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設計靠猜的可以嗎?

本文譯自 Jakob Nielsen 的 Guesses vs. Data as Basis for Design Recommendations

摘要:不要覺得只有大數據才有意義,哪怕是最小集的事實作證(例如觀察2名用戶)也能大大提升界面設計決策的正確性。

一個交互設計在線小組裡討論了一個問題(參與者的真實信息將不會公開):

如果需要調整網頁字體大小,是應該向用戶提供額外的輔助功能,還是依賴瀏覽器本身的字體大小設置功能就夠了?

12個人回復了這個問題,大部分都只是拋出了他們對各自偏好的見解。幾乎所有人都有著自己的個人使用偏好。但是發出的帖子中有6個討論的不是設計師自己的個人使用偏好,而是對其它人來說什麼方案可能是最好的。

這6個帖子中的4個是純粹的猜測,餘下的2個是基於通過觀察真實用戶得來的某種形式的數據。

猜測類的帖子:

  • 「如今這個年代……大部分對修改字體有需求的人都已經知道怎麼用瀏覽器的這項功能了。」(錯誤結論)
  • 「想要修改字體大小的人會用瀏覽器這麼做的,而且也不難啊。」(錯誤結論)
  • 「這又不是1995年了,不是所有50歲以上的人都像第一次接觸一樣,對用瀏覽器修改字體大小那麼無知或不願意學習。」(錯誤結論)
  • 「真正需要增加字體大小的人大多在65歲以上,這類人群不太可能知道如何修改設置。」(正確結論)

數據類的帖子:

  • 「我平時都必須要手動給我的父母設置這些。雖然65歲以上的人群里精明的越來越多,但是想設置字體大小這種隱藏設置對他們來說還是不那麼容易」(正確結論)
  • 「我有不少網站的可用性研究觀察經驗,其中就有關於字體大小設置組件的……絕大部分情況下,那些用戶……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正確結論)

數據比猜測可靠

通用的設計原則是要允許用戶調整字體大小(前提是他們知道怎麼做),但是要使用較為清晰的默認字體大小。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很多次用戶觀察中發現年紀大的用戶並不知道如何調整字體大小。

為什麼要讓用戶能夠調整字體大小:Let Users Control Font Size

為什麼年紀大的用戶不知道如何調整字體大小:Seniors as Web Users

在這次討論組的案例中:

  • 借用了外部數據的設計師中,100%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 依賴於個人觀點的設計師中,只有25%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75%的猜測都是錯的,這幾率比拋硬幣猜正反面還低。

單看這個簡單的案例,哪怕是最小集的事實佐證(自己的父母或幾次用戶觀察),都讓設計建議的正確率翻了三倍。

P.S. 雖然從你父母那裡獲得的數據比沒有數據要好點,但我不建議這麼做,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比用戶的平均水平更高一些。(因為那你自己作為設計師,知識水平更高一些。)

哪怕2個用戶測試都好過猜測

前面的字體大小案例的樣本數量太小。但是接下來的案例用更大的樣本量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我們請每組76,共152名用戶測試了兩種展示銀行賬號信息的方式。用戶被要求執行一些如查看賬號餘額、尋找利率信息等類似的任務。結果是這樣的:

不論是從以上哪個度量維度來看,方案B都是最好的,而且僅僅是成功率這一條的差距就足夠明顯了,所以其優勢是毋庸置疑的。

(補充一下,有的測試中兩個方案可能在不同的度量維度上表現不同。例如一個方案可能有更高的成功率,而另外那個方案的任務完成時間卻更短一些。這種情況你需要對比權衡,或者分析得出能夠集合這兩個方案優點的第三個方案。)

除了可用性測試之外,我還將這兩個方案給了21個正在學習交互設計課程的人看,並詢問他們覺得哪個更值得推薦。他們全憑個人觀點猜測哪個方案更好,結果作出正確選擇(方案B)的比率是50%。你看這個幾率,和拋硬幣差不多了(從成本上來看,還比不上拋硬幣)。

我之後又拿著這兩個方案去問了38個正在學習相同課程的人,並讓他們找2名用戶來測試這每個方案。通過對2名用戶的真實觀察,他們猜中最佳方案的幾率提升到了76%

換一個視角,僅僅是給每個方案增加了2個用戶測試,就將設計決策的錯誤了從50%降低到了24%——幾乎是減半了。然而24%的錯誤率對於要求較高的設計來說還不夠,所以我們明顯需要不止2個用戶測試(我個人推薦5個)

Z Yuhan:想了解為什麼5個就夠了,可以去看《為何我如此推崇低保真用戶測試》

可見哪怕只是為明個方案增加2個用戶測試,如此精簡的調研還是足以改變與拋硬幣沒什麼兩樣的主觀設計決策。

(附帶一句,這兩個方案一眼看上去差不多,這點對調研測試很重要。因為如果用一個很粗糙的線框圖和一個視覺設計完備的方案對比,很可能造成結果偏差。)

什麼導致猜測錯誤?

對比上文的兩個案例,前者(字體大小設置的那個案例)設計師猜測的錯誤率達3/4,比後者1/2還要糟一些。

那麼為什麼第一個案例中,討論小組裡的結論那麼偏頗?答案隱藏在下面兩條描述中:

「如今這個年代……」

「這又不是1995年了……」

很遺憾,太多設計師還是無法相信可用性原則的時效性足夠長。「以前困難的事情,現在肯定變得簡單了」這種想法讓很多網站越來越糟。

為什麼可用性原則的時效性足夠長:Durability of Usability Guidelines

當我們借用真實用戶進行研究時,我們才能看到他們學習技術的過程是多麼慢,並且他們使用「先進的」網站的能力有多麼弱。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們有多麼不屑於學習新的網站使用方法。人們就想要打開網站,把事情完成,然後走人,根本不想學習。

為什麼猜測的結果那麼糟糕?因為很多設計師迫切地想要相信「先進的」設計有多麼好,以至於無法體會大部分人對他們喜愛的東西是有多麼難以理解。

(是的,在最近的研究中,我們確實發現用戶的技能有所提升,不過過程非常緩慢,你最好做好需要幾十年才能改變現狀的心理準備)

用戶的技能是如何有提升的:User Skills Improving, But Only Slightly

哪怕少量的數據也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本文兩個案例中,一點點事實佐證就能為設計決策的正確性帶來顛覆性的改變,哪怕只是觀察一下你的父母,或者找兩個用戶使用一下你的方案。

當然數據量越大越好,但是任何數據都好過沒有數據。

——

Z Yuhan:

  1. 「任何數據都好過沒有數據」這句話對於沒怎麼親自做過用戶測試的人來說可能難以相信,但是這確實是國際上幾十年來的業界主流觀點。我認為界面審美、統一性等主觀因素是可以全憑自己喜好的,但是可用性作為客觀存在的東西,是需要依託實施作證的。
  2. 「設計原則的有效期足夠長」這句話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很容易被挑戰。但是那些經典的設計原則,經過二三十年再看也照樣可用。人的基本社會技能會改變,但是本性變得非常緩慢的。這篇文章寫於2009年,現在看起來也不覺得裡面討論的東西有多過時。
  3. 我發現很多老的文章都非常不錯,內容很有價值卻因為表現形式或者年代而不受關注了,接下來我會陸續推薦一些。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先學會思考,再說能不能解決問題!
我如何逃過迷茫期
十分鐘了解兵器榜排行第一的 Sketch 插件 :CRAFT

TAG:人机交互 | 交互设计 | 用户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