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江歌的除了兇手,還有劉鑫式的家庭教育

文/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 思思媽媽

一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

13日晚上,加拿大留學父母群通宵討論江歌案,張羅著死刑呼籲簽字。留學生的父母們不寒而慄:因為孤獨,留學生們通常扎堆選課,相約考學,拼菜聚會,研究教授推薦信。父母也鼓勵他們抱團取暖,異國他鄉,友情往往比國內來得更為深厚親密。這些相信「患難相助」,相信「投桃報李」,相信「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群體,這次遇到了劉鑫。

被劉鑫依靠的江歌,面對一把鋼刀。

她鮮血流盡,倒在一扇冰冷緊閉的門前。

門後的劉鑫說,沒有聽見,沒有看見,什麼都不知道。

老人常說:一碗米養一個恩人,一斗米養一個仇人。

這兩百多天來,劉鑫和父母對待江歌母親的方式,確實像是在對待仇人。因為江歌恩情太深,這一條性命結草銜環也無以為報了。所以必須逃避,必須劃清界限。

他們讓所有的父母不寒而慄:

如果把劉鑫當朋友,那還有什麼是敵人?

我們是不是應當從此教孩子明哲保身,杜絕善良?

在家靠父母,所以出門靠朋友

江歌媽媽曾經氣憤:「劉鑫住進江歌的房子,不交房租也不買日用品,一切理所當然。」而江歌勸媽媽:「不要提這件事。」一邊自己承擔了這筆費用。

劉鑫的靠,是災難的開始。卻是「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習以為常。

她與前男友的糾紛,不肯自己解決,要叫來江歌來為她兜底。住著江歌的房子,衣食住行+感情糾紛,全權交江歌負責了。

劉鑫是沒有邊界感的人。沒有邊界,分不清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常常邀請別人插手自己的事情,要求別人收拾自己的爛攤子。也常常侵入別人的生活而不自知。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劉鑫叫江歌「三叔」,她們都說過多次「我們是最好的朋友和親人」。看到微信上她們的自拍,兩個女孩合影的身體語言確實親密無間。在異國他鄉,像親人一樣親,我們「在家靠父母」,不就是這樣「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嗎?

總有一部分中國家庭的邊界不清。長輩終其一生,願意讓孩子「靠」。共享孩子人生的決定權,也共享了自己的財產權。

大學的畢業季,是校園小樹林情侶們孔雀東南飛的季節。

小情侶們分手的原因諸如:

「你的爸媽給你在老家找了國營的工作,我父母找的老家事業單位的工作,距離太遠。」或者是「你要考博,我媽覺得不合適。」總之,找工作是父母出錢,出資源。

找伴侶是父母當大股東。知乎上常能看見:「我要聘禮他父母不同意,怎麼辦」或者是「我媽買給我的房子父母住了主卧,媳婦要搬出去怎麼辦」的問題,粘連共生沒有邊界的家庭關係,從談婚論嫁開始。

兩家父母如股東,認真地討論著小家庭住在哪裡,買什麼車,什麼時候生孩子,你給我多少聘禮,我陪嫁多少嫁妝。兩個年輕人反而沒有發言權。父母的財產就是子女的,而子女也有義務對父母養老進行物質支持。

所謂親密無間,是雙方都沒有邊界感。子女住著父母買單的婚房,父母老去也坦然入住子女的房子,介入子女的生活。

給錢的想:「當初參了股份的!」沒給錢的想:「我的娃的,就是我的!」

「現在我給你,等我老了你給我。」所以,「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

在家有父母靠,出門有朋友靠。所以劉鑫坦然入住江歌的家,共享著她的一切。江歌的家就是她的家,違法也要住。劉鑫的麻煩就是江歌的麻煩,江歌會一起來處理。

所謂朋友有通財之義,江歌是做到了。

劉鑫坦然接受,因為在家靠父母的孩子,一輩子都在接受。

在家靠父母,一生都只敢躲在門後

在國內接送孩子上學,孩子自己背書包的極為罕見,一路上都是長輩背著書包挽著樂器,孩子蹦蹦跳跳地跟在旁邊。

「那是她的書包,幹嘛不讓她自己背?」

「書包這麼重,怎麼能讓她自己背?」一定有爺爺奶奶慈愛的回答。

刷屏的「中國媽媽陪做作業得心梗」也是中國特色。在家長群中,每天下班前是鐵定發家庭作業在群里。

次日老師表揚一批作業做得好的,一定會加一句:「這些爸爸媽媽輔導辛苦了。」

批評一批作業做得不好的,也會加一句:「請這些家長注意輔導!」

不管是檢查/輔導/甚至是代做,家庭作業被默認為家長和孩子的共同責任,總之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作業。

「因為作業太難了。」

「因為孩子不會做,一個人面對這麼艱難的作業,很容易崩潰。」

能力之外的麻煩可以一律交給別人,由父母來承擔,6年小學,3年初中,3年高中,12年下來,孩子的責任理所當然地被親人分擔,自己不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

「有麻煩,交給親人。」這習慣是不是根深蒂固,是不是看著眼熟?

劉鑫就是這樣長大的孩子,所以把和前男友的情感糾紛,交出去,交到江歌手上。劉鑫在分手後接受了前男友的禮物,卻不肯接受複合的要求。這麻煩的情感關係她自覺處理不好,所以,交出去。讓它變成了江歌的麻煩。然後,關上門,躲在門後。就像孩子把作業交到媽媽手上,任由媽媽查完百度查作業幫,自己從「責任人」變成了只是個「被輔導人」。

劉鑫被人肉之後,最先跳出來的,也是劉鑫的父母。這一對父母口不擇言,謾罵+侮辱,一心要江歌的媽媽閉嘴。劉鑫的父母選擇謾罵的方式,倒像是大馬路上汽車掛到了自行車,車主需要開窗子倒打一釘耙地大吼一聲:「你會不會騎車!小心我下來打你!」聲音越大,麻煩越小。因為輿論通常認為,越凶的人越是佔到了道理的。

為什麼這對父母要自己跳出來嚇唬江歌媽媽,不讓劉鑫承擔道義責任呢?

不敢直面解決男友矛盾的人,也就不敢打開通向走廊的門。

也就不敢說一聲對不起,或者是謝謝你。

因為擔心每一個行為導致無法承擔的後果。所以終其一生,會躲在門後。

如果劉鑫不是劉鑫,江歌不是江歌

如果劉鑫不是一個在家靠慣了父母,在外理所當然要靠朋友的人,她會是什麼樣的?

知乎用戶hp Chen寫道:

我自己的事,一向不好意思麻煩別人,如果是我,根本不會躲,會讓江歌先上去,自己在樓下跟陳世峰談。

如果我非要找人壯膽,不會找女生,根本不會讓江歌來車站,會告訴她事情始末,讓她在家把握時機幫我叫人。

如果事情真發展到陳世峰堵門在門口殺人了,我是熱血質的人,會手持鈍器出門搏命。

如果最後苟活,我會去找江歌母親,積極賠償,照顧她。

總結一下,如果是我,根本不會讓江歌受牽連,也許會有幾個男生陪我去見陳世峰,也許會受傷,應該能制服,可能會發展成火拚。我應該也會一早報警,備案,一邊積極準備防衛應對,絕對是正面面對,不會逃避

自己的事情,不好意思煩別人,需要自己處理。這就是邊界感。

正面面對,不會逃避。這是承擔。

在加拿大,冷漠無情的界限無處不在。

我家的花,若是攀過了鄰居的牆,鄰居可以一張明信片要求我剪除乾淨。

每家的垃圾,需要各自分類,paper,plastic,recycle,整整齊齊放在門口。誰家要是分類亂七八糟,收垃圾的人才不會給你收。

在加拿大兩三歲的孩子,上daycare也得自己背書包,自己帶飯盒,自己吃飯。

哪個老師心血來潮要拉個家長群每天給家長send一份作業恐怕要被噴死。因為,作業是孩子的任務,輔導作業是老師的任務,為什麼要把家長扯進來?

學校發給家長的只能是五花八門的徵求意見函。通常是「我們組織一個上馬路組織交通的志願者活動,請監護人簽字同意」、「孩子的體育課有攀岩項目請簽字同意」。家長是監護人,且只有父母是監護人,爺爺奶奶通通不算(沒有資格開家長會且不能簽字)。這個位置加拿大擺得正正的。孩子必須面對自己的麻煩,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承擔。

孩子可以尋求的只是support(支持),而不是substitute(替代)。

如果江歌不是江歌。

對冷酷的外國人來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上帝的事。你的麻煩需要你自己處理,我可以支持你,我的麻煩應該我自己搞定,你可以支持我,但只限於支持。

朋友是朋友,朋友不是免費的旅館/住家/心理諮詢師/保鏢/談判專家。即使是親如父母子女,成年後,這support一定不包括擋在你面前,替你,擋住你的麻煩。

可惜,沒有如果。

劉鑫這樣的朋友,是在家靠父母靠出來的病。

如果再見到這樣理所當然要靠上來的朋友,讓我們的孩子懂得說:Hello, goodbye就好。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爸爸回來了》第二季里星爸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陳世欣自白:成就每個孩子的獨一無二
男子殺妻藏冰櫃自首該不該從輕?

TAG:江歌遇害案 | 刘鑫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