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提琴放射出的閃耀光芒
本文由 @皇帝之御璽 特約撰寫,首發於每晚一首古典音樂專欄。
歌單鏈接:Bach: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1,由大提琴家史塔克演奏。(卡薩爾斯版音質實在太差。老羅和史塔克中我更偏向史塔克。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權游看多了。)
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 - 1750)在一生中寫了六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編號為 BWV 1007 - 1012,推測創作於 1717 年至 1723 年。
很長一段時間,這些作品完全不受重視。除了偶爾以練習曲的身份出現外,根本無緣在音樂廳里演奏。在十九世紀,甚至有很多著名作曲家嘗試為它們加上鋼琴伴奏。
直到加泰羅尼亞大提琴家帕布洛·卡薩爾斯於 13 歲時無意間在舊書攤發現這份舊樂譜,鑽研十餘年後終於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錄製了第一套全部組曲的錄音。
時到今日,這盤錄音仍舊被專業音樂家和業餘愛好者奉為楷模。
六組三十六首作品按照當時流行的法國風格組曲所組成。每首組曲在曲式上包含 6 個快慢不同的樂章。
不同於其他樂器的組曲和奏鳴曲,巴赫在這裡構建了一種更加循序漸進和連貫統一的風格,每首組曲在結構上都按照嚴格的曲式譜成。
而在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每個樂章之間的內在聯繫更是交響曲的先聲。
前奏曲、阿列曼德舞曲和庫朗特舞曲往往構成一個不規則但內容統一和連貫的快——慢——快結構;其後是慢速的薩拉班德舞曲,該樂章的音樂性格和內容都在組曲中明顯的與其他樂章不同,而這種特點更是未來交響樂或奏鳴曲柔版樂章的預示;其後的小步舞曲或其他三拍子快速舞曲在曲式和音樂情感的發展上連接了前面慢速樂章與終曲快速樂章吉格舞曲。
作為一名學習了 7 年大提琴的樂手,我對於這六套組曲實在是不陌生。我從小學時開始接觸巴赫的大提琴組曲,拉了這麼多年,認為第一號組曲仍舊是經典中的經典。第一號組曲是明亮的 G 大調,編號為 BWV 1007,它的前奏曲仍舊是大提琴音樂中的最經典之作。接下來,我將從一個大提琴手的角度為大家賞析巴赫的《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前奏曲
這首帶給人的感覺極似《平均律鍵盤曲集》第一冊中的《C 大調前奏曲》。
這種盛行於 17 - 18 世紀的前奏曲確立了整部作品的基調,且分解和弦貫穿全曲。
這首前奏曲的流傳程度基本可以說是「大提琴中的《致愛麗絲》」了。在大提琴上演奏時,要掌握好換弓的頻率和時間是需要長時間練習的。同時,要保證旋律線條的流暢和連貫性,要保持一定的清晰度。前奏曲同時帶有熱身功能,用來喚起後面的幾首舞曲。
阿勒曼德舞曲
這是一種古老的日耳曼舞曲,速度中庸,而且都是 4/4 拍的曲子,還不改變節奏,旋律情緒波動不大,適合在安靜的環境里聽。
作為一名演奏者,這首曲子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連貫,要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大提琴作為音高最接近人聲的樂器,敘事性絕對是所有樂器中的第一。該曲一開始是 G 大調,後來突然轉到它的關係小調 e 小調,然後轉到了 G 大調的屬調 D 大調,最後轉回 G 大調,聽感極其豐富。
庫朗特舞曲
這是一種三拍子的法國舞曲,速度快,且每一小節的強音經常會變動,聽起來與前面的阿勒曼德舞曲更為輕巧、快速,具有流動力和穿透力。
充斥整曲的八分音符富有活力和彈性,使人感覺興奮。在演奏上,正是要注意演奏時帶來的能量以及跳弓時聲音的乾淨。
薩拉班德舞曲
這是十七世紀一種 3/2 拍或者 3/4 拍的西班牙舞曲,速度緩慢,帶來一種莊重感。它與其他舞曲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很少採用流動性的聲部進行,而是著重在以穩重的和聲結構慢慢推展。
它後來發展成了奏鳴曲的慢板樂章,是古典主義時期慢板樂章的前身,海頓在他的奏鳴曲中多次採用類似薩拉班德舞曲的樂章。這首舞曲與前面的庫朗特舞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种放松感。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是在後來發展得最好的,被後人廣泛地運用在奏鳴曲和交響曲,是這六部組曲中唯一被列入交響曲系統的舞曲。
這首小步舞曲分為兩段,情緒低沉的第二段小步舞嵌在較為典雅的主題重複的第一段小步舞中,這種構成很能說明巴洛克時期音樂創作的呆板和生硬,因此演奏時需要尤其注意銜接。
吉格舞曲
這是流傳於英國民間的一種傳統舞曲,絕大多數是三拍子,這首曲子卻是 6/8 拍。
此曲速度偏快,活潑快速。左手的指法變換快速,跳弓層出不窮,締造了一個乾淨利落的結尾。
參考資料: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Suite No. 1 in G major
【名曲漫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賞析_高音譜號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苦難靈魂的深處
※杜達梅爾關注國內形勢,為民眾發聲
※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聽古典音樂,不是做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