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鋒八刀」也不行,說說刀劍類武器為什麼無法對抗刺刀?
筆者所撰寫的《日本學生練拼刺刀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仍沉迷抗日神劇!》一文發表後,有不少讀者發表各自的看法與觀點。其中台灣讀者、研究馮玉祥西北軍在武術訓練等方面歷史的庄翔聿朋友提出了非常中肯和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關於大刀的運用有沒有那麼不堪,是可以討論的。即文中「在正面戰場,所謂『大刀隊』與『破鋒八刀』,其實都是在缺乏刺刀情況下的應急產物和『宣傳品』。根據真實的戰史記載和現代復原,大刀懟上刺刀時的交換比都是慘不忍睹的」觀點。
因為庄翔聿朋友看馮玉祥日記,馮玉祥軍事要電,台灣國史館的閻錫山檔案宋哲元部電報,以及西北軍相關回憶錄。手槍隊(俗稱的大刀隊)使用大刀「夜襲」,在天津打敗李景林,後來長城抗戰中效果是有的(當然損失很多,後來也有宣傳渲染)。
對於庄翔聿朋友的意見與建議,筆者是很認同的。因為《日本學生練拼刺刀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仍沉迷抗日神劇!》一文限於題材與篇幅,對於包括抗戰大刀在內的傳統刀劍對抗刺刀的相關內容沒有展開說明,可以算得上一種欠缺。
因此,筆者又與巨俠網友( 國際劍道聯盟認證劍道三段、銃劍道三段)進行了一番討論,並決定專門寫文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當然,筆者要先說明的是,抗日先烈的犧牲與奮戰是不可抹殺的,他們憑藉著手中簡陋地武器與滿腔熱血殊死抵抗現代化的侵略者,這是應該被我們所永遠銘記的。本文則主要是從技術角度探討這個問題。
巨俠網友認為,庄翔聿朋友也提到了大刀的戰績多體現於夜襲中。在趁夜色偷襲時,大刀這樣的冷兵器在對手防備疏忽的情況下,確實能夠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但是這種情況畢竟屬於特例。在這種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換了其他冷兵器也能夠起到相同的作用。
就面對面的陣地肉搏戰來說,大刀的作用就顯得差了許多。
第一、日軍肉搏時兩人一組,相互掩護,方寸間進退靈活,守間虛實轉換很有效率。反觀大刀,因為揮舞時需要的空間較大,所以基本上一人正面要面對至少一伍的日軍刺殺單元,結果往往造成在整個戰場上,抗日軍隊是多打少,但在實際交戰上面是日軍多打少。
▲晏陽,油畫《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國家博物館收藏
第二、再說刺刀的運用,其基本步法在一條直線上前後運動,雙手持握槍身的中段和後段,力臂較長,槍身全部重量和加速度作用在槍間一點,這在物理學上來講可以提供更大的力量和更靈活的反應。而大刀,無論是雙手刀還是單手刀都力臂都相對在一拳到三拳間,這點就落了下風。大刀劈砍間的空隙也較大,很容易被對手拿住以小動作殺入。攻守之間刀身較短,需要大開大合的步法和揮舞才能彌補,這又為對手提供了更多的進攻機會。
▲晏陽,油畫《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國家博物館收藏
第三、我們知道,兩點間最近的距離是直線,刺刀走的就是直線,正合了槍法中的槍扎一條線;而大刀的攻擊主要是劈砍為主,先要一個動作把刀揮起來,再一個動作把刀劈下來才能完成攻擊,這樣就比刺刀單純的刺擊要繁瑣了許多。
綜上所述,我們就能看出刺刀和大刀的交換比是大概什麼樣一個情況了。另外順便再說一下八路軍的刺殺技術。八路軍的刺殺術師從於日軍,但是在編組上由日軍的兩人一組升級為三人一組,戰術上是盡量圍著落單的日軍先打,這樣效率就比日軍高了不少。另外,八路的正規軍和地方武裝都缺糧少彈,所以崇尚白刃戰,裝備不起步槍就在隊伍中編組長桿的扎槍(我們可以看到,在歷史照片中扛著紅纓槍的土八路、老八路的比例遠遠高於背著大刀的人數。),依靠長度優勢來抵消掉日軍訓練有素的單兵素質,這也是窮人的無奈之舉。
至於筆者,在巨俠網友的意見基礎上,也有自己的一些基於歷史考證的淺見。
首先,說一下「大刀隊」與「破鋒八刀」。「大刀隊」如庄翔聿朋友所說,其實是手槍隊,依靠的主要是其裝備的駁殼槍(我們俗稱的盒子炮)和衝鋒槍,以及手榴彈來殺傷敵人,大刀只是輔助武器。
至於「破鋒八刀」,它確實是武林先輩所創立的,明顯針對刺刀的一門武技。但關鍵問題是,如巨俠網友所說,刀劍類武器面對刺刀時,在技擊方面的先天劣勢,必然導致前者的訓練成本遠高於後者。也就是說,把「破鋒八刀」習練得能對抗「銃劍術」,需要付出遠超後者數倍的時間與精力。這就必然導致「破鋒八刀」的訓練成本遠高於「銃劍術」。通俗地說,你練出一個能和「銃劍術」對打的「破鋒八刀」舞者,對方已經練出好幾個了「銃劍術」武者了。當然,要注意的是,我們不是說「破鋒八刀」不行,而是刀劍對刺刀是處於劣勢,畢竟武術是要建立在武器基礎上的。這也是為什麼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在刺刀普及後,也主要進行刺刀術的訓練了。
至於敵後戰場,這種武器上的劣勢表現得更為殘酷。根據一些回憶和記載,缺乏訓練的民兵或者土八路(地方部隊),攻擊一個落單的日軍,往往需要三個人一起衝上去。第一個人要拚死吃鬼子一刺刀,第二個人要趁機拚命抓住對方的步槍,第三個人才有機會幹掉那個鬼子。也就是說用以命換命的方式,往往一死一傷才能殺掉一個落單的鬼子。可如果對面的日軍三五成群,就需要幾十個民兵或土八路才能在肉搏中不落下風;而如果一個小隊的日軍發動刺刀衝鋒,可能幾百個民兵都抵擋不住。
另外要說到的是,刀劍類武器與刺刀對抗,其實不僅僅是當年的中國抗日戰場。在刺刀剛剛被發明和開始裝備的17~18世紀歐洲,這種對抗已經出現了。其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在詹姆士黨叛亂(Jacobites Rising)中,蘇格蘭人對抗英軍的兩場戰鬥。
▲擅使闊劍(又稱籠手劍)的蘇格蘭高地武士
在1689年7月27日的基利克蘭克之戰(Battle of Killiecrankie),擅用闊劍與盾牌的蘇格蘭高地人對抗裝備著前裝燧發滑膛槍與早期插入式刺刀的英軍。結果蘇格蘭人趁英軍齊射後,來不及裝上刺刀的空隙,發動他們經典的「高地衝鋒」(Highland Charge),從而擊敗了裝備和數量均遠勝於己的英隊。據稱英軍有1000人被殺,500人被俘,而蘇格蘭人僅僅傷亡了兩百人。
然而到了1746年4月6日的卡洛登之戰(Battle of Culloden),蘇格蘭人對英軍故技重施。結果被裝備著前裝燧發滑膛槍與套筒式刺刀,僅僅接受過兩周刺刀訓練的英軍所徹底擊敗。英軍官方數據是戰死48、傷259,而蘇格蘭人戰死1500多人,數百人被俘。
▲卡洛登之戰(Battle of Culloden)
要知道,蘇格蘭高地人尚武成風,幾乎各個都是闊劍(俗稱蘇格蘭雙刃大砍刀)習練者,結果依然於肉搏戰中慘敗於僅僅受過簡單訓練的英軍刺刀。刀劍類武器面對刺刀的劣勢可見一斑。所以在歐洲,刺刀很快就淘汰了當時歐洲步兵中的長矛兵。
▲A~C為插入式刺刀,因為需要插入槍口才能使用,所以容易脫落,而且影響射擊,更會因為來不及裝上刺刀而措手不及。D~G為套筒式刺刀,最大優勢時不會影響射擊,並隨時能投入肉搏。此後刺刀發展為卡座式
其實在歐洲,在刺刀裝備步兵的同時,也曾將大量的步兵佩刀配發給步兵作為輔助自衛武器。但是經過長時間的實戰檢驗,歐洲人發現,相對於刺刀,這些佩刀意義不大,所以要麼取消,要麼將其作為工具刀。
另外刀劍類武器面對刺刀最大的劣勢就是前者是冷兵器,而刺刀是裝載在步槍之上的。這是一個巨大的戰力鴻溝。而所謂日軍拼刺時退子彈的說法,其實是對日軍在拼刺時關保險的誤解。日軍在發動刺刀衝鋒時,是非常重視發揚火力的。
根據記載,長城抗戰中,中國軍隊的大刀隊發動夜襲時,日軍也是靠刺刀穩定住了局勢,爭取時間架起92式重機槍,擊敗了中國軍隊。
至於一些文藝影視作品所描述的,侵華日軍玩什麼「武士道精神」,傻傻地退了子彈,只跟中國軍隊肉搏的場景,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說到底,在現代戰爭中,格鬥技藝和勇敢精神固然依然很重要,但想靠技藝和勇氣去壓倒火力與科技,已經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了。畢竟當年義和團都沒有做到的事情,之後的人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歐洲迅捷劍VS中國雙刀
※老祖宗點對的科技樹!這獨有的盾牌竟讓在中國沿用數千年?
※電影《英雄》里萬箭齊發的場景真的存在嗎?關於秦弩都有哪些錯誤觀點?
※唐代人馬俱碎的陌刀到底長啥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