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麨面」和「炒麵」

舊時,有一種常見的乾糧:將米、麥、豆等糧食炒熟後,再磨成粉。對於遠行的人,是最為方便快捷的充饑食物,取水調成團即可食用。80後小時候可能還有不少人吃過,再年輕一些的,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了。

麨面

一般人都把這種乾糧寫作「炒麵」。可是我們都知道,炒麵指的是把麵條在油鍋里加佐料炒熱的一種快餐,這兩種東西豈能混為一談?

其實,這種乾糧的本字古已有之,寫法是「麨面」。我們來看一下辭書對「麨」字的注釋:

麨,炒米麥為面也。《慧琳音義》卷十三:「干麨」注引《埤蒼》雲。

餅屑?干曰麨《札樸》卷九

《漢語大辭典》:米、麥等炒熟後磨粉製成的干糧。

小時候吃過的麨面,大多是為了嘗鮮。拿搪瓷的杯子裝上一些麨面,加一些水,白砂糖,雖不是什麼美味,但也算是有特色的零食。然而在過去,遠走的商人、行軍的士兵都少不了這種易於攜帶保存的救命食物:

中國幅員遼闊,農作物品種繁多,麨面的炒制因糧食品種搭配的不同,其風味也大有異趣。在古代,麨面的用料多以小麥和穀物為主,明朝以後的麨面因玉米的傳入,玉米成了麨面的主角。以山西晉北為例,麨面有原味、甜味和鹹味三種,原味的麨面用料是玉米、小麥、穀子加黃豆或黑豆。甜味麨面則是在原味的基礎上增添了晒乾的棗兒和胡蘿蔔。鹹味的麨面多以莜麥為主料加鹽而成。麨面的製作程序是先將各種糧食分別炒熟後,再混合起來磨製,也有將糧食混合後同炒的,炒熟後再進行粉碎。後者較為省事,但前者比較容易掌握不同糧食的吃火度,不會出現夾生和焦煳的現象。究竟用哪種方法炒制,則根據糧食的乾濕程度和個人的喜好而定

——(摘自「太原道」,原文皆為「炒麵」,本文做了修正)

原載公眾號「汾陽方言」

微信號 fengyohua


推薦閱讀:

閩南語中的「哪裡」和「家」對應的漢字應該是什麼?讀音是da wi 和dao?
口語中「核」為什麼讀「hú」?
表示一點點的「一丟丟」的「丟」的正字是甚麼?
中原官話中表示使物體旋轉義、音為rou陰平的字本字為何?
稱呼母親為「阿姬」是哪裡的語言?

TAG:晋语 | 方言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