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石智勇的上挺技術我得到了什麼?
1.同樣練習下蹲挺的相比於箭步挺的更需要練好半挺!
2.鎖緊肩肘在下蹲挺技術中具有重要意義。
3.預蹲不應過深,評判是否過深的標準在於胸腔腰背是否變形。
4.翻站起立後重心的調整要注意,要迅速調整好,上挺前的準備時間太長的話狠勁兒會懈掉。
5.上送一定要直。
以下正文:
都知道上挺動作分為下蹲挺和箭步挺,但是自己訓練加看得多了,發現下蹲挺其實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點。
有的人是一次性蹲到底的,比如呂小軍、占旭剛、袁程飛……
也有的人是慢慢壓下去的,比如石智勇、田濤……
在觀看舉重比賽的時候,龐高興指導和周英傑解說明顯比較認同前一種,對石智勇這種則不太認同,評價是不能一次到位,技術比較粗糙。直到石智勇拿到奧運冠軍才不再作出評價。
實質上,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是否一次到位不在於是否一次性蹲到底(技術結構的最低),而在於是否一次性鎖住肩肘。
實際上,上挺技術的核心就是氣吸滿、胸厚實、正確而適當的預蹲做好、兇狠發力、杠鈴送直、迅速下潛、打直手臂、鎖緊肩肘,基本就能保證成功。長期以來,我一直被什麼半挺、箭步分腿挺、下蹲挺迷惑了雙眼,以為換了箭步挺就好了,但僅僅只是支撐面變大了一些,支撐的時候該稀爛還是稀爛,該屈肘還是屈肘,反而換了箭步挺,成功率變高了,雖說不失敗了,但是真正掩蓋了問題,怪不得專業隊練箭步挺的都要練半挺,半挺更能暴露一些箭步挺發現不了的問題。
別人都說下蹲挺成功率低,為什麼低?因為技術動作一個不到位,杠鈴就掉下,你搶救不得。反過來想、換個角度,容錯率更低的技術動作難道不更能暴露出你在技術訓練上的不足嗎?以前用箭步挺,管他屈肘還是推杠呢,管他有沒有完成鎖肩呢,就算有點墊到下腰又怎樣,反正這次沒受傷就好,反正杠鈴沒掉下來就好。練習箭步挺的時候難免會有這種思想。後來舉到極限了,果然還是不行。
後來在下蹲挺、箭步挺之前反反覆復徘徊好多時間,才漸漸明白了一點,之所以說是明白了一點,是因為現在也不敢說是完全明白了。才漸漸明白了一點能不能撐住杠鈴不在於下肢用哪種支撐方式,而在於上肢有沒有鎖緊肩肘,只要杠鈴送得直溜,下去鎖緊肩肘,支撐面再小也能撐得住。這就是下蹲挺、半挺能成立的原因,也是抓舉能成立的原因。
杠鈴沒有送得直,接鈴接不準,這也是為什麼就算用支撐面遠遠大於下蹲挺的箭步挺也舉不起的原因了,這就是為什麼明明翻鈴的時候杠鈴的後面有個脖子和頸椎擋著你都會在翻鈴時候失敗的原因了。也是為啥有些翻鈴不好的人鎖骨、脖子被砸爛的原因了……你以為有個脖子擋著就能可勁兒往上砸嗎?
回過頭來說,有人說,石智勇的技術動作不能一次到位,沒一次蹲到底,那才是沒有看透本質,本質就是一次鎖緊肩肘,這個本質把握住,管他是呂小軍、占旭剛那種、還是石智勇、田濤那種,都能夠成立的!反而不如說,石智勇、田濤這種更省力。
接下來我就結合視頻圖片具體分析,所用圖片都是這個視頻中的:
石智勇比賽集錦_運動_生活_bilibili_嗶哩嗶哩(嗶哩嗶哩動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tvO1PWU6w&t=4s(油管)
接著是一個180公斤下蹲挺,我們來看看他是在什麼位置鎖緊肩肘的。
但為什麼明明在半挺的位置就能撐住還要蹲下去呢,結合我的訓練經驗來說,這種退讓下蹲能夠製造一種牽張反射,有利於快速起立。第二個原因是可能鎖住肩時,身體所處的姿態是不利於支撐的,必須下蹲到深蹲位才有利於起立。
說回制動,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往往半挺有一個制動的過程,撐住那下沒法馬上起立,有一瞬間的支撐。而這種撐住以後再很自然的下蹲一段往往可以馬上起立。
我根據制動方式,把上挺技術還能分為靜態制動和動態制動,靜態制動又或者叫瞬間制動,這類制動方式有絕大多數箭步挺、半挺和呂小軍、占旭剛這類的蹲到底的下蹲挺。
而動態制動的有極少數箭步挺和類似於石智勇、田濤的下蹲挺,就是有些人認為的「下蹲挺也不是,半挺也不像」。
我個人是不會囿於這些陳規,因為我知道不是先有箭步挺、下蹲挺的分類才有的這兩種技術,而是歷史上的、現在的一批又一批的舉重運動員為了舉起重量、舉起杠鈴,冥思苦想、勤學苦練,研究動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發覺——哦!這樣也能挺起來,那就這樣吧,這樣就好。
再來看一個石智勇15年世錦賽熱身區的,熱身區的話,能看到重量是一點一點加上去的,更能看出一些動作的細節,不同重量下技術動作的情況。
看看他是在什麼位置鎖緊肩肘的。
但他這把有點偏前,起立的時候杠鈴重心偏前,於是他往前走去救,為什麼能救起來呢?能救的前提就是肩肘鎖緊了。肩肘鎖不住則無從救起。
這也就是為啥石智勇、田濤有時候半挺也能成功的原因。
有人曾經疑惑,為啥田濤不半挺,為啥翻鈴的時候接鈴位置很高,但非要蹲下去呢?
因為,大腿在平行位置是最不利於支撐的!
最有利於支撐的身體姿態就是站直了,所謂立柱頂千斤。
次一級下來就是大腿高於平行的位置(半蹲位、預蹲位)和低於平行的位置(深蹲位)。
最不利於支撐的位置就是平行位。
從技術原理來說,分腿要先於鎖肩,鎖肩要先於緩衝制動。
而又因為下蹲挺和半挺的分腿要快於箭步挺,也不能說快,只能說比箭步挺方便,不需要特意去練習,所以更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鎖緊肩肘上,鎖緊了再慢慢退讓制動,一旦感覺到了制動完成就立刻起立,免得再出意外。因為重量是過頭支撐的,肩關節又是活動度很大的球窩關節,很重很重的杠鈴處在一個不穩定的基面上,如若有一點點重心變化,就需要去搶救,而下蹲挺的搶救是絕然不如箭步挺方便的。
以上談到了鎖緊肩肘的重要意義,要想鎖緊肩肘,就需要一定的支撐空間、支撐高度,這時候就突出了練習半挺的重要意義,如果爆發力出色,像大小石智勇、田濤一樣的腿長、爆發力好的選手,甚至不是極限重量、在挺舉的第一把、第二把甚至可以直接用半挺完成動作。
都說下蹲挺是爆發力不好的人才用,現在一些像石智勇、田濤這樣爆發力好的人也開始練習下蹲挺了以後,下蹲挺的形式又豐富了起來。為什麼非要一次性蹲到底呢?
上挺要做好,關鍵是發力要做好,舉重的核心就是發力,發力做不好,什麼聳肩、抬肘都要為它讓路。
而上挺發力怎麼才能做好?就是要把預蹲做好。那麼預蹲究竟蹲多深、多淺呢?書上說什麼一百多度到一百幾十度之間……這……難不成比賽的時候,訓練的時候拿量角器量嗎?毫無實用價值,本人曾經就是預蹲過深,被人說跪膝,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改正,苦惱了好一段時間,後來就照著石智勇的淺預蹲學,似乎又不是很充分,後來分析自己的動作才明白。
有時候預蹲深了,肘都明顯翻上去了,胸癟了、腰鬆了,因為練過深蹲的都知道屁股眨眼,屁股眨眼是不好的,是難以避免的,實際上每個人都會出現,高水平運動員都不例外,而在預蹲的時候,一點點腰背的變化都能決定上挺高度的高低,所以在上挺時,都要特別注意挺胸、腰別緊,我們看比賽經常能看到教練在下面喊:「氣吸滿、胸要硬、腰背別緊胸厚實!」。聽是聽了千萬遍了,但是不到自己在訓練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始終是一知半解,自己在訓練中遇到了,思考了,解決了,腦子裡才突然冒出比賽里那些教練們的聲音,恍然大悟。
所以,預蹲蹲多深為宜呢,我認為就是你能保持你腰背、胸腔不變形的最低點。這個多練多體會。
第四點就是,翻起來後重心的調整,一旦偏前,這個是致命的,對於下蹲挺來說,因為支撐面相對箭步挺太狹窄了!一旦送偏很難搶救!而且調整好以後就要立刻準備好上挺,不然重量壓在胸口時間長了胸腔壓力很大,容易變形從而影響預蹲的質量。
第五點就是送得要直,這個對下蹲挺也是很致命的,因為要蹲下去而不是像箭步挺一前一後,是很難搶救的!你一邊往下蹲一邊發現杠鈴偏前走了,你還能突然往前伸腿搶救嗎,來不及。
感覺寫的不是很完滿,但是基本說清楚了。
這篇文字最想告訴的就是,練習下蹲挺的朋友們,想練好下蹲挺,最主要的就是練好半挺、儘早鎖緊肩肘。
推薦閱讀:
TAG:举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