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產品驗收標準?
在項目開發中,每個崗位都承擔著不同的職責,到最後產品發布或上線,怎麼去定義各個階段的驗收標準呢?
比方說,UI設計驗收的標準如何確定,由誰去判定這個標準?
對互聯網產品而言,驗收有三層含義:
- 產品功能用例化後,用例執行符合預期
- 與需求吻合,正向操作的用戶體驗良好
- 設計和前端UI符合評審的標準
第一層應該是測試人員應該重點關注的,但在小公司或創業公司,開發/產品本身就是測試,驗收幾乎等同於最後一次測試。但是無論是否有「測試工程師」這個崗位,產品需求的用例化都是十分必要的,即便通過了專門的測試,產品或領導在驗收時,潛意識也是在執行相關的用例;
第二層說的是普遍意義上的驗收,產品通過test平台測試,部署到了DEMO平台,由產品需求人員進行需求驗收,當然,內部成員、相關領導都可以進行驗收體驗。對DEMO的驗收,是「裝成用戶」後對產品的使用,通常是正向操作,同時除了邏輯和流程,驗收人員會更加關注用戶體驗;
關於前端UI的驗收,實際上是對「用戶體驗」的一部分標準化,而驗收的內容應該與「設計評審」通過的內容相吻合。如果沒有設計評審,那麼標準就是公說公有理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需要在需求和設計評審前,界定清楚一些基本的準則和規範,比如符合公司的VI體系、符合W3C頁面標準、符合XXX,最直觀的還是所見即所得的「需求設計交互頁面」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好在專門提出了UI的驗收。本質上是因為開發對UI或者對前端、兼容性等很容易忽略,因為這是個「簡單但很花時間」的活兒,做起來沒有成就感。當然,如果你們有一套自己的UI庫或前端框架,那麼能夠規避很多前端上的扯皮,但如果沒有,開發和前端至少需要50%的精力去搞頁面。提前考慮標準、盡量使用框架、讓代碼公用並易於維護,這是前端和攻城師的硬功夫,否則就沉浸在無盡的BUG中,更不用說驗收了。
至於誰負責?團隊中的任意相關人都可以,前端、開發、產品、或者你們領導。總之,驗收就是質量的最後把關,產品自己都看不過去,臭蟲一堆,千萬不要有任何僥倖心理讓用戶幫著驗收。不過就不過,KPI都是浮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