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最基本的表演技術,不用聽《演員的誕生》那些老闆的閑扯
最近《演員的誕生》挺火的,讓大家重新開始認識了一些常年演技在線,卻不溫不火的演員,也讓大家重新認識了一些一直出現在大眾視線,卻紅的莫名其妙的……名人。
當然,綜藝節目嘛,就像《歌手》或者《夢想的聲音》之類的所謂「競技類綜藝節目」,本身的定位就是「綜藝節目」,「競技」只是一個形式,如果要去計較這排名的虛實,那就有點過分了。
2衛視從來都擅長把一手好牌打爛,比如原本勢頭高昂的《奔跑吧!兄弟》,硬生生從國民綜藝,做成了負能量載體;再比如明星雲集的《王牌對王牌》,完全不知道在做些什麼東西;還有曾經最輝煌的《中國好聲音》,現在都成啥了……
《演員的誕生》,想法很好,無奈2衛視延續了老傳統,一手好牌,活活打成了事故現場。
姑且不說無法展現章子怡、宋丹丹等人的專業程度,把劉燁給塑造成了油膩的中年男子,抓來一眾沒演技的演員,明明演的勉強,卻硬說要脫胎換骨,這才是2衛視的贊助來源、如意算盤吧?
尤其是坐在陪審團席的那一群老闆們,培養出一群禍害影視行業的「當紅偶像」,居然也敢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在那指點表演江山?
嗯,這是一個喜劇節目吧?
演技這個東西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有點看得見,摸不著,最主要的是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難以界定。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演技不是一項見仁見智的技藝。
「見仁見智」這個詞被小粉絲們用壞了,主要用於支持自己的偶像。
我們很難給演技做一個量化的標準,但不代表演技只存在於個人的標準里。
那麼,作為普通觀眾如何分辨演技的好壞呢?
我們常說的4種情緒,喜怒哀樂,放到表演層面,該如何判斷其表達程度?
注意:這裡只談基礎表演技法,更深層次的創作型表演不提,那是另一個很大的課題。
【喜】
「喜」,可以理解為高興,是多種情緒糅雜後釋放出來的信息。
「喜」和「樂」的區別就在於,「樂」是一種情緒,而「喜」是多種情緒。
比如人們會說「喜極而泣」,而不會說「樂極而泣」,只有「樂極生悲」。
「喜」對應的表情很多,比如看到喜歡的人,心中竊喜,表達出來的可能是咬嘴唇。
再比如重逢失散多年的愛人,心中必然包含很多種情緒,高興佔了大多數,其中還有長久的思念、多年的委屈、意想不到的驚喜等,混雜在一起,最後表現出流著淚的笑容。
《別對我說謊》中有講過一個點,說人們假笑的時候,是沒有魚尾紋變化的,真笑的時候,魚尾紋會加深。
這確實是一個判斷的方法。
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喜」演的好不好,最終要看的是眼神。
眼神里得有東西。
比如吳亦凡在電影中表達「喜歡一個人」時的眼神:
和吳亦凡在現實生活里表達「喜歡一個人」的眼神:
是不是很不一樣?
總結:「喜」是包含了多種情緒的一種複合情緒,表演的好不好,看眼神。
【怒】
很多表演專業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就是讓學生學習如何「發怒」。
因為「怒」是一種不容易記憶的情緒。
在日常的生活里,我們需要積累一定量的怨氣,才會產生髮怒的情緒。
有的人積累的多,有的人積累的少。
有的人厚積薄發,有的人薄積厚發。
但是憤怒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情緒,而憤怒發生的時候,人的理智會被沖淡至最低,也就記不住憤怒時候的感覺了。
於是表演課上,老師會讓學生學習如何表演憤怒,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理智的情況下,記住發怒的感覺。
大聲說話,大幅度的肢體動作,猙獰的面部表情,這些都是發怒的表象。
常規的憤怒,是失去理智,所以憤怒不可以有「設計感」。
比如,張家輝在《掃毒》中的憤怒:
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肢體動作,是表現自己憤怒的一種輔助。
另一個反面教材,是《還珠格格》中的蒙丹:
蒙丹的憤怒充滿了設計感,把肢體當成了表達的主體,一直誇張的運動著,過多的台詞就成了累贅。
同樣是以動作為發怒主體的,是《醉拳2》中的成龍:
人在做大幅度動作的時候,是沒法運用氣息好好說話的,只能產生「怒吼」。
那麼憤怒和肢體能不能配合呢?
也是可以的。
比如《餘罪》中張一山抱怨的這一段,大幅度的肢體動作,配合大量的台詞:
同樣是憤怒,但這種憤怒的程度,就沒有成龍的那一段顯得激烈。
「怒」是一個有層次的表演,從「不怒自威」到「怒吼震天」,越內斂,越顯得高端,這個是後話,就暫且不提了。
還有一個方面,「怒」的好不好,跟劇本有關。
比如同樣的場景:
一個人說:今天誰也別想活!
另一個人給出「怒」的反應。
A劇本:
甲:今天誰也別想活!乙:(不說話,冷笑一下)哼。B劇本:甲:今天誰也別想活!
乙:(提高音量)試試!C劇本:甲:今天誰也別想活!乙:(擼袖子)我殺了你信不信?
哪個憤怒的更有氣勢,應該一目了然了吧?
總結:「怒」是一種瞬間爆發的情緒,設計感越重,就越不像發怒。
【哀】。
這幾年大多數小粉絲在吹噓自家偶像會演戲的時候,最愛提的一個事就是X秒落淚。
對於他們來說,似乎「能哭出眼淚」就是演技好的證明了。
然後就會說「哭的我都心疼了」,並認為其「演技爆棚」。
然而在表演技巧中,「哭」是最基礎的表演之一。
我們常常在看電視節目的時候,尤其是紀實類的新聞、採訪等,如果我們看到熒幕中的人哭的時候,很多人就會「鼻子一酸」,接著「看他哭我也想哭了」。
因為哭是一種悲情的傳達,會引發看的人的共鳴,這種是普通觀眾容易搞混的一件事。
之前我評價賈玲的《你好,李煥英》說她讓自己哭的太多了,導致觀眾跟著哭,這是不高級的做法----然後被網友懟了。
第二期《演員的誕生》里,宋丹丹也說了:
早年北京電影學院流傳著關於蔣雯麗的一個故事:
蔣雯麗在考北影的時候,有一場是群戲表演,7、8個人站台上,一起表演「在醫院等待做手術的母親」的主題。
然後演到「驚聞母親去世的噩耗」的時候,其他考生都呼啦啦的衝上去,有的抱著「母親」痛哭流涕,有的跪在地上捶地哭號,還有的大喊「老天爺啊~」,總之一片嘩然。唯有蔣雯麗,站在原地,雙目無神,不知所措,然後鼻子一抽,一滴眼淚從一邊的眼睛裡流出來,然後雙眼的眼淚開始不停的流,但卻不發出任何明顯的哭聲。現場考官直接給了蔣雯麗一個滿分。
誰說強忍的悲傷就不悲傷了呢?
所以,「哀」是情緒的傳達,而不是大咧咧的哭給別人看。
還有一種「哀」的表演方式,是非專業演員常用的。
就是努力的回想自己曾經最悲傷的事情,然後「真的」去哭。
比如張藝興在《老九門》中的哭戲,還有歐陽娜娜在排練時被劉天池引導出來的哭戲。
這是「真哭」,這不是「表演」,所以極具感染力。
雖然這樣哭能讓觀眾感受到情緒,但這樣做有兩個弊端:
一,容易掉到情緒黑洞里,緩不過來,比如張藝興;
二,和「怒」一樣,失去理智,記不住感覺,到了另一個場景表演就演不出來,比如歐陽娜娜;
總結:「哀」不等於哭,它是情緒的傳達,能夠讓人感到「哀」,而不是讓觀眾跟著演員一起哭。
【樂】
前面說了,「樂」是一種情緒,它很簡單,很直接,和「哀」一樣,會讓人產生共感。
同一部喜劇片,在電影院一群人看非常可樂,回家一個人看就覺得沒那麼好笑了。
郭德綱的相聲,在現場聽,大家一起鬨堂大笑,戴著耳機一個人聽,就隨便笑一下。
要讓人樂,很簡單,你自顧自的大笑,別人就笑了。
但是,「樂」又和「怒」一樣,不能有設計感。
比如我們看文字,都會說某個角色「哈哈哈哈哈哈」的笑了出來。
但是你自己試一試,你能不能笑出這麼多「哈」來?
真正的「樂」,是笑到失聲。
因為大笑是往外出氣,出多了,你就沒有氣息發聲了。
「樂」是我們很常見的情緒,平時多觀察,聽聲音,就知道什麼樣的人是真樂,什麼樣的人是假樂。
比如有一部電影叫《高興》,看海報,你就知道誰表演的更好:
但是,假樂這種事,也是有高端玩法的,比如有的假樂,你都會覺得好笑:
總結:「樂」是一種很直接的不能設計的情緒,表演技巧在於通過聲音辨認真樂假樂。
尾聲:
表演是一門精深的手藝,從基礎技巧,到深層創作,都是人類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
無數偉大的表演藝術家把這門手藝創新、總結、再傳承,才有了讓大家看著舒服的表演方式。
那些本來就不專業的商人,一邊利用著青少年判斷力缺失的弱點,一邊吹捧出不足以稱為「演員」的人們,製作著劣質的作品,欺騙著消費者,噁心著旁觀者,現在還用拙劣的節目試圖撥亂反正。
希望這種混亂的局面可以早日結束,也希望有更多的優秀演員,可以把表演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把它還原成原本應有的樣貌。
尊重表演,拒絕再說「見仁見智」。
【全文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