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捩點——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

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

(波蘭語:Zjednoczone Królestwo Polski i Litwy;立陶宛語:Jungtin? Karalyst? Lenkijoje ir Lietuvoje),通常被稱為波蘭-立陶宛,該國經由1919年的盧布林協議(Traktat Lubelski)成立。其前身是在1918年1月30日俄德兩國簽訂的彼得格勒條約後分別成立的波蘭攝政王國(波蘭語:Królestwo Regencyjne)和立陶宛親王國(立陶宛語:Lietuvos Kunigaik?tyst?)。

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國旗

聯合王國國徽

1916年1月,由於德斯(德國-斯堪的納維亞)海軍對波羅的海的封鎖。聖彼得堡,也就是現在的彼得格勒爆發了大規模的罷工。而此時,沙皇尼古拉二世,仍然在東線作戰;他將內政完全交給了亞歷山德拉皇后和少數的幾名官員進行管理,並且還拒絕了自由派成員對重開杜馬的提議。加上駐守彼得格勒的軍人,軍紀混亂,缺乏編製,更是激化了工人的不滿情緒。終於在3月3日,莫提洛夫機械廠工人宣布罷工。罷工工人旋即遭到解僱,這導致了其他工廠相繼陷入罷工。3月8日,罷工工人和示威者藉由慶祝國際婦女節而舉辦的一系列活動,漸漸將這次示威活動政治化。參與者開始使用在俄國較為敏感的口號「反對戰爭!」,「結束專政!」,並爆發了警民衝突。二月革命爆發。隨後的3月15日,沙皇宣布退位,臨時政府政府組建,俄羅斯共和國成立。

莫提洛夫機械廠的工人在彼得格勒的街頭

但是由於克倫斯基政府並沒有和同盟國議和的意思,因此同盟國對俄羅斯的進攻並未停止。到了16年11月底,德軍和斯軍在戰線上取得的一系列勝利最終讓同盟國的兩國在彼得格勒會師。在短暫且無力的科爾尼洛夫政變後,克倫斯基政府最終答應了同盟國一側提出的嚴苛條件。並最終在17年的1月30日,簽訂了《彼得堡條約》,根據該條約,立陶宛親王國和波蘭王國都獲得了獨立。

由於在對波蘭王國政治狀態的決定在奧地利和德國之間存在爭執,最終在18年的7月份,通過《維也納議定書》決定將波蘭王國的政治狀態交給波蘭的立法機構瑟姆議會(Sejm)來解決。在攝政會議漫長且激烈的爭執中,霍亨佐倫家族,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諸邦的君主後代,甚至俄佔時代的施拉赤塔(Szlachta)都成為了攝政會議的討論選項。終於在10月份,基於波蘭對立陶宛唯一的一個出海口——帕蘭加的渴望,瑟姆議會中立陶宛親王,烏拉赫的明道加斯二世以極其微弱的優勢勝出,當選波蘭的國王。

明道加斯二世和他的王室家族成員

然而這個邀請不光在立陶宛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在波蘭國內,亞當·多博申斯基(Adam Doboszynski)和他的波蘭救國軍就在華沙的街頭進行了抗議,他們指責波蘭政府出賣了國家主權,並要求解散瑟姆,建立一個純粹的人民大會,廢除君主制。並且多博申斯基還籠絡了前國務委員,曾經與協約國同謀意欲建立「波蘭共和國」的民粹主義者畢蘇斯基(Józef Klemens Pi?sudski)。騷亂在華沙持續了數日,直到這個時候維爾紐斯的議員們才願意接受波蘭的這份邀請,立陶宛國民軍在12月3日進入華沙平定了騷亂。

12月7日,立陶宛親王明道加斯二世在華沙聖約翰大教堂加冕波蘭國王。但實際上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正式成立要到1919年1月3日,立陶宛政府代表和波蘭代表在盧布林舉行會議,會議中,在激烈的爭執後最終確定比亞韋斯托克(Bia?ystok)作為新生的聯合王國的首都,並最終簽訂了《盧布林合邦協議》標誌了王國的誕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威震全球的阿拉伯帝國,會被一場中國內戰搞垮?
【史圖館】古埃及曆代疆域變化8 托勒密王國前期
法國歷史上叱詫風雲的「灰衣主教」——弗朗索瓦·勒克萊爾·杜·特倫布萊

TAG:架空历史 | 世界历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