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德國贏得了一戰:印度人民公社

左下角即為印度公社

1925年的不列顛革命不僅在大不列顛本土掀起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浪潮,在大英帝國的其他地方也迅速引發了革命。在印度,利用大英帝國崩潰的衝擊波,印度當地的各派工團主義者與激進社會主義者迅速採取行動。他們受到英法革命的啟發,於1925年10月19日在加爾各答宣布成立印度獨立並成立印度公社。然而,現實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英國駐軍逐漸向西北有序撤退,擺脫了革命浪潮帶來的混亂,而南方的土邦王公們也在獨立中擺脫了大英帝國的控制並鎮壓了南方的革命運動。於是,直到1927年印度人民公社實際控制權仍然局限於以孟加拉為中心的印度東北地區。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印度人民公社仍舊是當地最富有穩定性與強大凝聚力的國家。可是此時印度其他兩大政權的統治也已經逐漸牢固。面對如此僵局,以及德意志帝國對中國國民大革命的成功鎮壓。印度人民公社不得不放棄了進一步擴展革命根據地的企圖轉而暫時集中注意力於國內清除所謂「帝國主義的同情者」並開展建設以修復革命對社會造成的破壞。同時,東亞相當多的流亡革命政府,比如說中國國民大革命失敗之後的部分國民政府成員,都紛紛逃亡到加爾各答,一時間加爾各答成為了亞洲輸出革命的一個中心。到30年代,印度人民公社再次表現出「向外擴張」的傾向。在印度支那與緬甸,印度人民公社都花費了大量的力氣來支援當地革命者。同時對於中國革命者印度人民公社也給予了一定支援。雖然印度人民公社短時間內仍然沒有準備開啟大規模革命戰爭,但印度人民公社寄希望於自己的輸出革命外交。一旦見效,印度人民公社的人民軍隊將會很好的利用革命所帶來的混亂。

但是,在印度人民公社內部,各派系的矛盾也在激化,新興的極權主義派、正統的工團主義派、激進社會主義派以及甘地所領導的溫和左翼勢力互不相讓。同時土地改革問題也困擾著這個早熟的革命政權,是否開啟大規模激進土改與繼續高速工業化成為了30年代前中期這個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爭論核心。在當時已經有人開始感到憂慮:如此激烈的路線鬥爭是否會造成革命統一戰線的破裂?印度人民公社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從1936年起,印度人民公社再次進入到了新一輪激烈的派系衝突之中。激進社會主義派與社會民主派互不相讓的爭鬥使得整個國家對政府的不滿情緒高漲。在激進社會主義者的推動下,以及受到中國革命的刺激,印度人民公社政府展開了極為激進的土地革命並宣布要在農村地區徹底粉碎種姓制度的殘渣,同時印度的理想主義者們寄希望於由人民群眾自己自下而上的建立人民公社來管理自己,因而拒絕了被他們一向敵視的以中央集權為基礎的官僚管理體制。在1936年5月1日召開的工人國際代表大會上,印度人民公社與亞洲的其他革命者一道向歐洲的各主要社會主義國家呼籲重視亞洲的革命運動。同時向不列顛聯盟與法國公社提出了軍事援助請求,這一做法引起了德里與印度土邦聯盟極大的警覺。在工人國際代表大會之後,印度人民公社開始了更加肆無忌憚的對外輸出革命行動,儘管國內軍隊都武裝困難,但公社政府依舊抽出大量裝備來支援在緬甸的工團主義游擊武裝,在印度支那的激進社會主義者們也獲得了相當大的支援來打擊德國駐軍。但很不幸的是,雖然德意志帝國在中國遭到了一系列的慘敗,但自1937年德意志帝國遠征軍撤離中國之後,在印度支那的鎮壓能力反而大大加強了。於是,在中國的國民革命軍橫掃從長江流域到珠江流域的軍閥的同時,印度支那的革命卻被德國成功的鎮壓了下去。到1938年,印度人民公社對印度支那的革命輸出實際上已經失敗。

在緬甸,工團主義者的革命取得了成功,然而反動派仍舊在全國各地活躍隨時準備反攻倒算。為了支援緬甸新的革命政權,印度人民公社又不得不再次付出更多的資源來填補。這一切都大大加重了原本就不堪重負的公社政府的負擔。

到1939年,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印度次大陸的空氣也變得空前緊張。德里通過與阿富汗的戰爭宣示了其恢複印度革命前狀況的野心,而土邦同盟也在邊境上修築了大量工事嚴陣以待,印度人民公社也宣布擴張人民軍隊,希望以一支龐大的人民軍隊來戰勝敵人。然而英法駐加爾各答軍事顧問卻對這支龐大而又缺乏訓練的軍隊感到憂慮。他們指出印度人民公社的人民軍空有龐大的人數但缺乏訓練,軍官奇缺,尤其是訓練有素的中層指揮官與合格的參謀更是稀缺。在短短的一年裡,印度人民公社就計划動員起來一支八十萬的軍隊且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動員的規模還在擴大。但是在動員過程中公社領導人們卻發現他們缺乏與之配套的軍官隊伍。在武器方面也不盡如人意,儘管公社政府十分重視裝備建設,但迅速擴張的人民軍隊仍然缺乏足夠的裝備尤其是重武器武裝。在指揮官方面,印度人民公社的指揮官也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僅靠英法顧問協助也很難掌控戰爭進度。新建空軍方面更是問題百出,到1939年二戰開始時全國可以用於作戰的戰鬥機僅僅只有一百多架,根本無力解決奪取制空權問題。海軍是軍費最少的軍種,印度人民公社並不是特別重視海軍建設,到1939年,除開一些小艇之外,海軍就沒有進行過任何的大規模更新。這麼一支裝備老化的海軍能在戰爭中起什麼作用也很值得懷疑。

但上述種種問題都被革命熱情高漲的印度領導人有意無意的無視了,尤其是在中國戰場上國民革命軍節節勝利的刺激下。他們堅持認為現在既然世界革命的時機已經成熟,那麼就不需要再等待什麼了。在公社政府的鼓動下,印度土邦聯盟內的農民紛紛起來革命,雙方不斷的邊境衝突最終引爆了次大陸戰爭。印度人民公社在1939年將自己匆忙動員起來的軍隊投入到了統一印度的偉業之中,在事後,這被證明是一次災難性的決策。

印度人民公社的軍隊先是成功擊敗了腐朽不堪的土邦軍隊,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席捲了整個印度南部。土邦聯盟的王公們在絕望之中向原本置身事外的德里當局求救,於是,在1940年初,當公社軍隊主力仍然滯留在南方時,德里的協約國軍隊突然展開了對公社的全面襲擊。在加拿大被攻佔之後,愛德華八世將印度視為協約國存亡的關鍵,沒有印度的資源,光靠澳大拉西亞是無法支撐協約國的。於是印度革命戰爭瞬間變成了印度人民公社與協約國集團之間的戰爭。在多國聯軍的打擊下印度人民公社的缺點迅速暴露。等到戰爭開始一年之後,戰爭局勢又回到了原點——甚至跟糟糕。協約國軍隊在仰光登陸,在緬甸本土反動派的幫助下顛覆了緬甸的工團主義政權。於是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大勝利的背景之下,南亞與東南亞的革命卻遭到了一系列的失敗。

戰爭的失敗激化了印度人民公社內部的矛盾。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1941年初在加爾各答甚至爆發了反革命政變。儘管政變最終被鎮壓,但印度人民公社卻已經無力再戰。最終在戰爭開始三年之後,加爾各答被攻佔,印度人民公社流亡中國,向中國的革命者需求庇護。然而此時中國在尚未完成國家統一的情況下並不想大規模介入印度次大陸,僅僅只提供給了印度革命者們有限的援助。殘存的公社軍隊退往阿薩姆地區繼續作戰,但大英帝國得以在印度大部分地區重建了統治。1942年愛德華八世授權上議院通過一項法案,正式將英國王室駐地遷移於德里。


推薦閱讀:

《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帝國的毀滅(三)》
空戰科技樹的另一條路線?
我的《誅明》快二十萬字了,你們看後感覺如何?
如果成吉思汗不存在,歐亞格局會怎樣演變,近代會是怎麼樣的?

TAG:印度 | 架空历史 | 共产主义commun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