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以業內人士的身份經歷過某個行業的衰退嗎,當時具體是怎樣的?
你曾以業內人士的身份經歷過某行業的崛起嗎?當時具體是什麼樣的?"http://zhi.hu/V9cn
我當時在珠三角的一個前幾大的家電企業出口部門。2007年是最輝煌的一年,工資隨便可以到幾w,還有一個月拿20w,公司各類團隊活動多啊,有錢嘛。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來了,作為銷售,最大的感覺是是訂單的減少。當時負責的北歐區域經濟相對ok,南歐東歐地區慘淡。特別是羅馬尼亞,2007年銷售幾十w台,到2009年銷售數量基本為0。總結為以下幾點:
1、對於國內的製造商來說,感覺歐洲市場最幾年最難過的幾道坎:原材料成本波動——人民幣貶值——人力成本上漲——歐洲經濟衰退。
2、國外市場洗牌,。經濟危機造成的資金問題,許多中間商無法經營,品牌商和零售商的競爭力顯現出來。由於家電屬於成熟產品,利潤不高,最後市場上的進口商只集中在幾家有實力的,小的進口商轉做利潤較高的其他產品。由於小進口商的份額下降,品牌產品的競爭小了,品牌商的份額隨之上升。那幾年也是大的零售商併購較多的一年,小的零售商基本沒有競爭優勢,大的零售商基本都在香港或珠三角建立了採購中心,進行直接採購,憑藉其渠道優勢和議價能力,家電產品很容易做起來。
3、國內行業洗牌,提高了家電 行業的整體效率和競爭力。最先是反映在產業鏈上游的供應商,很多類似的工廠/小作坊是高度依賴出口主要問題的,由於訂單價格低,數量少,資金周轉慢,許多小的零部件供應商無法經營;接著是工廠,成本資金壓力和國外市場的洗牌,對產品和運營的要求提高了(比如說:和有實力的買家做生意,價格\質量\貨期的要求都很高,不做又沒有數量),一些工廠放棄了無競爭優勢的產品,一些工廠最後就關門了。
4、家電企業更重視新興市場。由於傳統的歐美市場衰退,出口形勢嚴峻,國內市場成為必爭之地,國內市場對提高企業的出口業務抗風險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對非洲、中東、拉美市場也更加重視,當然這些地區的市場環境和風險控制都不如傳統市場好,對企業的要求當然也就越高。
2011年我就轉做進口和國內市場了。小弟2004年畢業加入珠三角一家家電企業,那時候確實連畢業生都跟著享福,空調訂單好拿,有年法國熱死不少人,歐洲市場慢慢啟動,那之前他們都不需要空調……但是當人民幣第一次升值,公司緊急行動,向客戶提價,由此開始業務開始波動;
2008年內調去洗衣機海外,感覺到形勢不妙,產品本身的格局與空調不一樣,寧波的小廠(雙桶產品)競爭力非常高,加之非洲客戶逐漸開始蘇醒-從產品價格到運費,都開始主動砍價,並在中國派駐人員負責sourcing,使得本就好做的非洲市場開始有點緊。2008年,塑料居然比鐵還貴!(那時候賣塑料瓶子可是賺的很啊。)亂世常出妖孽,在這個時候,還是有財大氣粗的企業主動自殘獲取訂單,用盈利產品cover虧錢產品,1年後如果效果不好,則是直接幹掉財務總監等人物。中國企業之間的相互傾軋隨處可見,讓老外撿了不少的便宜,但是我們並沒有任何覺醒,年年都有新的交替妖孽出來。同時,在大廠積累了經驗和資金的中高層,由於原公司變動或者人事變動,另立山頭兒,由於優化的供應鏈、帶走的客戶資源(不是全部,多數大客戶部跟著業務走而是看工廠的)、原企業的教訓等船小好調頭,專門針對某個市場開發新品,很是賺錢。比如針對巴西乾衣機,孟加拉的冰箱等。
談完了大面兒的宏觀,看看細節的微觀部分:談到產品的技術升級,大家的硬實力,是個非常好的角度。希望大家多探討:
空調之前不需要搶變頻技術,內機的面板換個顏色和外觀就可以個一個市場上的2個客戶,哪怕外機一樣,沒有關係。等到炒不動了,自然的1HZ就上來了;洗衣機,就是3個類型,波輪、滾筒和雙桶,各自的消費者定位很清晰(不包括MD的1499的滾筒普及風暴對此產生的挑戰),早期依然是外觀,控制板和蓋子部分,現在也是炒變頻技術,以及針對洗滌劑(小天鵝的自動添加功能),之間也出現過haier的假「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機(在平衡環里灌注了高濃度的洗衣液)……如果跟不上這個節奏,自然就會被客戶所淘汰。anyway,再困難的市場,牛氣的業務員越是喜歡啊,那才是見真功夫的時候!這個問題值得商榷。
每個行業都是好行業。每個行業都能發財,都能創新。
同樣也會經歷波動起伏,興衰變換,都需要升級轉型,甚至革命。出版業媒體的革命,科技的革命,特別是手機、電紙書(kindle爲代表)和平板電腦 (iPad爲代表)。這個行業必將經歷一場血與火的大革命。我幾乎可以斷言,紙質印刷會大幅度被電子現實所取代。如同唱片被數字音樂大幅度取代,
信函被電子郵件大幅度取代。外貿業
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開放經濟的變遷。再經歷了幾次全球經濟危機的衰退。不停在洗牌,不停在整合。真是一言難盡。我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論述此問題。http://www.douban.com/note/139115906請自行前往。
零售業
傳統的行業。經歷了從封閉到開放,從小散到大超,從實體到網路。很有意思的行業。就狹義的商超零售業而言,近二十年來的衰落,實在令人感慨良多!物流業目前仍然野蠻生長。傳統意義上的貨運、倉儲、貨代……都在經歷巨大的挑戰。不停的在洗牌,不停的在摸索。
物流業一頭鏈接實體製造業,另一頭鏈接消費服務業。也是龐大而有趣的行業。這個行業我目前最看好。電視行業。15年前入行的時候就能一個月掙6000了,現在還是一個月6000。
02-05年,見證了平面媒體(尤其是IT類平面媒體)的衰退。
感覺?也沒什麼太多感覺,就是自知IT、遊戲類平媒和網站比起來優點真的是太少了,看起來活該死掉。說一個相對冷門的行業,IT職業教育,直白點也叫IT培訓。曾幾何時,大學生畢業遭遇求職難,同時軟體外包又在上升期,簡直就是軟體行業的富士康,蘿蔔快了不洗泥,所以願意招大批新人培養,一時間,達內、東方標準、安博……好不火爆。
但是這種培訓受大環境限制,有著先天的不足,首先大學生一因為擴招質量嚴重下降,二因為上大學費用已經很高,家裡對子女畢業後還要花費上萬元學門技術多數很難接受,所以為迎合市場(主要是生源市場),多數培訓機構要麼坑蒙拐騙,以委培等名義招生,要麼拚命壓低成本——主要是教學成本,要麼降低招生門檻,如主要招收三本及大專的學員,總之都不是良性循環的手段,導致口碑越來越差,招生越來越難,培訓機構也就挖空心思找更大的噱頭……
終於,外包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對於程序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這種培訓機構輸出的所謂程序員能力也越來越差,於是整個行業不可避免地滑入深淵,連帶著多數風投的投資也打了水漂——IDG投精英教育,失敗了。軟銀賽富投華育國際1000萬,失敗了。德同資本投東方標準,崩盤了。凱雷投北科昊月5000萬美元、凱鵬華盈投匯眾的遊戲學院1000萬美元……全打水漂。不知道為啥這麼久還沒人說盜版光碟?
鄙人當年小P孩一個,絕非從業者,求不要舉報去FBI。90年代剛有盜版光碟,那時候PC還不算普及,光碟遊戲機也不普及,人均收入才400多的時候,一個原版遊戲賣400,盜版盤只要價格比這低就有市場,而那時候PC1萬5起,遊戲機動不動就4千多,買的起的土豪們不會在乎這點毛毛雨啦。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當年在同學(廳長公子)家中從麻袋裡翻找盜版時的震撼。
96年吧,SS還是飛盤時代,見過一張刻錄盤遊戲盤賣60塊的奇觀。隨著主機進一步普及和盜版CD生產線的泛濫,價格穩定在25了。後來是15。但是像FF8這樣的大作發售前幾天,狠宰一筆還是很有必要的,我記得4張盤是120吧?到貨當天,北京「首發」過萬,數錢到手軟啊。TGFC有大俠回憶說他95年買的D盤最高到過200一張!(VF2和夢戰3)你們體會一下。模擬器剛成熟那陣,超任合集,7張,256元。現在想簡直喪心病狂,當年覺得天經地義。
VCD影碟15一張,動畫比較少見的25一張,後來也15一張了。所以當時動漫雜誌打著賣光碟送書的幌子,其實是很實事求是的。99年以後CD介質的基本穩定在8塊了。PC方面,早年中關村有一半是賣盜版盤起家的,賣硬體的櫃檯上也放著一籃子軟體。
在二線城市,印象中電腦城小櫃檯基本都是賣盤的。我為了提高翻看速度,還練就了左右互搏之術,兩眼分別看兩邊。本來就是個非法產業,自然群魔亂舞,怪象疊出。
藏經閣作為中國在盜版界的民族品牌,居然遭到同胞們的廣泛盜版。(PS,藏經閣現在還活著)現在下電影問版本,是TC還是藍光正式版,那時候問是CC的還是威信的?坊間充斥各種盜版品牌鑒賞,還引得大俠專門寫文斥之為神經病行為。至於遊戲盤,刻錄盤好還是壓制盤好圈子裡一直在爭。利用壓制盤到貨慢的特點,買個光碟刻錄塔自己賣刻錄盤的也大有人在。至於沒落么,就是現在啦,大家都看得到。
DVD影碟還有,8塊一套吧。DVD軟體和遊戲基本是包裝成偽正版來賣的,15?主機遊戲連D9的也只要5塊一張了,熱門的6塊,比之當年100多一套熱門遊戲,滄海桑田啊。盜圖一張,獻給各位的青春。從事專業媒體,可以親身見證兩個行業的衰退,一是IT平媒,而是通信設備製造業。在2000年前後的大約5-7年間,以中計報和計算機世界為首的IT媒體每期版數超過100版,月營業額差不多在500萬左右,還有連綿不斷的新IT媒體誕生,與國外的《連線》、《PC WORLD》等遙相輝映。那時候國外身在互聯網文化中心,媒體更誇張,曾看過一篇報道,《連線》的編輯部每天下午都享有專職按摩師服務。從現在的媒體眼光來看,那時候國內IT媒體在內容建設上其實並無多少過人之處,只不過依託了一個旺盛的行業,是典型的「大風來了豬也會飛」。載舟之水輕易地覆舟。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碎,以及IT媒體鼓吹的互聯網媒體屬性的發展,IT平媒很快地滑向深淵,至今兩大IT平媒媒體版數不超過50版,廣告一年不過2000萬。通信行業在IT業中比較特殊,特別在中國,具有很高的門檻,它的發展軌跡並不像IT業那樣大起大落。但是隨著用戶的飽和,收入新增長點的不確定和中興華為的衝擊,網路設備投入不斷萎縮,同時設備價格不斷下滑,導致無法及時調整成本和市場節奏的設備商迅速倒掉,比如北電網路、摩托羅拉、朗訊、西門子和諾基亞。這些國際巨頭們通過出售、兼并等,以後綴或聯合的狀態依然掙扎在這個行業,但在不久的未來,可以預見的是,他們的空間將繼續萎縮,而將大部分市場拱手送給愛立信、華為和中興。
擦,我都感覺在寫連載小說了,等我好好理理思路慢慢寫。
唱片業。2000年進入唱片公司的時候,專輯賣10萬張都是新人,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一線歌手至少100萬張起。2008年離開唱片業的時候,一線歌手也就賣幾千張了。
萎縮到了00年的1/100。
本人基層公務員小兵一隻,別人的羨慕眼光閃得我睜不開眼,其實大家所談論的種種黑幕我是沒見到過,偶爾聽一些老人兒講講從前的「幸福時光」。工資待遇跟同學比起來確實不錯,工作強度也還行,除了有時候感覺很憋屈。一個國家考公務員如此的熱門本就是一個不正常現象,什麼時候這個行業衰退了,這個社會可能就會更好一點。
手機設計公司過了中國手機行業的鼎盛時期進入了手機設計公司,然後一路下滑,競爭明顯,價格戰廝殺。然後看到不少小公司的倒閉,大公司的裁員,以及最後自己的離開。感嘆萬分啊~
贊同通信業。曾以軟體工程師身份加入通信業,覺得真叫一個冤,堅持越久經驗成本太大。所以後來還是果斷逃離該行業,等一兩年後再回頭去看看仍然留守的同志們,已然開始為他們覺得惋惜。
當然,華為除外,但當行業內只有華為一枝獨秀時,身在其中的你也會發現連個轉換的機會都沒有——那些有幽閉恐懼症的同學,是否偶爾因此而覺得窒息?2010年,中國太陽能產業火爆,中國政府大面積融資投資;2012年初,隨著歐美國家的削減補貼,導致中國這個產業全面倒塌,倒閉的倒閉,裁人的裁人~~ 哥剛畢業,就遭遇這情況~~相信也是一種經歷吧~~
見證過手機行業的興衰。05~08年在手機設計公司做產品經理,給很多運營商、知名品牌做過ODM,一開始行業還不錯。推出過獲的過IF設計獎的手機、自主做的智能機等等。這段時間利潤很高,業務很不錯。但MTK等平台催生了大量的山寨機,做自主設計、自主研發的機器,最短的開發周期都要3個月,不包括開模、生產環節。在成本、時間上完全無法競爭,公司一度生意很蕭條,轉而接了很多其它項目養活公司,比如計程車座後面的電視模塊。再後來Android出來後,公司又感覺找到了新的方向,接著做,但利潤並不高。不過我已經離開這個行業了。
我經歷過完整的農村經濟果園的發展興起衰落和二次興起。。。。懷念90年代那個資源稀缺,消費能力旺盛的年代,一斤蘋果3元錢批發,供不應求,我穿200元一雙的運動鞋當時我還是個小屁孩。然後就一哄而上,蘋果都直接賣給果汁廠,一斤大概2毛錢的樣子,紛紛挖樹。最近幾年,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經濟林的種類增多,各種水果蔬菜都有價格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