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興趣社交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一直都在思考創辦一個基於興趣的SNS社交網路,因為基於興趣,就是基於價值和效率,是未來的方向。興趣社交的價值在於提高人類分享信息與獲取信息的效率,催生群體智慧,並使之與個體智慧相輔相成。即挖掘和激發個體分享經驗與智慧,經過計算機的雲端整合,再以個性化的方式反哺給個體,形成良性循環,使人們整體的工作、學習、生活和娛樂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而目前中國的社交網站,包括騰訊、人人網等都不是真正基於興趣的,只是純粹的在人際關係方面進行挖掘,可以稱作人脈社交,而豆瓣和點點網雖然在興趣社交方面有一定的涉足,但網站的文化和領域過於小眾化,而且社交互動的元素不夠,信息流效率低,算不上真正的興趣社交。


如果把用戶社交原因,分為熟人社交和興趣社交,甚至可以說,為了興趣而願意跟人發生互動關係的社交行為都是興趣社交。

新浪微博,很好地體現了熟人社交和興趣社交兩種方面。有些用戶把微博當做2.0版的開心網,只跟認識的人互粉,每天晒晒自己的生活,轉轉抽獎和段子;有些用戶把微博當中國的tumblr,只關注同好,整天跟自己的小圈子互動,比如二次元,比如政治廚;更多的用戶,二者皆而有之,或者兩種特徵都不明顯。

興趣社交是個很大的概念,不要被產品形態限制住。一幫老太太基於興趣,每天晚上湊在一起跳廣場舞,也是興趣社交。

默默吐個槽:我覺得群體沒啥智慧。


首先做這一塊要搞明白什麼是興趣,個人認為興趣並不是固定的被描述成電影、動漫、遊戲、音樂等,因為在這些領域內還可以繼續細分。甚至你認為你熱愛旅行,只是你以為你熱愛而已。

真正的興趣是遇到和你有在細分領域有同樣經歷和交集的人,比如在同一時段對周杰倫瘋狂,為火箭隊的姚明和麥迪惋惜。

如果你現在給自己打上音樂標籤,遇到和你興趣匹配的人指不定是TFBOYS或是EXO的粉絲,或者打上NBA標籤,你發現火箭隊已經沒有了你認識的球星時,興趣也不算是興趣了。(姚明退役後就沒怎麼關注NBA了)

所以,定義興趣社交不是簡單的把興趣分為多個tag來做,而是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屬性來進行更精細化的分類,才能做好這一塊。


興趣社交已知兩種大的模式:

1、小組。用戶關係扁平,每個人都有一定話語權,話題為核心,優點是活躍、易參與,如貼吧。

2、類Twitter。達人為核心,產品形態非常適合興趣達人生存,對比小組也給他們帶來更多價值,優點是內容質量,形成的更多是達人之間的圈子,如微博。

微博起來之後明顯看到對傳統論壇包括貼吧有很大衝擊,也是因為兩種不同形式,面對需求卻有重合。

所謂強調雙向和關係的SNS對於興趣是不適合的,傳統意義上的興趣社交最核心的是相關內容的消費、傳播和討論,關係可以作為沉澱的結果,但不能作為出發點。

移動時代引入地理位置後,對聚焦於發展關係社交的興趣類產品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條件,出現了將同一地點共同特徵用戶快速聚集的產品,如陌陌群組。但可以看到目前本地興趣交友還是遠不如傳統內容為核心的興趣社區大,深層次的,這反映了用戶對於興趣的更根本需求

興趣社交這塊豆瓣應該是目前理解和思考得最深的,豆瓣小組+廣播的組合,用戶有不同的玩法和各自舒服生存空間。但確實用戶群不夠大眾(興趣社交是要細分,但細分和大眾是不衝突的),本地興趣社交也是「豆瓣移動之痛」之一,其中問題是另外一個Topic了。


而豆瓣和點點網雖然在興趣社交方面有一定的涉足,但網站的文化和領域過於小眾化

電影小眾?音樂小眾?讀書小眾?MAU 2億小眾?


興趣社交的本質是:人更在意感興趣的信息、擁有共同興趣的人,並且在自己興趣的圈子裡更容易得到存在感和歸屬感。所有的社交網路不論產品層面怎麼包裝,規則設計必須以此為核心。

那麼我們可以設想,圍繞興趣,常見的場景是怎樣的?

1、閱讀分享興趣信息,交流觀點。

2、圍繞興趣進行協作,共同實現內在樂趣。

3、圍繞興趣組成社團乃至社群,共同完成組織的持續願景。

那麼,目前的社交網路怎樣呢?百度貼吧、豆瓣小組、知乎話題、same頻道、QQ興趣部落,你感覺如何呢?

最大的問題是,人常常無法判斷自己的興趣,特別是興趣結構的變化(此消彼長),所以常常盲目地關注很多,於是光榮地信息過載。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就顯得尤為關鍵。


真正的興趣社交應該是在興趣的過程中社交的。

興趣中,聊的是興趣;興趣前後,聊的更多的是話題。

例如,在打籃球的過程中,互相配合、比賽,這才是真正的籃球社交。在打籃球前、後,社交可能是談一談NBA、球星,今天誰打的怎麼樣,而這很容易就變成了話題交談,而脫離了興趣的本質。

因此,互聯網做的興趣社交需要在互聯網上可以完成的興趣,這樣可以在興趣中進行社交,而避免陷入過多的話題閑聊。

在線興趣很適合。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想來答一答,因為本人也有想要開發興趣社交產品的創業想法,就說我自己的興趣吧!

我很愛看電影,所以想做一個垂直於電影的興趣社交應用,讓所有熱愛看電影的人聚集起來,之後定期舉辦一些見面會或者是活動,可是,這樣做最終的效果會怎樣,並且我自己究竟想要一個怎樣的結果呢?我發現連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因為如果只是單純的找一些愛看電影的人,好像通過百度貼吧和豆瓣小組等等慢慢的去找就可以找到那麼些對胃口的人,所以這些興趣社交嵌於其中是可以的。

題主的意思無非可能是 興趣社交 無法找到高質量的興趣社交用戶了,就像現在想找個一起幹什麼的,發個帖子,可能看到的人很多,但是響應的人很少,這樣就使得興趣社交沒有結果。失去了在自己心裡的預期價值。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任何一款社交產品當做大了後,就必然無法保證質量了,因為湧進來的大量用戶三六九等,什麼人都有所以就無法保證用戶體驗了。但是興趣社交一定是小眾的,只有小眾才能保證高質量的社交結果,才能集體輸出高質量的內容再反哺所在社交群組的每一個個體。

其實,主要還是人太多了,而興趣又善變不可控,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實在太難成就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興趣社交產品了。所以,自己感興趣什麼就去建個群,限制人數和談話內容,自己弄吧!或許會有你想要的結果。


社會興趣一直在變。

沒有真正、只有適時。早了不行,就如wallop,晚了也不行。


啊,我大學的時候特別羨慕那些搞快閃的、山地速降的、滑板的、戶外的各種人群的視頻。

但直到大學結束,我的興趣社交都集中在幾個寢室的dota中。

所以私以為,興趣社交分兩種。

一種是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嘴皮子社交,

另一種是嚴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線下興趣社交。

後者比前者要牢固很多。前者離開了固定網路社區就會猢猻散,後者只要人還活著,幾乎可以通過任何形式再度重組起來。


興趣社交不神秘。互聯網總是有一小撮人,基於各種目的發明各種高大上的片語,但是實際上很多東西現實中或互聯網歷史上早就有過了。

興趣社交是啥?

比如技術社區算不算?javaeye,cocoachina,藍色理想什麼的.....

再廣點,酒吧夜店QQ群算不算?還有陌陌群。

豆瓣小組算不算?

等等等等

你看如果有人可以定義一下啥是興趣社交,我相信我能舉一千個符合定義的例子告訴他這玩意早就玩爛了

做產品從需求做起;做營銷才會鼓吹概念


把電腦、手機、pad都扔了,大排檔,幾個臭味相投的朋友(有姑娘),兩箱啤酒,吃不完的串兒,吹牛逼。


之前胡思亂想過這個問題,能不能實現就不知道了。

有一天在看用chrome看視頻,登錄優酷後它問,是否記住密碼。我按了是。

以後看視頻的時候我也會發現優酷有基於我的觀看記錄而推薦的視頻,讓我不禁想到噹噹、京東、亞馬遜、新蛋(有同學在做「猜你喜歡」)等推薦物品。

不僅如此,再次聯想到曾經有個關於【trace or not】的爭論。

好了,前奏就這麼多,那麼如果我的絕大部分上網行為都通過chrome來實現,我註冊了一個google+賬號並以此登錄,而我允許了它全程的跟蹤行為,那麼長此以往,chrome通過分析大量用戶的瀏覽行為(比如說,我一般搜索什麼關鍵詞和內容,喜歡上什麼網站,看什麼視頻,在哪些網頁停留時間多久……),通過這些在資料庫種匹配觀看記錄相似或內容相似的同胞們,並基於距離和匹配度等要素推薦好友。

而如果把chrome變成了允許操作系統跟蹤……好吧,我想我是不是想多了=_=

這算不算基於興趣社交???

最後說一句外話:有個朋友是學計算機的,後天考了個心理學碩士,說想研究基於心理學行為分析的社交網路。不過著實沒聽懂。


首先我想先抨擊一下題主的觀點,如果說豆瓣和點點網的「社交互動的元素不夠,信息流效率低,算不上真正的興趣社交」,那怎樣才是真正的興趣社交?

真正的興趣社交,應該是一群有著某種共同愛好的人,交流和分享和這項愛好(或興趣)相關的內容和話題。例如 @lonf lee 說的百度貼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關鍵字就是一個貼吧,這是興趣社交一個很直接的體現。

豆瓣是我個人非常推崇的一個「興趣社交」的榜樣,因為無論在分類、內容、用戶質量、社區氛圍等等方面,豆瓣都是十分可圈可點的。

至於題住說到小眾這個問題,這恰恰纔是興趣社交的精髓所在。因為越是小眾(細分),就越是容易把內容做專、做精,從而聚集到這一部分共同愛好的人,越是能體現出「興趣社交」這四個字;反之太大眾的產品,內容冗餘量過大,產品複雜度過高(因為要適應各類人群),這些都大大提高了實現「興趣社交」的門檻。


看了所有的回答,也自我科普了一下,附上:

-------------------------------------------------------------------------------------------

分析LZ真正想問的應該是:我如何做一個NB的興趣社交平台?

-------------------------------------------------------------------------------------------

「興趣社交」

興趣 ------ 即興趣圖譜,以興趣為線索,以分享為為基礎的社交模式,不要求彼此認識。這方面做得好的太多了,豆瓣、博客等都是基於興趣圖譜的。

社交 ------ 即社交圖譜,以朋友、同事、親人組成的社交圈子。如:QQ、人人。

-------------------------------------------------------------------------------------------

那麼LZ想做的是把興趣圖譜和社交圖譜相融合,那麼我們得到的真正問題是:

如何讓興趣圖譜和社交圖譜相融合?

這真TM是一個偉大的命題,不僅你在想,BAT早在想,早想做的,目前為止還未有任何一個NB的出來說他完美做到了興趣圖譜和社交圖譜的融合。

難道讓興趣圖譜和社交圖譜相融合真的那麼難嗎?

這邊回到了我著重強調LZ意圖做一個NB(NB)的興趣社交平台,拆分一個這句

NB的興趣社交:

1.NB的平台

2.興趣社交:

.1興趣 50%

.2社交 50%

以社交為基礎的QQ舉例:

QQ很多地方體現了社交和興趣的融合,如:騰訊系統會推薦感興趣的人或感興趣的群,以騰訊的大數據為背景,這樣的推薦你用到了多少,這應該簡單的可以體現想做到一個牛逼5t5的興趣社交平台是不那麼容得的,人的多變和性格因素,所以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必須依託未來的大數據時代和不斷的試錯。

那麼如果我們不要求做一個NB的平台還是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例子,如:夜店QQ群,完全是基於興趣而達到社交的一種手段,這是一個完美的例子。

-------------------------------------------------------------------------------------------

所以建議樓主把範圍更精準更小眾一些,如:組團旅遊。


很難有真正的興趣社交,每個人都有不同之處,除非有完全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當然這是不可能的。而人的興趣也會隨著生活經歷而發生改變。能做的只能是將這一段時間有某方面興趣相同的人聚在一起,如果真的能幫助人們在興趣點得到成長,那就比較不錯了。所以人儘可能多,流動性儘可能大,參與度儘可能高是不錯的興趣社交。


1、以個人意識為中心,不受到信息的騷擾,平時沒關注不會被其信息打擾,關注的時候能快速找到重點,快速融進去。這樣才是個人的興趣而不是他人的興趣。

2、從入門到普通到高端,每個人能快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適合的信息(可能會形成一定的圈子),而這種圈子是互通有無,相互夠溝通交流。

3、興趣更應該拓展到線下社交,而不是網上社交。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