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編-芋宇瓊樓(1)Of Glory
在貝殼收藏界中,大名鼎鼎的芋螺科(Conidae)無疑是與寶螺科不分伯仲的頂級熱門之一。並且,由於此科數個高毒性物種的傷人記錄,在一些科普中也時常以「雞心螺」的名字出現【這個俗名經常使人畜無害的鳥尾蛤科心鳥蛤屬(Corculum)物種背鍋。。。】,使大眾對它也有部分了解。
芋螺科是一個擁有超過800個已描述物種的大科(這點不知道比寶螺科高到哪去了),而且,不少此科物種的花紋極為多變,加上分子分類與支序分類對傳統分類的巨大衝擊和不同分類學家採用的不同標準,使得整個芋螺超科(Conoidea)的分類—無論是科級的,屬級的還是種級的—都十分混亂。目前,Wiki承認的分類法是在2014年由Puillandre等人在《軟體動物研究》(Journal of Molluscan Studies)上發表的以分子分類法將芋螺科下原有的5科約140個現生有效屬併入1科4屬:芋螺屬(Conus),Conasprella,Profundiconus和加利佛尼亞芋螺屬(Californiconus),其中芋螺屬一屬即包括57亞屬,物種數約佔整個芋螺超科已知的85%。但該種分類法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同物異名和無效名(WoRMS里那一片。。。Conidae Fleming, 1822)
同時,芋螺的生境亦頗廣泛,從潮間帶到千米深海,從熱帶大洋到極地深淵的海洋環境中,均有其分布。
當然,芋螺其實是有口蓋【operculum,又稱厴,腹足綱動物分泌的角質或石灰質結構,在軟體回縮時置於殼口,通常起保濕(對陸生或高潮區物種而言)或保護作用】的,只是上列兩個標本沒有保存。那麼,芋螺的口蓋是什麼樣子呢?
稍有常識的人就能看出,這樣一個弱不禁風的口蓋是起不到什麼保護作用的。但為什麼在芋螺上,口蓋-大大提高動物裝甲值的結構-會如此退化?原因在於它的生活方式,使它們一般不需要此類防護。還記得前文說過,芋螺有毒且會傷人嗎?芋螺科全科均為食肉動物,口器特化為類似注射器一樣的結構,可分泌神經毒素,既可用來攻擊亦可進行防禦。目前,有記錄的芋螺致死案例約有30個。不過,由於芋螺的食性不同:主要是蠕蟲與軟體動物,僅有少數物種食魚,也僅有它們的毒液對脊索動物有效,所以真正可對人造成致命威脅的芋螺寥寥無幾:殺手芋螺Conus geographus L.,1758和細紋芋螺Conus striatus L.,1758是其中最危險的,它們體型較大,且具強毒性。
不過,芋螺毒素(conopeptides)中含有大量神經毒肽,所以對於它們毒液中成分的研究正在進行,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如僧袍芋螺中的ω-芋螺毒素SNX-111(Prialt)即可作為一種比嗎啡強一千倍的長期疼痛鎮痛葯。
本篇已對芋螺科的基本動物學相關內容進行了概括,接下來會對這個收藏界大熱門的收藏歷史及部分物種的傳奇經歷進行描述。
參考文獻:
- http://www.seashell-collector.com/Html/theconecollector/The%20Cone%20Collector%201.pdf
- Puillandre, N.; Duda, T.F.; Meyer, C.; Olivera, B.M.; Bouchet, P. (2015). "One, four or 100 genera?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ne snails". Journal of Molluscan Studies. 81: 1–23.doi:10.1093/mollus/eyu055.
-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e snails (Gastropoda, Conoidea)
- N-型鈣離子通道抑製劑ω-芋螺毒素的表達、純化及活性研究_CNKI學問
- Genetic divergence and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the deep-water Conus orbignyi complex (Mollusca: Conoidea)
- Nonclinical Safety of Ziconotide: An Intrathecal Analgesic of a New Pharmaceutical Class
推薦閱讀:
※它比埃博拉更致命,不含一絲遺傳物質,卻能讓感染者在癲狂的大笑中死去
※體液免疫中B細胞增殖分化的條件是什麼?
※免疫系統如何選擇對抗原的記憶時間?
※在細胞內假裝自己是大分子,看到的膜結構是纖維網狀還是光滑曲面甚至達到分子水平?
※關於生物必修二基因頻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