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測試。測試!【科學哲學系列11:動態方法論】
科學哲學系列文章目錄(系列文章互相聯繫,推薦按順序閱讀):
- 前言
- 科學與哲學的聯繫
- 死循環
- 先驗
- 神之一手
- 邏輯實證主義
- 波普爾的奮力一擊
- 托馬斯·庫恩
- 反可證偽
- 科學方法的演變
- 完美之法?
- 動態方法論
- 多倫多大學5星級教授
考試結束了,立即來更新!大家的贊會讓我得個好成績!謝謝大家!
我們在上一篇提到了亞里士多德方法。這個方法有幾個顯著的特徵:首先,事物有其本質,而有經驗的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經驗了解到事物的本質,繼而獲得世界的真相(很像中國哲學家提出的格物致知)。並且,亞里士多德還認為進行科學研究是不贊成進行實驗的。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而亞里士多德方法又是怎樣演變成我們今天的科學方法的呢?
不做實驗的科學
說到科學,大家想到的第一個要點應該就是實驗了。沒有實驗,科學好像不能算作科學。但實際上,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科學是不提倡做實驗的。
道理很簡單:科學所要研究的是自然的本質。而實驗是人為的。在一個人為條件下做的實驗就算再精妙,也不能反映自然本來的樣子。這就好比我們要結構鳥類的飛行原理,我們自然不希望在一個鳥籠裡面觀察鳥在自然狀態下飛行的樣子。同理,實驗是完全人為構造出來的,在人為的狀態下,我們可能無法發現世界的本質。
上一篇文章結束後,有不少知友留言問我,那麼我們為什不直接把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科學算作非科學呢?我上一期給的答案是,如果我們因為科學方法的不同而把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科學算作非科學,我們自己也要冒著未來的科學家由於科學方法改變而不把我們現在的科學看作科學的危險。
但顯然有些知友認為這個理由是不充分的,那麼我在這裡再提幾句關於科學方法演變的問題,希望能解答大家的疑問。
實驗法的演化?
我希望在我接下來講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先思考一下,什麼是科學?
或者換個簡單點兒的問題,你所知的最早的科學家是哪位?
愛因斯坦?這個顯然太晚了點兒。
牛頓?他也比較晚。
伽利略?哥白尼?還是其他更早的科學家?
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我們很難找到科學真正的形成時間。如果你說伽利略是世界上第一位「真科學家」,那你把哥白尼放哪裡去了?同理,哥白尼也同樣有前輩指引著他的工作。
而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科學方法的發展並非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是一條直線。我首先借用知友 @伍明 在上一期評論區的一句話來闡述一下大眾眼裡的科學可能是怎樣發展的:
正如物種的演化,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也是不斷演化的,演化產生不同的分支、不同的階段。
我猜測這位知友可能是想說,科學方法如果物種一樣,從低級演化到高級。而我們應該把其中的某個節點稱為科學。但實際上科學方法的演變和物種的演變都不是從低級演化到高級的。因此,科學方法的演化可以說根本沒有特別的節點或者段落。道理就像下面這個光譜一樣:
我們確實能看到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顏色。但是你能告訴我在哪裡紅色變成橙色了嗎?我不是指人為規定的色階,而是問自然狀態下你能否找到區分這兩個顏色的節點?顯然這是有一定困難的。而科學方法的變化很多時候就像這個光譜一樣,它是沒有明顯的節點的:並不是某天有個科學家突發奇想決定做實驗然後其他科學家就一起跟進了的。
由於我們這個系列的主旨不是科學史,實驗法的具體發展過程我會在其他文章里詳細闡述。但從整體上來看,「實驗」這個科學道具從一開始出現到最後被大眾接受經歷了及其漫長的時間。例如,亞里士多德本人雖然不認為實驗可以揭示自然真理,但他自己可能也做過一些實驗。但由於當時人們將自然和人為分得非常開,那些實驗基本都沒有被認真對待過。同樣,即便是實驗法出現之後的科學時代,一樣有很多實驗方法和現代的實驗方法不符。因此,我們並不能找到一個真正區分「非實驗法」和「實驗法」的節點。
動態方法論
我們現在知道,科學方法的演變機制一樣非常複雜。我們上一期已經講過,靜態方法論已經陣亡了。那麼動態方法論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我們這期的主旨。
動態方法論是這樣說的:這世上沒有固定並且能保持不變的科學方法。動態方法論是現代哲學家和科學家所普遍接受的理論。我們有很多種方法來證明它的合理性:
首先,我們這一整個系列的前半部分都是在講科學方法是如何變化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從這裡歸納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史前到今天,科學方法確實是一直在變的。而且科學方法的細微變化一直在發生。
除去歷史事實,我們還可以從邏輯的角度入手來證明科學方法一定不可能不變化……
我們上一期提到過,科學方法是基於我們已知的理論而形成的。例如,現代科學普遍接受的假設演繹法就是基於我們知道任何人都可以做出馬後炮解釋而得到的。因此,既然我們已知的理論會發生改變,那麼我們所使用的科學方法一樣有可能發生改變。
知道了科學方法會發生變化之後,我們的當務之急便是找到科學方法變化的原因。因為我們總不能認為科學方法是靠著科學家心情改變的。因為這樣的觀點實在太不科學了……
價值觀?
科學方法的改變是否受價值觀的影響呢?我們可以看看庫恩是怎麼說的……啊,庫恩就是第七期裡頭的那個大boss,「科學界最大的敵人」。
庫恩說,科學方法雖然在改變,但科學可能會有一些內在的價值在裡面。好比說,準確性、簡潔性、成果等等。這些內在的價值可能是指導科學方法變化的原因。
但後來人們發現庫恩所說的價值觀理論完全不可靠。因為這些價值觀很有可能互相衝突。好比說,一些科學家可能要求自己的成果非常準確,但這樣就失去了簡潔性。並且,誰規定科學成果一定要簡潔了?
我們舉個例子。醫學界有個俗語:「當你聽到背後有蹄聲時,應該想到馬而不是斑馬。」這正是醫學哲學界「癥狀化約原則」的涵義。癥狀化約原則是指,當醫生髮現某種癥狀的時候,應該去想導致這個癥狀的最簡單的可能性。這個原則是不是也很奧卡姆剃刀呢?它剃掉了那些不必要的假設。
是的。這個原則非常符合「簡潔性」這個條件。但很可惜,「病人想得多少病就得多少病」(西卡姆格言)。事實也是如此,很多時候病人得的病不是恰恰不是最簡單的那個可能。這時候,「簡潔性」就不合理了。而這正是我在上一期的「神小節」中攻擊奧卡姆剃刀的原因,奧卡姆剃刀根本不是現代科學方法的必要條件,請廣大哲學民科自重。
同樣,庫恩所提出的其他價值觀一樣可以很輕鬆地打擊掉,我們就不在他身上浪費時間了。
那麼,有沒有人提出來過某個理論,可以解釋一下科學方法變化的的本質呢?有。
覺得好看的話千萬不要吝惜手中的贊啊!
這個人會是誰呢?敬請關注下一期:《多倫多大學5星級教授》。
參考資料
An answer box experiment (my journey into known and unknown factors)
https://www.ooweeproducts.com/bird-in-a-cage/
https://i.stack.imgur.com/2owrM.png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5%8D%A1%E5%A7%86%E5%89%83%E5%88%80#%E7%94%9F%E7%89%A9%E5%AD%A6
Thomas Kuhn - Wikipedia
推薦閱讀:
※鄧曉芒:中西生死觀比較(一)演講部分
※托爾斯泰和他的《懺悔錄》
※作為生命哲學的視野——如何避免殘缺的教育?
※怕,你就輸一輩子!
※哲學到底(應該)是什麼?——真理系的下意識、哲學的終結與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