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的弦樂六重奏——對逝去愛情的追憶
音頻鏈接:勃拉姆斯:弦樂六重奏 - 歌單 - 網易雲音樂
作為古典音樂的愛好者,相信大家對弦樂三重奏、四重奏等室內樂類型都十分熟悉了。然而,還有一種不那麼常見的室內樂類型——弦樂六重奏。很巧的是,勃拉姆斯寫過兩首弦樂六重奏。既然我們最近在介紹他的作品,我就藉此良機,把這兩首曲子介紹給大家。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弦樂六重奏」這種相對少見的室內樂類型。
弦樂六重奏,顧名思義,就是「由六把弦樂器組合而成的室內樂形式」。通常會用兩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或低音提琴),也有的弦樂六重奏用了兩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一把低音提琴。勃拉姆斯寫的這兩首,用的就是兩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
在勃拉姆斯之前,義大利作曲家路易齊·博凱里尼(Luigi Boccherini,1743年—1805年5月28日)也寫過一些弦樂六重奏作品。不過,在博凱里尼和勃拉姆斯之間,鮮有「純」弦樂六重奏作品*被人作出或出版。這種音樂似乎成為了徹底的「小眾」作品。
然而,在勃拉姆斯寫出這兩首弦樂六重奏後,很多作曲家(包括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勛伯格等)都開始創作這種音樂。這,大概也是勃拉姆斯在音樂史上的突出貢獻之一吧。
勃拉姆斯一生共創做兩首弦樂六重奏,分別是:第一號《降B大調弦樂六重奏》,第二號《G大調弦樂六重奏》。
在這兩首首弦樂六重奏中的第一首寫成的四年前,音樂大師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去世了。這自然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對勃拉姆斯稍微熟悉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年9月13日—1896年5月20日)之間的故事。在舒曼生前,克拉拉和勃拉姆斯之間的關係可謂是無比親密。但在舒曼去世以後,兩人經過理智的討論,還是決定維持一種朋友關係。勃拉姆斯也至此稍微放下了自己對克拉拉的愛戀,轉而面對新的生活。後來,他又與別人相愛,還差點就結了婚。這兩首首弦樂六重奏,便是那一時期的作品。
1858年夏天,勃拉姆斯在哥丁根遇到了比他小二歲的西波爾德小姐(Agathe von Siebold)。當時克拉拉也從柏林來訪,不過當她看到勃拉姆斯和西波爾德互相吸引時,便知趣地離去了。其後勃拉姆斯確實墜入了愛河,二人還秘密交換了戒指,並且引起了人們紛紛議論,終於這段愛情沒有成功而以女方解約結束。此後勃拉姆斯似乎變了另一個人,他變得更內向,但卻更進一步地和克拉拉保持了柏拉圖式的友誼。
下面,我將這兩首作品分別介紹給大家。
一、降B大調第一號弦樂六重奏,Op. 18
這首弦樂六重奏寫於1860年,並在1862年出版。是勃拉姆斯的第二首室內樂作品。
先順便說一下,這首曲子寫成的時候,勃拉姆斯還沒有完成其《第一交響曲》的創作。也就是說,那時的他,還是這個樣子的:
這段時期不僅是勃拉姆斯顏值的高峰期,也是其創作豐碩時期。
這首曲子寫成的時候,勃拉姆斯和西波爾德小姐的愛情剛剛結束。他創作這首六重奏,估計部分也是為了紀念這段短暫的愛情。全曲富有青春朝氣和充滿對愛情的回憶。
本曲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
該樂章為奏鳴曲式,三四拍。其中多次使用蘭德勒舞曲,給人以感傷的韻味。
這一樂章的發展部中有頻繁的轉調。喜歡轉調的朋友可以聽聽。
第二樂章(中速的行板):
該樂章為D小調,二四拍,且採用了變奏曲式。
主題為貝多芬的性格,兼具民歌風格,其中第三變奏呈現高潮;至第五變奏已離主題頗遠,中提琴的五度固執低音給人深刻的印象,第六變奏又回到主題,結尾小提琴、中提琴三度重迭給人夢幻般的沉靜。
這是這首弦樂六重奏中最著名的一個樂章。影視作品《星際迷航:下一代》、《摩斯探長》、《鋼琴教師》中都用了這一樂章作為配樂。
不久前逝世的電影名導演路易.馬勒(Louis Malle)在他的經典名作《Les Amants》中用了這首音樂,在當年極為轟動,女主角珍摩露在木桶中沐浴,和愛人一再擁抱,水溢浴盆,在五十年代曾成為話題,而全片中這首音樂一再出現,更令人蕩氣迴腸。
就在寫完這首六重奏的同一年,勃拉姆斯就將第二樂章改編成了鋼琴獨奏的版本,並將這一版本獻給了克拉拉·舒曼。
第三樂章(諧謔曲-很快的快板):
該樂章為F大調,三四拍。
這一樂章是三段體作品。中間的切分音還是很有特色的。
第四樂章(迴旋曲-優美的小快板):
該樂章為降B大調,二四拍。
主題有海頓進行曲的味道。發展部大提琴動機變形的二重賦格,中提琴的賦格及小提琴的接替,都充分展示出布拉姆斯的曲式變化魅力。
這一樂章的主題與第一樂章有些許相似之處。比如說,第一樂章大提琴主題的前四個音符和第四樂章的第二到第五個音符幾乎是完全一樣的。**
尼斯對這首作品的評價是「勃拉姆斯執著於在其作品中塑造形象,在曲中表現出像阿波羅一樣的陽剛,把明快、放縱的樂天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首作品涵蓋了古典樂派前人的遺風,其形式很接近於貝多芬的七重奏。同時,又能從中聽出舒伯特的曲風和海頓改編民謠的手法。複雜之中含著明快,有著作曲家本人清晰的個性。
二、G大調第二號弦樂六重奏,Op. 36
這首弦樂六重奏寫於1864至1865年間,於1866年11月11日在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首演。
該曲的大部分都是勃拉姆斯在里赫登塔爾***的舒適的鄉村裡寫成的。
與第一首相比,這一首更為沉靜。勃拉姆斯寫成這首曲子的時候,距和西波爾德小姐相遇已有六年。這首曲子明顯抒發了勃拉姆斯對與西波爾德小姐的那段愛情的回憶,因為在這首六重奏中,西波爾德小姐的名字Agathe曾三次以A-G-A-D-H-E的形式出現。由此可見,這段短暫的愛情對作者本人有著多大的影響。
該曲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
該樂章為G大調,奏鳴曲式。
開頭有一種無法形容的不安,呈示部主題的對位達到技巧的最高峰,發展部充分使用第一主題轉位及對位的處理方法,發展部充分使用第一主題轉位及對位的處理方法,發展到高峰時轉以「倒影對位法」。
西波爾德小姐的名字Agathe以A-G-A-D-H-E的形式出現的地方,就是這裡。****
第二樂章(諧謔曲-不太快的快板-玩笑似的急板):
該樂章為D小調。
這一樂章的前半部分有一種憂鬱的情緒。這一部分用了匈牙利式旋律。研究專家認為,這是後來《間奏曲》的化身。
到了後半部分卻又畫風突變,一掃之前憂鬱的陰霾,變得活潑靈動。用「開玩笑似的急板」來形容,可謂是恰如其分。
第三樂章(稍慢板的柔板):
該樂章為E小調,變奏曲式。
該樂章由由主題與5段變奏組成。
這裡的變奏以調式變化、豐富的半音階法、交錯的旋律、各聲部力度之同一性等處理,成為布拉姆斯變奏曲中最具魅力的一首。有人認為這一樂章主題旋律為失運河母愛的感情表示。
第四樂章(稍快的快板):
該樂章為G大調,奏鳴曲式。
與其他幾個樂章相比,這一樂章相對輕鬆和愉快。
第一主題莊嚴,而第二主題多少有些舞蹈節奏。發展部較短,但尾聲時似有第二發展部,出現多層力度起伏變化,形成美妙的延宕變化。
如果第一首六重奏富有青春朝氣和充滿對愛情的回憶,第二首六重奏則較為沉著,作曲家確實曾對西波爾德小姐懷有深情,但此時已成過去,成為他人生歷程上的一部分,而作曲家通過這首六重奏似乎是在重新找回他的良知。上文提到的AGADHE主題可在第一樂章中聽到。作曲家在第三樂章的慢板中再一次寫出了一組變奏曲,其動聽不輸於第一首六重奏中的慢樂章。終樂章溫馨可愛,而作曲家通過音樂所散發出來的熱情,令人聽了感到十分溫暖。
這兩首弦樂六重奏便是勃拉姆斯的作品。拋開其中的愛情故事不談,就沖在他之後,有許多作曲家都開始了弦樂六重奏的創作,也可以看出這首曲子偉大的歷史意義了。
注釋:
- *:這裡的「純」,指的是只用了弓弦樂器,沒有用其他的樂器(如鋼琴等)。
- **:還有其他更容易聽出來的相似之處,在此就不列出了。
- ***:在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城市巴登-巴登附近。
- ****:在第162至第168小節中出現。
(文/珍寶碎片化)
(水平不行,望大家海涵。)
(若有什麼疏漏或不妥之處敬請指出,我會及時改正。)
參考資料:
- 家藏唱片之勃拉姆斯弦樂六重奏_faure_新浪博客
- 勃拉姆斯弦樂六重奏_學會從容_新浪博客
- String Sextet No. 2 (Brahms)
- String Sextet No. 1 (Brahms)
推薦閱讀:
※23歲的彷徨,第26號小提琴奏鳴曲——莫扎特
※音樂社會發展史:為何鋼琴家特別多?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作品55)
※勃拉姆斯的「不可描述」的歌曲
※網易雲音樂古典音樂曲目下的有趣的評論(第一季)
TAG:音乐 | 古典音乐 | 勃拉姆斯Brah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