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8個技巧,讓讀書變得高效、輕鬆、有趣!
今天讀到了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閱讀》,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閱讀方法指導書,作者在這本書里分享了 89 條高效讀書的技巧。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3D學習」,傳統的學習,基本形式是記憶平面紙媒上所寫的內容,也就是「2D 學習」。
可是,學生的興趣並非源自2D,而是來自真實的現場,即3D。
有了興趣才會行動,有了行動才會學習。
對於讀書,這個理念就更加重要。很多人希望多讀書,卻總也找不到動力,或者勉強一讀,也把閱讀當做很痛苦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他們把作為一種自我教育的手段,可是往往陷入「2D學習」的困境中。
那麼,如何在讀書這件事情上,達到「3D學習」的境界呢?在這本書分享的 89 條技巧中,這 8 條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一、注重以行動為中心的閱讀,嘗試「實驗型閱讀」
我們在生活中的「學習」,絕非像大學裡那樣的縱向專業分割,而是更加整體的東西。借用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話來說:
以教育為目的的學科只有一個,便是「人生」。
為了活得更好而進行的學習,是與行動直接相關的。
首先要有行動,然後為了提高行動水平而廣泛閱讀,進行「實驗」,確定什麼好、什麼不好。如此一來,每天的生活都會變得切實而準確。
二、「聽現場」能降低讀書的門檻
作者在書中回憶說,自己曾經是一個讀書的「劣等生」,對於他來說,用耳朵聽比用眼睛看來的更輕鬆。有一次,他在電視上看到一位著名作者的講座,感覺短時間內就抓住了要點。
從此之後,作者會經常參加感興趣的作者的演講會。正如聽音樂最好聽完現場演唱再買CD一樣,聽完現場演講再去看書,就能迅速且輕鬆地把握內容了。
三、從名人的薄書讀起
不善讀書的人,要盡量降低讀書的門檻。
不論是著名作家的作品,或者是各類學科的書籍,與其貿然挑戰艱深的書籍,不如從小一點、薄一點的書入手,待徹底讀完、讀懂一本書之後,再逐漸提高水準和難度。這樣能夠維持讀書的熱情,使其成為開始閱讀下一本書的誘因。
四、參加讀書會
讀書會非常適合剛入門的讀書者,有兩個原因:
第一,能認識很多朋友,聽到各種各樣的意見,所以能夠讓你從多個角度重新審視一本書。
第二,參加討論必然得先了解所要討論的書,所以即使被迫,也得把書讀完。
五、嘗試「游牧讀書」
出於興趣的讀書,最舒服的方式當然是窩在自家床上或者沙發上。然而,如果是需要產出的閱讀,稍有緊張感的環境往往會更有幫助。
「家」是個誘惑太多的環境,如果希望集中一些精力去讀書,不妨狠下心「離家出走」。去到咖啡館這樣眾目睽睽的環境中,反而更加容易集中精力。
作者有時候會帶著自己的兩個女兒一起去附件的咖啡館,沒有了家裡各種各樣的誘惑,作者能安心讀書,兩個女兒也能集中精力寫作業。而作為全職主婦的太太,也能享受一段屬於自己的悠閑時間,堪稱一家「三贏」。
六、通過維基百科閱讀作者的軼事
不僅限於讀書,對於任何事而言,首先沉迷於該對象,都可稱「高明的開局」。
不善讀書的人,往往有一種傾向,就是僅靠文字理解一切。然而做到沉迷是相當難的,幾乎沒緣分會從一開始就對一件事抱有興趣,尤其是鉛字。
如果對於原文本身不感興趣,不妨暫時脫離書本或者資料本身,試著將感興趣的對象換做作者本人,通過作者的軼事,慢慢產出閱讀的慾望。
總而言之,就是試著將感興趣額對象從原文擴展到人物、主題等周邊事物上,然後再從中一點點發掘興趣。
這就是使完全不感興趣的對象變成關注對象的「契機管理」。
七、通過互聯網與作者對話,力爭做第一讀者
在讀書的持續性這一點上,最好的技巧是與作者對話。
在互聯網上評論、轉發作者的文章,用高質量的留言來獲得作者的回復。這樣的喜悅更能激發讀書熱情。
八、通過「刷牙讀書」分散畏懼意識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方法,就是在每天睡前刷牙的時候,一邊讀書一邊刷牙。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大幅減輕讀書時的畏難情緒。
集中精力做自己不擅長或不情願的事情時,若能通過其他事情分散畏懼意識,痛苦就會減半。
集中全部精力進行自己不擅長的閱讀時,會感到痛苦。身體會產生抗拒反應。然而通過刷牙使這種意識分散掉一半,就能使身體的抗拒反應也隨之減半。
突然想到,如果能解決防水的問題,是不是我們還可以擴展一下,嘗試「洗澡讀書法」呢?
其實總結一下,這 8個技巧的核心關鍵詞,是「主動」。不論是技巧是關注於行動、興趣、注意力,核心的邏輯都是藉助各種方法,調動起自身的主動性。
正如《如何閱讀一本書》當中所說:
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通過目標管理、契機管理、行動管理,激發自己的主動性。當我們成為主動的閱讀者時,我們就從被動枯燥的「 2D 學習」,變成了全方位的「 3D 學習」。
● ● ● ●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查看更多文章。
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
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推薦閱讀: