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酸」,才是台灣真正的愁雲慘霧

(本文首發於觀察者網)

入秋後,由於台灣季節風向,大氣擴散差,全台西部地區嚴重空氣污染,並大多在島內產生,一時間,媒體為空氣品質的惡化炸鍋,南部的空氣污染甚至被形容為「毒氣室等級」,居民都等著罹患肺腺癌.......

台灣境內空污來源主要有三:汽車機車廢氣、工業廢氣、燃煤發電廠。大家吵半天,當局拍胸脯,其實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汽車機車廢氣無解,因為民粹使然,老式機車都廢不掉,遑論其他。工業廢氣無解,因為老闆們都是樁腳。燃煤電廠無解,因為「非核家園」。烏煙瘴氣無解,罵也是白罵,我倒是更關心另一則關於台灣三分之一受雇者的薪資在三萬新台幣以下的新聞。

「薪酸」,才是真正的愁雲慘霧。

根據「主計處」發布的「2017年人力運用調查」,雖然台灣人平均月薪持續成長,今年受雇者每月主要工作經常性收入平均達37703元,比去年37094元多了一點點,但仍有305.1萬人主要工作月薪未達三萬元,佔全體受雇者34%。

「主計處」強調,雖有三成受雇者薪資不到3萬,但比例正在下降,去年是335萬人,所以今年低薪者少了2.76%。此外,月薪五萬以上的「高薪」族群也在增加,今年是163.6萬人,比去年155.6萬人增加了5%。

這話正說反說,感受可差很多。A. 今年有1/3勞工薪資不到三萬,但比例正在下降。B. 今年勞工薪資不到三萬者的比例正在下降,但仍有1/3是低薪族。所以綠媒與執政黨選A,藍媒與在野黨選B,站在兩個極端,講同樣一個事實,你懂的。

站在民眾觀點,誰理你比例上升下降?重點數字是1/3,是305.1萬低薪者,還不夠多嗎?

賴清德最近才因為說長照服務員(老年人看護)月領三萬要以「做功德」的態度面對,而被叮得滿頭包,遭譏為「賴功德」。現在出來粉飾太平,強調低薪者比例正在降低,網友繼續酸:「請各位勞工繼續功德台灣」,賴功德又變成」賴缺德」了。

功德缺德,提到長照的財源,部分來自調高煙稅20元,又令人光火起來。煙價從11月開始正式調漲,調高還不止20元,主要煙商索性聯合再調漲10元。亦即,十年前40元的香煙,在2009年已增加了20元煙稅調高為60元,今年再調高20元煙捐,加上煙商聯合調漲10元,等於90元。

低薪與煙價有什麼關聯?我講給你聽。

低薪與香煙

以前抽30元香煙的人,相比於2002年起漲前,煙友支出高過100%,相比於2009年煙價,煙民支出超過50%。那麼十年來,薪資漲了沒啊?答案是實質薪資平均年增0.1%。

煙民有25.69%月收入在2萬以內,37.85%收入在2-4萬之間,合計63.54%。雖未統計月收入3萬以內的吸煙人口比例,不過按照以上數字,比例估計約略在45%-50%之間。換言之,有將近一半的煙民是低薪者。

對於月收入2萬以內者而言,兩天一包煙,就算買最便宜的80元煙品,一個月要抽掉收入的6%-10%,一天一包煙,就是12%-15%。不吸煙者常常說得很輕易,戒煙不就得了?少抽點不行嗎?關於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評論,容我引述美國窮人作者琳達·提拉多(Linda Tirado)所寫的書中一段話:

我知道抽煙對我不好,我有煙癮但腦袋沒壞,我抽煙是有原因的,而且都很合理,抽煙讓我保持清醒,讓我能繼續(在貧困的日子裡)撐下去。抽煙會傷肺……但這會阻止我繼續抽煙嗎?不會。因為這件事的效益考量,不是「我喜歡抽煙v.s.我會活久一點」,而是「我能繼續忍下去v.s.我可能想要揍人了」。《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Hand to Mouth)

對琳達這種低薪的人而言,吸煙的害處算什麼?「如果壓力會先把我搞死,我幹嘛要擔心人生會怎麼結束?」吸煙就是窮人自我療愈的少數選項之一。

明乎此,我們再將眼光轉向那將近一半的台灣低薪煙友族,你必須有些同情的理解。而這類人有多少?305.1萬除以2,就是150多萬人。喔,別忘了連薪資收入都沒有的人,遊民、啃老族、待業族,點點點,加一加,應該超過台北市人口了吧?

以香煙當例子,是想從低薪者的眼光看事情,如果這麼一點點的減壓嗜好,都需要花掉十分之一的收入,你再去想想最基本的食物消費,能夠如何形成對窮人的龐大壓力。收入在3萬以內的人,一個月要吃掉多少收入? 1/3 還是 1/2 ? 再者,人總要個屋檐遮風擋雨吧?一個月租屋費用要花掉多少收入?1/3 還是 1/2 ?

吃,住,煙,我都還沒提到上下班的交通費呢。悲催了嗎?來抽根煙吧……

低薪與「非典人口」

非典型就業,意指部分工時工作,短期聘僱,外包工,定期契約工,派遣勞動等,簡言之就是廣義的打工族。非典工作者與正式聘僱的上班族不同者,在於工作工時不穩定,報酬不穩定,沒有企業提供的社會保險,沒有可預期的生涯模式,沒有在職訓練與教育,沒有清晰的勞資權利義務。

簡單說,非典勞動人口的出現,是因應生產型態的改變。全球化的資金流動,讓企業不斷在國際市場上尋求生產底層更便宜的勞動人口,以致衝擊本地勞工的工作機會,最終導致了「勞動市場彈性化」的趨勢。正式員工縮減,臨時派遣工增加,對資本家有降低成本的利益,對勞工而言則有福利遭到削減的壓力,並直接造成社會財富的兩極化發展,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就像其他的經濟理論,勞動市場彈性化有兩種極端立場的辯論,它讓企業在全球化產業結構里,更有生存能力,卻也造就了更多的社會弱勢者,當然也有意見認為這項趨勢能有效地讓弱勢者自我提升工作能力。

不過,讓我們拋卻不食人間煙火的學理吧,「非典就業就是製造貧窮」才是正確的視角。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台灣非典人口逐年攀高,今年首度升破80萬人,佔整體就業人口的7.11%。非典工作者有22.4%是「非自願的」,因為找不到全時工作只好屈就。真正喜歡從事自由性較高的非典工作者只有14.5%。

當局對非典人口破新高的「粉飾」,包含增幅在減少,國際趨勢,有些人就愛自由等等。這些說辭都挺可笑,事實上非典工作者絕大部分就是低收入者,這種勞工,數量會隨著大環境的遽變,而突然擴大增幅,或是大環境的長期趨勢,而不可逆地增加數量。再者,有多少低收入者,樂於以貧窮為代價換自由的?

絕大部分的打工族,就是生活不安定,未來看不見希望的窮忙族。上面提到的琳達,就是「典型的非典勞工」。她大部分的人生,是兼兩份工的狀態,卻經常性入不敷出,即便先生也兼兩份工。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琳達的學歷並不低,雖然大學沒有念完,但她能找到的工作卻只需要國中畢業的程度即可。

琳達自承年輕時做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以致生活落入惡性循環的泥淖,但這卻絕不是唯一的原因,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顯然有許多將人捲入貧窮的暗礁,說白了,我們的社會有沒有給急欲翻身的窮忙族多一點的機會?

根據台灣某人力銀行調查,擁有正職工作者,74.2%受訪者認為自己正面臨職場危機,諸如「專業技能不足」,「低薪,生活吃緊」,「很久沒加薪」等等。而非典就業者有高達83%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平均要增加67.5%的收入,才能擺脫財務赤字。

將非典就業現象歸諸於國際趨勢,意思是你執政當局想要順其自然惡化就對了?現在是超過300萬的窮忙族啊,還不算失業者,低收入的自營商,以及窮忙族背後的家庭人口數,這數字還不夠驚人嗎?

「人人自危」四個字,應該符合對收入每月5萬以下者的描述。

低薪與年輕人

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台灣每三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是月收入不滿3.5萬的低薪族,而有75%的青年有意創業以擺脫低薪生活。超過300萬的低薪大軍里,年輕人佔了54%,甚至有74萬名青年上班族,月薪不到2.5萬。

「想創業」與」真正展開行動創業」是絕然不同的,人力銀行民調指出,想歸想,真正行動者其實只有8.1%,創業成功比例為55.6%。我對一半以上的青年創業成功,感到懷疑,我自己的朋友圈裡,創業成功者頂多十分之一。

最近才訪談了一位年輕人,她的朋友圈裡創業成功者,也是十分之一左右。大部分青年都是在夢想階段,沒有勇氣行動。

媒體集中報導那些少數創業成功者,會讓觀眾有一種錯誤認知,以為實際創業與成功比例還不少。然而真相猶如《商業周刊》一則在大陸定居工作五年的台灣人回台感想的報導,台灣人普遍的心態是: 「錢夠用就好」,「反正還過得去」,「再撐一下,整個社會都是這樣,沒辦法」。

我訪談的年輕人是這樣描述身邊大部分朋友心態的:有點得過且過。

有心擺脫低薪問題的青年,出路除了創業,兼職,還有「走出去就業」。兼職者,就是進入非典就業群,他們就像琳達一樣,過著每日精疲力盡的單調生活,根本沒時間去想賺錢生活以外的事。

關於走出去就業,在接近80萬的海外就業人口中,有58%選擇大陸,但有多少青年比例,尚未有確切數字。有許多青年赴陸的程序是先就學,再就業,而42萬赴陸就業者里,年輕人的比例恐不算多。關於此,我問了問訪談對象,她的回答是:要去哪裡?做什麼?

大部分青年不知道走出去的具體辦法,也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才是青年動念出走,卻出不去的主因。但是,如果有一個好的方法與計劃放在年輕人眼前,選擇走出去就會比較多,她這麼說……這一段視頻,節錄一些在文章的後面,供讀者參考。

台灣的「薪酸」,在目前看來根本無解,是揮也揮不去的霧霾。但反過來說,這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逼著年輕一代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奮鬥。

v.qq.com/x/page/k0514bf

https://www.zhihu.com/video/921744003383304192

雁默所有文章列表


推薦閱讀:

海島小國為什麼容易發達,還有,海南島為什麼比台灣,濟州島,模里西斯落後?
台灣的dota氛圍如何?
50年代香港舊報刊裡的台灣
大陸國內經濟表現攀頂,台灣自嗨打趴大陸
名嘴之死,臉書停權與言論自由

TAG:台湾 | 工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