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相愛相親》,每個人都想活成張艾嘉

張艾嘉沒讓我們失望,《相愛相親》絕對是今年最好哭的電影。

電影中的張艾嘉,儘管眼角多了皺紋,但那種文藝的調調還是那麼熟悉。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絲中年人油膩的痕迹,她依然是我們心目中的文藝女神,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做「優雅地老去」。

《相愛相親》完全是張艾嘉式的,溫暖細膩,家裡長短,娓娓道來。

好的電影讓你看到自己,看到身邊的人。影片中的每一幕都似曾相識,媽媽、女兒、姥姥,都像極了自己家那幾位,看完好像把自己的一生都過完了。

電影講述了老中青三代的愛情觀,看似截然不同,卻又極為相似。電影英文名叫Love Education。這是一場愛的教育,教我們先學會「愛」,再學會「親」。

外婆去世了,張艾嘉飾演的媽媽想把葬在鄉下的外公的墳遷到城裡來,與外婆合葬。

可是外公在鄉下還有個「原配」妻子姥姥,姥姥守候了外公一輩子,執意不同意遷墳,兩人發生激烈的爭執,故事由此展開。

影片一開頭就把主要矛盾擺了出來,關於外公墳塋的去留,雙方展開較量。

媽媽跑遍民政局,想證明外公和外婆是合法夫妻,自己遷墳是天經地義的。姥姥也拿著族譜顫顫巍巍地去找律師,指著族譜上自己的名字,宣示自己「原配」的身份。

在媽媽看來,外婆與外公是相愛的,記憶里兩人從來沒有大聲說過話。在姥姥看來,外公也是愛自己的,寄回家的錢總是一分不少,天冷了還不忘多寄點錢給她做件棉襖。

兩人都沒有錯,愛本來就不分對錯,也很難說清楚誰更在理。情理法三者糾纏,讓局面僵持不下。

而「女兒」一角,更是讓這個僵持的局面橫生枝節。女兒是一個電視節目的編導,有一個流浪的搖滾歌手男朋友。在一次與媽媽的激烈爭吵後,女兒搬去跟男友一起住,兩人甚至一度衝動地要瞞著家裡人結婚,但因為沒帶身份證只能作罷。

姥姥的愛,是堅定而綿長的。媽媽的愛,是平淡而溫暖的。女兒的愛,是勇敢而激烈的。但細細品味,你會發現,三人的執著是相似的。媽媽和姥姥執著於逝去的人,女兒執著於註定要離開的男友。

而愛的教育,就是先學會放手。

姥姥看見外公的照片時,發現自己竟認不出他來,才意識到自己這麼多年等待的,不過是一個信念,一個承諾,而不是這個人。

最終,姥姥還是讓人把墳遷走了,看著從墳里挖出來的外公的遺骸,姥姥只說了一句,「我不要你了。」

媽媽最後終於證明了外婆和外公的合法夫妻身份,但反而心裡不是滋味。她也開始理解了姥姥對外公的那份情感,決定把外婆送到鄉下去和外公合葬。

女兒的男友最後也走了,繼續去流浪,女兒只能忍著眼淚說,我真的不會等你。

每個人都選擇了放手。也許她們都意識到,繼續這無意義的堅持,只會傷害到身邊的人,也會讓自己裹足不前。不是不愛了,只是放手了,我才能放過自己。

愛是我們的原始本能,每個人都有去愛的能力和被愛的需求,但從來沒有人教我們該如何去愛,我們只能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地去學習,去接受愛的教育,最終學會怎樣好好地愛與理解他人。

張艾嘉的電影就是有一種魔力,雖然平淡,卻看得我們百味交集。不刻意煽情,卻看得我們淚流滿面。

回顧張艾嘉的演員和導演生涯,文藝片一直是她鍾情的電影類型。她自編自導的電影,大部分都是以女性角度出發,探討愛情和家庭的主題,充滿人文關懷。

1972年,19歲的張艾嘉赴香港發展,同年參演了人生第一部電影《龍虎金剛》。在之後的四年間,她出演了二十多部文藝片。1976年,她主演了李行執導的電影《碧雲天》獲得當年的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碧雲天》中的張艾嘉

1977年,張艾嘉主演古裝黃梅戲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飾演林黛玉一角,賈寶玉一角則由林青霞反串飾演。兩人當年那水靈靈的模樣,秒殺今天的當紅小花。

▲林青霞和張艾嘉飾演的寶玉、黛玉

1979年,張艾嘉製作並主演了許鞍華的處女作《瘋劫》,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以及「1979年十大華語片」評選第一位。《瘋劫》也是開啟八十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一部代表作。

1981年,年僅28歲的張艾嘉憑《我的爺爺》中徐怡貞一角成為當年的金馬影后。

1982年,她出任香港新藝城電影台灣分公司的總監。她一直致力於推動台灣文藝片的發展,策劃並製作了虞戡平的《搭錯車》、柯一正的《帶劍的小孩》、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等片。

可惜第二年,張艾嘉力挺文藝片的方針遭到冷遇,她便毅然辭去總監一職。

▲《海灘的一天》

在八九十年代間,張艾嘉主演了多部膾炙人口的電影。《阿郎的故事》當年刷新了港產文藝片的賣座紀錄,電影結局看哭了一大批觀眾。

《最佳拍檔》也成為港式喜劇片的經典;94年她參演了李安導演執導的《飲食男女》,飾演錦榮一角。

▲《阿郎的故事》《飲食男女》

與此同時,張艾嘉開始嘗試編劇和導演的工作。86年,她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最愛》獲得台灣金馬獎九項提名,且憑此片獲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成為第一位獲得金馬、金像雙料影后的女演員。

此後又編導了《今天不回家》《少女小漁》《心動》《念念》《20 30 40》等作,皆獲得不俗的反響。

▲《少女小漁》《心動》《念念》《20 30 40》

張艾嘉從影的四十年間,編、導、演、制了近百部影片。從流行文藝片的7、80年代,到逐漸式微的90年代,再到被好萊塢商業大片轟炸的今天。

電影市場一直在變,但張艾嘉還是那個張艾嘉,那個一直執著於文藝片、永遠優雅而又感性的張艾嘉。

正是得益於張艾嘉對於文藝片的執著,我們才能在今天在影院看到《相愛相親》。

在這個影院排片被超級英雄大片霸佔的時代,在這個影院座位被小鮮肉粉絲鎖場的時代,我們還能買一杯奶茶,坐在稀稀拉拉的影院內,靜靜地看一部兩小時的文藝片。這就是我們這些文藝電影愛好者最大的幸運。

有人說,國內文藝片的春天已經到來。今年上映的藝術片《岡仁波齊》與紀錄片《二十二》票房均過億,但是相比起《戰狼》的56.81億和《速度與激情8》的26.70億,這些文藝片的票房顯得微不足道。

▲《岡仁波齊》《二十二》

即使在今天,文藝片的生存空間依然狹窄,常常是叫好不叫座,爆米花電影依舊是電影觀眾的主流取向。

觀眾對電影類型的偏好更是進一步打壓了文藝片製作者的希望,當一部文藝片的出品人需要下跪去哀求影院增加排片率,這一定不是一個良性的電影市場。

也許當電影觀眾培養出多樣化的審美時,當影院願意犧牲一點利益支持電影情懷時,當資本願意投資小眾類型的電影時。

才能出現更多像張艾嘉一樣優秀的電影人,電影市場才能變得更多元化,屬於大陸電影的新浪潮才會到來。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關於《乘風破浪》主題曲以及韓寒的一些隻言片語
水瓶座的導演有哪些?
如何理解文藝兩個字?

TAG:张艾嘉 | 文艺 | 文艺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