱門是機器學習,自然地我自學了coursera很多ML、CS演算法相關的基礎課程。開始的時候做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實驗,後來也參與過production環境下各種數據清洗和調參的工作,在某些task上也算取得過小成績,但覺得工作本身很boring。後來沉迷於理論,泛函、偏微分方程等相關書籍有針對性地重刷了一遍,看過無數paper,每天停留在推導公式,學習酷炫屌炸天的理論,沉迷別人演算法的精妙,卻忽視機器學習最基本的清理數據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動手能力差了許多,而且更差的是,很多所謂的高大上演算法在特定場景壓根就沒用。你覺得這是興趣嗎?我以前也以為是,然而我不是搞理論的(起碼現在不是)。大部分情況下,技術本身並不太重要,業務才是發展的關鍵,真正的專家需要熬過無數業務的淬鍊才能升華出自己獨特的通用的經驗。意味著我還需要熬過production環境下的更多的臟活累活,經歷過不同場景的歷練,提升自己對不同場景的敏感度,才能尋求突破,要不永遠都只是一枚不上不下的菜鳥。

平台期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你會開始懷疑自己掌握的東西到底是不是有用的,學數學的會懷疑數學到底有沒有用,寫代碼會懷疑自己學的技術會不會很快過時....在這個階段人會進入一個混沌的狀態,甚至會懷疑人生存的價值所在,你會發現"Everything is a lie"。以前你會瞧不起那些被洗腦的人,現在你發現每個有意識形態的人其實都是在被某種思想洗腦,往下想下去,你甚至會懷疑現實。儘管現實可能真的存在各種忽悠,但只要你選擇繼續活下去,你就總得選擇某種信仰,這樣你的內心才有可能平靜。越過這一心理門檻,是跳出平台期的前提。

專家階段

以下列出一些專家的案例:

Johnny Chan ... The king of poker ... (曾經破產)

Geoffrey Hinton ... Th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deep learning ...

Linux ... The author of the famous operating system Linux ...

...

以上舉的例子並不是什麼大眾都了解的大明星、知名投資專家和大企業家,而是在特定小眾領域裡名聲如雷貫耳的大師。撲克之王,神經網路之父,Linux之父... 我之所以舉這些例子,是因為他們在職業的早期肯定都經歷過平台期,而且他們的方向在當時都是非主流的,他們肯定也迷茫過,但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越過鴻溝,成就自我,當然我不是讓你去成為撲克手或死摳冷門的技術,我想表達的是,既然他們在不受大眾關注的領域挺下來了,保持Inner peace, 把boring的工作重複了無數遍才成就了今天的他們。

什麼是興趣社區?

興趣社區的作用就是通過互動的方式提升用戶在某個興趣點上的活躍度。

興趣的本質就是求知,一個單純讓用戶停留在「喜歡就好」的社交產品,最終只會淪為色情社交。

所以興趣社區的目標就是要幫用戶培養興趣,使得興趣能發揮到極致,從而獲得回報。

興趣社區的具體任務是什麼?

幫助用戶發現興趣,走過上升期,引導用戶突破平台期。

興趣社區(SNS,基於興趣構建用戶的關係鏈):發現興趣

在線教育(端對端教育平台,實現流水):堅持興趣

品牌變現:實現興趣的價值: 興趣變現

興趣社區的角色分配

提問者:一般是入門的初學者。

分享者:一般是圈子裡比較資深的玩家。

組織者: 組織活動,促進分享者與提問者的交流。

興趣社區的演化過程

用戶從不同的興趣點切入,不斷產生高質量的內容,平台整體自然而然地分離出各種不同興趣圈子,圈子內自然分層,具備等級的概念。

興趣社區的目標用戶

成年人受生活壓力所迫,都比較忙碌,很難抽出精力去重新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所以我們針對的是年輕的群體,趁用戶還年輕,激發用戶的想像力和自驅力。我們不一定要幫助用戶成長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但我們可以幫助用戶在其感興趣的領域打好一個堅實的基礎。

--------------------------------------------未完待續--------------------------------------------------------


一個沒有人會退群、人人都經常發言的QQ群。


有多少人對某樣東西有興趣到動不動上網看一下跟我有同樣興趣的人都發了些什麼東西?!

線上的興趣社交就是暫時滿足一下自己「好吧終於有人跟我喜歡一樣東西了」的想法

線下的社交才是真正能夠交道朋友聊得開的人。

我認為中國現在的情況就是:1 大多數人沒什麼特別熱愛的興趣愛好,你要說電影,其實大家都看,健身,隨便誰也都會幾樣。這又能如何呢?

2 我個人比較看好就是知乎,還有投資界的雪球,文藝界的豆瓣,這樣的社交,完全是基於自己所專長的領域的分享,這樣的信息交流才是有價值的。

3 最後回答樓主的問題,我覺得真正的興趣社交平台要滿足以下幾點。無功利心地純交友社交,任何題材無論多小眾都能接納,足夠的用戶粘性能夠更新和充實信息量。


之前一直也思考這個問題,考慮很久後覺得,真正的興趣社交應該是,我需要做什麼的時候,去找同樣的一群人,和他們一起討論和實踐。

說的形象點就像豆瓣小組的形式類似,我可以依託我的興趣創建,然後號召大家來,但這絕不和活躍度相關。

說一下樓主的認知問題,興趣本沒有小眾和大眾之分,找到相同愛好的人多,就是大眾,人少就是小眾。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大部分人,真的有興趣和愛好嗎?

————————————————————————————————————————

補充一下,我設想的興趣社交是什麼樣子:

這一定是需要一個標籤來概括的,例如:電影

我進入一個網站或者產品,在他的輸入框里寫下電影,他會提示我很多的類似標籤,我找到我感興趣的標籤,然後進入;

在電影這個標籤下,我可以看到哪些人對他感興趣,有哪些話題,有哪些可以參與的活動,有哪些可以購買的商品;

我在這裡和同樣興趣的人交流,見面,購買商品,購票,甚至是發布我的影片。

這是個龐大的體系,同時我們看出來了,這其實就是豆瓣,不是嗎?

一個真正的興趣社交,就應該無所不能,同時,興趣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千萬不要總是局限於小組和貼吧這樣的討論場合


談一點,對註冊進行控制非常有必要。比如使用邀請碼。

通常一些使用邀請機制的論壇或者群質量高於沒有進行任何控制的。

真正的興趣社交應該是對該項有一定基礎的,另外推薦機制也應該有針對性。

吐槽下新浪微博的推薦機制:雖然都是球迷,但是陣營不同,死敵這種應該考慮在內。


來聊一聊我接觸最多的興趣社交軟體:牛牛仔。

軟體初衷是基於人與人之間有相同的興趣,聚到一起,組成各個興趣組,軟體內的各興趣的動態互補打擾,就像我們生活的世界,各自在自己的興趣圈形成一個圈子。這一點有好,也有不好,特別是在初期,用戶本來不多的情況下,各個興趣組不產生互動,顯得用戶就更少了,這也是運營中的一大難題。

基於發展興趣,還有一大特色是打賞功能,牛牛仔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也能獲得報酬,所以產生了牛幣,希望大家在玩社交的時候,當看到有趣的內容或者有價值的內容時能夠隨手打賞牛幣,得到的牛幣最終可以兌換人民幣,讓牛人可以實現中國人每人給我一毛錢的夢想。


只憑興趣的話會讓人失去興趣,比如一個小白去找大神請教問題,不給錢誰願意長期搭理你啊,干擾項太多也會讓人很煩,如果要做好的話,必須要分level設門檻,能談到一起不算什麼,能談下去談得有意思才行啊。


一是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二是樓主好人求發種


陌陌


兩個字:需求。

四個字:共同需求。

六個字:共同需求互動。


就是真的能找到同好的呀~~

在like認識了很多同類~~~


像百度音樂、酷我音樂、酷狗音樂等傳統音樂平台以及新興音樂應用唱吧、你唱我猜、達此

等都在開始將音樂與社交關係鏈高度整合,今天就一起來盤點幾款興趣社交的音樂類應用,移動互聯網以及社交化能否為音樂產業帶來新的機會呢?

Turntable

說到音樂社交,Turntable也非常值得一提,值得稱道的就是Turntable開創了一種新的音樂社交分享方式:在 Turntable 裡面彙集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的主題房間,你可以進入裡面聽歌,也可以一起互動——房間裡面有多個DJ輪流播放歌曲,房間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對當前的DJ進行投票。如果你的歌曲得到贊成票,你會得一分。反之如果太多人投反對票,則跳到下一個DJ的歌曲。

你還可以通過群聊來分享自己的品味和評價他人的品味,Turntable將音樂的樂趣和競爭元素很好的結合了起來。Turntable可以幫助獨立音樂人來展示自己獲取粉絲;也有明星歌手通過 Turntable與粉絲進行簡單的互動,目前這款應用只能在美國地區使用。

關於Turntable的這種模式在國內已經有了類似的產品,像多米音樂、酷我音樂都先後推出了多米DJ、酷我DJ產品,走的都是Turntable的路線,不過二者目前並沒有推出手機平台版本應用。

Spotify

Spotify是一款的免費音樂在線播放軟體,它可以提供800萬首歌曲的免費點播,目前擁有2000萬左右的用戶,自從在Facebook f8開發者大會上展示了它先進的社交功能之後,Spotify用戶數量一直在不斷增加,用戶在Spotify平台中可以快速的將自己的Playlist分享給Facebook的好友並吸引Facebook關係鏈導入,從而形成了病毒式的傳播為Spotify擴張用戶群。

Spotify是首次將P2P這一讓全世界內容生產商深惡痛絕的技術合法化的軟體,目前它已經得到了華納音樂、索尼、百代等全球幾大唱片公司的支持,其所提供的音樂都是正版的,不過Spotify只提供在線收聽,不能下載音樂。這款軟體除了可以在電腦上使用外,也可以在手機上使用,遺憾的是這款應用在國內同樣不能正常訪問。

百度ting

百度ting在2011年6月推出的時候,其實最初的定位就是社交音樂媒體,並與百度MP3進行互補,當時吸引了一批原創音樂愛好者在百度ting平台分享原創音樂,並通過關注與被關注形式隨時發現音樂,不過最終百度ting淪落為正版音樂提供商,社交元素已然不像當初發布時那麼明顯了,當然現在還是能像之前那樣,用戶除了可以搜索正版授權音樂進行試聽、下載、創建自選輯外,還可以通過尋找ting友來搜索ting上的其它用戶,點擊關注圖標關注感興趣的音樂人或用戶,以及推薦喜歡的歌曲、專輯、自選專輯、音樂人、用戶分享給自己的好友。

目前百度ting並沒有推出手機客戶端,頁面中給出的鏈接是百度音樂,在手機端並未引入前面介紹的這些元素。

多米音樂

在桌面端的多米音樂中很早之前就整合了SongTaste音樂分享社區,用戶可以登錄之後在該社區中進行音樂分享、評論等社交功能,在這次最新發布的iOS多米音樂4.5版本中,多米音樂首次推出了與微信平台互通功能,通過依託微信這一語音社交聊天平台,多米音樂用戶可以通過「點歌給微信好友」功能將自己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微信好友,同時也可以加上一段文字。

不過目前多米音樂只能將音樂分享鏈接發送給微信好友,微信好友收聽的話還需要安裝多米音樂iOS客戶端,多米音樂的音樂社交分享走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依託微信這一第三方平台而展開的音樂分享服務路線,不過這種一對一的分享還是有些稍顯不足,用戶間關於歌曲的互動也只能在微信中進行。

Song Pop

對於Draw Something來說,玩家需要多認識幾個單詞,而Song Pop只需要玩家會唱歌就可以了,Song Pop目前的版本非常適合玩家進行簡短的對話溝通,類似於微信,不同之處就在於,比賽雙方要邊唱歌邊聊天,Song Pop為玩家的交流互動設置不同的音樂愛好協議和比賽計劃。在Song Pop中,初學者可以選擇「90年代」、「經典說唱」、「情歌」三種風格,每種風格都有5首膾炙人口的歌,可以幫助初學者快速了解遊戲與他人進行比賽。

同樣類似於這種形勢的唱歌猜詞遊戲還有《Let』s Sing!》,猜題者需要根據出題者哼唱的一段曲調猜出歌曲名稱。

你唱我猜

你唱我猜是一款類似於Draw Something的互動唱歌與猜歌社交遊戲產品,與Draw Something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謎面從圖畫和單詞變成了唱歌,猜題者需要根據出題者哼唱的一段曲調猜出歌曲名稱,聲音的傳遞成為了社交的基本元素,以回合製為基礎,一來一往你唱我猜,增加互動和交流。這款遊戲無論是從界面還是玩法上借鑒Draw Something的痕迹都比較嚴重,不過由於它支持中文,上線後在國內市場還是比較受歡迎的。

唱吧、微唱

唱吧、微唱這類在線K歌社交應用就是專為喜歡唱歌的用戶量身定製的,而且社交性十足。

今天這裡重點說一下二者的社交性:唱吧和微唱的主界面都是用戶牆,主頁上主要就是近期較熱的用戶推薦,點進去之後你可以收聽該用戶上傳的音樂錄音,並且參與互動,《微唱》有關注、贊、評論以及分享四個選項,而《唱吧》則是關注、送花、評論、分享四個選項,上傳者可以和眾多用戶互動,當然你自己也可以唱K並且上傳同眾多網友分享互動。

唱的越好的用戶收到的稱讚或者鮮花也就越多,長時間發展下去的話再《唱吧》或者《微唱》中應該是不乏一些草根明星出現,從另外一個方面說《唱吧》或者《微唱》有可能會發展成為一個造星平台。而且有消息稱《唱吧》已陸續與多家唱片公司合作,將引入更多專業歌手,這樣進一步增進歌手與粉絲之間的互動,無疑能吸引更多的粉絲。

達此

相比其他的幾款音樂類app,達此是個特例,率先開闢了樂器愛好者這一個音樂興趣之中不可忽視的垂直領域。達此是國內首個樂器愛好者的專屬app,是一個集樂器學習、分享、互動、社交、活動於一體的移動端社交平台。 整個平台彙集了很多對樂器初涉、愛好、狂熱、痴迷、大神等各類用戶,以用戶自發在線分享互動的形式為大家分享原創樂器音頻、視頻,提供音頻、視頻錄製、上傳、分享功能。

特別要說明的是達此支持在線專輯製作分享功能,在這裡可以將自己的作品集在線使用app官方提供的精美模板製作成炫酷的專屬專輯,就好像擁有一個裝在口袋裡面的迷你唱片公司一樣,隨時隨地可以製作專輯並分享到各大社交網路,這可比單單分享一首歌或者一個視頻拉仇恨多了。

目前樂器愛好者細分領域的app較少,達此成為圈內的一個領軍。通過引導愛樂器的用戶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樂器和圈子,為樂器愛好者提供交流分享的移動社交服務,打造專屬國內樂器愛好者的樂土。

小結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社交化對傳統音樂將會產生重大的意義:一方面,網路給我們收聽音樂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同樣也為音樂人特別是個人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機會和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基於社交關係的音樂推薦往往更符合我們的需求,我們可以通過關注喜好相似的其他人的音樂列表來尋找自己並未發現的符號自己興趣的音樂和作品,也可以通過關注好友的收聽列表來發起更多的討論;另一方面,社交網路為音樂愛好者、音樂人以及樂器愛好者之間打通了一條直接溝通的道路。音樂人可以通過社交網路來獲取自己樂迷的反饋,同時也能夠通過社交網路來分享自己的音樂作品和想法,拉近了與樂迷的距離,是一條非常好的音樂推廣途徑。


推薦閱讀:

40歲之後,你還會上知乎嗎?
陌陌最早期的核心用戶是怎麼積累的?
線上便捷社交時代,想整合人脈資源把農產品賣火,你得學她!
如何一句話毀掉一句噴勁十足的話?
Quora上那些暖心的中國評論

TAG:Facebook | 互聯網 | 社交網路 | SNS社區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