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何認識這個世界

作者的話:新發表的《新喬布斯、禪與投資》長達5.7萬字,抱歉實在太長。一個人非常專註地閱讀,要全部讀完也要花三個小時,對一個忙碌的現代人,實在非常不易。有朋友建議我把文章的內容分成一些小的主題,在知乎和公眾號上連載式發表,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

今天發出來的是《心與世界的關係》,是我新版本里最重要的新增加的思考。不同的宗教和哲學有不同的認識世界的方法,禪認識世界的方法非常獨特,心是認識這個世界的主體,它的方法論可以概括為「心生萬法」,智慧非凡,但由於太抽象,很容易令人誤解,而且後世的一些流派,過份誇大心的作用,甚至把心給神化了,給人的印象是這個世界完全是由心衍生出來的,我認為這樣的理解並不妥當。

我在本章總結了「心生萬法」的四重內涵,由於我們專註力、洞察力的差異,不同的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差異,無論從廣度看還是深度看都非常大,而且,那些創新力很強的人,還可以整合各種因緣從而創造出新的事物從而改變這個世界。。通過對「心生萬法」這四重內涵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我們的心可以是何等的強大。

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道」,例如茶道、花道、劍道,還包括各種哲學宗教等等,這些道是怎麼來的?很多人宣稱他們是受到了上天或者神的啟示而向世人宣講的,是永恆、神聖不可侵犯的。從禪的視角看來,並沒有這樣一種先天就存在的、恆定的不變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由一些因緣(條件)構成的,無善無惡,而且不斷變化,有生起、發展和最終消亡的過程。所有世間的各種「道」,可以理解為研究世間因緣之後,總結的階段性的一些規律。在禪的世界裡,心是道的主動的創造者,只要我們用心鑽研,將心注入,我們也可以自創其道。我們經常會問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實際上,人生的意義在於你賦予它什麼意義,你的心是你的人生意義的總設計師。

心生萬法,道由心創,從更高維度看,心與這個世界和諧共融,看似有別,其實不二。 這個見地非常重要,它能指導我們的工作生活,包括投資實踐。

以下是《心與世界的關係》的全文,歡迎留言


心與世界的關係

六祖所創立的禪高度強調心的作用,心與世界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個問題類似哲學的認識論,它探討的是人在認識這個世界、探索這個世界的規律以及改造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心是如何起作用的。結合心力這個概念,我系統地談談我的看法。

1.心生萬法

「心生萬法」是佛法的重要見地,可以說是佛法認識論的基礎,但這個見地由於太抽象很容易被人誤解。我們不妨先來參一參心學宗師王陽明這則著名的「岩中花樹」的故事。

王陽明和一位朋友來南鎮旅遊,他的朋友指著岩石中的一棵花樹問他:「你說過『天下無心外之物』,但這棵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和我的心有什麼關係呢?」王陽明說:「你沒看這棵花的時候,『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這棵花的時候,『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道這棵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從禪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理解,通過所見我的心可以感知這朵花(感知這朵花還有很多種別的方式,例如耳朵聽到別人提過它,鼻子聞到了它的香味等),此花因此就顏色明艷地長在了我的心裡(「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如果我未能感知這朵花,這朵花再美麗,我的心裡也沒有它(「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想像一下在亞馬遜叢林里,一朵美麗的野花在靜靜地盛放,從來沒人見過它,它沒能長在任何人的心裡,那麼這朵野花是真的存在嗎?這朵花當然是真實存在的;人類誕生不過幾萬年曆史,在這以前,無數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它的真實存在當然更是和人沒有任何關係,這個案例說明客觀世界是不依賴我們心的感知而存在的。

王陽明說的「天下無心外之物」,並不是說離開了心,物就無法存在,或者說天地間從來就有一個神秘莫測、不可言說的主體,勉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心」,它創造了這個世界,而是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天下),這個世界是由他的心的感知而形成的,每個人的世界有大有小,我們之所以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為了通過讀書行路增長心的感知的寬度,從而擴大我們的世界,這是「心生萬法」的第一重內涵。

再看另一則著名的公案,兩和尚看到風吹幡動,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六祖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這個公案不是說心有某種神秘的力量能讓風動或者幡動,而是說,當我說風動或幡動的時候,是由於我的心通過近距離看見感知到了,也就是心動了,我的世界裡因此風飛幡動,如果我的心沒有感知到,例如看不到它,也就是心沒動,風再動,幡再動,我的世界裡還是風幡全無。

有一個很貼切的比喻,我們可以把心想像成一台相機的鏡頭,只有這個鏡頭「看到」了並咔嚓一下,眼前的物體才能記錄下來並存放在相機的一片儲存卡里,儲存卡里存放的所有照片相當於一個人所感知的世界。

讓我們繼續更深入地思考,上文說了客觀世界是不依賴我們的感知而存在的,此刻,讓我們看一眼這個客觀世界,比如你朝熱鬧的大街看一眼,你所看到的真的是完全「客觀」的嗎?人第一反應都會說,那當然啦,怎麼會有疑問呢,但實際並非如此,比如我吧,我看到了一名豐滿的美女回眸一笑,而一名寵物控小女生,注意到了一隻可愛的泰迪狗在行人道上歡蹦亂跳,而一名山寨手機廠商,一看到有人掏手機出來就兩眼放光,根本沒注意到一名絕色美女正和他擦肩而過,幾個人同時看了一眼同樣的大街,但是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這個例子說明,你對什麼動心,或者說你的專註力放在什麼地方,你就看到什麼東西,也就是說,你看到的所謂的「客觀世界」,你以為非常客觀,其實只是你內心由專註而產生的一個主觀投射,這是「心生萬法」的第二重內涵。

回到心動風動這個公案,六祖之所以心動了,不僅由於他能夠看到這面旗子,而且由於他正在專心地看,而不是被天空中的一隻飛鳥所吸引而對這面旗子視而不見。看一眼電腦屏幕騰訊的價格走勢圖,不同的人其實看到了不同的騰訊,有些人看到了騰訊的基本面,他會認真分析騰訊的護城河、贏利能力、增長潛力等,這個人是一名價值投資者,有些人看到了騰訊股價和相關的衍生品價格之間的聯動性,他正在努力思考套利的策略,這個人是一名量化交易員,還有人看到了騰訊買賣盤上下十個交易價格的跳動,,他一心尋思如何設計一個程式利用其中極微小的差價高速交易以謀利,這個人是一名高頻交易商,等等,你內心專註什麼你眼睛就看到什麼,每一個人看到的騰訊都是對的,只要用心把相關研究做到極致,每一種不同的投資理念都能賺大錢。

還是以相機的鏡頭作比喻,內心專註於一件事情,相當於把鏡頭的光圈調到很大,用這個大光圈來拍照,只有焦點處的物體是清晰的,旁邊的都是模糊的,這樣一幅焦點清晰、周圍模糊的照片,就是你所看到的客觀世界。

一般傳統書籍,對於心生萬法的討論就到此為止了,但是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深入,你我的心都對一件事情保持專註,例如一朵美麗的花,你所看到的花就和我看到的花就一樣嗎?當然不是,你越專註,或者說專註力越強,那麼你看到的世界就越細緻越清晰,就像用相機拍花,越專註相當於鏡頭光圈越大,用越大的光圈拍同一朵花,焦點中的花在照片中就顯得越突出,而且,為了更好地研究或者說洞察這朵花的奧秘,你還可以把普通的鏡頭換成微距鏡頭,距離非常近去拍攝這朵花,那麼這朵花非常微小的細節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更進一步,你還可以把鏡頭換成顯微鏡,那麼這朵花的肉眼都看不到的細胞壁你都了如指掌了,這是一般人根本無法想像的境界。把鏡頭從普通鏡頭換成微距鏡頭到顯微鏡頭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心的洞察力顯著提升的過程,也就是說不同的人看同樣的客觀世界,由於專註力和洞察力的差異,心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很不一樣,主要體現在深度上,這是「心生萬法」的第三重內涵。

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識到,「心生萬法」的第二和第三重內涵,所傳導的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方法和傳統的認知方法其實是非常不同的,例如,我們在工作爭論的時候常會說:「你沒有客觀認識這個問題」,言下之意是你是主觀認識這個問題,而我是客觀的。實際上,這個世界確實是不依賴我們的心而存在的,因此我們說它是客觀的,確實有客觀世界這回事,但是,每個人看到這個客觀世界後在心裡所形成的畫面,其實只不過是我們的心的主觀投射,也就是我們的主觀認識,或者也可以說是內心所生起的一種幻象,哪有什麼客觀可言,那麼,這會帶來一個嚴肅的理論問題,既然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是非常主觀的,那麼我們又如何能夠相對準確(注意:我這裡用得是準確,而不是客觀)地認識這個客觀世界呢?我自己也思考了很久,我會引入辯證法的一些觀點,例如主觀地動態衡量問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力量的消長以進行判斷並以實踐結果作為檢驗,這個問題很重要但並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希望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一起分享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用這種認識方法思考投資也很有意思,自從巴菲特價值投資大行其道,就有教條主義者認為一個公司的價值應該可以通過某一個客觀的公允的估值公式計算出來,然後價格圍繞價值波動,這種觀點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巴菲特。實際上,無論多少完美的估值公式,那些估值參數都可以被人為地主觀調整而讓看似嚴肅的估值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樣的估值哪有什麼客觀可言。我們看到的在顯示屏上不停跳動的股票價格其實只是一個幻象,不過這個幻象是無數市場參與者無數顆心相互碰撞形成階段性共識後所衍生的,這個幻象的形成包含了一系列非常脆弱的假設,包括基本面的、宏觀面的等等,這些假設隨時都可能發生改變,從而又不斷生成新的幻象,這也是一種「緣起性空」。

巴菲特是真正的智者,他說眾人恐懼我貪婪,眾人貪婪我恐懼,他早就洞察眾人情緒的波動會引發股價的重大波動,或者說股價波動乃眾生心動。我們研究投資到底是在研究什麼?其實本質上我們研究的只是心的一種幻象,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雖然我們非常努力地從中尋找規律,但這種規律和相對穩定的物理規律、化學規律不同,作為一種解釋幻象的規律,亦如夢幻泡影,需要經常根據投資環境的變化作出大大小小的調整。投資賺錢不易,越理解緣起性空、心生萬法,就越能理解投資的本質。

以上三點認識仍然不是我們認識的終點,這三點是探討我們的心與已經存在的客觀世界是如何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我們的心的能力遠不止於此,它還能通過分析生起事物的諸多因緣的變化,用它的創新力去構造全新的因緣從而創造出新的事物,從而更深刻地改造這個世界,這是「心生萬法」的第四重內涵。iPod、iPad、iPhone就是喬布斯「心生萬法」的產品。在很多別的宗教如基督教里,人心是非常卑微的,它的任務只是順從上帝的安排,而在六祖的禪里,心被提升到了極高的地位,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要因緣俱足,我們的心就可以創造一切,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它自己的主人,它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上帝」。我從來沒有看過任何其他的哲學或者宗教,賦予人心如此高的地位。

以上探討的是「心生萬法」的四重內涵,這四重內涵都和心力直接相關。總結一下,每個人所認識的世界源於他的心的感知,我們所看到的所謂客觀世界其實並不客觀,只是我們內心由於專註而產生的一種主觀投射,心的專註力與洞察力的差異,決定了我們認識世界深度的不同,心的創新力可以創造新的事物,從而改變這個世界,從更高維度看,心即世界,世界即心,心與世界是不二的。通過對「心生萬法」這四重內涵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我們的心可以是何等的強大。

2.道由心創

《洞察力》一章提到,日本人用心把禪注入工作中,化腐朽為神奇,把簡單的工作提升到高妙的道的境界,本節探討一下這種「道」究竟是一種什麼東西,實際上,這種道的形成正是「心生萬法」的重大成果。

「道」其實是道家的專門術語,道家認為,宇宙中存在著一種高深莫測的永恆的類似規律或者本質的東西,不知其名,勉強稱之為「道」,道無處不在但沒人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從這個意義看,我們世人只是「道」的旁觀者,只能仰慕,但我們可以通過修鍊用心感悟它。

後來禪也借用了道家「道」這一術語,但兩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禪的體系里並沒有這樣一種先天就存在的、恆定的不變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由一些因緣(條件)構成的,而且不斷變化,有生起、發展和最終消亡的過程,禪的「道」,可以理解成通過研究這些因緣之後,總結的階段性的一些規律。為以示區分,我自己把禪的「道」稱為「禪道」。在中國歷史上,禪學和道學不斷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我認為,把它們適當區分加以分析還是很有必要的。

先介紹一下茶道,日本的茶道很能體現「禪道」的精神,宋朝著名禪師圓悟克勤說過「禪茶一味」,揭示了品茶就是悟禪,但可惜的是自宋之後,中國的茶道就走向沒落,時至今日,與禪的關係已經不大,現在中式品茶的典型代表是潮州的功夫茶,茶客最關心的是茶的品質,好不好喝,所謂一些規矩主要是指沖泡的一些流程,當然也有一些茶客會在茶香繚繞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而在日本,茶道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品茶本身而成了一種心靈修鍊,茶道的形式非常繁雜,我嘗試精要地闡述一下其精華。

日本茶道從客人懷著恭敬的心情踏進茶室所在庭院就已經開始,日式庭院的設計非常講究,一草一葉都經過看似漫不經心的精心修剪,客人沿石徑來到一個小水槽邊稍作清洗,以示蕩滌污垢,潔凈身心,一進茶室,會看到茶室裡布置有代表茶道大師個人品味的字畫,還有一處由大師精心準備的插花,因時而異,暗香浮動,等客人全部入席後,室內再無任何聲響,除了鐵殼煮水的沸騰聲,由於鐵殼壺底鐵片經過特殊處理,因此水沸之際會響出特別的聲音,如風吹竹林,又如驚濤拍岸,令人心曠神怡,之後是茶道大師為客人點茶,賓客致謝並傳杯共飲,其莊嚴的程度,不亞於牧師主持一場小型的宗教儀式。主持茶道的大師已經不是一名簡單的工作人員,他其實是一名哲學大師兼導演,在他的刻意引導下,賓客非常用心地合作,共同完成了一項即興的隆重的行為藝術,一起追求一種超越現實、超越物質的類似「禪的開悟」的非凡境界。

有人問日本茶道的始祖珠光大師:「茶事是什麼?」珠光回答:「茶非游非藝,實乃一味清靜、法喜禪悅的境地。」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更把茶道歸結為「和敬清寂」四個字,每個字都蘊含了千利休對美、對人生的深刻的領悟。日本茶道發展成了一種關注內心、追求開悟的極致體驗,這種體驗,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心的極度精心的創作,而在其發源地中國,茶道其實並沒有發展到這樣一種境界。

日本其他「工作之道」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日本的花道、劍道等在全世界範圍內被推廣,哪怕是小野二郎傳承的小小的壽司製作之道也深受世人推崇。禪認為禪無處不在,哪怕最不起眼最卑微的東西都完整地蘊含佛性,都蘊藏著全宇宙的全部秘密,這就是所謂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因此各個領域的匠人都對自己的工作,哪怕看起來非常平凡,都覺得非常神聖和充滿敬畏,數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受禪的影響,匠人們非常重視心的修鍊,相信只要持續地非常用心地鑽研,就能發現規律持續創新,不斷提升工作的境界。茶道、花道、劍道等等這些工作之道,並不是一種先天就存在、永恆不變、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而是他們自己用心親自創造出來的,是將心注入的結果,追求極致,就是精進修行,越極致,越精進。

心與「道」的這種關係與道家的觀點非常不一樣,心不再是「道」被動的旁觀者,而是直接的主動的創造者!這一點其實意義非常重大。我的一個愛茶成痴的朋友說,日本的茶道非常繁瑣,非常不適合中國人,中國茶道應該不會比日本茶道境界低,應該會有非常深刻的內涵,只是他還沒有悟出來,我說,對呀,中國茶道當然可以有更高的境界,只是實際上,茶不過是一種植物的葉子,經人工處理後嘗起來有些特別的味道,僅此而已,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中國茶道這種東西,也沒什麼好悟的,你要將心注入,把最深刻的哲學內涵----可能是莊子的,也可能是六祖的,也可能是王陽明的,甚至是完全自創的----,注入這杯茶中,這就是你的茶道,未來如果被大家接受了流行開來,可能就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茶道,一如千利休茶道成了日本茶道,我的朋友聽了,恍然大悟。

以上介紹,其實只是想啟發大家,在禪的世界裡,心是道的主動的創造者,只要我們用心鑽研,將心注入,我們也可以自創其道。這個「道」推而廣之遍及各種領域,不僅包括日常生活領域的茶道花道,也包括工作領域的投資之道、設計之道,還包括更高深的精神領域中的哲學宗教等等以投資領域為例,巴菲特創造了所謂「價值投資之道」,簡單說來就是在有安全邊際的前提下買入那些有很深的護城河的公司並長期持有,索羅斯創造了所謂的「宏觀對沖之道」,簡單說來就是研究宏觀數據變化與金融產品走勢的相關性並以對沖的方式順勢而為,兩種投資之道都非常成功,另外還有對沖基金專攻量化交易、高頻交易等,也有不少取得長期非凡回報的,足以證明證券市場可以容納無窮多的差異極大的投資之道,即使是巴菲特所創造的投資之道,也不是神聖到不可以改變,會有人考慮加入期權操作等方式謀求新的突破。

「道」是由老子提出來的,從禪的角度看來,也不是什麼先天就存在的亘古不變的真理,這只不過是老子自己通過觀察思考所創造的一種理論,準確來說只是老子之道,他的一些見地也並不是必然正確並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例如他極度重視柔弱,認為柔弱勝剛強等,有很多別的國家或者個人在做重大決策的時俱,所選擇的策略並不符合老子的這種見地但也持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美國,老子對柔弱有特別的偏愛,這一點對中國人影響極深,甚至影響了民族的血性,漢族男子相對缺乏陽剛之氣以此關係不小,當漢民族遇到那些以勇猛剽悍著稱的「野蠻民族」如當年的蒙古族、滿族時,數量、甚至財力雖占很大優勢,居然會潰不成軍、一敗塗地以至滅國,難道不應該對老子之道的弊端認真反思嗎?在辯證法看來,示強還是示弱,要看雙方力量的對比及消長情況而定,該柔弱時就柔弱,該強硬時就強硬,才是更好的應對之策,我們要打破對老子所創造的這種道的迷信。

不僅老子之道,孔子之道、陽明之道、耶穌之道,甚至佛陀之道,等等,也都是這些宗教或哲學大師們精進思考所總結的「禪道」中的一種,智慧非凡,但都不是什麼天啟的真理,都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佛陀自證悟後持續說法四十九年,但是他在《金剛經》里卻宣稱,如果有人說我有所說法,那就是在誹謗我!這指控太嚴重了,佛陀這麼說是要破除一切相,我們不要迷信任何人,包括他自己。對各種賢聖的理論,我們都不必盲從,而是要以汲取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來學習,甚至還可以與時俱進推動這些理論的進化以指導最新的實踐。

最後我們來思考一下人生之道,人生之道通俗來說就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其實人的一生也是一些因緣的和合,並沒有什麼特定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在於我們用心賦予它什麼意義,人的一生可以積極進取,勇創巔峰,也可以悲觀消極,無所作為,誰決定這一切?是你的心!你的心是你的人生意義的總設計師,不要再困惑於「我的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麼,我要找到它」,而是思考「我到底要把什麼意義注入到我的人生」,思考方式稍作轉變,海闊天空,世界豁然開朗。

以上兩個部分,結合心力這個概念,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心與世界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心生萬法,道由心創,從更高維度看,心與這個世界和諧共融,看似有別,其實不二。

有人會問,心與世界的關係,與我們中學就學習的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是一回事嗎?其實並不是一回事,這個世界的現象可以分為精神現象與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如山河草木是如何形成的,佛陀只告訴你是由一些因緣(條件)和合而形成的,至於是什麼條件要由大家研究,精神現象可以理解為非物質的一種存在,包括意志、情緒,信仰等,這些比較容易理解,但也包括聽起來比較神秘的氣、道、能量之類的東西,在禪的認知里,這種神秘的東西如果確實存在,也並非天生就有、永恆不變而是由一些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至於是什麼條件也要由大家研究,也就是說在禪的體系里,物質或者精神都不是最基本的,都是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而且,隨著這些和合條件的變動,兩者也都在持續變化之中,都有生起、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合成兩者的各種因緣有很多交集,也有更多的不同之處,非常複雜,兩者的關係恐怕不是簡單的誰生起誰或者誰決定誰的關係,很多哲學或者宗教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到底是精神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精神」,以禪的視角看,這個問題並非最究竟的終極問題,而且折射出一種衝突的二元論的思考方式,禪最關心的是心與整個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質)的關係,而且從最高維度看,它們是和諧不二的,或者說是一元的。我們要認識這個世界,其本質就是研究生起精神和物質現象的各種因緣(條件)的種種變化,我們的心天生就是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能力強大到不可思議。傳統上,如果認為物質決定精神,我們稱之為唯物論,如果認為精神決定物質,我們稱之為唯心論,從這個意義看,禪既非唯物論,亦非唯心論,它是一種更高的超越。

3.心為何物

行文至此,分享了許多我所領悟的關於「心」的見地,是時候總結一下心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王陽明總結得簡單明了:「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更系統一點說,我們能聽、能說、能聞、能感覺、能思考、能表達感情,為什麼我們可以做到這些?原因是我們有心,換句話說,讓我們能聽、能說、能聞、能感覺、能思考、能表達感情的隱藏在背後的那個東西,就是我們的心。對心的這種認識,其實還很初級,六祖開悟時說心之自性:「本自清靜,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生萬法」,以我的理解,心的自性就是空性本身。從更高的角度看,心就是那個能感知世間因緣、能生起萬法的那個東西。也可以有用「體用」這種關係來來描述心,「體」是指本質、本源、自性或者「本來面目」等,「用」是指功能,我來下一個特別簡潔的定義:心之體是空性本身,心之用是生起萬法

有同學有困惑:我說的這個心,就是身體里的那顆肉心嗎?其實並非如此,禪所說的心,究其本源,是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擁有的佛性,所謂「即心(性)即佛(性)」。只有深刻地理解佛性,我們才能透徹地理解心到底是什麼,我下面解釋一下,可能比較抽象。

人類天生就讓擁有一種神秘的稟賦或者說能力,這種能力非常強大,人類因此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能夠發明創新,從而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發展壯大,同時深刻地改變這個世界。這種能力由何而來,為什麼會如此強大,自古以來,全世界的智者們都在苦苦思索答案。據現代人類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人類的老祖宗----生活在東非的智人在距今約七萬年前,發生了一次極其重大的基因突變,認知能力出現了革命性的提升,通俗來說就是突然「變聰明」了,智人因此在地球上迅速崛起,從東非出發進軍並征服了全世界,包括全世界別的人種例如生活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人等,以及各種動物例如之前稱雄的獅子老虎等,一舉從食物鏈的中層躍升到最頂端,人類的天生的那種神秘的能力是否與七萬年前的那次進化有關?不知道,迄今為止,科學家還沒有弄清楚其中的原因,這是科學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基督教的答案簡單明了,它把人類的這種能力稱為「靈性」,宣稱是由上帝賜予的,佛陀的思考非常不同,他深刻地研究人類的這種能力的本質,然後進一步抽象化理論化,把這種能力的內涵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稱之為「佛性」,又叫「覺性」、「如來藏」等,我更喜歡稱之為「覺性」,佛陀認為,每一個人天生就擁有「覺性」,你我所擁有的覺性,和佛陀所擁有的覺性,是完全一樣的。覺性從哪而來?佛陀認為,覺性亘古以來就一直存在,而且「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像天上的明月,我們每個人就像一條江,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一條江都能完整地倒影著天上的明月,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覺性。

覺性非常強大,它的強大體現在哪呢?佛陀證悟後發現,世間上所有事物都是由一些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隨著這些因緣(條件)發生變化,事物的性質也會發生大大小小的改變,甚至消亡,事物的這種特性,我們稱之為「空性」,我們的覺性之所以強大就在於,它透徹理解事物的這種特性,它能夠深入考察事物是由什麼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當這些條件發生變化時,事物的性質又是如何發生改變的,從而總結規律把握本質,更進一步,它還可以聚合新的因緣,從而創造出全新的事物修證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證悟空性」,所謂證悟空性,以我的理解,就是指證悟人的覺性對萬物空性的透徹理解!換一種通俗的說法,我們人天生就有一種神秘的能力,基督教叫「靈性」,佛陀叫「覺性」或者「佛性」,這種能力非常強大,這是真的嗎?到底有多強大?大家有疑問,那麼我們就通過親身實踐來證明一下吧,所謂「證悟空性」其實就是這麼一回事。我的這樣一種解釋,和很多深奧莫測的解釋不一樣,可能是最直接的,但是正是由於最直接,我覺得可能是最接近本質的。

你我的覺性和佛陀的覺性是一樣的,但為什麼佛陀遠比我們有智慧呢?佛陀指出,我們的天性中還有很多愚痴的東西(又叫「無明」),例如我們認為事物是能夠獨立存在的,美好的事物應該永遠存在等。覺性如天上的明月,而無明,就象厚厚的烏雲,遮掩了明月的光華。我們證悟空性的過程,就是持續地洞察「無明」的本質,從而不斷地削弱它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覺性才能越來越完美地表現其巨大的能力,就像隨著天上的烏雲不斷被吹散,我們看到的曼妙夜景才會在月光下顯得越來越明亮。

人的這種覺性與心有關,為什麼呢?大家在想:人的覺性在哪呢?感覺上應該在人的身體里吧。我們思考的時候要用腦,那麼是在人的腦子裡嗎?又有人發現說當我們沉思的時候,有時候會覺得心情沉重,有時候又覺得心花怒放,那麼莫非是在心裡?但是醫學常識告訴我們,心不過是一種負責血液循環的器官,一個人由於疾病被切除了心臟,依靠人工心臟依然可以生存,說覺性在人的心裡好像也有問題。那麼覺性到底在哪呢?其實,佛陀說的覺性,無處不在,或者說所在皆是,如果非要說在人的身體里,那麼你說它在頭上、眼裡、心上或者手裡都是可以的,但是我們還是習慣性地說它在心裡,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教導他的弟子一種修鍊的法門,這個法門非常重要,就是通過靜心坐禪,體察心裡各種念頭的生滅,洞察一切現象無常無我的本質,以此證悟佛法,因此,我們說覺性在人的心裡,和這個法門的普及有直接的關係,後來禪宗更進一步,把心與佛等同起來,說即心(性)即佛(性),六祖的禪法核心就是過修鍊心性來達到證悟佛性(覺性),其他一切形式的修鍊方法他都認為不重要,他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他說佛與眾生的區別是心的迷與悟的不同,僅此而已,所以有一種說法,六祖之前,佛在西天,六祖之後,佛在心裡。

前面說到,人類的覺性透徹地理解萬物的空性,通過深入因緣,它能洞察本質,總結規律,還能創新全新的事物。它的這個能力和我之前總結的心生萬法的四重內涵是一致的,所謂「心生萬法」,更準確來說是「覺性生萬法」。我把心定義為:「心之體是空性本身,心之用是生起萬法。」,更準確地來說也是覺性的定義。我把心的能力分為願力、專註力、洞察 力和創新力,更準確來說是覺性的四種能力。我總結了證悟空性的三種方式,換個角度看就是鍛煉覺性的這幾種能力,第一種方式比較傳統,和「專註力「關係較大,第二種方式鍛煉的是創造新事物的「創新力」,第三種方式 鍛煉的是洞察本質總結規律的「洞察力」。世間各種禪法都有其獨到之處,都是為了證悟空性,心力禪我覺得可能是最直接的一種,它拋棄了一切繁瑣論證,直指人心,「擔水砍柴,無非妙道,創業投資,即是禪修」,我們通過在工作生活實踐中不斷練習,心力會越來越強大,我們對空性的領悟也會越來越深刻,我們的人生也會越來越有價值,這樣的一條終極覺悟之路,對個人、對社會都意義非凡。從這個意義來說,心力禪這樣一種法門,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修上,我覺得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李國飛

2017年11月20日


《心與世界的關係》是《新喬布斯、禪與投資》(加長深度版)的其中一章。

《新喬布斯、禪與投資》全文在此:

李國飛:新喬布斯、禪與投資(加長深度版)

本人在微信有公眾號:李國飛哲學與投資筆記

《新喬布斯、禪與投資》在「喜馬拉雅」上有音頻專輯「李國飛親錄喬布斯、禪與投資」

帳號名:李國飛投資

推薦閱讀:

穿成這樣去逛蘋果店,能把店員嚇到心臟停跳...
關於成功,從大張偉的經歷體現了什麼?
史蒂夫·喬布斯是如何成為億萬富翁的

TAG: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